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
2024-01-06罗新平
摘要:在垃圾分类措施推进过程中,媒体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新闻报道不仅影响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塑造,还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主要采取阿恩·内斯的深层生态哲学观,以权威媒体光明网垃圾分类配图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新闻话语反映中国生态保护措施的规律及效果。以“垃圾分类”及其相关关键词搜索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的新闻,共搜索并筛选出相关配图新闻53篇,标题小句85个。对这些标题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后,得出各个小句及物性过程类型、出现次数及所占比例。经过及物性过程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垃圾分类的新闻标题有益性话语居多,涉及的及物性过程以动作过程与关系过程为主,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较少;而就动作过程而言,光明网使用不同的人类施事者和非人类施事者,客观反映各方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付出的努力;最后,关系过程展现了新闻报道的细致性,从细微处强调中国在垃圾分类中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新闻标题;及物性系统;垃圾分类;深层生态哲学观;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H315;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091-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广东科技学院科研項目“《三体》的生态话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KY-2021KYYBW-64
一、引言
2021年5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一周年,而此时大部分中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也从劝导志愿阶段进入强制推进阶段。目前学术界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方面,或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分析。但垃圾分类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和谐,不应只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问题,也应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问题。生态语言学探讨人类与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两种研究范式:豪根范式和韩礼德范式[1]。豪根将生态语言学看作隐喻,重视语言与语言环境的关系。因而,这种模式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特征,侧重对地球上的濒危语言进行探究[2]。韩礼德范式研究语言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这种范式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模式,可以反映现实,并且建构世界,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起到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韩礼德范式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侧重分析媒体话语能有效反映、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本文在此基础上,借鉴阿恩·内斯提出的深层生态哲学观,从及物性过程角度分析垃圾分类新闻标题,探讨新闻话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能动作用。
二、理论背景
在对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时,话语分析者的生态哲学观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本文采取的生态哲学观系内斯的深层生态学。内斯主要提出两条最高原则及八条行动纲领。
两条最高原则包括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在内斯看来,人类的自我实现不是单一存在的,需要依存大自然。这也意味着人类自我实现与其他生命达到自我实现是同时进行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则尊重了所有生物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八条行动纲领强调人类与非人类形式的共同发展,为追求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共同繁荣,人类应在生活及观念上做一些改变。内斯同时提到一些政治干预政策。第一,“生态区域”政策,主张在生态区域内进行特殊治理。生态区域不同于城市区域,指的是一定区域内适合生物共同发展的居住地。在生态区域内,环境建设及生活方式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发展一套适合区域的政策体系。第二,“手段简朴、目的丰富”的个人生活策略。内斯认为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构建深层生态意识[3-4]。
随着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发现这种生态哲学观的理论局限,如过分夸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忽视人类的主体性[5-6]。本文摈弃一些较大争议,吸取内斯深层生态学的精髓,在话语分析时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生态区域共同发展原则:人类社会活动与生态区域中的其他事物共同发展;二是构建生态意识原则:人类提高生活质量首先须转变思维方式,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生态和谐。
根据话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研究者的生态哲学观之间的契合情况,史特博(Stibbe)将生态话语分为三类,分别是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中性话语。有益性话语促进生态和谐、强调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对这类话语应大力提倡;破坏性话语指的是反自然、反生态的话语,这类话语应受到抵制;中性话语则处于两种话语之间,既有生态和谐的一面,又有反生态的一面。本文对垃圾分类相关新闻话语进行生态分析所选取的语料主要强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根据史特博的划分原则,属于有益性话语。而经验功能分析正是凸显了话语背后的这层意义。经验功能分析主要通过分析小句的及物性得以体现[7-8]。
