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及路径探索
2024-01-08李莹莹
李莹莹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64)
一、引言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个省份,是全国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显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2022年末,中部地区总人口为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5.9%;经济总量达26651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2.1%。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多次深入中部六省调研指导,要求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新征程上,实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既是全面推动形成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文献综述
自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学者针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陈明华和谢琳霄等(2022)[1]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6—2019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分布存在“马太效应”,不同省份在同一水平向上向下转移概率差别较大,导致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进一步加深倾向。玛依拉·米吉提和程紫莹(2023)[2]结合城市韧性,从经济、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4个方面构建城市韧性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6—2019年中部六省的8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分析各省及城市间的韧性水平差异及影响因素,指出中部地区综合韧性水平稳中有升,各城市韧性得分均逐年增长,但速度存在差异,且省内差异逐年扩大,省会城市远高于其他城市。陈明华和王哲等(2023)[3]基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对2006—2019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并从多级空间尺度考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提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较快;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与西部、东北地区接近。宋豪和张继泽等(2023)[4]基于2011—2020年中部六省面板数据,利用TOPSIS熵值法测算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较大的障碍因子,提出中部地区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并且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不尽相同。吴九兴和何丹(2023)[5]利用2010—2021年中部六省数据,对中部六省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人均GDP、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城乡收入、城乡差距等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部六省的经济规模均不断增加,但数量差距在扩大,经济增长率在整体上呈现降速趋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徐冰清和刘建等(2023)[6]通过深入分析当前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详细探讨了中部地区抢抓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提出了中部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制创新和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刘倩倩(2023)[7]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12—2021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科学量化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借用障碍度模型挖掘影响中部各省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当前的研究成果为研究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中部地区发展实际,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科学、全面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考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演进特征,对于加深高质量发展机理的理解、找到中部地区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从解决社会各方面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没有”“大不大”“足不足”转向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美不美”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由注重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的“高”,突出新理念和新要求。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我国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作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也是对地区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准则。
因此,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及科学基础,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依据,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12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取见表1。
(二)指标说明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023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居全球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创新投入,又要关注创新产出。因此,本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两个方面选取创新发展评价指标,具体选择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财政科技支持、人均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发展5个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协调发展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尺度,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因此,本文从产业协调、城乡协调、就业稳定3个方面选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具体选择第三产业占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镇登记失业率5个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本文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个方面选取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具体选择单位GDP耗水量、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单位GDP耗电量、单位GDP废气排放量、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单位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6个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开放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本文从外资依存度、外贸开放度两个方面选取开放发展评价指标,具体选择外资利用程度、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外贸开放水平3个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本文从收入共享、社会福利、基础设施3个方面选取共享发展评价指标,具体选用人均GDP、教育福利重视度、医疗卫生福利重视度、医疗设施完善度、网络设施完善度、建成区绿化水平6个指标作为衡量指标。
(三)研究方法
为了避免赋权法主观性强、信息利用不充分的弊端,本文采用客观性较高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提高结果的可信度及评价的客观性。熵值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嵌入准则间的内在冲突,平衡各评价准则间的关系,利用数据的离散程度客观衡量指标权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专家打分法的主观依赖性,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也克服了主成分分析法易受异常值干扰等局限。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无量纲化处理
为避免指标之间因量纲不同而不可比,在进行计算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
若为正向指标,则:
若为负向指标,则:
其中,Xij表示第i年第j项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后的标准化值,min{x'j}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max{x'j}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因无量纲化处理后各项指标数值的区间范围为[0,1],此时为了消除数据后续无法计算的影响,将整体数据进行非负平移,即全体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据均加上0.0001。
2.权重计算
计算第i个地区在第j项指标所占的比重Pij: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四)数据来源
本文考察2012—2021年我国除西藏和港澳台外的30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演进特征,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部六省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将其补全。
