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觉——形态维度转换下的视觉设计
2024-01-06赵希岗何志浩
赵希岗 何志浩
摘要: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知觉心理学、协同设计等理论的论证,辅以案例及试验的支撑,系统阐释形态升维对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和对视觉设计的影响。随着形态维度的上升,受众的设计角色也在逐步变化,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参与者。受众设计角色的变化带来的是整个设计流程、设计思路甚至设计系统的转变。通过分析形态升维对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之影响,并且探讨受众作为形态生成者的可能性,文章初步探索了视觉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开放视觉的语境下视觉设计将走向人人皆可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视觉形态;视觉设计;形态维度;协同设计;情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094-03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y,through theoretical arguments such as perceptual psychology and collaborative design,supported by case studies and experiment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role of morphological dimensionality in design and its impact on visual design for the audience. As the dimensions of form rise,the design roles of the audience are gradually changing,shifting from passive receivers to active participants. The changes in audience design roles bring about changes in the entire design process,design ideas,and even design systems.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form dimensionality on the role of the audience in design and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udience as a form generator,the article preliminarily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visual design:in the context of open vision,visual design will move towards a future where everyone can design.
Keywords:Visual form;Visual design;Morphological dimension;Co-design;Emotional design
引言
视觉形态作为所见事物的再现,其生成主要由设计师主导,受众的角色大多是接收信息的一方。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形态的呈现维度以及传播方式都在变化,受众的感受也在随着形态的变化而提升,设计师和受众的关系亦随之变化。随着形态维度的上升,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从接受者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参与者。受众设计角色的变换带来的是整个设计流程、设计思路甚至设计系统的转变,本文主要将从形态学的視角出发,利用知觉心理学、协同设计与情感设计的理论体系,以形态维度的转换对受众感受的提升为背景,探寻形态升维对受众在设计中角色的影响,并探讨形态升维对视觉设计和视觉设计未来的影响。
一、感受升维:形态维度提升下的受众体验
(一)视觉形态的基本概念
视觉形态由所见事物召唤或激发出来,是人用某种材料以及表现方式去再现该事物所产生的一种视觉等价物或结构等同物,并不是由该事物直接产生的。“由内在意义而生的艺术形态,可以通过其造型的视觉表现,让观者感受到其内在信息涵义的知觉共鸣。”[1]
(二)形态维度转换与受众感受的关联
