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剧的突围与创新探究
2024-01-06彭洁伟
摘要:融媒体时代,广播剧作为一种具有凝聚社会共识和传递正能量功能的传统媒体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广播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曾在信息传播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受众信息接收习惯和娱乐消遣方式的变化,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广播剧的地位和生存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的娱乐消费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化特征,广播剧的地位逐渐下降,受众对于广播剧的需求锐减。此外,广播剧还面临制作成本上升的压力。融媒体时代强调媒体之间互联互通,在与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传统的广播剧处于劣势,因此,广播剧必须积极创新,重新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收听兴趣。在技术进步和受众需求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广播剧可以借助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受众。文章重点探讨了融媒体时代广播剧如何突围与创新,提出广播剧的未来发展建议。文章认为,广播剧制作者应该紧扣时代脉搏,选择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题材,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文章旨在推动广播剧的繁荣发展,为广播剧创作者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剧;表现形式;突围;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18-03
一、广播剧的历史及融媒体特性
电台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在广播电台播放的戏剧节目。它通过声音效果、配乐、演员演技等,主要利用受众的听觉向受众传达故事、情感和信息[1]。广播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先是根据舞台剧逐字逐句地转播,以解决电台缺乏自主内容的问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广播剧开始通过改编文学作品和原创剧本来探索独特表达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播剧开始采用录音和后期制作技术,以提高音质和剧作的表现力。这一时期的广播剧凭借环境音效和演员的声音表演,打造出带有音效和音乐的戏剧体验,带动了广播剧的繁荣,吸引了大量
听众[2]。
广东省邻近香港特区,娱乐文化深受其影响,广东省内各电台制作的广播剧多为港式爱情题材,都市感十足。其中广东广播电视台城市之声频率(FM103.6)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在坚持制作原创广播剧。该频道的《都市剧场》立足城市之声的时尚定位,制作出都市味儿浓郁的广播剧,以不同行业的人物背景,加入时尚潮流元素,令广播剧焕发生机,富有时代感。另外,《都市剧场》制作的广播剧大多是原创剧。城市之声特地邀请专业剧本创作人员为担纲的演员量身打造剧本,让演员的声音形象与剧中角色身份非常吻合,令剧中角色形象更加立体。在广播剧的后期制作中还引入了蒙太奇元素,令广播剧不再只能以对话交代情节,拓展了听众的想象空间[3]。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广东省内电台的广播剧制作数量大幅下降,现在偶然在广东省的某些电台听到的大多是多年前香港电台制作的广播剧,本地制作的屈指可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制作广播剧的过程烦琐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广播剧的收益并不丰厚。一集半小时不到的广播剧,从写剧本到录音再到合成,不知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稍纵即逝,不便保存,制作广播剧的付出与收益并不对等,愿意制作广播剧的电台逐渐减少。
融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传媒技术相互融合的时代,实现了多种传媒形式的互动整合。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形式趋向多元化和碎片化。融媒体时代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有机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行为、兴趣等,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内容推荐[4]。
如果说传统的《小说连播》(说书节目)以年长者为主的话,那么融媒体时代新式的都市广播剧往往更受年轻人的欢迎。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收听广播剧,并通过互动评论、内容分享和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广播剧的看法。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剧面临巨大的冲击与挑战,随着视听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信息传播方面,短视频APP等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传统广播剧的受众进一步减少[5]。
二、媒体融合给廣播剧带来的机遇
媒体融合让广播剧能够更好地覆盖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传统广播剧可能更受中老年听众喜爱,而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作用、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广播剧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听众,实现受众多元化。媒体融合也使广播剧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网络与社交媒体,实现全球化传播。经过多语言翻译和文化元素的融合,广播剧得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受众的口味,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影响力。
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呈现多元化和碎片化特征,这让传播方式单一且每集20~30分钟的传统广播剧显得过长了。媒体融合也给广播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可以帮助广播剧突破传统的限制[6]。
可将20~30分钟一集的传统广播剧剪辑成2~3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时长更契合现代年轻人的收听习惯。除了传统的音频,广播剧还可以利用图文视频、幕后花絮以及碎片化的宣传形式等吸引更多听众。广播剧可以制作图文视频来辅助展示剧情。通过插画、漫画等,将剧情和人物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深化受众对剧情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图文视频,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分享积极性,从而扩大广播剧的影响力[7]。幕后花絮能展示拍摄过程、演员互动和幕后故事,让观众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广播剧的制作流程,更好地了解主创人员和制作团队为广播剧制作所付出的努力[8]。碎片化的宣传形式侧重于剪辑精彩内容,并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广播剧,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丰富的表达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广播剧的吸引力,引起用户的兴趣,还能提高用户互动和参与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广播剧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
另外,媒体融合也让广播剧的内容实现了创新发展。首先,媒体融合推动了广播剧叙事形式的创新。交互性、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听众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参与到故事情节中,与角色互动,增强了听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其次,媒体融合为广播剧IP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整合影视、文学、游戏等多元领域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广播剧IP的价值。多媒体平台的支持,使得广播剧IP可以更好地跨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输出。
三、融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多元化传播渠道
