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广播电视台“化蛹为蝶”的发展策略探析
2024-01-06梁柱生
摘要:基层广播电视台主要指县级(含县级市、区)广播电视台。广播发展早于电视,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电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发展,并在九十年代进入辉煌期。但随着新媒体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整个广播电视行业式微。打开电视机,节目铺天盖地、眼花缭乱,却渐渐无人观看。大台如此,基层广播电视台更是这样。作为党和人民喉舌与上级媒体重要新闻稿源,基层广播电视台有存在的必要。振兴基层广播电视台,也是每一位基层广播电视新闻人的责任。
文章作者是一名长期在一线采访的基层广播电视记者,因工作关系曾到多个基层广播电视台调研考察。各个基层广播电视台既有随大流的做法,也有不少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独创出来的成功经验。如何突破瓶颈,化蛹为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众多大台的包围夹缝中更好地生存下来,办出特色,是每一位基层广播电视新闻人的愿望。
文章对基层广播电视台受众少、节目差、经济不景气等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并结合四川省江油市广播电视台一些成功经验,提出基层广播电视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节目的地方性和服务性,实现节目的本土化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台;地方性;服务性;本土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31-04
广播发展早于电视,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电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发展,并在九十年代进入辉煌期。以四川江油为例,1936年12月1日江油县政府就设立县无线电收音室,为县政府职能机构,直属教育科领导,主要任务是宣传政令、传递消息、教育民众、发展文化等。后因经费紧缺、机器多故障逐步停止播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5月6日设立江油县收音广播站,设专职收音员1名。收音广播站受县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业务受川北人民广播电台指导。主要任务是记录中央、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刻写油印并分发县级机关和乡镇。
至于电视的发展,则晚得多。江油于1972年购进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77年12月20日江油县广播站购进五、六频道2台10瓦电视差转机,翌年1月15日正式转播四川电视台节目,是江油县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差转台。
1984年8月14日建立江油县电视实验台,1989年12月30日成立江油广播电视录像台,1991年1月30日建立江油有线电视台,为民众自愿集资兴办的一项公益事业,列预算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
1998年1月20日,江油人民广播电台、江油市广播电视台和江油有线电视台合并为一个播出机构——江油市广播电视台,对外呼号不变。实行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人员编制及经费来源不变。
现在,作为我国四级广播电视结构的最小单位,基层广播电视台存在收听收视率不高、效益不理想等窘状,可谓举步维艰,发展困难,亟需“破茧”[1]。
一、现状
(一)资金匮乏,设备落后
基层广播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可这对办好一个广播电视台来说远远不够,完全是杯水车薪。有的县,财政对广播电视台还是差额拨款,其余靠单位自己挣。江油市广播电视台曾经就是差额拨款,每年财政只给80多万元,而江油市广播电视台有100多名员工,平均每人每年只有0.8万元,余下部分只好自己想办法。
另外,由于基层广播电视台信号覆盖面小,因此广告市场空间十分狭窄,创收步履维艰。到目前,由于互联网、广告公司(过街横幅、广告牌、LED、广告灯箱)等的竞争,因此广告创收更加艰难,主动到广播电视台打广告的商家几乎没有。为此,基层广播电视台不得不设置专门业务员跑广告或投放一些在上级台无法播出的“擦边球”广告。曾有一段时间,特别是1990年至2000年期间,基层广播电视台烟酒、保健品等广告泛滥,受众怨声载道。
没钱购置与时俱进的先进摄像机和编辑、制作、播出等先进设备,致使基层广播电视台无法与上级广播电视台相提并论,从而导致广播电视信号播出质量低劣,广播噪声大,电视画面模糊不清、泛红。在诸多台中,不用看台标,一看画面质量,就能知道是基层电视台,观众一般会鄙夷地摁遥控板跳过,基层广播电视台受众群体日益减少[2]。
(二)人才资源不足,技术水平不高