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一)分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2012—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并划分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大区域,各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如图1所示。
图1 2012—2021年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东北地区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且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均值一直远高于其他地区,其高“异常”水平拉高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致使其他三个地区的得分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发展韧性强、活力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十分优越,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由2012年的0.388提高到2021年的0.430,提高了0.042,年均增长1.2%。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是在市场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不畅,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发展陷入低迷,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从2012年的0.197下降至2021年的0.184,下降了0.014。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绝大多数省(区、市)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低于全国同期值,且西部的工业企业利润率相对偏低,半数西部省(区、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单位产值利润率低于全国同期水平,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创新驱动的支撑力不强,导致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值一直是四个地区中最低的,从2012年的0.148提高到2021年的0.184,提高了0.036,增长较为平缓。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面临的发展机遇更加显著,高质量发展综合得分从2012年的0.154提高到2021年的0.249,提高了0.095,年均增长5.5%,提高幅度和年均增速均居四大区域之首,并于2015年超过东北地区,升至四大区域第二位。站在新时代历史潮头,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比较优势的中部地区迎来广阔天地,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描绘出加快发展的生动画卷。
(二)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
表2为2012—2021年中部六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六省的得分排名依次为湖北、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山西,2012—2021年得分均值分别为0.247、0.237、0.199、0.186、0.179、0.152。其中,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提高幅度最大,从2012年的0.172提高到2021年的0.309,提高了0.137;山西提高幅度最小,从2012年的0.148提高到2021年的0.172,仅提高了0.024;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分别提高了0.103、0.093、0.110、0.106,反映出中部地区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表2 2012—2021年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三)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分析
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利用前文的计算方法,可得到2012—2021年中部六省各子系统的得分情况,详见表3。依据其计算结果分析中部六省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时序差异。
表3 2012—2021年中部六省高质量发展子系统平均得分
从创新发展维度看,中部六省的排名为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山西,仅有湖北、安徽的创新发展水平得分高于中部地区得分均值。究其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和安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重大原始创新,围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出台一系列科技政策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实现了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创新通道。
从协调发展维度看,中部六省的排名为湖北、安徽、江西、山西、湖南、河南,仅有湖北、安徽的协调发展水平得分高于中部地区得分均值。究其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和安徽紧紧围绕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协同化发展,切实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建设新格局。
从绿色发展维度看,中部六省的排名为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山西,仅有山西和湖南的绿色发展水平得分低于中部地区得分均值。究其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六省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各省生态环境发生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明显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森林覆盖率也大幅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山西、湖南的产业结构偏重,转型升级步伐略显不足,导致两省的绿色发展维度得分相对较低。
从开放发展维度看,中部六省的排名为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西,仅有江西和安徽的开放发展水平得分高于中部地区得分均值。究其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安徽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主动对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江西、安徽正加速成为开放前沿、创业高地。
从共享发展维度看,中部六省的排名为湖北、江西、湖南、河南、安徽、山西,仅有山西和安徽的共享发展水平得分低于中部地区得分均值。究其原因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六省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教育、医疗卫生设施、网络设施等领域的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用心用力办好了一批又一批老百姓的急事难事烦心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但由于山西和安徽的历史欠账较重,民生事业领域的支出与其他省份相比略显不足,影响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
五、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部地区各省要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进行安排部署,紧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重组战略机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以创新为突破,坚持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围绕现有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链布局、创新,提升科技对传统产业、现有基础产业的支撑和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完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探索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新路径。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二)做好生态保护大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中部地区各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强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以及利益分配制度,使市场在自然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强跨部门协作,统筹施策,综合发力,积极构建区域清洁低碳型能源结构,加快优化中部六省能源结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构筑高质量发展开放平台
开放是繁荣进步的鲜明标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一是强化竞争优势。依托中部地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强化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地位;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强化在促进双循环中的战略链接地位。二是提振消费需求。突出消费对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中高端消费,扩大公共消费;发挥分配环节对扩大消费需求的支撑作用,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三是提供有效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大力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问题。依托自贸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做大做强枢纽经济、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
(四)增加财政投入,厚植高质量发展价值底色
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步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充分发挥武汉、郑州、长沙、合肥等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三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民生事业支出比例,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分配财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着力增强财政资金的可获得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