APP下载

武术文化的民俗学研究

2024-01-08卢雯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1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

卢雯

武术在我国发端甚早,据张耀庭主编的《中国武术史》记载,武术在原始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便产生了萌芽,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生存竞争,竞争对象为人与野兽的生存之战、人与人、部落之间的食物、领地或性选择之战,在争夺中产生了武术动作的雏形,即跑跳、滚翻、拳打等技能,同时,为了提高战力,人类还学会了使用木棍、木矛等原始武器;主观原因则是人类自身的战斗、竞争意识的出现。《淮南子·道应》曾论述道“争者,人之所本也。”恰印证此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武术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和丰富,在地域上形成了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文化格局。武术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武术传播过程中也融入了各地区民族的审美观念、民俗特色和哲学思想等,形成了独特的武术民俗文化。立足民俗学对武术文化进行探析,能进一步明确武术文化的民俗特性和民俗功能,对我们把握武术文化的文脉,推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有裨益的。

一、武术文化的基本民俗特征

(一)集体性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武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人类的集体活动。在传统社会中,因武术的对抗属性,无论是培养武术学员、举行武术比赛或表演时,都需要集体的参与合作,如武术比赛中的团体套路,队伍一般由三到十人组成,每个成员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招式,并且要与其他队员的动作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美感,其评判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动作的整齐程度和协调性。因此,参赛队伍除了需要熟练掌握技巧外,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团队训练和配合,以保证整个队伍的默契度。同时,集体荣誉感、团队纪律性、合作意识等团队精神亦是武术价值观集体性的体现。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传承性是指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扩布性则指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传承和扩布,使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连续体。

武术文化的传承性是指将武术技艺、理念和价值观传递给后代,确保其具备运用和发展的能力。主要传承途径有三,第一师徒传承,也是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双方要举行繁琐隆重的拜师仪式,包括行三拜大礼、呈拜师帖、压帖礼等一系列环节后才算建立师徒关系,礼成之后,师傅才会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拜师礼也意味着双方建立了仅次于血缘的稳定关系,如俗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师承制于弟子而言,意味拥有了正统传承的资格;于师父而言,是对自身技艺的延续和发扬,这一传统的师承制度有利于保持武术技艺的纯正性和完整性。第二家族承继,许多武术流派都有家族承继的特点,将独门绝技仅亲族内世代相传,不传外姓,这一方式具有局限性,但对于门派精神文化能够理解透彻不偏颇且一脉相承。第三学校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武术院校和培训机构也承担起了传承作用,这些机构提供系统化的教学和培训课程,传授武术技艺和理论知识,培养了新一代的武术人才。

扩布性是指武术文化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打破地域和文化壁垒,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传统的武术传播途径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是树立流派形象,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和认可度高的武术流派形象,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少林派、峨嵋派、武当派等。其二是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这一方式虽可以拓宽受众群体的认知,但其传播广度受限,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文化的稳定性是指文化事项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一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并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立即消失,而仍然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这就是文化稳定性的强大支配作用。武术文化的稳定性源自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中国武术史》一书沿着武术自身发展的脉络梳理,总结了不同时期武术的发展状况,溯源论今;详实地论述了武术完整的传承体系、技艺与文化,且各武术流派均有独属自己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了武术技术和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国家层面上,1982年,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给武术运动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制订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武术工作的政策和任务,统一了武术考核和评定体系,加强了武术技艺的规范和稳定性。如今,武术精神的内核尊师重道、修身养性、弘扬传统也已在社会群体中达成共识,意识稳定。

但稳定性是相对的,一些文化事项势必会在传承和扩布的过程中,引起自发和渐进的变化,这就是变异性。武术文化变异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影响:一、地域差异: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生活,武术文化注定会受到气候、地貌、民俗或社会环境等地域性因素影响,武术界“南拳北腿”之说,便是最好的例证。二、个人创新: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武术家在实践中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理解、经验和需求进行创新,包括动作变化、技术改进、套路演绎等。三、外来影响: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中,武术文化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从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比如武术散手的推行初期尚能体现出传统拳术的踢、打和中国跤的摔以及擒拿术的拿等技击特色,但随着与外界交流的不断深化,武术散手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总体来说,尽管武术文化会存在一定的變异性,但其根基和核心价值仍然保持着稳定性。

二、武术文化的社会民俗功能

(一)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是指人类个体在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本尼迪克特曾言“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表明文化的浸染力。武术文化即作为“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塑造人格、培养意志、提高道德素质等方面。通过武术训练,可以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的同时还增强了自信心与意志力。习武讲求吃苦耐劳、毅力坚定、不屈不挠,在练习的过程中人们会潜移默化受到鼓舞,坚定信念、攻克障碍,勇于进取;且武术文化注重“礼义”教育,培养练武者自律克己、有担当有信念的品质,长此以往,不仅塑造了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还在武术界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气。