基层广播电视台最早的人马也就是广播局的人马,局台合一。他们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大多是“半路出家”,或喜欢摄影摄像,或喜欢新闻报道,或文字功底好,就调到广播电视台来了,科班出身的很少。
20多年前,一些基层广播电视台实行招聘制度,没有正式编制,但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借以引进优秀人才。可好不容易培养起一个人才,因没有编制的约束,一有机会就调到上级广播电视台,基层广播电视台成了一个跳板[3]。
(三)广告收益少,存在问题多
全国很多县都实行了局台分家,原来大一统的基层广播电视局分成广播电视局(或与其他局合并)、广播电视台、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原先基层广播电视台重要的收入——收视费划归给了公司,这使基层广播电视台的资金来源更加匮乏[4]。广播电视台的收入主要靠广告,然而受各种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台的广告收入骤减。
基层广播电视台只好想出一些“小窍门”,如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前后播放自己的内容,不转播《天气预报》而插播自己的广告等[5]。
(四)播放盗版电影电视片
为了省钱,有的基层广播电视台甚至叫技术播出部的值班人员在机房里顺便录制其他电视台的电影电视作品,然后覆盖台标,再在自己的台中播出,这样成本更低。不少基层电视台的台标都呈“补丁状”,为的就是更好地遮住其他台的台标。但这种翻录的作品,虽然使用高清录像带录制,像素音质等都跟原版有很大的差别,且属于侵权行为[6]。
(五)自办节目質量差
“地方只有这么大,哪会天天有奇事?”基层广播电视台的记者经常这样慨叹。由此,基层广播电视台自办的节目就肯定没有中央、省、市级广播电视台那么丰富。如此看来,难道基层广播电视台没有存在的必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基层广播电视台跟上级广播电视台相比虽有诸多的短板,但它也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基层广播电视台更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农业大国,国民很大部分仍是农民,中央、省、市级广播电视台跟农村的接触难以像基层广播电视台那样具体,那样灵活,那样面对面,那样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田野的气息[7]。
二、应对措施
(一)突出节目的地方性,实现节目的本土化
基层广播电视台虽地处最基层,信息传播远不如中央、省、市级的广播电视台,但当地人关注本地的新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有一种亲切感。国际新闻再大再吸引人,毕竟离他们太远,他们更关心农产品价格的涨跌。
以江油市广播电视台为例。江油市是四川省绵阳市下辖一个县级市,面积2719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李白故里,华夏诗城,自古繁华,有“小成都”之称。近年来,江油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赛迪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县域经济百强榜单,江油位居全国百强第89位,居百强四川第3位。江油市广播电视台与其他县级台一样,办有本地新闻节目《江油新闻》,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期,每期10条左右,长度10分钟。《江油新闻》偏重于时政,宣传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以及全市发展成就,作为党和人民喉舌,江油市广播电视台《江油新闻》的报道非常必要,但民众事实上更关心民生问题。
为此,江油市广播电视台在《江油新闻》后,又开设一档栏目《民生直通车》,周一至周五每天一期,时长在15分钟左右,报道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民众排忧解难。人们有什么无法解决的事,就可以打电话给《民生直通车》,栏目会马上派记者前往采访。节目播出后,往往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解决问题。相比被人们戏称为“会议新闻”的《江油新闻》,民众更喜欢《民生直通车》。收视率一高,商家就在该栏目前后投放广告。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江油市广播电视台开辟了《江油新农村》栏目,报道致富信息,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2015年10月,在第三届“银河杯”全国市县电视台推优活动中,江油市广播电视台被评为全国市县电视台20强。
目前,打开国内几十家省市级电视台,节目几乎一个模式,电视剧是一家播啥大家都跟进,综艺节目以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为母本,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在克隆[8]。这种“东施效颦”,只能让节目走进“死胡同”。
