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他司汀与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
2024-01-08林欣庚李祖勇李万杰
林欣庚 李祖勇 李万杰*
眩晕主要指患者出现周围物体或自身旋转、倾斜等感觉异常[1]。以前庭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前庭感受器、神经异常病变等为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2]。目前临床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天麻素及倍他司汀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天麻素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眠作用,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减轻眩晕症状。倍他司汀可促进血液循环并扩张血管[3]。异丙嗪可抑制组胺的释放,调节前庭功能,减轻眩晕程度。为探索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有效方式,本文探索倍他司汀、天麻素注射液与异丙嗪治疗该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7 月-2023 年6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前庭周围性眩晕诊断标准[4];(2)伴有头晕、恶心等症;(3)对研究知情。排除标准:(1)中枢性眩晕;(2)患有精神疾病;(3)过敏体质者;(4)合并先天性疾病;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 例。观察组年龄41~78(56.81±9.08)岁,男性19 例,女性16 例,病程(6.97±1.58)个月,合并疾病:高血压6 例,糖尿病5 例,高脂血症8 例。对照组年龄40~76(57.54±9.31)岁,男性21 例,女性14 例,病程(7.10±1.45)个月,合并疾病:高血压8 例,糖尿病3 例,高脂血症6 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2120),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天麻素、倍他司汀治疗。天麻素注射液50 mg 加入5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次/d;待患者症状改善改用倍他司汀片,12 mg/次,3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异丙嗪治疗,异丙嗪25 mg/次,肌内注射,1 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疗效评价临床症状消失,无眩晕或发作次数、时间显著降低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眩晕缓解,发作次数时间至少一项下降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采用眩晕症状评分简化量表(VSS-SF)评价眩晕症状,满分60 分,分值越高眩晕症状加重。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价眩晕障碍程度,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眩晕障碍加重。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总分56分,分值与平衡功能正相关。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HBV)、血细胞比容(Hc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采用ELISA 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Tau)、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疗效n(%)
2.2 两组症状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评分(分,±s)
表2 两组症状评分(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BBS 评分治疗后48.97±5.64*43.25±5.12*35 35 VSS-SF 评分治疗前22.21±4.05 22.64±4.28治疗后7.06±2.10*9.45±2.31*DHI 评分治疗前56.48±6.04 56.10±6.21治疗后12.67±2.57*16.43±3.04*治疗前20.84±3.15 20.47±3.57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s)
表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HBV(mPa/s)治疗前5.54±1.20 5.47±1.35 Hct(%)治疗前69.87±6.87 69.33±6.94椎动脉流速(cm/s)治疗前10.05±2.64 10.15±2.86基底动脉流速(cm/s)治疗前15.24±3.40 15.76±3.38治疗后32.04±4.35*28.12±4.26*35 35治疗后2.81±0.64*3.52±0.72*治疗后39.45±5.02*44.11±5.20*治疗后23.84±3.67*18.59±3.87*
2.4 两组血清指标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指标水平(±s)
表4 两组血清指标水平(±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治疗后31.85±4.68*38.77±4.89*35 35 Tau(μg/L)治疗前51.89±5.97 52.08±6.11治疗后21.05±3.94*25.86±3.91*β-APP(ng/L)治疗前125.34±14.31 124.08±15.34治疗后52.14±6.35*58.76±6.58*CGRP(ng/L)治疗前84.71±9.15 83.05±9.37
2.5 两组不良反应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n(%)
3 讨 论
眩晕是个体出现的一种感觉运动错觉,其中以前庭周围性眩晕多见。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种因素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脑内循环缺血较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缺血发作,影响患者的前庭功能,以致患者出现运动错觉及眩晕感[5]。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伴有强烈的眩晕感,同时存在身体倾斜、耳鸣等,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对其正常生活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积极治疗,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明显意义。
倍他司汀可扩张前庭内耳毛细血管,增强其通透性,促进耳蜗及前庭的血液循环,减轻内耳的肿胀程度,进而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6]。天麻素可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抑制大脑平衡失调。异丙嗪是抗组胺类药物,该药可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防止血管痉挛,阻断前庭核的胆碱能突出迷路兴奋[7]。本文将倍他司汀、天麻素及异丙嗪用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并且VSS-SF、DHI 评分降低,BBS 评分升高幅度显著,提示联合异丙嗪治疗可增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基底动脉供血功能关系密切,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BV、Hct 降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异丙嗪可更好改善患者的颅内血液供应情况。其原因为异丙嗪可解除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恢复脑内的血供。前庭周围性眩晕发作伴有多种脑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Tau 具有维持神经功能的作用,脑内血氧供应不足时,Tau 蛋白异常糖基化,在外周血中含量增加[8]。β-APP 主要神经元突触后膜表达,生理状态下表达量极微,脑组织受到血氧供应不足损伤时,血管壁发生淀粉样改变,导致其大量表达[9]。CGRP 是一种肽类物质,主要存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组织,机体受到血氧供应不足损伤时,其在受损组织中快速释放至血液。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从分子学角度证实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效果较好。进一步分析两组治疗的安全性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联合异丙嗪治疗的安全性尚可。
综上所述,天麻素、倍他司汀联合异丙嗪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脑损伤,其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