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盖菇-鲜食玉米轮作用养结合高效种植技术模式
2024-01-07卢庭启陈小敏税红霞卿春燕侍守佩钟钼芝
卢庭启,陈小敏,税红霞,卿春燕,张 华,侍守佩,钟钼芝
(1.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23;2.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四川 绵阳 621023)
1 模式概述
大球盖菇-鲜食玉米轮作用养结合高效种植技术模式适宜在丘陵旱地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是一种经济效益可观、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可充分挖掘玉米秸秆的利用价值,可为破解玉米秸秆高值化利用率低,玉米种植区周年产值与种植效益低,用地与养地结合度差,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解慢、易造成病虫害的扩散和延续等难题[1-4]提供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一般海拔在800 m以下,9月至翌年4月的平均气温不低于13℃的丘陵旱地玉米种植区,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大球盖菇,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采收第一潮菇,可采收4~6潮,在翌年4月中旬前结束采收。4月中下旬前,接茬播种或育苗移栽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籽粒玉米等,鲜食玉米可在7月中旬前完成采收,青贮玉米或籽粒玉米可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完成收割。该模式可充分利用玉米种植区丰富的秸秆资源[5],前后茬作物的播期弹性大,茬口衔接适宜,菌渣就地还田具有一定的养地作用,耕地周年产值可达12.0~36.5万元/hm2,其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小麦-玉米、油菜-玉米等常规轮作模式,在玉米种植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 适宜区域
丘陵旱地玉米种植区,或有丰富玉米秸秆资源的区域。9月至翌年4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3℃。有一定水源保障,能满足大球盖菇全生育期用水需求。
3 大球盖菇种植技术要点
3.1 场地选择及前处理
大球盖菇可采用温室、遮阳大棚栽培,也可室外栽培。室外栽培可用冬闲田、菜园地、果园林地等,栽培地土壤要求偏酸性,pH为5~7,肥沃、带腐殖质的黄壤、紫色土等土质为佳,靠近水源,无积水,排水良好。采用温室或遮阳大棚种植时,需遮盖遮阳网,遮阳率需达80%以上。播种前需清理杂草,及其他植物根茎。可地翻整一次,待土晒白、熟化,再平整土地待用。多年连作,且病虫较重的场地,应进行场地轮换,避免连作障碍。
3.2 菌种选择
选择在当地经过出菇试验,适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栽培原料特点,且产量高、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质品种。优质菌种的菌丝体粗壮、色泽洁白,生命力强,菌龄适中,无杂菌,无病虫害,无黄水。
3.3 播种期及采收期选择
气温在15~26℃即可播种,出菇期气温在15~26℃为宜。一般可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采收第一潮菇,于翌年4月中旬前结束采收,便于接茬种植玉米。
3.4 栽培料制备
就地取材玉米秸秆制备栽培料,用量6t/667m2以上,应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时收集新鲜、干燥、不发霉、未腐烂秸秆,并粉碎备用。采用生料栽培时,需将生料浸水2天,使其充分吸水变软后再播种。腐熟料需翻堆散热,沥干变柔软后,再铺料播种。栽培料含水率在70%~75%为宜。填充物料可选择玉米芯,填充比例在50%左右为宜,以木屑、谷壳等填充时,填充比例不低于30%。
3.5 制作菇床与铺料
菇床宽80~100cm,深度约10cm,菇床间留作业道40cm。制作菇床时,土壤移至作业道堆放,用于播种后覆土。在铺料前,可撒施生石灰粉,或均匀喷洒茶籽饼水对场地进行消毒。每平方铺干料9kg以上,料厚20~25cm。铺料后,适度镇压,有利于菌丝生长。也可分2~3层铺料,第一层料厚8~10cm,第二层料厚8~10cm,第三层料厚4~5cm。
3.6 播种
将菌种掰成2~3cm见方的块状,按梅花形每隔10~12cm播一穴,每667m2需菌种600袋~800袋(标准袋18cm×36cm)。播完后即可覆土,也可以待菌丝布满栽培料表面2/3时再覆土。覆盖土壤的质量和厚度,对大球盖菇的出菇时间、鲜菇产量、品质品相均有影响。覆土厚度以3~5cm为宜,土壤要求质地松软、肥沃,偏酸性,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土壤质地较差,且土块较大时,可在覆土后用育苗基质,对土块间缝隙进行填充。在栽培料铺好后一次完成播种,也可以在铺料过程中分两层播种,分层播种时,第一层料铺好后先播50%,第二层料铺好后再播50%。
