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角下加强学术图书出版质量的措施探究
2024-01-06赵君
摘要:我国是图书出版的大国,学术出版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学术出版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看,出版质量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在图书编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文章首先对学术图书在编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常见的主要问题有:重要概念表述不准确、专业知识错误、图表差错、量和单位使用错误等。针对学术图书面临的问题,文章进一步从稿件质量水平不高、责任编辑的水平有待提高、出版流程监管力度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面对学术图书出版现状,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等,从编辑视角出发,对提高学术图书出版质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加强选题论证管理,建立集体论证制度,采取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把好选题关;二是提高书稿内容质量,从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原创性和科学性、坚持书稿的完备性等方面严格把关;三是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保障学术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四是设立图书质检部门,加强印前质检和成书质检,及时查缺补漏,给图书出版增加最后一道保险;五是提高编校人员水平,建立奖惩制度,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编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编辑;学术图书;出版质量;编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231-04
学术图书是作者根据某一领域和专业的研究成果撰写的作品,通常是作者经过多年深入研究、分析论证所形成的独到见解和新颖体系,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术出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价值性、理论性和规范性,是记录、传播与共享人类学术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开展学术争鸣、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学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互补与共赢的纽带[1]。中国是出版大国,据统计,2022年我国图书市场零售码洋为871亿,其中学术出版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学术出版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看,出版质量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在图书编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学术图书出版的质量现状和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学术图书出版的质量现状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也是出版单位常抓不懈的工作。《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2019年1月1日施行)指出,图书质量是重中之重,在社会效益考核体系中,占据一半的权重。2023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质量管理2022”图书专项检查的情况,国家新闻出版署共组织抽查了102家出版单位共306种图书,经过审查,有64种图书为不合格图书,其差错率超过1 ,其中6种图书差错率超过5 ,不合格图书占比约为21%。其中不合格学术类图书主要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1937年以前的左翼音乐思想研究》(差错率5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西周金文句式研究》(差错率4.94 )、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大西安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差错率4.08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差错率3.6 )、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家医保药品管理政策研究》(差错率1.67 )等。
从国家新闻出版署抽查的图书情况来看,不合格图书仍然占据一定的比例,学术图书的质量问题不容小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术图书编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根据《新闻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刷,四项均合格則图书质量为合格,其中一项不合格,则属于不合格图书。
学术图书质量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要概念表述不准确、专业知识错误
学术图书中,涉及重要的概念表述要与权威文件对标对表,切不可凭借主观印象随意使用。比如,国家卫健委已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使用相关“肺炎”表述,因此在书中凡涉及此类表述要及时予以纠正。涉及重要思想表述时,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准确表述,而“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或“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错误表述,应高度警惕。
专业知识类差错也是学术图书的常见问题,一般来说,学术图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如果责任编辑对相关专业知识不了解,则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2.图表差错
与图书内容有关的图统称为插图,插图是形象语言,可以使文字表述更加直观、准确、简洁明了。图书中的插图类型有多种,主要分为线条图和照片图两种,其中线条图又可细分为流程图、程序图、示意图、电路图、函数图、记录图、地图等。常见的插图错误,主要包括插图与正文内容的表述不一致、插图内容不准确、表达形式不准确、图题有误、插图位置不当等。
表格是一种记录数据或事物分类的简洁表达方式,表格的排版格式有无线表、系统表、卡线表三种。在排版过程中,为了美观和节省版面,可以进行表格的转栏、表头互换,或者采用合页表的形式灵活处理。表格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表格内容与正文内容不相符、表格中的数据有误、表格的编排不规范、表中使用的量和单位不规范、表格与内文不相随等。
3.量和单位的使用错误
出版物中有关量和单位的正确使用,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量和单位》为参考和依据。使用量和法定单位的常见错误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使用被废弃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如公尺、公分、市斤、千克力、当量浓度等;二是使用非标准的量名称及符号,如比重、比热、电流、分子量、瓦数、摩尔数等;三是量的符号下角标的使用错误,如表示物理量符号的下角标号应使用斜体,而非物理量符号的下角标号应为正体;四是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使用错误,如中文符号和国际符号混用(m/时)、单位符号没有使用正体、没有使用正确的大小写等。
4.辅文等相关差错
