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2024-01-07席伟平原野
席伟 平原野
【摘 要】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基于科学教育主题,从研学主题、研学目标、学科融合、研学路线、研学活动、研学内容与研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设计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且以河南登封市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践案例设计。实施结果显示,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关键词】科学教育 地理研学旅行 学科融合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8-50-04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自此,研学旅行这一教育形式在我国越发受到重视。[1]地理研学旅行通过让学生开展实地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直观感受知识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地理研学旅行具有直接的启示。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和实践,培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与科学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地理研学旅行的核心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为地理研学旅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然而,在一些學校组织的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中,以知识讲解和游览活动为主,科学教育主题的融入并不明显。
因此,本研究以嵩山为例,探讨如何设计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以期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启发。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展开探索。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明确科学教育主题的研学旅行的发展与内涵。其次,以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根据公园的地理特征和科学教育价值进行研学旅行设计,包括确定研学主题、制订研学目标、设计研学活动等。最后,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评价研学旅行设计的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二、研学旅行的发展与内涵特征
游学的概念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传播礼乐文化,考察风土人情,这被视为中国最早的研学旅行。在这之后的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明代徐霞客游历山川古迹,都是游学的重要形式。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来,研学旅行开始在我国广泛开展。不同于传统的游学,研学旅行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强化深刻的教育意义。
目前,研学旅行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与旅游的结合,通过实地学习和旅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对社会事务的认识和参与。在课程改革中,研学旅行被视为重要内容,其主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场所,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由此,研学旅行的内涵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
第一,教育性。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的结合,以广泛的自然、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多层面、多维度的联系和接触,因此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比较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重在“研学”,教育也是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
第二,体验性。研学旅行强调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拓阔视野、开展团队研讨、培养实践能力等,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想要获取的知识技能。
第三,普及性。研学旅行的参与主体不只是学生,它的参与者还可以是社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员,任何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旅行都是研学旅行。
第四,目的性。研学旅行的目的性是指以学习和交流为主要旅游动机,在旅游过程中会有一个特定的主题。明确研学旅行的主题和目的是保障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五,多元化。研学旅行产品丰富,除了学生可参与的旅游、培训、拓展训练、摄影、采风等活动,还有专为职场人士提供的研学产品,涵盖IT编程、瑜伽、高尔夫、餐饮、潜水、飞行等领域。因此,随着人们旅游动机和体验要素的增多,研学旅行开始从以学生为主转向更广大的人群。
三、基于科学教育主题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策略
(一)研学主题:以科学教育为核心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主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研学地的地理环境、学科特点来确定。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本研究选择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借助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实地接触和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
(二)研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也要关注他们的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塑造。具体可以设定以下三个研学目标:一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在研学活动中体验科学精神的魅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三)学科融合:将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融入地理研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将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的内容融入地理研学旅行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政治意义、艺术内涵,实现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研学路线:从地理环境到历史文化的全方位体验
根据嵩山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设计一条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研学路线。这条路线可以从嵩山的地质构造出发,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其形成过程和地质特点;然后转向生态环境,通过探究嵩山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最后以嵩山的历史文化为重点,通过参观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让学生体验嵩山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瑰宝。
(五)研学活动:实地探究、团队协作、问题解决
在研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究,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协作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研学内容:从地质结构到生态环境,从历史文化到现代发展
地理研学旅行的内容应既有地理知识,又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具体来说,可以围绕地质结构、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等多个角度展开,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感受嵩山的魅力。其中,地质结构和生态环境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则是其他学科的重点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七)研学评价:旅行表现、实践报告、反思日志
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应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旅行表现、实践报告和反思日志等方式,全面了解和评价他们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其中,旅行表现主要反映学生的参与度和态度,实践报告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反思日志主要反映学生的思考和感悟。这种评价方式既能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评价他们的技能发展情况和情感态度变化情况,有利于全面提高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效果。
综上,基于科学教育主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地理研学旅行策略,包括研学主题的确定、研学目标的制订、学科融合的实施、研学路线的设计、研学活动的组织、研学内容的规划和研学评价的实施等七个方面。这套策略既体现科学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地理研学旅行的特点。
四、基于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一)嵩山国家地质公园概述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中的中岳,也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多样的生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成为地理研学旅行的理想地点。嵩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主要为典型的太行山系,地质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复杂,岩石类型多样。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嵩山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历史文化方面,嵩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少林寺、嵩阳书院等。
(二)研学旅行路线规划
根据嵩山的特点和研学旅行的目标,设计一条集地质观察、生态体验和文化探寻于一体的研学路线。首先,学生可以从嵩山的山脚开始,沿着山路向上爬,一路上可以观察和学习嵩山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其次,学生可以在山腰和山顶进行生态研究,观察和学习嵩山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最后,学生可以参观少林寺和嵩阳书院,了解嵩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
(三)学科融合活动设计
为了实现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本案例中包含一系列学科融合活动。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地质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地质、生态和植物等相关知识。其次,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通过讲解和互动,让他们了解历史、政治和文化等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评价与反馈
为了评价研学旅行的效果,设计了一套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首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其次,通过检查学生的实践报告和作业,评价他们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再次,通过让学生写反思日志,了解他们的感想和体验。最后,根据这些评价结果,对研学旅行的计划和实施进行反馈和调整,以提升活动效果。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的案例设计充分利用了嵩山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实现了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可为地理研学旅行设计提供参考。
五、实施效果与讨论
(一)实施效果
学生的反馈和实施结果表明此次研学旅行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首先,通过参观,学生对嵩山的地理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得到巩固,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其次,通过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和进行学科融合活动,学生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知识也得到了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最后,通过写作实践报告和反思日志,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反思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學生反馈与评价
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此次研学旅行活动表示满意。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收获了难忘的体验,对科学探究的态度也更严格。
(三)学科融合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本次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包含一系列学科融合活动,实现了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历史、政治等其他学科知识,从而增强综合素质。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中来。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在活动中感到困惑,不明白某些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对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学科融合活动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六、总结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本研究以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国家地质公园为研学地点,以科学教育主题为核心,设计并实施了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活动实施过程是地理教学的新尝试,有机融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学生反馈表明,此次研学旅行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教育主题的认知,巩固学生的历史、政治知识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也提醒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二)对后续地理研学旅行的建议
根据本次活动的经验和反馈,对后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活动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需要增强活动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和他们的参与度。其次,学科融合应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评价机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应是一个持续、多元化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实践表现、写作报告和反思日志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地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的教育形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教育价值。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地理研学旅行的设计和实施,以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侯刘起,李帅,肖龙海.我国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现状与进路[J].上海教育科研,2023(4):18-22.
席伟 /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平原野 / 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从事科学教育研究(郑州 45004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中的多学科融合:从策略整合到综合课程设计”(SKL-2023-2529);2023年度郑州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基于自适应学习环境下的个性化科学课程设计”(ZHJX-202200122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