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重构与形象自建:女性青年情感博主崛起的媒介文化动因研究
2024-01-06李晓慧刘宏
李晓慧 刘宏
摘要:互联网时代,情感类自媒体始终是自媒体的主要类型之一,通过制造关于情感、形象、关系等隐形内容对青年群体产生影响。从鸡汤文化的过度泛滥到以丧文化、佛系文化和躺平文化的“反鸡汤”浪潮,青年群体对情感博主的态度从跟从、依赖开始向质疑、厌恶转变。近年来,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双向出圈、对话互释背景下,一批女性青年情感博主以新的文化导向、话语叙事、行为定位破圈,与青年群体建立了新的情感信任。文章以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头部女性情感博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案例对比分析,力求从文化思潮、叙事图像和形象自建等方面,分析当前处于头部的女性青年情感博主的传播策略和突围路径。研究表明,女性青年情感博主的崛起并非简单的网络传播现象,随着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扩张及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女性青年情感博主以出圈姿态扩宽文化视域,运用类型化叙事、设置生活类话语、塑造临场感等自我呈现方式构建起新的叙事图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张力。而媒介文化的年轻化、女性对形象自建的强烈诉求,以及互联网时代青年求助系统的改变等因素,则构成其背后的媒介文化动因。文章透过女性青年情感博主在传播活动中的表征和形成机制,有助于从互联网圈层角度了解青年的行为特征和价值趋向,为推动青年群体精神主导价值观的整合和建构带来启发,为引导青年群体更充分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功能的构建中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年群体;青年亚文化;叙事图像;情感信任;媒介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C91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026-03
互联网时代,情感类自媒体在青年群体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是自媒体的主要类型之一。情感博主通过制造关于情感、形象、關系等隐形内容,对受众群体产生影响。思想情绪的萌动酝酿、话语符号的积极生产及价值主张的复杂申说构成了青年亚文化演绎更迭的生成逻辑[1]。随着自媒体在定位上不断提高垂直度,小红书等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女性媒体”兴起,以及女性力量的全面崛起,一批女性青年情感博主以新的文化导向、话语叙事、行为定位破圈,发出了青年群体的主张和声音,与青年群体建立了新的情感信任,为青年群体精神主导价值观的整合和建构带来新的启发。
一、出圈:女性青年情感博主的文化视域
历史学家史华罗提出,情感是人类集体意象的反映,通过人类行为得以表达,并将人类行为合理化。因此,情感是与特点社会的独特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情感既由特点社会的文化所塑造,又反过来影响特点社会的文化面貌和文化进程[2]。由于生物、认知和文化建构没有一种可以单独解释情感的体验和表达,社会学研究趋向将三者结合的构建途径,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又有所侧重。本文所讨论的情感类博主,并不具体指向亲情、友情和爱情等,而是青年博主在进行生活感悟、成长历程分享过程中,对社会整体文化建构所发出的情感表达。
本文以“彤姐很忙”“张大碗子”“啊Sai在纽约”等博主为主要分析对象,以上自媒体博主以抖音和小红书为主要传播平台,于2020—2022年迅速涨粉,单平台粉丝量均超过100万、点赞量超过500万次,属于情感类自媒体头部博主。女性情感博主并没有完全立足于女性意识、女性议题,内容大多垂直于青年所关注的人际关系、学业、职业发展、婚恋等领域,关乎青年的成长、情感和权益。
青年亚文化与主流媒体的话题互释是当下情感类自媒体博主所处的文化语境。对话互释指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扩张及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这一过程是双向同时进行的[3]。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人们对青年亚文化的包容度普遍提高,青年亚文化逐渐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和认知[4]。新一代女性青年情感博主弱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摒弃了过度娱乐化、消费主义和丧文化,在保留原有文化元素的同时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张力。
二、重构:叙事图像的新呈现
新一批情感类自媒体以短视频传播为主,博主通过运用类型化叙事、设置生活类话语、塑造临场感等自我呈现方式[5],与受众建构互动关系,塑造交流方式,收获认同和信任。
(一)话语符号的积极生产
自媒体博主文化演绎的方式多元、形式丰富,但仍然主要依靠语言传播,甚至可以说具有抽象概括性、时代流行性的话语是其精神内核[6]。“彤姐很忙”展示着不走寻常路的自我,却也酷酷地表示“你不一定要自信,女孩儿”。“张大碗子”不断鼓励年轻人“做自己就好”“爱折腾挺好,我的人生我做主”,鼓励年轻人勇敢迈出探索人生的步伐。“啊sai在纽约”则深深植根于诗词文化,在视频中以诗会友,分享人生感悟,用诗意和才情打动网友。无论是用直接赤裸的话语表达对彼时社会的批判,还是形象生动地揭露当下青年评价机制、晋升机制、成长环境的局限不足,博主们的“三观”根植于主流文化,并彰显出了理性反思的一面。
