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乡村少年家国情怀
2024-01-08史卫峰
史卫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升乡村少年的道德品质。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积淀的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习惯、文化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他们普遍认同、广泛宣扬的道德标准、思想品质及价值理念,更彰显着大运河两岸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意义重大。
一、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蕴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意志坚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之一。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当地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需要一代代年轻人传承下去。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传播、渗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乡村少年坚定的文化自信,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地理的核心概念是区域。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为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多元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学科知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初中地理教学渗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要点
1.融入身边的乡土资源
学生们从小生活的城市,有着底蕴丰厚的传统文化,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資源。笔者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感受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从而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情操,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相关内容时,笔者以学校旁的357省道的变迁为例,说明“交通运输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比357省道开通前与开通后吕城镇运河社区的交通状况,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切身感受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地理教学内容,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357省道的变化,也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原本枯燥的地理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
2.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地理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文化现象,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时事政治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验和相关知识的探究,实现活动育人、综合能力提升、地理课堂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多维目标。
例如,笔者设计相关研学拓展活动时,以学校为中心向外辐射,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探访大运河”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活动之初,笔者先为学生讲解了一些大运河两岸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精神力量,再让学生走近大运河、感受大运河、了解大运河,在实地走访、资料搜集、成果展示等环节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3.运用多种教学媒介
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地理知识较为呆板,不够有趣,导致学习兴趣不大。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笔者借用多种教学媒介,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案例中深化地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南方地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南方的海岛风貌、丘陵景观、大江大河、港口等进行展示,特别集中地呈现了镇江地区的地形、气候,分析形成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原因。学生结合自身对日常生活习俗的体验,不仅对所学重点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而且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达到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厚植爱国情怀的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在充分遵循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与情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生动、多样适宜的教学策略,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实现“地理育人”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运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