作为基层广播电视台,要想从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台中争夺受众份额,就必须走出跟风瞎跑的误区,“唱好地方戏”,独创才是硬道理。
(二)联办节目,深挖精品
深度指的是能阐明事物的因果关系,预测其发展前景。选题的深度要从多方面进行挖掘:时间上,不仅要说明现在,还要追根溯源,放眼未来;地点上,不仅要介绍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延伸和波及;人物上,除了当事人外,还须采访目击者和相关人员;过程上,与之有关的情形、细节都要尽可能地收集;原因上,除了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它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主题思想的表达上,要明确反映事物的本质,阐明事物的普遍规律和内部运动规律,揭示事物的社会根源。通过对深度的挖掘,要达到今日的事态和昨天的背景说出了明日的意义的效果[9]。
江油市廣播电视台跟医院合作,开办《祝您健康》栏目;跟文化教育部门合作,开办《文教报道》《文教360》《文化江油》栏目;跟公检法部门合作,开办《法在身边》《法制周周行》栏目等,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另外,应针对本地某件热点事件或批评性的报道进行深挖,这样的节目有悬念,有故事性,容易提高收看收听率。比如法制节目,就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是设置悬念,然后层层剥笋,最后水落石出。
策划要做到预见性,这对于基层广播电视台来说尤为重要。虽然存在决定意识,认识不可能脱离实际,但对新闻选题来说,则可以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做些预测。基层广播电视台要根据工作大局,从各自实际出发,规划长远,安排当前,使策划既立足现实,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又具有先见之明。
(三)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采访报道
农村、农民、农业,应该是基层广播电视台主要的报道内容。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基层广播电视台服务的对象也包括农民。目前在不少的县,农民人数要比城镇居民人数多得多[10]。
虽然央视农业频道也开设有《共富经》《三农长短说》《三农群英汇》一类的栏目,但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地的致富经验在本地不一定适合。而本地电视台报道的本地致富经验,就比较适合本地农民学习。甚至可以说,在服务“三农”问题上,基层广播电视台具有其他大台不可替代的潜质,这也是基层广播电视台的最大优势。本地致富能手很难上中央、省、市级广播电视台,甚至几乎不可能,但要上本地电视台,往往比较容易。虽然现在电视台不景气,但很多人还是认为上电视是件很好的事情[11]。
江油市广播电视台的《江油新农村》栏目之所以受到江油市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民的欢迎,就是因为生动报道了全市农村的致富能人和他们的致富项目,农民观众看了节目后,能够学习致富经验前往“取经”。渐渐地,该栏目就成了名栏目。
(四)报酬与付出相匹配
每有新闻发生(尤其是突发新闻),基层广播电视台记者必须赶到现场拍摄,拍完后还要加班加点写稿、制作、反复修改。所以在分配制度上,无论是有编制的正式职工还是无编制的临聘人员,都要真正体现报酬与付出相匹配。
基层广播电视台要多出精品,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能调动人员积极性的、有利于精品生产的激励机制。
机制是指机体内部的自动稳定系统和自动调节系统。基层广播电视台要出精品,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即自我稳定的管理制度和激励竞争的调节措施,这是调动人员积极性的保证。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动机行为,构成人的动机行为的因素有内发的和外诱的两种。内发驱动力要靠培养提高人员素质,使之树立事业的成就感而得以产生;外诱驱动力则必须靠科学的运行机制作引导。外诱驱动力的作用可以通过一定的心理途径转化为内发驱动力。这里说的精品创作机制,就是一种有利于个人将外诱驱动力转化为内发驱动力的催化剂[12]。
一名新闻工作者,一般都具有成就感的动机,但外因的作用不可缺少。基层广播电视台要尽快打破行政机关的旧机制,建立竞争机制,加大外诱驱动力,使之尽快转化为各自的成就感而变成奋发创作精品的内发驱动力。通过建立对精品创作目标的考核奖惩机制,把创优与提高整体节目质量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运行,创优出精品,达到推动整体节目质量上档次、上水平的目的[13]。
(五)与其他基层广播电视台联办
比如,江油至峨眉山的成(都)绵(阳)乐(山)高铁开通后,在江油市广播电视台的倡议下,高铁沿途各地电视台联合开办一档栏目《成绵乐大家乐》,报道沿途各地的名优特产、风土人情、旅游景点,很受沿途各地观众的欢迎,商家也乐意在该栏目打广告,从而推动了沿途各地旅游业的发展。
(六)广播成新宠
