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4-01-07赖真珠
赖真珠
“深度学习”是教师在授课期间引导学生对学科内容展开深层次探索的过程,其宗旨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优化学习效果。阅读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利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关键。将深度学习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文章,不但能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更能促使其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从而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个别教师在利用深度学习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时,表面上是带领学生深度探索知识,整体上依然受到“一言堂”的束缚,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浪费资源和时间,更无法让学生真正成长。众所周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不教。将深度学习纳入语文阅读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因此,打破“一言堂”的束缚,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其自觉且科学地深度探索,无疑是重中之重。
在开展深度阅读期间,初中生受制于自身阅读能力、水平和经验,教师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抛砖引玉、问题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另外,在师生互动期间,话题不能一味地在原文上打转,也要适当地拓展话题的方向和范围,让学生获得多元化、多维度的思维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为例,在讨论母爱之伟大、深沉与厚重的话题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以下深度对话。
师:母爱是一个深沉且温馨的话题,而且每个人对母爱的理解都不相同。同学们如何看待母爱?
生:母爱是无私的!
师:这个回答过于概念化。文章中的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忘我地将爱倾注在不幸的儿子身上,这是一种母爱的体现。同学们能否将母爱说的更具体一些呢?
生:疫情期间,我发了高烧。妈妈完全不在意自己会不会被感染,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这就是母爱!
生: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妈妈都会早起为我准备早餐。晚上,不论我学到多晚,妈妈都会给我准备一杯热牛奶。这就是母爱!
师:作为妈妈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回报母爱呢?当然,不要将问题考虑得过于长远,与其放眼未来,不如珍惜当下。
生:理解妈妈的心情,尊重妈妈的决定,遇到問题时,心平气和地和妈妈沟通!
生:……
深度阅读,就是透过文字表面探索它的“留白”,捕捉其核心思想。单纯地咬文嚼字,很难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真谛。师生互动,围绕一个话题,将现实与文章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让其更透彻地感受和认知母爱,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反哺与感恩意识。
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时,教师需要针对文章内容、体裁风格等元素,合理拓展阅读范围,纳入跨学科分析机制,丰富学生的认知底蕴。例如,教师解读文章的历史背景,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运用地理背景,能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从而让文字变得更立体。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纪念白求恩》为例,笔者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白求恩的视频,学生对白求恩的生平、身份等,有了更为详细的认知。而且,由于有真实历史视频材料的支持,白求恩那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奉献生命的精神与事迹,令学生深受感动。
在阅读《济南的冬天》时,笔者带着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了深度解读,以此促进他们的阅读体验。
第一,从“地理”层面出发,交代济南的气候特征。然后,再将其与学生家乡的气候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济南的冬天。
第二,从“历史”层面出发,交代老舍所处年代的济南的面貌,将视频呈现出来,形成直观的体验。
当然,在指导学生阅读不同的文章时,教师也可以酌情纳入“生物”“物理”等知识,打破语文阅读的束缚,让深度学习变得更生动,在无形中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在分析同一篇文章时,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分歧,形成不同的体会和见解。针对该情况,教师可以顺势搭建辩论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中收到深度解析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总结能力。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诫子书》为例,学生在“君子”的话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有才能、有学识的人,才是君子”,有的学生认为“善良、高尚的人才是君子”。由于缺乏实际论证的支持,他们的论点很难立足。笔者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开展辩论活动。
1.正方辩题——善良的人才是君子。
2.反方辩题——有才能的人才是君子。
反方:钟南山与袁隆平爷爷都是君子。一位是医术精湛的医学大咖,一位是水稻专家。他们都用自己的知识造福人类。
正方:二老的确都是君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你遗漏了一点,二老不仅才能优秀,同时他们的思想品格也非常高尚。一位能在疫情中挺身而出,不惧疾病;一位心系百姓饮食,奉献一生。正是因为二老有这样的高尚品质,所以我们才会在他们的付出下健康成长。
反方:如果一个人没有才能,就算心地善良,又如何无私奉献?
正方:天灾发生时挺身而出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平凡人,却能以凡人之躯为我们抵挡天灾。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在教学中,教师将“矛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开展深度辩论,能加深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阅读是学生汲取写作养分的主要途径。教师围绕深度学习开展阅读教学时,应改变学生简单、机械式的浅层阅读模式,结合写作优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丰富阅读经验。
以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诺贝尔奖的地位的理解和认知,笔者给他们设计了写作任务:
1.调查诺贝尔奖的分类及社会地位。
2.调查我国近二十年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做出的贡献。
3.将调查的资料进行总结,按照文章体裁风格撰写新闻演讲稿,进行现场演讲。
在该训练中,笔者准许学生查找范文,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到言简意赅、逻辑通顺、突出主体。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心思想的共鸣,更能让他们从社会的角度了解该奖项的意义与地位。实践证明,仿写与现场演讲,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不能局限于表面,而是要做到深入探索、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捕捉到它的精彩与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恰恰是为了改变他们过往的阅读习惯,促使其在“深”的意境之下,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意图,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不过,因为学生个体间存在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在围绕深度学习展开阅读教学时,也要适当地融入分层机制,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奕聪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