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4-01-07洪晓洋杨意志宋青峰

民族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喀斯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洪晓洋 杨意志 宋青峰

[摘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施区域主要位于我国民族地区,与当前国家层面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把握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真实全貌,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 的维度出发,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性,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实践为例,建议从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优化已经实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与维护力度等层面,促进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6-0069-10

所谓“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当人类某一些不正确的经济社会活动,诸如:乱砍滥伐、陡坡开垦、毁林(草)开荒等行为作用于脆弱的喀斯特环境,导致的基岩大范围裸露、土地生产力降低、水土流失以及侵蚀土壤等现象。其等级可以被细分为:极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1]64中国是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主要发生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秦岭山脉南麓为起点,向西延伸到横断山脉,向东延伸至罗霄山脉西侧,向南则延伸到广西盆地的喀斯特地区。涉及到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重庆市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63个县,[2]其中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处于民族地区。因此,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效赋能。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供的关于上述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喀斯特石漠化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表1):截至2016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007万公顷,占该地区国土面积的比例为9.4%,占该地区喀斯特土地面积的比例为22.3%。同时,截至2016年(表2),喀斯特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1466.9万公顷,占该地区国土面积的比例为13.6%,占该地区喀斯特土地面积的比例为32.4%。由此观之,无论是从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面积及其比例,还是从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及其比例的视角进行考察,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都较为严重的。

由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是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公益性以及社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工程,所需要的投资数量非常大、回报率低、风险高,国家财政资金不得不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单独依靠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是绝对不够的,还需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以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喀斯特石漠化发展状况的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人力和物力,国家层面每隔5年才会调查一次。由于第四次喀斯特石漠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还没有正式发布,本文主要使用第三次(2016年)喀斯特石漠化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乡村振兴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现状

中国西南部、欧洲中南部、北美东部属于是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分布地区。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由于全世界的喀斯特地区分别处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之下,当人类的相关经济社会活动作用于其中,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环境效应,诸如:对于欧洲中南部和北美东部来讲,其新生界碳酸盐岩的持水性就比较强,加之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抬升效果不明显,[3]人口密度比较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林业等,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4]所以,国外喀斯特石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非常少,其喀斯特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为生态维护、水文地质的发展过程、水土保持、地貌与洞穴等,[5]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非常少。而国内喀斯特石漠化却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治理喀斯特石漠化所需要的技术和模式等也是我国所独有的。[5]除此之外,我国学术界还从财政支持[6][7]、金融支持[8]、生态补偿[1]78、产业支撑[9]、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10]以及促进“三农”经济发展[11]等角度,研究过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问题。目前,国家层面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良方”,而且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进行考察,国外学术界主要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资源有效配置、城市化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整合乡村文化价值、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调整城乡关系等层面进行研究的。[12]而对于我国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以及治理有效”。相关学者主要从这五方面开展研究,但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关于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作用机理,研究成果比较欠缺;第二,关于评价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指标体系、模型,研究成果较为欠缺。

二、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作用机理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指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探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有利于为构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主要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其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产业兴旺有利于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区提供产业支撑。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属相对困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型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而产业兴旺的重点则在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实现融合发展。这既可以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之中的基础性地位,还能够带动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例如:旅游业等发展,从而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生态宜居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基础条件和基本原则,要求保护生态环境、顺应生态环境、尊重生态环境,并且积极推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保值、增值。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生态宜居的要求,有利于改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其自然資源的价值。乡风文明有助于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营造出良好的舆论导向。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充裕的资金保障、高层次的人才支持,还需要培育文明的乡风,以不断提升当地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助推喀斯特石漠化实现有效治理。治理有效有助于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制度保障。治理有效主要强调的是不断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及其组织保障机制,以保障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实施,并且农民又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体。所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有利于增加其对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可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模型的构建

本文将会按照以下的研究思路,构建评价民族地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模型。首先,将乡村振兴战略分解为:产业兴旺指数、治理有效指数、生态宜居指数、乡风文明指数以及生活富裕指数。其次,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际完成面积融入到上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的产业兴旺指数、治理有效指数、生态宜居指数、乡风文明指数、生活富裕指数里面。最后,借鉴区域经济学当中增长幅度的相关理论构建模型:

其中,Xi分别表示的是产业兴旺指数、治理有效指数、生态宜居指数、乡风文明指数、生活富裕指数的当期数值;Yi-1分别表示的是产业兴旺指数、治理有效指数、生态宜居指数、乡风文明指数、生活富裕指数的前一期数值;i表示的是当期年份;Wi表示的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当期实际完成面积。这样一来,就为构建其指标体系打下了基础。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对接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际情况角度,并参考相关省份制定的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文件,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作为一级指标,选取与之密切相关联的主要内容作为二级指标,以准确反映一级指标的重点内容和本文的主旨。