(二)“小叙事”引发的群体宣泄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叙事,它们被称为“宏大叙事”[7]。在“宏大叙事”之下也存在许多碎片化、零散化的“小叙事”。个体的社会实践和情感体验在自媒体传播中更易受到关注。例如,“啊Sai在纽约”的作品《有没有一篇课文,你再想起时会沉默?这是我的》,提到博主写的一篇作文在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那里获得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该作品火遍全网,仅在抖音平台获点赞273.3万,该视频发布两天后,共为账号吸粉约5万。博主通过对个体的侧写和小角度叙事,让每个人都成了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引导受众进行了有效的情绪宣泄和正向的鼓励、引导,以及对不良认知进行觉察和矫正[8],这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集体产生了情感共鸣。
(三)文本与场景的双重构建
短视频作为一种易读文本,通过场景塑造为受众构建了与现实相区隔的“镜像”社会,营造了全方位的“景观”呈现[9]。从视频场景来说,“张大碗子”通常在固定的居所内录制视频,但会通过个人装扮及角色扮演、真实场景再现等方式,让观众快速置身于特定场景中,通过制造临场感来降低观众的理解障碍。从文本场景来说,“张大碗子”通常以人际关系和职场攻略为主线,记录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以此完成空间建构;通过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生产文化感召力,完成文化构建;在叙事构建上,擅长运用模仿、反串、分角色扮演等方式,令受众充分获得沉浸式体验,完成情感构建[10]。
(四)文化符号的意识表达
符号互动论者认为,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和互动中并且承载着各种意义,通过在不同主体间交换进而实现意义的互通[11]。新一批青年女性情感类博主更善于进行符号化传播,打造了独特有效的符号系统。短视频也为身体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书写方式[12]。“张大碗子”的身体符号特征明显,搞笑、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已成专属符号,她运用手语、表情、演艺、互动等主观的身体实践,完成了独特的美感知和情感渲染。身体符号与文本内容的相辅相成,充分展现了博主的个性,也更明确地传达出了博主自由、无拘无束、尊重自我的生活态度。
三、形象自建:青年群体的社会文化实践
从当前青年自媒体博主的叙事途径和文化表达方式,能明显看到年轻人更加自主、更为开放地寻求自我、表达自我和创造自我的种种探索[13]。表达自我是当前青年情感博主的共同语境,形象自建则是青年一代参与社会文化构建的切入口。
(一)媒介文化的年轻化
当前,青年正成为社会群体结构中的最大部分,社会的青年化程度不断加强。社会的青年化不仅体现在青年在社会群体结构所占的比例上,更体现在青年群体的社会功能优势和青年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上[14]。以前为青年人所独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正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社会的共同时尚[15]。
青年亚文化的日渐强势,促使互联网的青年媒介表征也日益突出。“彤姐很忙”“张大碗子”“啊sai在纽约”等情感博主已更多地从“他人”为主导到以“自我”为主导,从语言为主导到以视觉为主导,从单维为主导到多元为主导。相比其他社会群体,青年群体能够更自主地进行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再生产,不断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其媒介表达方式迎合了社会的年轻化趋势,也强化和引领了年轻化的媒介文化。
(二)女性对形象自建的强烈诉求
在大众传播时代,青年形象更多是被他塑,尤其是女性青年形象。进入自媒体时代,女性对形象自建的诉求更加强烈。女性青年情感博主尝试不断凸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性,努力从女性主张和女性议题中突围,全面展现当代青年风貌。
相比之下,女性博主往往更加善用印象“反差”,打破“被看的女人”这一传统镜像,重塑自身与受众的关系[16]。她们善于以出其不意的创意、戏剧化的冲突等,凸显一种青年人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在意识及情感等方面,更注重独立性,强调个性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更加开放、多元的趋势,不愿只做评论者、教导者,更倾向于做分享者、共情者;她们不仅倡导分享,还倡导互助,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专属的圈群文化。她们传达着青年群体的主张和态度,其中所包含的人生逻辑被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所接受和认可。
(三)互联网时代青年求助系统的改变