形态的维度及其表现对受众感受有直接的关联,视觉形态的升维既是科学技术的外部推动,也是受众对知觉感受的内在所需。形态维度在视觉设计中的变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1.基于二维视觉形态的抽象化呈现;2.基于三维视觉形态的具象化呈现;3.基于多维视觉形态的多媒介呈现。
首先,概括的视觉形态想要被知觉为其所代表的事物,就需要在与受众记忆中关于该事物的“标准意象”[2]密切相关。二维视觉形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种高度抽象的形态是经过提炼的,例如:福田繁雄经典的反战海报(图1),概括的炮弹和炮管的视觉形态及其中所蕴含的“力的式样”[3]唤起了人们心中对主题事件的想象和联想,配合文字信息,从而对形态所传递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意象越具体,它展示出的特征也愈多,观看者也就愈不容易明确究竟它的哪一种特征是主要的”。[2]三维视觉形态更加真实,那如何使其复杂的信息清楚地传达呢?例如:郑中为沈阳故宫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海报-春节(图2),此作品通过形态在海报中的动态变化和形态营造的氛围来传递情感。相较于经过抽象处理的二维视觉形态,三维视觉形态的视觉冲击力是更强烈的,更能得到受众的情感共鸣。
最后,随着技术进步以及受众对视觉形态感受的需求提高,多维视觉形态应运而生。多维视觉形态基于二、三维视觉形态,融入了动态、触觉、听觉、嗅觉等维度以增强感受,丰富了形态的视觉表现。多维视觉形态因其维度宽广,使受众容易与形态产生互动。例如:SPIN为Sound Like These设计的品牌视觉形象(图4),受众互动时会播放该品牌制作过的声音,这些声音也会转化为动态的视觉形态,给受众以直观的感受认知品牌,加深受众的印象。
由此可见,从单维到多维,各个维度到形态其实都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受众的感受,而随着形态维度的上升,受众的感受也随之增强,也更容易感受到形态所蕴含的情感。视觉形态由受众观看和接收视觉形态的信息,转变到受众与形态互动、沉浸于形态,使受众更易理解形态中蕴含的情感。视觉形态维度的转换与受众的体验感受是密切关联的,形态的升维带动了受众感受的升维。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数字媒介下的视觉形态,都将在感受升维的语境下探索更多与受众沟通的方式,形态也将更贴近受众对某事物的“标准意象”,受众对形态的情感感受会更深刻。
(三)形态的正向升维增强受众情感感受
“将情感融入设计,是继人们开始重视用户体验后被提出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开始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共鸣,以此满足内在的隐性需求。”[4]情感能够使受众的体验更完整,但从一般意义上说,视觉形态所蕴含的情感会随着其形式的复杂(或维度的上升)而变得模糊,因为信息量的增加会为受众对情感的理解建立壁垒。但视觉形态的升维若为了唤起受众的“标准意象”而服务,即视觉形态的表现方式为增强情感表达而服务,受众反而能清楚地感知到作品蕴含的情感。例如:BY-ENJOY设计的主视觉海报(图3),其将打印好的海报进行层叠摆放并挂起,让海风吹拂层叠的海报其升维所蕴含的信息量上升了,但这些不同维度的信息都是同向的,而不是相互干扰的,所以其情感的传递反而因为形态的升维而变得容易。视觉形态的升维带来的是受众体验的增强,多知觉的感受使形态与受众的沟通渠道更宽,形态的信息和情感传递更直观,受众在作品中的沉浸程度和参与程度也会更高。
二、转客为主: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转变
(一)感受升维促使受众参与设计
受众的设计参与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民主化思潮,[5]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使用者只是作为访问和回答的对象,而在参与式设计中,使用者从被动研究变为主动参与。[6]受众设计角色的转变是在设计参与中逐渐变化的,而感受的升维使得受众在设计中可介入的环节变多,其参与设计的可能性也将变高。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变化大概分为3个阶段:1.从被动的接受者到被动的互动者;2.从被动的互动者到浅层的参与者;3.从浅层的参与者到深层的参与者。