辅文一般包括文前、文内和文后辅文三类。除了正文之外的文字,如面封、底封、书脊、扉页、版权页、内容提要、作者简介、前言、目录、参考文献、后记、索引、凡例等都属于辅文。常见的辅文差错,主要包括版权页的信息录入不准确、目录录入的页码与内文不符、参考文献内容有误、参考文献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二、造成学术图书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稿件质量水平不高
学术图书的核心是学术性,而内容质量是其学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内容是学术图书的根本和核心,学术出版一定要把握内容至上原则,始终以内容为中心,抓住内容这个核心竞争力。
作者资源稀缺也是学术出版面临的困境,作者来稿质量往往良莠不齐,有的作者学术功底深厚、写作经验丰富,书稿结构合理,文章层次清晰,质量水平较高,有助于图书出版流程的顺利推进,也为打造精品图书提供了保障;有的作者由于经验不足,或者由多位作者合作编著的作品,会存在内容前后不一致、形式凌乱、表述不统一等各种问题。对于问题比较多的原稿,责任编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图书质量水平也难以保障。
因此,图书稿件的质量是学术图书出版的前提和基础,是高品质图书的生命之源。
(二)责任编辑的水平有待提高
学术图书的编辑人员是学术图书出版的主要承担者,对于出版高质量图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学术图书的编辑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学者化”的程度不高。一是对学术图书内容的认识能力不足。责任编辑对学术类书稿进行编辑、加工,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才能胜任,如果没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则很难对书稿内容作出准确的、合理的判断。二是责任编辑的文字编校能力不足。在对学术类图书进行编辑加工时,更多的是对文字进行校对和处理排版格式,陷入“格式排版人”的困境中。三是对学术规范性的把握能力不足。在编辑书稿时,只注重校正文字方面的差错,而忽视学术规范性的处理,像参考文献、引文、注释、索引、圖表、公式等都是学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图书规范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三)出版的流程监管力度不足
学术图书出版出现质量问题,与出版流程监管力度不足有很大关系。在现代市场环境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出版单位为了加快出版进度,出版流程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出版图书数量的增加上,忽视对质量的把控和监管,没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出版工作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对图书质量把关不严。长此以往,出版工作陷入恶性循环。
三、加强学术图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选题论证管理
图书选题策划是出版社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对图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2]。“选题是出版社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选题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出版社产品的盈亏。”[3]选题工作是图书出版的开端,关系着图书出版的方向,也是出版社形成自我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好图书出版的方向,才能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有些出版单位选题论证不规范、不严谨,导致图书内容庸俗、品质低劣,出现明显的同质化、重复出版的现象[4]。
选题论证是对选题进行评估和论证的过程,出版单位要加强选题论证管理,建立集体选题论证制度。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出版认知范围和判断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集体论证可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围绕出版单位的出版计划、选题方向、品牌特色和现有力量,运用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把好选题关。出版单位可实行“编辑—部门选题论证会—社选题论证会”三级论证[5],组织人员定期召开选题论证会,针对选题的创新性、专业性、价值性和科学性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论证。选题方向要注重结合当下学术热点,关注国家重要发展方向和科研成果,以期体现图书出版的前瞻性,避免出版已经过时的、陈旧的学术成果。在选题论证时,还要注重考察图书市场,以市场为导向,避免出版同质化产品。
学术图书出版在选题论证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需要持续追踪学术前沿信息、学术发展趋势,关注学术领军人物的研究动态[6],对著作的学术水平、出版价值等进行综合评定。针对存在政治性问题、国际关系问题、领土争议问题等敏感性选题,应采取一票否决。对已经入选的选题,可形成选题计划上报审批,对已经列选的选题每年要进行定期审查,对长期不交稿的选题、稿件质量欠佳的选题和出版价值不高的选题可进行清理,以保障选题的高质量。
(二)提高书稿内容质量
书稿内容质量对图书出版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出版单位在收到原稿后,要对书稿内容进行认真审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把关。一是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宣传科学的理论、传播先进的文化。二是坚持原创性和科学性。书稿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的著作,不得照搬照抄、东拼西凑,书稿内容要全面系统地介绍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学科的前沿和热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三是坚持书稿的完备性,达到“齐、清、定”。确保书稿内容完整、清晰,排版整齐有序,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索引、图片、表格等各项内容齐全,准确无误,没有遗漏或缺失。
为进一步提高书稿质量,出版单位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书稿内容进行审核,综合提出修改意见。对内容质量不合格的图书,要及时与作者沟通,返回修改。要大力抵制低质量、低水平的学术作品[7],对稿件中有明显问题、文字质量太差的书稿要予以返修;如果稿件质量太差,或不符合出版要求和出版方向,要坚决予以退稿。
(三)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从出版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的理性活动。”三审,指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初审需要审读稿件全部内容,对书稿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作出判断,从政治、知识、文字等各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复审也需要审读书稿全部内容,并解决初审提出的问题,作出综合评价。终审应在初审、复审意见的基础之上,针对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出评价,当与初审、复审意见不一致时,也应通读书稿全部内容,对稿件作出是否采纳的最终决定。学术图书的编辑难度较大,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编辑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核对文献、查找资料、校正差错,编辑人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慢工出细活”的严谨态度,努力打造精品图书。
