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调节及其策略研究

2024-01-07顾秋花

文理导航 2024年1期
关键词:情绪调节中小学教师

顾秋花

【摘  要】教师的情绪对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注教师群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指导教师使用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提高教师生活满意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及积极心理学理念出发,探讨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下可选择的情绪调节策略,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情绪,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關键词】中小学教师;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

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相比经济水平发展较落后的时代,人们也把更多的关注点从满足温饱、身体健康转移到拥有积极、快乐、幸福体验的心理健康中。近年来,人们的心理问题及疾病不断,且类型也是五花八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个社区几乎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确定的心理障碍,这些病人中只有一半去看过病,看过病的人中只有一半被诊断出来,诊断出来的病人中只有一半得到适当治疗。这样的数据是惊人的,但又真切地说明当下的心理环境环境不容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国民的心理健康素养。各级教育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行动方案,但方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鲜少被提及。

杨彦平(2020)在上海随机抽取4000多名教师进行了一项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就职业倦怠方面来看,调查结果显示,3.5%的教师出现明显的情绪耗竭症状,有明显去个性化的占6.6%,10.1%的教师报告在工作中有明显的低自我成就感。

情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身份在赢得一定社会地位和赞誉的同时,也需承担相对等的职责和压力。有人说,“和蔼可亲,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也是普通人,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情绪反应,所以指导教师使用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提高教师生活满意度、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情绪调节的概念及理论

(一)情绪调节的概念

情绪调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50年的发展,它在情绪心理学领域已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情绪调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个体在一定的情绪情境下,通过一定的策略对情绪的发生、发展、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使情绪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情绪的调节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下,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敏锐地觉察、评估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并迅速对自己的情绪和外部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过程。

(二)情绪调节的过程理论

情绪调节过程理论深受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主张情绪调节的发生及发展遵循既定的心理过程。在该理念背景下,心理工作者曾一度探讨情绪调节与情绪产生是否应该被分离为不同的心理阶段。为解决这种争议,Gross把情绪调节与情绪发生过程进行了有机整合,提出情绪调节过程动态理论。他强调,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就蕴含着情绪调节,且在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调节。这些调节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重评和行为调整。

虽然不同的人对情绪调节有不同的理解,但与其他研究者的理论相比,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动态理论更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对随后的研究及现实生活的实务应用更具理论支持的意义。也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情绪调节策略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理论参考。

二、教师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调节策略是个体在调节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和途径。教师的情绪调节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向上的情绪调节,即教师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来保持身心愉悦;另一个是向下的情绪调节,即教师可以通过减少或改善消极情绪的体验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一)消极情绪减弱策略

Gross的理论倾向于研究降低不良情绪反应来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笔者根据Gross的过程模型,来探讨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

1.情境选择策略

情境选择是教师趋近或避开某些能引发消极情绪的人、事或场合调节情绪,情境选择常常是人们首选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比如,班上某位学生,每次请他回答问题时,他都是站起来保持沉默,任凭教师如何鼓励和等待,他就是不发一言,这种情境让课堂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耐心告罄,很容易产生生气的情绪。为避免再次体验类似的不愉快感受,教师便会回避选择该生的课堂分享。

所谓“眼不见为净”,情境选择确实可以从根源上有效地规避某些负性情绪的发生,但实际的问题只是被人为有意识地忽略了,并没有得到真正地解决,在新的情境中,类似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另外,经常使用情境选择策略逃避消极情绪的教师,其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而减退,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的积极性。

2.情境修正策略

如果说情境选择是被动逃避问题的策略,那么情境修正就是主动应对问题的策略。情境修正是教师努力地改变所处的情境,通过加强对情绪事件的控制感调节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比如,有些学生常常忘带学习资料,教师无法得知学生是蓄谋已久还是无意为之,但忘带资料确实妨碍某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难免会产生无奈、烦躁的情绪。于是,有些教师会在教室里设置资料柜,资料柜里摆放了本学期各门学科常用的学习资料,如此,改变了情境,未雨绸缪,有效避免了消极情绪的产生。