单一维度的形态与受众之间存在距离感,经过提炼和抽象的形态对受众参与设计产生了阻碍。这种阻碍是受众在单维形态下的设计中主要作为客体的原因,而多维视觉形态在逐渐消除这种阻碍。感受维度的不断提升使视觉形态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沟通更容易,也因此使得受众能够从更多方面、更多维度地介入到设计中,为受众深度参与设计搭建了桥梁。例如:another design工作室在2019年的UABB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品牌推广形象设计中(图5),将城市和受众的影像解构成含有城市各种数据信息的色块,用色块以及信息构成展览的视觉形态,以体现展览主题——“城市交互”。除了平面海报,展览现场还有实时交互的海报装置,受众成为展览视觉的一部分,受众在交互过程中完善整个视觉设计以及概念的呈现。感受的升维促使受众和形态进行互动,而在交互式的视觉设计作品中,互动的过程既是完整作品的一部分,也是其魅力所在。感受维度的上升使受众从接收形态信息的状态,转变到与形态互动的状态,从而使得形态和受众的互动与沟通逐渐紧密,形态的升维帮助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到被动的互动者。
(二)协同设计理念与情感的融入使受众转客为主
技术的发展使视觉设计的媒介、表现方式多樣化,但技术所带来的未必是沟通的顺畅,盲目地堆叠和花哨的视觉效果反而使视觉设计愈发远离受众,受众对于设计的理解反而滞涩起来。因此,受众开始寻求与设计作品的情感沟通,这为视觉设计能触发更广泛受众的“标准意象”奠定了基础。用户拥有某些问题的实际理解,但缺乏设计师的洞察力,设计者可以通过创意工具和手段帮助激活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帮助用户表达其想法。[7]视觉形态的生成是带有设计者主观审美、个性想法以及个人情感的,受众的参与将使视觉产出能触发更广泛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设计师借助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等设计理念,让受众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在设计流程中。
情感的融入使受众开始介入到设计流程中,而不仅仅是体验,在设计中的角色从被动的互动者转变为浅层的参与者。例如:廖波峰在为《自然梦想家》设计展览视觉形象时(图6),就尝试让100位各行业的人用自然元素来创作自画像,并描述其自身的环保故事,然后通过设计师的再设计,形成活动的核心视觉形态,并以此延展出视觉形象。受众充分表达了创意与情感,再通过多媒介(线下装置、网页H5等)扩展受众的情感连接方式。整体的视觉和思维体系源于设计师,但受众为视觉形态的生成提供了自己的创意,这其实是参与式设计[8]的体现。基于受众的创作而生成,并且拥有多维度的表现方式,所以其更贴近受众,情感的连接也更丰富。
协同设计理念的建构使视觉设计的形态生成与受众愈发密切,受众在设计中的角色开始由浅层的参与者转变为深层的参与者。例如:李根在所做的视觉设计尝试(图7)。他设计出未被填入视觉形态的视觉系统,即黑线白底的网格,而最终的视觉形态则由受众用圆形和方形的贴纸去构成。设计者设计出视觉的网格系统,并规定其版面大小,受众在生成形态的同时又能保持整体视觉的美感,真正让受众在视觉形态的设计中展现其参与性以及创造性。这种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是协同设计的体现,[8]使受众真正参与到视觉形态的生成中,虽然该视觉系统的创意以及概念并不是源自受众,但受众在过程中输出了自己的创意,成为真正的形态生成者。
受众在视觉形态设计中的角色由接受者转向参与者,再由参与者转向生成者。受众在视觉设计中的角色由客体向主体的一部分转变,不仅仅是作为接收者,更是从多个维度介入到视觉形态的生成以及设计的最终呈现上。视觉设计流程中协同设计理念的建构使受众逐渐参与到设计中并融入自身情感,受众设计角色的转变为更广泛的受众参与到视觉设计中奠定了基础,视觉形态也将因更广泛的受众参与而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三、开放视觉:人人参与设计的互动未来
形态的升维使得受众参与到视觉设计中的切入点变多了,而在科技的推动下,开放视觉将不再是一个概念,更是视觉设计领域可预见的未来。在开放视觉的语境下,设计不再是设计师的独奏曲,更是人人都参与其中的交响乐。受众的设计参与将不再局限于设计的前期和后期,而是融入每一个设计环节中。受众将不仅是设计的体验者和建议者,更是作为参与者和设计者。
(一)受众作为形态生成者的可能性
从知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于形态的“力的式样”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但他们在表达同种意象或情感时所呈现的形态是有一定共性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就曾做过类似的实验,让实验对象用非模仿性[9]的线条画去表现“婚姻”这个词的概念(图8),每位实验对象所表现的画面都不同,其自身经历的不同导致产生了不同的意象:幸福的实验对象则认为婚姻是交织缠绕的,而那些父母或自身婚姻不幸的实验对象所表现的画面均呈现一种割据、分裂、对抗的状态。我们在这些形态中能感受到实验对象的自身情感表达,那么我们如何使不同认知的受众参与到视觉形态的生成中并保持整体视觉系统的一致呢?又怎么样找到不同认知的受众的“标准意象”呢?