在韩礼德及物性系统类型的划分基础上,何伟、魏榕结合汉语特征,将人类的经验意义分为七个过程类型: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交流过程、存在过程和气象过程[9]。原“物质过程”改为“动作过程”,原“言语过程”改为“交流过程”。因为本文语料涉及的是汉语的新闻标题,在分析语料时更多参考了何伟的过程类型划分。
三、研究过程
光明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及传统媒体网站,在舆论引导及正面宣传报道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与品牌优势。笔者在选取语料时,尤为注重光明网这一宣传优势。
笔者以“垃圾分类”及其相关关键词搜索了2020年5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光明网的新闻,共搜索并筛选出相关配图新闻53篇,标题小句85个。对这些标题小句进行及物性分析后,得出各个小句及物性过程类型、出现次数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四、分析和讨论
通过及物性系统,本文将分析人类参与垃圾分类所涉及的若干过程。从表1可得出,在光明网垃圾分类新闻标题中,动作过程(46个)和关系过程(32个)小句最多,分别占比54.12%和37.65%,而心理过程(5个)和交流过程(2个)类小句比较少,并无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及气象过程。本文侧重分析语料涉及的动作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因交流过程涉及比例非常小,本文将不予分析。
在所选取语料中,动作过程小句主要显示了中国各城市在垃圾分类实施期间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关系过程则重点描述垃圾分类的一些具体细节信息,如实施地点、实施效果。在对动作过程进行及物性分析时,将考察小句中的施事和受事,试图回答以下问题:第一,语料小句中的施事是否大部分是人类?是否注重人类和非人类生命的共同繁荣,即是否符合生态区域共同发展原则?第二,在施事为人类的动作过程小句中,针对受事非人类的过程动词有无显示人类过度干涉了非人类世界?是否有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就关系过程而言,本文关注关系过程的过程类型,聚焦垃圾分类起作用的具体地点以及带来的效果。心理过程同样关注过程类型,着重探讨这些过程小句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责任感。
(一)动作过程
动作过程指的是做某件事的内容,说明相关施事的作为。本文的动作过程小句共有46个,以单参与者动作过程居多,在整个语料新闻中的比例达54.12%,主要内容是人类在垃圾分类上的所作所为,反映中国在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上采取的相应措施:发挥主观能动性,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这些小句中,人类施事的动作过程有9个,如表2所示;非人类施事的达21个,如表3所示,这也反映了语料特征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强调自然生态中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并非人类单独评估作用。
表2所总结的人类施事者不仅包括党员、书记,还包括参观者、公交青年。这些标题呈现出所有社会成员对支持生态环境的改善所进行的措施。同样以垃圾分类为关键词,笔者搜索筛选光明网2019年的配图新闻标题时,发现新闻小句中动作过程的施事者中,用得最多的是“学生”,其次是“孩子”和“小朋友”,如以下例子:
例1:小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体验垃圾分类
例2:牵手小学生体验垃圾分类之旅
由此可见,在垃圾分类措施实施初期,人类施事者类型比较单一,大部分措施以“学习”“体验”为主。2020年至2021年,国内大部分城市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执行阶段,从语料新闻标题人类施事动作过程的参与者的变化可见,光明网垃圾分类新闻标题扩大了人类施事者涵盖面,体现了深生态学行动纲领,所有赞同生态平衡的人类都需付诸行动。与此同时,垃圾分类新闻标题的过程动词与以往的新闻报道相比出现较大变化。以下为2018年光明网与“乱扔垃圾”相关的一些典型新闻标题小句:
例3:今天是环卫工人节 不乱扔垃圾从我做起
例4:游玩乱丢垃圾 煞了景区风景
其中常见的过程动词包括“扔”“丢”,这类垃圾分类新闻过程动词的特征反映出中国之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比较单一,仍处于“生产—消费—抛弃”的年代,并未强调城市化与自然保护的结合。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政策后,中国垃圾分类新闻标题出现了一些变化,过程动词中出现的最多是“助力”,同时“推广”“参与”等词语出现次数多,如以下新闻标题小句:
例5:公交青年助力垃圾分类
例6:北京市丰台红领巾走上宣讲台推广垃圾分类
例7: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这些过程动词说明了人类处理垃圾行为的改变,如黄国文所指出的那样,用词变化背后折射的是人们的理念变化[10-11]。这些过程动词的变化说明中国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环保行为具体措施有所变化。因而垃圾分类新闻的词汇特征反映了语言在构建现实过程中所起的能动作用,推动了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人与自然以及语言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因而这些语言属于有益性话语,凸显了城市化发展与自然保护的一致性,体现出生态区域共同发展原则。
在动作过程小句中,大部分都是非人类施事过程。表 3呈现了非人类施事动作过程的具体参与者及过程动词。
就表3来看,非人类作为施事不仅包括社区、街道、村、管理委员会等行政单位,还出现了北方重工、丰台小V峰这类企业,这表明政府、企业共同致力于环境改善,从中可见生态中心平等的“生态区域”建设原则。过程动词不仅包括“开展”“推动”“学习”等词,还出现了“改善”“实现”等动词。其中,就非人类施事过程而言,过程动词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助力”,其次是“开展”,如:
例8:科技助力 让“智慧”垃圾分类走近北京百姓
例9:沙坪坝区学府悦园公租房崇贤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这些句子反映出不同区域宣传垃圾分类活动的侧重点不同,显示中国网格化管理在生态环境改善上的模式创新,展现出中国逐步发展出了一套适合区域特色的、与生态整体相容的政策体系。