(二)规范功能

规范意为约束,约束对象是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约束内容为行为方式。文化规范指的是文化对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武术文化的规范功能主要针对的是个体和群体行为。于个人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与规范,强调“礼仪廉耻”,端正生活态度;于群体强调的是武德遵守,武术拥有一整套的行为规则和礼仪程序,如传统拜师学艺时的三跪九叩,搏击对弈时的规则标准、公开表演的程序推进均可体现。

(三)维系功能

武术文化的维系功能,目的是使群体内的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发扬光大可以有效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且武术运动的发展已不拘泥于国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武术文化网,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通过各平台或实战切磋交流,提高技艺的同时,无形中也维系了武术精神和传承武术文化。以八段锦为例,起源于北宋,将武术训练与养生保健作用合二为一,既可祛病保健,又能健身塑体,是符合现代人群练习的武术养生功法,这一功法也在海外受到追捧,如德国知名健身视频博主帕梅拉带练八段锦,法国人桑切斯连续六年来中国学习八段锦和太极拳,国外友人网络分享武当丹房八段锦视频等,均是维系武术文化网和文化输出典型案例。

(四)调节功能

武术活动中的娱乐、宣泄特点,对人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具有调节的作用。钟敬文曾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节日,游戏,文艺、体育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的调味剂。”武术娱乐调节功能显而易见,是传统文化节庆技巧优秀展示,是竞技体育个人能力角逐的荣誉满足,是武打动作行云流水的极佳观感;宣泄功能则是调节情绪手段,身处任何时代,人们都面临着多方面压力,通过屈伸踢腿等击打动作、辅以呼吸法和体能训练,可有效转移注意力,释放焦虑压力,达到身心舒展状态,可谓安全合理的宣泄情感手段,调节了身心健康。

三、武术传播的民俗学手段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念。把握武术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规律,能推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与节日庆典融合

将节庆与武术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庆典活动内容,增加趣味性,还能利用节庆客流量大的特点,深度推广武术文化,激发人们对武术的兴趣和热情。以巴陵武术庙会为例,起初,巴陵武术庙会只是一种由当地武术组织自发组织并参与的活动,人们在庙宇内相互切磋技艺并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提高实战能力,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看,现已逐渐发展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盛事,是武学者的重要交流平台和湖南旅游文化的名片。庙会一般于农历三月初六至初九期间举行,为时四天,期间伴有武术表演和比赛、武术论坛讲座、武术书画展览等活动,以展示衡山派武术的拳法、器械见长。这一武术与节日庆典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值得全国范围内推广,对武术运动的持续发展也具有意义。

(二)摄制武术纪录片

纪录片用影像的方式记录当下和保留历史,有着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长久留存方法、贴近式的观察以及广泛的传播范围等优势。在网络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下,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接触和了解武术文化,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各视频平台键入“武术纪录片”“中华武术”等关键词,发现武术纪录片数量并不理想,平均每平台不超过10部,大品牌制作方较少,拍摄主体具有差异且摄制时间陈旧,如《中华武术》于1984年中国香港团队拍摄、《惊异的中国武术绝技》于2006年日本团队拍摄、《寰宇地理之武术大师》于2006年美国团队拍摄,以上三部纪录片摄制时间久远且没有播放版权;1983年南海影业摄制纪录片《中华武术》,2020年由平台自制的《吴钟八极拳》、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精武传奇》,学生自制的《太极当道》是为数不多的制作极佳的武术纪录片作品。以上暴露出的问题都是制约武术文化扩布因素,摄制高品质武术纪录片,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途径,势必会提高武术文化知名度。

(三)融合民俗艺术表演

将武术与民俗艺术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传统文化表达形式,还能提升民间艺术表演的观赏价值。武术技巧与舞蹈、音乐等元素相碰撞,是文化的创新,展示华丽技巧的同时,还能向观众传递传统武术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如冯双白编导的舞剧《咏春》,融合咏春拳与香云纱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舞武融合,以舞释武,当咏春拳、南螳螂拳、八卦掌、太极拳、八极拳五大门派掌门悉数登场高燃对决,将演出推到了高潮,让观众领略到“武舞同源,形意相融”的绝美之意;或者將武术故事融入到民俗艺术表演中,通过编排精彩的剧情和动作,结合道具、服饰、音乐等元素,讲述武术人物传奇故事,向观众传达中华武术文化的智慧和哲理。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蕴含着坚韧、自律、团结等民族精神,通过对武术文化民俗学多角度研究,可以借助民俗强大的凝聚力和传播力优势,以民俗为载体,保护和传承武术文化传统,弘扬武术精神,促进武术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