3.7 田间管理
播种后可覆盖2~3cm厚的稻草,或黑色地膜用于发菌阶段的保温保湿和出菇阶段幼蕾防晒。播种后前 15 d不喷水,或根据菇床需水情况,少量喷水。待菇床上的菌丝量占据栽培料面的 1/2以上,菇床面发干,应及时喷水,以雾化水为佳,菇床四周侧面多喷,中间少喷。当覆盖土层表面出现白色菌蕾时,每天早晚需向菇床喷雾化水,并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之间,覆盖土层的含水量在30%左右,栽培料层的含水量在75%左右。喷水应少量多次,轻喷勤喷。
大棚种植时,还需勤通风换气。出菇前需每天通风换气2~4次,每次0.5~1.0 h。棚内温度超过 30℃时,需加强通风,并喷水降温,确保子实体正常生长。高温天时,可用直径4cm左右的木棒,每距30~40cm处钻成通风散热洞,洞深以钻透栽培料为宜。
3.8 病虫及杂菌防治
制作菇床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并灭杀杂菌和病虫。播种后可采用黄板诱杀菌蝇、菌蚊,用糖醋液诱杀果蝇。发现局部感染杂菌时,先将感染部位清理干净,撒少量石灰盖面,再添湿润新土,拢平畦面。感染部位较多时,可用5%草木灰水浇菇床1次。发现鬼伞应及早拔除,并清理出菇棚。出菇期严禁使用任何农药,不得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和非农用抗生素制剂,可酌情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发现蚁巢要及时撒药杀灭,可用红蚁净药粉防治红蚁,白蚁粉防治白蚁。蛞蝓为害时,可在场地四周喷10%食盐水驱赶蛞蝓,或撒施生石灰进行灭杀,或用生菜叶、莴苣叶等诱杀,重度为害时可酌情喷施四聚乙醛进行灭杀。
3.9 采收与处理
菇盖外一层菌褶膜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呈钟形,内卷且不开伞时为最佳采收期,开伞后便失去商品价值。可上市鲜销,也可冷冻保鲜,或烘干脱水加工干菇,或制作成盐渍品。采收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菇柄颈部,轻轻旋转,松动后拔出即可。采收时需注意避免松动邻近的小菇蕾。鲜菇基部泥土较多时,应切掉不易清理的带泥菇脚。
完好无损且没有伤口的鲜菇,可在低温0~2℃的密封环境里保持10 d左右的鲜度。烘干处理前,将清洗干净的鲜菇切片,或用刀从中间切开,在50~60℃温度下,烘烤6~8 h,使干品的含水量保持在12%~13%。待冷却后,及时用密封袋,或密封容器保存,或存放在低温干燥的地方,防止回潮发霉变质,以冷库保存为佳。
4 鲜食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4.1 耕整地
于前茬大球盖菇采收结束后,可翻耕,适度晾晒后整平耙细整地,将菌渣与土壤充分混匀。茬口衔接较紧时,也可采用免耕直播。
4.2 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类型可选择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籽粒玉米、爆裂玉米等,以鲜食玉米的经济效益为佳。鲜食玉米应选用株高适中、产量高、品相好、甜糯性好、质地柔嫩、果穗均匀、抗病性佳,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根据种植规模,注意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或分期播栽,以延长上市时间。种子质量须符合GB 4404.1的规定。
4.3 隔离管理
采用空间隔离,或时间隔离等方法,做好与其他玉米品种的隔离,防止串粉混杂,影响果穗的品质和品相。空间隔离,即周边200 m以内的田块不能种植其他玉米品种;时间隔离,即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其花粉期间隔15 d以上。
4.4 直播或育苗移栽
当5~10cm耕层温度稳定在7~10℃,土壤水分含量达70%左右时,及时播种,或浇足底水后播种。糯玉米或甜糯玉米可直播,甜玉米以育苗移栽为宜。直播时可根据茬口时间和土壤条件,选择免耕直播或旋耕整地后播种。免耕直播时,种子要点播在菇床两边的土壤中,切勿点播在菇床中,以免影响玉米根系生长。
4.5 合理密植
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播种时间和区域生态特点等合理密植,一般种植密度3500~4000株/667m2为宜。糯玉米或甜糯玉米播种量为1.2~1.5kg/667m2、甜玉米0.8~1.0kg/667m2。
4.6 科学施肥
在翻耕整地前,及时施入基肥。一般施畜粪等农家有机肥2000kg/667m2左右,或商品有机肥260kg/667m2左右,或三元复合肥或缓控释肥50kg/667m2左右作基肥,也可根据地力和种植的玉米品种适度增减。除基肥外,还应合理配施锌、硼等微肥。结合苗期中耕,用尿素8~15kg/667m2追肥1次,喇叭口期看苗追肥1次。追肥时需肥水同步,提高肥料利用率。
