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成本会计”混合式教学改革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实践
2024-01-06张芹秀姚翠红余丽琼
张芹秀,姚翠红,余丽琼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也正在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1]。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向传统产业进行多方向、多层面与多链条加速渗透(即产业数字化),而且在推动诸如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等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即数字产业化)[2]。无论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将数字经济推向主导,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转向以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重,这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数字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 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加快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高等教育教学新形态[4]。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认为,“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5]
“互联网+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能带来更高的教学满意度,展现了巨大的优势,而备受高校教师的推崇[6]。会计高等教育为了应对产业数字化的挑战也大力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成本会计”作为会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混合式教学也正在迅速发展。但大多数“成本会计”混合式教学采用的是将课程分为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线上以观看视频和适当的测试为主,线下以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并利用信息化工具展开互动[7-10],但教师对采集到的数据缺乏深入挖掘与分析,未能用其来驱动混合式教学,促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精准识别与干预学生的短板。基于此,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收集、分析、利用课堂教学数据指导教学进行探索,以期为“成本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成本会计”课堂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对学生先修课程期末试卷的分析、对教材的对比分析等方式,笔者发现“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未彰显前沿性和时代性,对比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成本会计学》教材,笔者发现,尽管会计准则在不断修订,但成本核算的原理和相关方法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那么,如何在成本核算原理和相关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与“成本会计”相关的前沿内容,彰显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便成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探索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分析能力、实操能力和思辨能力弱。通过对教师、学生的深度访谈及先修课程期末试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分析能力、实操能力和思辨能力较弱。那么,如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其分析能力、实操能力和思辨能力,便成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探索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教师仍然热衷于传授知识,弱化能力培养,忽视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那么,如何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便成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探索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终结性评价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查发现,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约占70%~80%;平时成绩以课堂考勤和课堂作业作为评价依据,约占20%~30%,无法精确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便成了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探索解决的第四个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深入思考“课程教学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依据学校、专业、课程三个层面的育人目标,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五类目标问题(包括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并融入课程思政,把课程内容体系转化为目标问题体系;围绕五类目标问题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确认课程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从而促进课程教学有效逼近人才培养目标[11],实现学生由低阶能力到高阶能力的培养。
(二)重构教学内容,彰显两性一度
根据“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五类目标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课程的知识链再造为一系列的“目标问题”链,彰显“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中,基本问题为应知应会问题,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重点问题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线下讲授;难点问题设计时注重技巧,主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线下讨论;实践问题主要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拓展问题多与“成本会计”前沿有关,或研读文献,或讨论最新话题。问题设计时,尽量注重文工交融、思政自然渗透。
(三)构建教学模式,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强调通过教师、学生与智能技术的全面协同,推动课堂之间的数据积累、互通、处理和分析,实现课堂教学流程的自动化、精准化进行和学习服务的按需化、智能化提供[12]。根据“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结合数字化转型的特点,构建了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度挖掘和分析教学平台生成的各种学习数据,实现有效教学,见图1。
图1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融入课程思政,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时,注重问题的细微化、普遍性、常识性,摈弃生硬的说教,设计“目标问题”时结合小案例、小故事和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知识点等,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脚踏实地、诚实守信、恪守规范、不做假账、敢于坚持原则的作风和高度敬业的精神”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思政教育蕴含的精髓,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见图2。
图2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课程思政融入设计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以“目标问题”组织课程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线下两个维度和课程教学中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借助于教学平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组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 课前(线上):采用任务驱动法推送基本问题及其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课中(线下):采用主题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与讨论重点、难点问题和实践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借助于仿真软件和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线下):采用任务驱动法推送拓展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数据反馈弹性调整教学活动,动态响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六)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考核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对知识的评价,忽视了对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主要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使考虑平时成绩,也仅仅以考勤、课堂提问和作业等作为衡量的辅助依据,缺乏对学生完整学习过程的评价。本文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信息化工具,结合教学过程,制定适合“目标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重建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开展教学评价,见表1。
表1 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一)应用案例
下面以“逐步结转分步法”知识点为例加以说明。
1. 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设计的五类“目标问题”,见表2。
表2 “逐步结转分步法”知识点的五类目标问题
续表2
2.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基本问题的自主学习
课前,教师将设计好的目标问题发布在学习通,其中基本问题配有答案和相应的预习检测题。学生自主学习基本问题,并完成预习检测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点以及预习检测题的情况,获取课前学情。以第五章第三次预习题为例,见图3。
图3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
由图3 可知,预习检测题的第7 题和第11 题得分率低于60%,与此相关的知识点为“分项结转法的缺点”和“逐步结转分步法下何时需要设置自制半成品科目”。基于此,设计难点问题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分析比较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的区别,以加深学生对分项结转法的理解;设计重点问题时,要求学生用T 型账户分析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程序,让学生明白何时应该设置“自制半成品”账户,并通过实践问题加以强化。
(2)课中合作学习阶段——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讲解与讨论
首先,课中教师通过盛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棉纺织品的三道工艺流程,引出分步法,注重文工交融,并通过学习通的“选人”功能让学生回忆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从而用思维导图对分步法的特点和分类展开讨论,教师结合实例分别从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完成的作业为资源,设置“火眼金睛”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在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恪守规范、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自然渗透思政元素。其次,结合分步法的特点通过T 型账户对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程序加以分析,并通过学习通中的“选人”功能让学生明白何时应该设置“自制半成品”科目,解决学生学习基本问题时的“共性问题”;接下来结合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程序通过“明细账”的形式对综合结转法的计算程序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学习通中的“主题讨论”功能展开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半成品入库和半成品直接移交两种方式下综合结转法计算程序的不同,进而通过“投票”功能,加深学生对何时设置“自制半成品”科目的理解。最后,布置讨论难点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分组任务,见图4。
图4 学生课中合作学习情况
对学习通收集的“选人”“投票”“主题讨论”等学习行为的数据,以及学生分组任务获得的分数等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包括参与度、个性化问题等学生课堂报告,并据此布置课后任务。
(3)课后探究学习阶段——拓展问题的探究学习
根据学情,布置课后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及时提交作业,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学生未充分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进行线上答疑或下次课加以强调。课后任务,见图5。
图5 学生课后探究学习情况
(二)教学效果分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会计学专业2019 级共3 个班,“成本会计”的先修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会计1、2、3 班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由同一个教师授课,会计1、2 班的“成本会计”采用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会计3 班作为对照班级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1.“中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学习能力差异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的影响,实验前笔者对会计2019 级3个班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将会计1、2 班和会计3 班的先修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的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前,会计3 班优良率略高于会计1、2 班,会计3 班优良率(80 分以上)占比为21%,会计1、2 班优良率(80 分以上)占比为17%。
2. “成本会计”期末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为了分析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笔者对采用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的会计1、2 班的期末成绩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会计3 班的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会计1、2 班优良率(80 分以上)占比为24%,会计3 班优良率(80 分以上)占比为17%。
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前,会计3 班期末成绩的优良率(80 分以上)略高于会计1、2 班;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后,会计1、2 班期末成绩的优良率反而高于会计3 班,对照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混合式教学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所起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四、结束语
在“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于信息化工具和教学平台,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创建教学模式、自然渗透课程思政、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收集、分析、利用课堂教学数据以指导教学,识别与干预学生的短板,较有效地解决了“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将持续使用本方法并迭代更新,以真正实现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