1.产业兴旺指数

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内容,而产业又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产业兴旺指数主要包括六个二级指标。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单位:万元/ 平方公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区的主导产业。通过该项指标,有利于反映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单位:万元/ 平方公里):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要义之一,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摆脱贫困。而单独依靠农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绝对不够的,还有必要借助农产品加工业的途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过该项指标,有助于反映该区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率(单位:万元/ 平方公里):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等。而旅游业又是一个集“饮食、住宿、行走、游览、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朝阳产业,并且与农业的关联度比较大。其还具有环境污染相对较低、经济效益见效快、覆盖范围比较广泛、群众参与度比较高等特点,能够在满足喀斯特石漠化有效治理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通过该项指标可以反映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单位:万元/ 平方公里):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必须要找准其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产业。其中,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基石”,而优势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样该地区的产业才能够具备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基础,才能够逐渐增加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进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500亩以上坝区发展的贡献率(单位:元/ 平方公里):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薄弱、山地的面积大、相对因难人口多且范围广泛、生态环境脆弱、无法有效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等。因此,发展500 亩以上坝区的思路“应时而生”,须找准有利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态畜牧业、刺梨、石斛、油茶、茶叶、猕猴桃、火龙果、花椒、百香果等产业。这样既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村电商发展的贡献率(单位:万元/ 平方公里):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绝大部分都属于农村地区、相对困难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等。而要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里面的产业兴旺要求,就必须将上述产业中所生产的各类产品销售出去,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因而,通过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断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2.生态宜居指数

在生态宜居方面,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为:村容整洁、“绿水和青山”永驻、水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生态宜居指数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单位:%):喀斯特地区土壤的覆盖层通常会形成AF-D型剖面,导致母岩与碳酸盐岩土壤之间产生软、硬度大不相同的界面,缺少C层(过渡层)。这样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了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13]故而,水土保持成为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该类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成效和当地解决所面临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林业建设的贡献率(单位:%):目前,林业建设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当中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森林覆盖率又是衡量林业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依托于该项指标,可以评价民族地区,特别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区的林业建设状况,以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进而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影响程度(单位:万元/ 平方公里):喀斯特生态环境属于典型的二元系统结构,主要是由地表系统、地下系统所组成,并且土壤的厚度比较薄,植被的覆盖程度还不够宽广。虽然处于地表上面的溶隙、漏斗、落水洞、洼地以及竖井等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却经常与处于地表下面的管道系统、溶洞和暗河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之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还会产生较为显著的交替循环作用,大气降水是通过注入的途径开展补偿流程。所以,促使以载体和溶剂作为主要形式的喀斯特水产生比较快的交换速度。这样造成其中的污水与废液等,既缺乏缓冲容量的空间,也缺少离子交换、过滤以及吸附等净化作用的处理。同时,喀斯特地下水还缺少阳光的照射,并且微生物的繁殖能力不强、数量不多,可以被溶解的氧含量太少,使得其中所含有的化学元素不会被轻易地氧化、吸收和分解,导致污染源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迅速从地表向地下大面积发展,从而使得喀斯特生态环境之中水的三维空间体、地下、地表、土壤、大气等组成部分被大范围污染。[13]如果不加以防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进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通过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经济损失,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生态宜居的要求。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村厕所普及的贡献率(单位:个/ 平方公里):民族地区的农村普遍存在人畜混居、旱厕数量偏多、人居环境卫生差等情况,加之喀斯特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发生严重的污染事件,其治理的难度就会变得非常大。因此,作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厕所的普及率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尤其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区提供良好、优美的生活环境,破解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题。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单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工程性缺水现象非常严重,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当中,该类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成效和当地解决所面临的干旱、洪涝灾害等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3.乡风文明指数

文明的乡风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因而,乡风文明指数主要包括两个二级指标。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村地区常住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贡献率(单位:元/ 平方公里):因为喀斯特石漠化主要是发生在农村地区,所以其常住居民对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而言非常重要,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体。通过该项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农村常住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视程度及教育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而“折射”出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乡风文明的发展現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贡献率(单位:个/ 平方公里):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乡风文明发展的过程之中,乡镇综合文化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地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喀斯特石漠化的有效治理,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因此,该项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乡风文明的实际发展状况。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4.生活富裕指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根本目标都是在于实现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指数主要包括两个二级指标。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单位:元/ 平方公里):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富裕,而衡量农村地区生活富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除此之外,该项指标还能够反映出农村地区常住居民能够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水平。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相对困难的影响程度(单位:人/ 平方公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既属于是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也属于之前国家层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攻坚地区。因此,从一方面来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改善生态环境,还需要帮助该地区摆脱贫困,促进其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守牢防止返贫底线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点。由此可见,通过相对困难人口的数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脱贫攻坚的实施成效,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5.治理有效指数