(二)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之間的关系。从数量上看,本文涉及的关系过程语料小句共有32个,所占比例为37.65%。从类型上而言,关系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大类。这两大类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包式”、“环境式”和“所有式”。涉及语料新闻标题小句中,共19个归属类环境式过程小句,10个识别类内包式过程小句,2个归属类所有式过程小句,1个归属类内包式小句。
在语料垃圾分类新闻标题中,归属类环境式过程小句占比最大,反映垃圾分类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如:
例10:湖北宜昌:垃圾分类进校园
例11:深圳垃圾分类步入法治时代
通过这些过程小句,语料新闻标题描述出这样的场景:中国进行环保的实践活动遍地开花,凸显垃圾分类的具体实践成果,进一步号召人们参与环保行动。
识别类内包式过程小句在整个语料关系小句中占比也比较大,仅次于归属类环境式过程小句。如例12的第二个关系过程小句中,“学校垃圾减量化”作为被识别者,识别者即“90.85%”,这样的小句显示垃圾分类措施的具体实施效果。
例12:湖北宜昌:垃圾分类进校园 学校垃圾减量化达90.85%
例13:北京东城:文明实践有新法儿 垃圾分类成时尚
同样是第二个过程小句中,被识别者是“垃圾分类”,识别者为“时尚”,这凸显了语料垃圾分类新闻标题在树立或加深人们环保行为的认知,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
与前面所提到的动作过程分析不同,关系过程并不注重采取了哪些措施,而是聚焦垃圾分类起作用的具体场所以及产生的影响,将视线聚焦在细微的关系之处,引发读者的思考。如何伟、耿芳所述,只有人类对自然有积极的情感联结和同化认知,生态才不会被破坏[12]。垃圾分类本身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语料中的垃圾分类新闻标题通过展现垃圾分类成效,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将认知付诸实践。
(三)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描述了“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更多地显示参与者的主观经验。由于新闻语篇需要做到客观化,心理过程出现的次数比动作过程和交流过程少。在语料新闻标题中,心理过程小句仅5个,占比5.88%。根据何伟等的划分,心理过程可分为情感、意愿、感知和认知心理过程[13-14]。在语料中,涉及4个认知类心理过程小句,1个情感类心理过程小句。
下面列举1个认知类过程小句:
例14:山东青岛:学习“垃圾分类” 体验别样假期
认知心理过程基本语义配置为“施事+过程+[认知者+过程+现象]”,描述了认知者在外力的作用下,即通过参观、学习、体验活动后产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认知心理体验,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
语料中包含的情感类过程例句如下:
例15:沙坪坝区丰文街道:垃圾分类进社区 绿色生活入人心
这个小句描述出这样的场景:人们通过参加实践行动加深了对环保行为的情感。这些情感连接是积极的,因而对生态会产生保护作用。
语料中的心理过程小句凸显人类在进行环保行为的认知和心情,这表明人类意识到人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的参与者,在主动加强对环保行为的认知,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
由以上分析可知,光明网在涉及垃圾分类的标题中,更多地关注人们的认知。同时与心理过程相比,语料中的相关报道更倾向于使用与具体实施行動相关的动作过程[15]。
五、结语
2020年至2022年是垃圾分类政策落地的关键期。光明网的垃圾分类新闻全面展现了垃圾分类的各方面措施、效果及影响。研究发现,垃圾分类新闻标题涉及的及物性过程以动作过程与关系过程为主。在动作过程中,从施事者角度来看,非人类施事的动作过程比人类施事的动作过程要多,这体现出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人类单独在生态和谐方面起主要作用。动作过程中人类施事涵盖学生和居民,非人类施事包括政府单位、企业等,呈现了不同的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现状,体现出生态区域共同发展。关系过程小句重点凸显了中国环保行为的实施场所及实施效果。具体分析表明,垃圾分类区域覆盖面广,垃圾分类日趋智能化。就心理过程而言,这些语料新闻标题呈现了垃圾分类政策普遍受到认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有助于人们塑造正确的生态发展观。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赵蕊华.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现代外语,2017,40(5):585-596,729.
[2]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13(1):1,9-12.
[3]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4.
[4] 陈娟.环境话语生态价值的多维度研究综述[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2):88-90.
[5] 孟献丽,王玉鹏.价值与局限:奈斯深生态学思想评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1):54-58.
[6] 葛璋怡.环境新闻类文本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环球时报》为例[J].英语广场,2022(27):31-34.
[7]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1.
[8] 陈玲.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生态话语分析[J].名家名作. 2023(19):146-148.
[9] 何伟,魏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1-20.
[10] 黄国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到生态语言学[J].外语教学,2017,38(5):1-7.
[11] 黄国文.导读:生态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8,35(5):449-457.
[12] 何伟,耿芳.英汉环境保护公益广告话语之生态性对比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8(4):57-63.
[13] 何伟,魏榕.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现代外语,2017,40(5):597-607,729.
[14] 何伟.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67.
[15] 曹进,邱丹.垃圾分类新闻的生态话语分析[J].社科纵横,2021,36(06):121-128.
作者简介 罗新平,讲师,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