随着青年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自媒体的繁荣发展,媒介场域已成为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文化实践的全域空间,媒介资源已成为青年群体拥有文化资本的重要象征[17-18]。但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传递系统日益畅通发达,意见反馈系统却仍亟待完善。传统媒体存在互动渠道匮乏、沟通渠道单一和意见反馈延迟等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不足。尤其对青年群体而言,自媒体不仅生产内容,还生产人与人之间的“互联”。通过媒介系统依赖、互动动机、人际交往等情感价值,情感博主与受众之间建构起了情感信任,和受众互动的动机是善意、互助、分享经验与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年群体的“求助系统”,促使青年人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寻找共鸣、探寻自我。
四、结语
今后,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仍将是推动情感类自媒体发展的原动力。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进行认知获取、交流和转化的过程,将继续推动自媒体繁荣,并进一步加快青年亚文化的更迭,进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文化形态。这一过程将不断强化青年群体的形象自建,推动青年群体线上意见系统的健全和完善,促进青年群体精神主导价值观的整合和建构,引导青年群体更充分地参与到社会文化功能的构建当中。
参考文献:
[1] 许庶,宗惠.从愤青到躺平: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成逻辑、演绎生态及疏导策略[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44(4):89-96.
[2] 马晓娜.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样态、生成逻辑及引导进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6):95-98.
[3] 黄越.新媒体视域下播客中的女性参与和话语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2,8(24):104-106,111.
[4] 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5):12-15.
[5] 刘向东.话语生态、自媒体与后现代:社会符号学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98-104.
[6] 兰田.云端的还乡:抖音平台中海外华人博主的短视频跨境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3,9(16):94-97,102.
[7] 詹雨亭.基于社会认同理论下情感博主自我认同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4):107-110.
[8] 郭泓楠.基于魅力权威视角分析粉丝群体性网络暴力行为的成因:以小红书美妆博主美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93-95.
[9] 张守荣,张玉娟.小红书平台中读书博主的传播特点及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3,9(3):92-94,120.
[10] 程明,李明.审美博主影响下年轻女性医疗美容风险认知研究[J].传媒论坛,2022,5(19):30-34.
[11] 韦博雅.短视频中女性健身博主的主体性研究:以小红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5):140-142.
[12] 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J].现代传播,2017,39(5):12-15.
[13] 许庶,宗惠.从愤青到躺平: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生成逻辑、演绎生态及疏导策略[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44(4):89-96.
[14] 马晓娜.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样态、生成逻辑及引导进路[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6):95-98.
[15] 刘向东.话语生态、自媒体与后现代:社会符号学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98-104.
[16] 黄越.新媒体视域下播客中的女性参与和话语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2,8(24):104-106,111.
[17] 李秋雨,张新,古富全,等.女性健身博主传播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3):103-107.
[18] 刘丽华,郝嘉.女性主义视角下抖音“男扮女”短视频的问题呈现与价值反思[J].传媒论坛,2022,5(21):54-57.
作者简介 李晓慧,编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青年传播工具与方法、青年传媒思想、青年亚文化。 刘宏,教授,博士生導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中国传媒市场、青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