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T、CRP、BNP对肺部感染并心衰再发肺部感染的预测作用

2024-01-08陈彬张立仲刘焕龙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效能肺部心功能

陈彬 张立仲 刘焕龙

心力衰竭使全身组织器官供氧和营养不足,严重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1]。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肌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心功能进一步下降[2]。因此需对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预测,以减少再发肺部感染的风险。血清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由甲状腺C 细胞产生的肽类前体物质,可用于评估感染和炎症反应活跃程度。C-反应蛋白(CRP)是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在机体遭受感染、组织损伤或炎症等刺激时会显著增加。脑钠肽(BNP)用于判断心衰(HF)的存在和严重程度,PCT、CRP 和BNP 已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检测与预后研究[3,4]。本文探讨上述3 种血清学指标联合临床症状对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发肺部感染的预测作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为Ⅱ-Ⅳ级;③患者出现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部感染诊断标准的症状;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对常规肺部感染及抗心衰治疗药物过敏者;②精神疾病或依从性差不愿合作者;③失访或临床资料缺失者。以2019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肺部感染并心力衰竭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 例,女20 例;年龄60-88 岁,平均(73.83±7.09)岁;心功能分级:Ⅱ级37 例,Ⅲ/Ⅳ级43 例。

1.2 方法研究对象均接受抗肺部感染及抗心衰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血清PCT、CRP、BNP 水平,具体检测方法为采取患者静脉血3 ml,常规取血清,以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PCT,采取患者静脉血3 ml,以免疫比浊法检测CRP,采取患者静脉血2 ml,以EDTA-k2 抗凝取血浆,以化学发光法检测BNP。出院后均门诊或电话随访1 年,每3 个月随访一次,新出现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部感染诊断标准的症状,统计为再发肺部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绘制绘制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学指标的预测效能。

2 结 果

2.1 肺部感染并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80 例研究对象再随访1 年期间再发肺部感染36 例,为感染组(n=36),未发生肺部感染为正常组(n=44)。

2.2 治疗前后血清PCT、CRP、BNP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清PCT、CRP、BNP 比较(n=80,±s)

表1 治疗前后血清PCT、CRP、BNP 比较(n=80,±s)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P PCT(mg/L)2.60±0.50 0.10±0.05 124.598<0.001 CRP(mg/L)43.13±8.78 7.66±2.32 64.482<0.001 BNP(ng/L)484.12±68.44 129.67±53.97 36.374<0.001

2.3 影响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n,±s)

表2 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n,±s)

影响因素年龄(岁)性别感染组(n=36)76.61±7.59正常组(n=44)69.73±6.02 t/(χ2/F)P 4.522 0.269<0.001 0.604 28(77.78)8(22.22)32(72.73)12(27.27)吸烟史0.016 3.502 5.815 22(61.11)14(38.89)0.061饮酒史15(34.09)29(65.91)10(27.78)26(72.22)男女 有无 有无 Ⅱ级5(11.36)39(88.64)心功能分级4.393 0.036Ⅲ/Ⅳ级12(33.33)24(66.67)25(56.82)19(43.18)侵入性操作6.503 0.011 8(18.18)36(81.82)16(44.44)20(55.56)基础疾病高血压0.151 0.698高脂血症14(38.89)22(61.11)19(43.18)25(56.82)1.190 0.275糖尿病9(25.00)27(75.00)16(36.36)28(63.64)1.122有无 有无 有无 有无 有无0.290 19(52.78)17(47.22)18(45.45)26(54.55)呼吸道疾病5.051 0.025 23(63.89)13(36.11)17(38.64)27(61.36)血清学指标PCT(mg/L)CRP(mg/L)BNP(ng/L)2.80±0.60 65.13±9.23 681.12±91.45 0.60±0.10 12.13±4.55 367.12±72.76 52.534 26.125 17.107<0.001<0.001<0.001

2.4 影响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有无再发肺部感染为因变量,以年龄、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合并呼吸道疾病、侵入性操作、血清PCT、CRP、BNP 水平为自变量,做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见表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合并呼吸道疾病、侵入性操作、血清PCT、CRP、BNP 水平均是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3 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变量赋值表

表4 再发肺部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2.5 血清PCT、CRP、BNP表达对再发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PCT、CRP、BNP 表达水平单独和联合检测再发感染的风险预测效能均较好,见表5,图1。

图1 血清PCT、CRP、BNP 表达及联合预测的ROC 曲线

表5 血清PCT、CRP、BNP 表达对再发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

3 讨 论

3.1 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发肺部感染现状分析及预测的重要性我国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约为1.6%,即大约有1600 万人患有心力衰竭。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未来心力衰竭患病率还会进一步上升[5]。肺部感染作为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由于我国庞大的心力衰竭患者基数,其造成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本研究结果显示,80例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常规抗心衰治疗后,随访1 年内再发肺部感染者有36 例,感染发生率高达45.0%,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风险较高,研究其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于预测感染风险十分必要。

3.2 再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合并呼吸道疾病、侵入性操作均是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年龄大、有吸烟史、心功能Ⅲ/Ⅳ级、有呼吸道疾病、有侵入性操作会增加患者再发肺部感染的风险[6]。另外,再发肺部感染者血清PCT、CRP、BNP 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再发肺部感染者,且治疗后的血清PCT、CRP、BNP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提示血清PCT、CRP、BNP 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关[7]。Logistics 回归结果显示血清PCT、CRP、BNP 水平均是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血清PCT、CRP、BNP水平过高会增加再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其可能机制是:(1)PCT、CRP 皆为炎症因子,常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和监测感染的存在,当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可导致炎症反应的激活,引起肺部组织损伤和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PCT 和CRP 水平的上升[8],反之,PCT 和CRP 的水平可预测肺部感染的存在。(2)BNP 是常用于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由于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互相影响的关系,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发肺部感染会引起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心脏会释放更多的BNP,提示BNP 水平也能预测再发肺部感染的发生[9]。

3.3 血清学指标对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再发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的血清PCT、CRP、BNP 表达水平单独和联合检测再发感染的风险预测效能均较好,其中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好,因此临床上可联合观测3 种血清学指标进行肺部感染的预测。当3 种血清学指标过高时,需警惕其再发肺部感染风险,积极进行有效干预,尽量排除一些危险临床资料,如戒烟、加强治疗心力衰竭,对于侵入性仪器设备进行无菌消毒、治疗呼吸道疾病等,减少再发肺部感染风险,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血清PCT、CRP、BNP 在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肺部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再发肺部感染具有良好的评估效果。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确切的结论有待多中心、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效能肺部心功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