20世纪90年代,在基层电视台的黄金时期,广播电台跌入低谷,几乎无人问津。广播上的新闻,都是记者在写电视新闻时垫张深蓝色复写纸多复写一份。除了新闻和对农节目,其余时段大多是放歌曲[14]。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越来越多,听车载广播成了人们开车时消磨时间的首选。节目办好了,听众越来越多,商家投放广告就越来越多,一度超过电视。
新冠肺炎疫情中,老百姓最关注疫情动态和抗疫防疫情况。江油人民广播电台阳光调频FM97.6持续发声。为了减少主播的聚集,直播人员调整为每天两人直播,每人直播半天,同时要求主播每天在上播之前对直播间和设备进行消毒,在保证工作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让电波不断,让老百姓能够通过调频及时收听到党委政府的声音,能及时了解到抗疫的具体情况。
(七)创收与非营利性节目分开
江油市融媒体中心成立后,除了广播电视外,还包含了网站i江油、江油传媒网、江油发布和抖音账号等,全方位宣传报道,提出“人人皆记者”的口号,所有员工在上下班路上或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都可以拍照片或录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增强了人们的新闻意识。
江油市融媒体中心下面成立了一个广视传媒有限公司,全是没有编制的招聘人员,自负盈亏,承接融媒体中心所有广告和收费性的节目。非营利性的《江油新闻》《民生直通车》等栏目则由融媒体中心负责,这样既避免了有偿新闻,又减小了记者创收的压力,能够全力以赴做好新闻报道,节目质量明显提高。
每条电视新闻播出后,将会挂在江油传媒网,受众可随时点击观看,还可在QQ、微信、朋友圈等转发链接,扩大影响力。借助社交平台传播新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结语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给基层广播电视台带来了曙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基层广播电视台带来了新的机遇。创新是媒体的走势,新闻工作者要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勇于创新和创优的意识,走人无我有的特色之路;以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走人有我新的独创之路;以独特的战略,走人新我精的精品之路。总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外部运行机制,不断调动从业人员钻研业务、创作精品、提高节目质量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使其创作更多更好的精品,提高自办频道的精品含量,基层广播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池志红.从“大屏”到“小屏”:电视新闻媒体融合的新形态、新模式[J].传播力研究,2022(19):55-57.
[2] 翟国鹏.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进化探究[J].新闻爱好者,2022(3):108-109.
[3] 毕文佳.对媒体融合形态的几点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2(20):14-15.
[4] 梁雨薇.全媒体语境下岑巩县融媒体中心发展路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1:141.
[5] 朱芷萱.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策略[J].传媒论坛,2021(24):84-86.
[6] 牛琛琛.全媒體时代广播电视台如何增强新闻的传播力[J].记者观察,2021(15):134-135.
[7] 杨威.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专题节目转型创新探究[J].新闻前哨,2022(2):36-37.
[8] 曹让均.区县融媒体新闻稿件质量提升策略[J].新闻传播,2022(3):94-95.
[9] 袁惠萍.融媒体时代广电新闻编辑的角色重置与转型[J].传播与版权,2022(4):1-3.
[10] 布玉净.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转变报道策划意识的方法[J].广播电视信息,2022(1):31-33.
[11] 康小娟.新形势下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文化产业,2022(1):10-12.
[12] 张岩.守正创新 融创未来:海城市融媒体中心建设初探[J].记者摇篮,2021(4):154-155.
[13] 王文科,史征.中国市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研究报告(2020)[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114.
[14] 李雪婧. 5G时代陕西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升级路径探析[J].今传媒,2021(8):44-46.
作者简介 梁柱生,编辑,研究方向:基层广播电视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