4.7 水分管理
直播时需浇足底水,育苗移栽时需给足定根水。中期水分管理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人工浇水,或喷灌,或滴灌的方式补水。大棚内种植,需根据土壤墒情,7~10 d浇1次透水,确保全生育期水分供给。
4.8 适度控旺
可用胺鲜·乙烯利等及时控旺防倒伏,在玉米6~9叶期施药,可壮根壮秆,降低植株高度。根据不同化控剂要求,参照使用说明施用,喷洒均匀,不重、不漏,不易与碱性农药、化肥混用。可结合病虫防控一同喷施。
4.9 除草
采用黑色地膜防草为主,结合中耕进行物理防治,适当采用化学除草。化学除草时,根据杂草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科学用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土壤封闭除草一般在播后当天或第2天,土壤湿润时进行,可用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等,喷药要足量、均匀,不漏喷,不重喷。杂草较多时,根据杂草种类,在玉米3~5叶期(或杂草2~5叶期),用异丙草胺、烟嘧磺隆等防治禾本科杂草,用氯氟吡氧乙酸、硝磺草酮等防治阔叶类杂草,用32%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28%烟嘧磺隆·莠去津·氯氟吡氧乙酸、45%硝磺草酮·莠去津·异丙甲草胺悬乳剂等防治混合类杂草,用烟·莠·二甲四氯等防治恶性杂草。
4.10 病虫害防治
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根本目的,采用一喷多防、一防多效的方式,以节本增效。防治对象主要有粗缩病、叶斑病、苗期地下害虫、玉米螟、蚜虫等。
粗缩病: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玉米5~7叶时用吡虫啉等农药喷雾防治1~2次,可有效预防其发生,喷药应均匀全面,不要漏掉地块四周、沟边的杂草,可与苗期地下害虫防治结合,以省工节本。在粗缩病发病初期,可用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等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施2次。可结合磷酸二氢钾等一同喷施。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在大喇叭期进行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施2次;在发病初期可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施2~3次。
苗期地下害虫:在播种或移栽时,用辛硫磷颗粒剂等施入土壤中,也可用90%敌百虫0.5kg/667m2,加水2.5~5.0kg,拌入50kg麦麸或菜帮等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入田间进行防治。玉米螟:可根据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地使用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严禁使用残效期在20 d以上的剧毒农药。收获前15 d内禁止喷施任何农药。草地贪夜蛾:应及早发现、尽早防治,可采用氯虫苯甲酰胺,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或溴氰虫酰胺,或多杀菌素等进行化学防控,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精准防治。也可使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诱杀玉米螟、草地贪夜蛾、蛴螬、棉铃虫、甜菜夜蛾等成虫。
4.11 收获
适收期为授粉后20~25 d,过晚和过早,都会影响品质和品相。品种不同,其适收期略有差异,应根据品种特性,做到佳期采收。采收后应及时销售,或速冻保鲜存放。
5 注意事项
(1)若棚膜为黑膜,在大球盖菇收获后,应及时拆除;若为透明棚膜,则根据大棚高度及接茬种植的玉米类型处理棚膜,一般成株高度不超过1.8 m的玉米品种,可选择保留棚膜,减少拆装棚膜的人工投入;植株偏高大的玉米品种,如成株高度超过2.0 m以上,则需拆除棚膜,确保玉米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2)玉米品种类型选择,需根据当地市场及消费需求,择优种植畅销类型。
(3)若保留棚膜种植玉米,需在玉米6~9叶期及时化学控旺,适当控制植株高度,以免玉米旺长顶膜,影响正常散粉授粉。
(4)根据茬口,科学安排翻晒整地时间,连作两年以上且生料栽培的地块,应加强杂菌、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防治。多年连作且病虫较重的场地,应进行轮换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