三校,指图书在出版中要经过三次校对(一校、二校、三校)。编辑工作与校对工作紧密衔接,校对工作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需要协助编辑将差错消灭在出版印刷之前。一通读,指由责任编辑通读终校样稿,如果没有问题,则签字付印。目前,有些出版单位实行编校合一,将校对工作附加给责任编辑,以编代校,或者由校对软件完全代替人工校对,对书稿内容把关不严,容易造成编校差错。出版单位应加强校对工作,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术图书,应设立专职校对人员。如果对相关专业知识把握不准,可邀请专家一起参与审校工作,以保障学术图书内容的准确性。
“三审三校一通读”,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流程,每一个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和要求开展[8]。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或规模较大的图书还应该增加校次,以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图书质量。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对封面、扉页等重点内容进行专项检查[9]。
(四)设立图书质检部门,加强印前质检和成书质检
为了保障图书出版质量,出版单位应该设立专门的图书质检部门,加强印前质检和成书质检。在图书印刷前增加印前质检,可以及时查漏补缺,发现书稿中存在的编校差错,给图书出版增加最后一道保险。出版单位可从社内挑选部分编辑参与质检,也可以请社会上专业的质检人士或业内专家参与质检。对于印前质检不合格的图书,一律不得转出版部付印,可实行印前质检“一票否决”制度。虽然印前质检能够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但是切不可忽略前期的“三审三校一审读”流程,寄希望于最后一关,这样反而会增加质检人员的工作量,给图书出版质量埋下隐患。
成书质检,是对图书成品的检测,可进一步发现图书出版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出版社要把对成品书的质量检查纳入常规,以“全员覆盖、全品种覆盖”为原则,对每年出版的新书按比例进行抽检[10]。对检测不合格的图书,应及时收回、调换,避免不合格图书在社会上流通发行造成不利后果,影响出版社的声誉。
(五)提高编校人员水平,建立奖惩制度,强化质量意识
學术图书出版一般要求达到“三高”,即学术水平高、内容质量高以及编校质量高[11]。学术图书编辑难度很大,因而对编辑人员的要求很高,编辑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出版规范标准,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领域知识。作为学术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既“专”且“杂”,力争让自己成为一位“术业有专攻”的“杂家”[12]。
优秀的编辑队伍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保障[13]。编校人员除了按照国家规定参加每年9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出版单位还可以在社内建立自己的编校培训体系,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首先,出版单位可定期举办社内讲座,邀请业内专家学者讲授本领域内相关专业知识,编校人员积极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及时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出版单位可组织编校人员分享会,一方面让编辑、校对、质检等各部门人员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互动,分享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答疑解惑、传播编校知识;另一方面,由资深的老编辑分享工作经验和心得,通过以老带新,让年轻编辑快速成长起来。
出版单位要定期对图书质量进行抽查、审核、评分,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根据图书质量水平给予负责人相应的奖励或处罚。通过奖惩,倒逼编校人员强化质量意识,提高编校水平。有些出版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敢动真格,出现问题时,碍于情面仅仅批评教育或提醒警示,这无异于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震慑作用。出版单位应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局面[14],激发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出版单位从业人员要时刻牢记“质量至上”的核心和宗旨,摒弃“无错不成书”的观念[15],始终把质量意识放在首位,时刻绷紧质量这根弦。出版单位要鼓励编辑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提升和锤炼专业技能,坚守高尚的职业操守,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书、做精品图书。
四、结语
学术图书与大众图书不同,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含量。学术出版的责任重大,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繁荣学术的重要使命。学术出版单位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对图书出版高标准严要求,严把学术图书的内容质量关,建立健全出版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学术图书的高质量高水准。
参考文献:
[1] 张锦森.学术图书编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传播,2021(3):36-39.
[2] 张琪.提高图书出版质量的有效措施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8):203-205.
[3] 李丽.浅议进取心的培养[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S):27-29.
[4] 郭义强.切实把提高质量、多出精品作为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关键[J].现代出版,2020(4):12-15.
[5] 李峰,匡敏.坚持正确导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图书质量[J].中国出版,2021(8):14-17.
[6] 马龙珠.提高编辑学术素养,助推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J].编辑出版,2022(1):35-37.
[7] 王瑞瑞.学术图书出版质量管理浅析[J].管理观察,2019(34):55-56.
[8] 周思远.图书出版质量的不良影响因素及其解决途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2):212-214.
[9] 张雪彩.学术类书稿常见的编校问题及应对策略[J].报刊出版研究,2022(2):36-38.
[10] 许洁英.图书出版社会效益及其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编辑,2018(7):60-62.
[11] 刘荣.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图书出版的困境与出路[J].传播与版权,2023(17):8-11.
[12] 党卓钰.强化编辑加工能力,提高学术期刊出版质量[J].采写编,2023(9):130-132.
[13] 张伟,柳晨,秦茂盛.新时期出版社编辑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基于编辑绩效考核维度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22):56-58.
[14] 付裕国.数字化时代图书校对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3(16):27-19.
[15] 张昀珠.浅析图书出版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路径[J].出版广角,2020(8):35-37.
作者简介 赵君,编辑,研究方向:现代出版理论与实务、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