情境修正策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控制感,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得情境的控制力或可以确定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并未脱离自己的掌控,所体验到的诸如焦虑、烦恼等情绪就会更少。显然,情境修正策略比情绪选择更积极,也更能帮助教师体验到更多的正向情绪。

3.注意分配策略

注意分配是努力让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话题、任务,或远离原来的某一话题、任务,以此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从这个概念出发,教师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两个注意分配的策略。

集中是指教师专注于情绪事件之外的其他事情,比如,教师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生活乐趣——养花、健身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暂时缓解繁重的教学挑战带来的消极情绪,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生活的品质,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分散是教师有意识地从当下的消极情绪中转移到令人愉悦的想法或活动中,比如,当身处压力情境下,教师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逛街、看电影等,暂时让自己从消极情绪中脱离。

当人们处于消极情绪事件时,往往容易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消极情绪中,放大事件后果的严重性,极易陷入情绪的旋涡,不能自拔。因此,注意分配就是一个应对该情绪情境的良方,从消极事件当中跳出来,也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4.认知重评策略

认知重评是对情绪事件的意义重新进行积极的界定和合理化解释。教师对情绪事件的意义解释对情绪发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反映,自己反复讲过无数遍的题目再次练习,总是有几个学生仍然做不到。对此,教师既生气又无奈,甚至对教学产生倦怠心理。很明显,这位教师的内心存在一个信念——“反复教过的题目,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学会,没学会就是糟糕的!”这是典型的“绝对化”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在该信念的驱使下,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在所难免。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驳的方式帮助自己改变情绪反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不一样,我反复教过的题目,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暂时没有掌握不一定代表永远不能掌握,练习恰好筛选出没有掌握题目的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集中辅导”。如此,改变认知方式就可以让教师的积极情绪流动起来,以更正向的行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Gross等人通过问卷、实验等方法对不同人群做过大量的研究,考查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发现认知重评是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更多的正面情绪体验和良性的人際互动,具有积极的预测效果。

5.反应调整策略

上述四种情绪调节策略发生在情绪反应激活之前,用来预防、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而反应调整则是情绪已然形成、情绪反应也被激活,运用一定的行为策略对该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

常见的反应调整策略有表达抑制和宣泄。表达抑制是压抑即将或正在发生的情绪,阻止其表达来减少消极情绪的策略。比如,当学校领导分配给教师超出其工作范围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内心万般不愿,却不能拒绝,虽会产生厌烦、委屈的情绪,但往往会抑制表达,欣然接受领导的安排。相比较认知重评的策略,经常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教师会有更多心理能量的消耗,虽能减少消极情绪的表达,但并不能减少消极情绪的主观体验,反而会在内心更多地感受到积压的消极情绪和不良的人际互动,属于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

宣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消极情绪疏导排解出来的策略。宣泄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些宣泄方式,如发脾气、打游戏等,不仅消耗时间、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引发新的情绪困扰。因此,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可以通过倾诉、写心情日记、运动、唱歌等健康的方式为情绪找到一个宣泄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等可操作性技术缓解自己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心理体验。

(二)积极情绪增强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患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弗洛伊德对人的描述显然是不恰当的,他剔除了人的理想、可以实现的希望以及他身上所具有的上帝般的品质……他为我们提供了心理病态的那一半,而我们现在则必须把健康的另一半补上。”对教师而言,如果每天把自己的关注点都放在消极情绪上,就会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暗无天日,但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认识教师角色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就能更多地体验到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有研究者发现,增强教师处理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积极的心理体验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越是相信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越是对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有信心,就越能从容地应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也越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愉悦感。有鉴于此,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教师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情绪调节、课堂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帮助教师增强自我肯定和工作满意度来增加积极情绪的体验。

三、结束语

兴国必先强师,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培养综合素质强、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更需要培养情绪管理水平高、心理素质强的教师。当下,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已受到了社会各界过多的关注,但对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关心却很少。另外,对教师情绪调节策略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未来,研究者们可以使用干预的方式,探讨情绪的调节策略对教师的不同影响,以期优化策略的选择,促进教师良好情绪的发展。

猜你喜欢

情绪调节中小学教师
父亲缺位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影响
浅议排球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