治理有效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保障,治理有效指数主要包括两个二级指标。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单位:%):石漠化治理属于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且主要是发生在民族地区的喀斯特区域。所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当中,评价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其生态环境,特别是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项指标,有利于评价其生态环境的发展承受极限,进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三变”改革的影响程度(单位:个/ 平方公里):所谓的“三变”改革是指“农民变为股东、资金变为股金、资源变为资产”。有利于明晰产权,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盘活农村地区存在的各类资源,整合农村地区的资金,促进“三农”经济蓬勃发展。而开展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区域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并且其存在相对困难问题、人口密度大、教育文化科技水平比较低,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但是,其却拥有丰富的资源,例如:林、草、木、中药材、地下水等。因此,结合当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的“三变”改革有利于盘活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存在的各种自然资源价值,并且在激发当地群众参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积极性的同时,为该项工作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达到治理有效的要求。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四、基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实施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贵州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喀斯特石漠化的类型较为完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全州地域范围以内,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状况不均衡;州内部分地区出现了喀斯特石漠化集中分布、连片分布的状况;潜在石漠化的威胁比较大;全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影响范围较为宽广,[1]能够为其他类似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一)产业兴旺指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使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农业是喀斯特石漠地区的主导产业。从2016年至2019年,全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了168.67万元 /平方公里,表明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全州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正在逐年提升,这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农业发展措施相关。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率:在2017年世界春城60佳之中,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名列其中。从2016年到第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全州旅游业发展十的贡献率增加了6766.21万元 /平方公里,表明四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通过喀斯特卷石漠化治理不断改善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其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500亩以上坝区发展的贡献率: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实现乡村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全州近年来不断加大对500亩以上坝区发展的支持力度。由于《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是2019年2月1日才正式颁布的,所以2019年之前500亩以上坝区平均亩产值的相关数据没有进行过统计。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使全州500亩以上坝区发展的贡献率为52.64元 /平方公里。

(二)生态宜居指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旱涝灾害严重,并且对农作物的影响比较大。从2016年到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使全州旱澇灾害的影响程度减少了9.3%,表明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全州旱涝灾害的减轻程度较为明显,这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之中水利建设的措施,例如:修建小水窖、蓄水池、引水渠等密切相关。

(三)乡风文明指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贡献率: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乡风文明培育的“枢纽”。从2016年到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全州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贡献率提高了0.15个 /平方公里,表明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全州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贡献率正在逐年上升,但是比例却非常低,反映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于唤起当地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等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生活富裕指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主要是在农村地区实施,而衡量其当地居民生活富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至2019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增加了1.85元 /平方公里,表明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五)治理有效指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三变”改革的影响程度:“三变”改革有利于盘活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助推“三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成果。从2016年到2019年,全州实施“三变”改革地区的数量增加了202个,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三变”改革的影响程度增加了0.55个 /平方公里,表明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三变”改革的影响程度正在不断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之中的农业发展措有关。

通过上述的具体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从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农”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经济损失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的突出问题,影响到了全州乡村振兴战略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一,财政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表3)。财政资金的支持数量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导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际完成面积时而变高、时而变低,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深入推进。据悉,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还没有测定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财政资金支持数量,正式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测算标准。这样使得某一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程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实际完成面积高低起伏,影响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程。

第二,喀斯特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喀斯特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的面积比较大,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并且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破坏的程度比较大。这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村电商发展、林业经济建设等领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度加大。

第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地区产业或者是产品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附加值比较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定,主要原因在于该类产业或者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加之容易受到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影,导致该区域已经脱贫的人口容易返贫,从而阻碍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发展。

第四,生态文明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当地群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等内容,认识程度还比较低,这主要与当地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比较低、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挖掘力度不够等因素有关。这不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没有更多的突出“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厕所革命属于是一项民生工程,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生态环境。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又是集中在水利建设、农业发展、林业建设等领域,与农村厕所革命相关的内容非常少。这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

五、结语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是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公益性以及社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并且主要是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这就与乡村振兴战略之中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具有很大的关联性。通过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有利于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还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采取相应的举措,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根据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实践,未来建议从财政支持、金融支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优化已经实施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与维护力度等层面,促进民族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洪晓洋.中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补偿研究:基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调研[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20.

[2]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02):120-126.

[4]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5]熊康宁,朱大运,彭韬,喻理飞,薛建辉,李坡.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研究[J].生态学报,2016(22):7109-7113.

[6]曾春花.政府主导型的石漠化生态修复管理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02):137-142.

[7]伏润民,缪小林.中国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重构——基于拓展的能值模型衡量的生态外溢价值[J].经济研究,2015(03):47-61.

[8]蔡志坚,蒋瞻,杜丽永,张玲,杨加猛,谢煜.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9):60-69.

[9]喻阳华,秦仕忆.黔中顶坛花椒衰老退化原因及其防治策略[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02):98-102.

[10]杨庭硕.苗族生态知识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24-33.

[11]潘泽江,潘昌健.西南石漠化区生计重构农户的科技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种草养羊项目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22-127.

[12]安虎森,郭莹莹.国外乡村振兴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9(03):47-53.

[13]杨明德.喀斯特研究——杨明德论文选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喀斯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等入选世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