除了通过传统媒体传播以外,广播剧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应用等多元化传播渠道,包括各大音频平台,以扩大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一)在线广播平台
许多广播剧制作公司和广播电台已经将传统广播剧上传至在线广播平台,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通过在线广播平台,广播剧可以触达更广阔的受众群体。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活跃的社区,赋予广播剧创作更多的可能性。一些平台鼓励用户参与广播剧创作,如开展广播剧剧本征集活动、声音表演比赛等。这样的参与性创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新的创作人才,还有利于催生更多内容创新和表现形式多样的广播剧[9]。
(二)播客平台
播客(Podcast)作为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音频分享和订阅的形式,为广播剧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和机会。播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据统计,2021年全球有超过1.7亿人使用播客服务,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是最热门的播客市场。举例来说,美国的Apple Podcasts和Spotify分别拥有上亿的用户,并且这些平台的用户数量和使用率都在大幅增长。这意味着在播客发布的广播剧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受众的青睐,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和影响力。据统计,全球有近80%的播客用户在移动设备上收听播客节目,这种便利的订阅和收听方式,为广播剧的传播和订阅提供了更加灵活自由的选择[10]。
(三)手机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手机应用开通了收听广播剧的功能,进一步丰富了广播剧的传播渠道和用户的使用方式。用户只需在联网的手机上安装相关的应用,便可随时随地收听广播剧。举例来说,国内的蜻蜓FM和喜马拉雅FM等手机应用,拥有庞大的广播剧资源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收听自己喜欢的广播剧[11]。
为了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一些手机应用还设置了下载和离线收听的功能。用户可以事先将自己喜欢的广播剧下载到手机上,然后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收听,这个功能对于在没有网络覆盖的场合需要消磨时间的用户来说非常实用。根据喜马拉雅FM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其提供了150万个离线收听下载的广播剧作品[12]。
融媒体时代,手机应用已经成为广播剧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给广播剧的受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丰富了广播剧的发展业态和用户体验。
(四)大数据
融媒体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行为偏好,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甚至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服务[13]。用户的收听记录等可以揭示用户青睐的音乐风格、剧情类型以及喜爱的角色等,从而为用户推荐有针对性的广播剧。举例来说,Spotify的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收听记录、点赞、评论等数据,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口味的广播剧。这种个性化推荐使用户可以更容易接触到感兴趣的广播剧,提高了用户体验[14]。
(五)搭建用户社区开展活动
广播剧平台可以通过搭建用户社区、开展活动赛事等形式,促使用户参与广播剧的创作和改编。用户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参与角色配音、编剧竞赛、剧本创作等活动,体验广播剧制作的乐趣。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提高了用户忠诚度,还提高了广播剧在用户心中的影响力[15]。
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广播剧平台可以实现精准的广告投放。将广告与用户喜爱的广播剧内容相匹配,优化广告投放效果和用户体验,达到广告主和用户共赢的目的,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个性化推荐、跨平台定制化服务、互动和用户参与以及精准广告投放等定制化服务形式,使得广播剧能够更好地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互动,提供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16]。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在给传统广播剧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多媒体互动、多渠道传播的时代,广播剧可以通过创新剧本、丰富内容形式、拓展传播渠道等方式实现突围与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保持发展活力。以电台为代表的传统声音媒介只有实现多媒体融合,才能为广播剧等提供更广阔的创作平台。为了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广播剧创作者需要不断创新剧本内容,提高剧情张力和观众参与度,通过多媒体手段刺激听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提升用户体验。此外,广播剧还要丰富内容形式,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通过音效、原创配乐、声音设计等手段,创造出更逼真、更丰富的听觉世界,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广播剧需要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等,加强与受众互动和沟通,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融媒体时代,广播剧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全新的传播渠道,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转型与创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受众黏性,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在融媒体时代实现繁荣发展,在未来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张小川,何炎生,陈台河.广播剧的历史演变和传播特点分析[J].传媒研究,2019(5):37-43.
[2] 陈斯斯.广播剧的起源与发展[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5-9.
[3] 刘立新.广播剧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4):82-86.
[4] 慧贞,洪丽香.融媒传播时代的特点与趋势[J].媒介、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2):23-28.
[5] 吴燕,谢洪,许博文.融媒体时代的定义、特点与机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7(1):86-92.
[6] 朱慧娟,杨丽.融媒体+背景下媒体融合优势研究[J].广西传媒,2018(4):146-150.
[7] 王志强,吴燕,赵明云.融媒体背景下媒体融合优势研究[J].经济管理导刊,2019(4):117-123.
[8] 曾苏文.融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机遇与挑战[J].江苏新闻传播研究,2017(5):23-27.
[9] 毛振芳,郭杰,刘泽川.在线广播平台对传统广播的影响与启示:以喜马拉雅FM为例[J].編辑学刊,2018(11):57-61.
[10] 董洪正.在线广播平台的市场发展与商业模式研究[J].微视与视听,2019(6):54-59.
[11] 初令伟.播客的品牌营销价值、困境与创新[J].科技传播,2023(16):91-95.
[12] 郭林.创新驱动下国内播客平台的运营模式与商业发展研究[J].视听,2023(4):98-102.
[13] 高世彰,刘锋.传统媒体的手机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坛,2015(9):53-57.
[14] 朱敏,李慧敏.手机应用对传统媒体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2018(3):109-113.
[15] 赵瑾瑜,陈志华.融媒时代大数据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7(11):84-87.
[16] 张旭.基于大数据的融媒时代新闻传播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6):57-62.
作者简介 彭洁伟,编辑,广东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城市之声)监制,研究方向:广播文艺节目、节目策划、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