管普查在为2018年设计的可能-深圳设计周主题展设计展览视觉时(图9),为了不喧宾夺主地表现参展作品而采用了中性的视觉设计,并根据展览的9个关键词设置了9种不同的视觉格式。受众可以在视觉延展物料和环境应用的不同格式之间进行互动,以表达自己的观展体验与对“设计的可能”的想象。这个案例或许是能让不同受众找到“标准意象”的一种方式,即让受众在参与和完善形态的过程中共同构建出“设计的可能”,并使不同背景的受众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平衡受众的设计参与和视觉形态的系统化。
综上所述,尽管受众能够作为视觉形态的生成者,然而因为其个体能力的不同,使得每个受众能完成的视觉形态的完整度及其视觉表现力是不同的,并且受众对多维度或跨维度的视觉形态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受众需要在一个规范的视觉系统下输出自身想法及情感,方可保证最终设计的合理性。
(二)开放视觉下设计师角色的变化
在传统的设计流程中,设计师是视觉形态的生成者,受众本身并不需要参与到形态的生成中。而在开放视觉的设计流程中,受众作为形态生成者时却不易控制最终设计的呈现效果。那么在开放视觉的语境下,设计师可以为受众搭建视觉形态的生成系统或者是普适性的基础视觉形态,可以让受众在多种维度中将自身的想法转化成独特的视觉形态,以保证最终的设计可以呈现出相对完善的状态。在释放受众创造力的同时,保证视觉形态的表现力以及情感传递的最佳呈现。在开放视觉的语境下,使每一个有想法的受众都能通过视觉系统输出自己的形态,并能够通过这些形态表达自身想要传达的情感。
在视觉设计同质化的现在以及AI浪潮下的未来,情感的共鸣将成为视觉设计留住和吸引更多受众的最重要方式。而受众的参与则恰好能够使设计师在该类人群中找到与社会共鸣的切入点,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于视觉形态的共同审美和需求,也更有利于视觉设计更广泛的传播。受众参与到视觉设计中,可以使视觉设计的趋同化和过度的抽象化得到改善,也可以使视觉形态的信息传递以及情感表达契合更广泛的受众。而设计师的工作则变成了视觉逻辑、形态维度或者是视觉系统的设计者以及信息和情感表达的梳理者,设计师需要保证最终信息传递以及情感表达的准确性。因为每个受众的背景和情感是不同的,而如何在共性中找到个性则是设计师一直以来的工作。如此一来,开放视觉的语境将使设计师走向逻辑化的、可持续的视觉系统设计,同时为每个人都能参与设计的崭新时代奠定底层的系统性基础。
(三)开放视觉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开放视觉的实现,无疑将为视觉设计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时,视觉设计将更具生命力,并且能够创造更美好的世界。首先,在开放视觉的语境下,能够充分激发受众的创意灵感,提高设计的质量,使形态的生成和最终的情感、信息传递都更贴近受众。再者,开放视觉的模式将有助于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通过与大众的互动,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从而为设计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开放视觉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视觉形态的生成中来,这将有助于增强社会参与度,受众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而使最终的视觉呈现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实现视觉设计真正的社会价值。
形态的升维诱发了受众在视觉设计中角色的变化,受众的角色转变亦反哺视觉形态以及视觉设计在形式、系统等层面上逻辑的转变。受众在视觉形态生成以及在设计中话语权的上升,将使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流程、设计模式都发生改变。开放视觉语境下的设计师并不是边缘化,而是转向更专业化的角色,即转向视觉形态的系统设计以及情感设计,结合视觉形态呈现的维度及其技术,为受众的创意输出提供空间与支持。受众的角色变化使视觉设计将在开放视觉这一语境中逐渐走向人人皆可设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崔生国. 以形寓意:关于图形视觉形态和意义的思考[J].装饰,2013(02):127-128
[2]鲁道夫·阿恩海姆. 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80
[3]鲁道夫·阿恩海姆. 腾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432-470
[4]陈越红,王烁尧.UI设计中的视觉心理认知与情感化设计分析[J].艺术设计研究,2021(02):74-79.
[5]Ehn P.Participation in design things[C]//Ten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Indiana University,2008:92-101.
[6]季烨,吴剑锋,钱美竹.提升高校官网用户体验的参与式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01):38-40.
[7]赵娜.参与式设计方法的构建[J].设计,2013(07):183-185.
[8]时迪. 协同设计中的沟通方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7
[9]鲁道夫·阿恩海姆. 腾守尧译.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19:156-170
[10]刘瑞芬. 设计程序与设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董卫星. 视觉形态语义[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2]宋东瑾,韩挺. 为开放而设计:生活实验室(Living Labs)的系统性文献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03):23-29
[13]娄明,张凌浩,邵健伟.设计民主化背景下合作设计方法的使用与辨析[J].裝饰,2021(12):89-93.
[14]张琪. 视觉形态学与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15]邱松,徐薇子,岳菲,崔强,张啸. 设计形态学的核心与边界[J].装饰,2021(08):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