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研究

2024-01-05陈忠明范群鹏余晓洋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培育核心

陈忠明,范群鹏,余晓洋

(1.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2.吉林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3.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2]“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也应出现新的调整,由过去的外贸出口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主,更高质量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转变客观上要求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的培育相应地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导向往创新导向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3]。新发展格局要求高等教育立足国内和国际双重发展背景,平衡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价值理念[4]。从生产端来讲,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技术封锁来阻碍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中国企业的出口。这就迫切需要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带领企业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突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应对西方的贸易壁垒,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从消费端来讲,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行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了解并掌握消费者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便为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往企业输送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问题的研究关系到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会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

一、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的必要性

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的培育不仅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质量。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决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进一步提高。在食物消费方面,居民食物消费逐渐向多元型、营养型、便捷型、安全型和健康型转变[6]。在其他用品消费方面,更加地追求个性化和高品质。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在客观上迫使企业积极地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发展需要以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客观上需要高校为其培养大量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并且这些人才要具备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核心能力。

二是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处在由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不断创新中培育企业发展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为了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与新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战略需要。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但是,近年来科技封锁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有所抬头。尤其随着新冠肺炎的爆发、俄乌冲突的出现以及全球气候的异常,国际大循环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会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来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国内众多企业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研究分析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立足中国企业现实的经营管理状况。另外,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俗、习惯、传统等纳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中去,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跨国经营管理的能力。

四是企业化解风险的战略需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既要发展又要安全,发展是最大的安全,全面部署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各项工作。当前,受逆全球化和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政治、法律和金融等风险逐步增加,客观上需要中国企业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把握规律,提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能力,建立现代化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现代化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较高风险管控能力的工商管理类人才队伍,这就客观上要求将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管理能力纳入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的培育中去,以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核心能力认识不足。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但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题往往认识并不清晰。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简单地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技术能力的需求作为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例如,开展直播带货的企业亟需会直播技术的营销人员,于是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开办直播营销人员订单班,课程设置均围绕直播营销开展。这种简单地将技术技能等同于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的做法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不利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另外,这种简单的认识还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还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或者虽然知道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提供相应的人才培育保障体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类工作。

二是培育目标不清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制定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时往往过于笼统,并没有将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完善的培育目标体系。即使建立了人才培育目标体系,但各个层级的目标之间的联系往往不够紧密,同层级的目标之间关联性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往往是自上而下建立的,一线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而且缺乏用人单位全程参与的机制。虽然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也邀请了企业参与,但所选择企业代表性不足,并且参与的企业也较少,这样工商管理类人才培育目标的制定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需求。另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的制定往往缺乏国际知名管理学者的参与,缺乏国际视野,这样,人才培育目标的制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三是课程结构不合理。由于对核心能力认识的不足以及培育目标不清晰,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分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分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和融合,这就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二,忽视人文教育、伦理教育、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员工福利与发展教育等相关课程的设置。这些课程恰恰是工商管理类人才领导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是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方面。第三,缺乏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缺乏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经典著作阅读课程。第四,课程设置的视野存在局限。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大多是传统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课程的国际性欠缺,一些介绍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动态、管理实践前沿的课程较为缺乏。第五,课程支撑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予以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较为滞后,较多教材仍然沿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教材。即使部分高校加大应用型教材编写工作,但编写质量并不高,教材所涉及案例并不具有代表性,个别版本的应用型教材整本书都以一个企业作为案例来介绍,而所选的企业代表性不足,不能反映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的普遍规律,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教材。

四是师资构成单一。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结构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以教学科研型为主,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7]。尽管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但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双师双能型”教师评选的标准较低,大学期间考取的资格证书或者在企事业单位挂职一段时间就能评选上“双师双能型”教师,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往往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一线管理实践经验,难以在课堂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虽然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挂职锻炼时间往往较短,更多地流于形式,对于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管理实践能力效果有限。

五是实践能力训练难以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实践能力往往通过实验、实习来训练,但由于这些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验教学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实验设备和软件不能及时得到更新,难以达到预期实验教学效果。在实习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通过开展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来达到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认知实习受实习经费和实习基地的限制,大多采取带领学生简单参观的形式,或者通过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开展相关讲座的形式开展,难以达到认知实习的预期效果。生产实习同样由于实习经费和实习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岗位等条件限制,生产实习也难以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毕业实习由于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自己选择实习企业进行实习,毕业前交一份有实习单位盖章的毕业实习报告即可,这就存在部分学生没有实习,而是找熟悉的企业协助开具一份实习证明的情况。由于以上原因,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往往难以胜任经营管理岗位的工作。

三、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路径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路径的构建需要在明确核心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完善人才培育目标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师资结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路径,见图1。

图1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路径

第一,明确核心能力的内涵。工商管理类人才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技术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对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能力,技术能力需要通过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实习等渠道来培育。人际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在工作中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包括与企业内部人员和企业外部供应商、渠道商、消费者、媒体、政府、银行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能力。人际能力的培育不仅需要客户关系管理、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管理沟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还需要学生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的实地走访调研活动,广泛参与“三下乡”“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概念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对现实问题抽象概括的能力,概念能力体现在战略制定、风险应对、企业创新等多个方面。概念能力的培育可以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等逻辑性较强课程的学习、经典著作的阅读和探讨等方式来培育[8],还可以通过经典管理案例研讨、参与导师纵向和横向课题等方式来培育。

第二,建立完善的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根据自身特点与发展定位确定使命愿景,进而制定与使命契合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需求,需要统筹考虑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形成系统化的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的制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员工行为、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构建由多方共同参与的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制定和动态调整的机制。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制定总的人才核心能力目标;其次,通过对总的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建立完善的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最后,为保证各层级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师资结构,完善学生实验和实习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为人才核心能力培育目标体系的建立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

第三,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质量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9]。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应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注重思政教育、人文教育、伦理教育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开设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著作能力的课程;同时,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国际性,开设介绍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动态、管理实践前沿的课程。互联网能够解决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师资不足导致的学生不能自由选课的问题,以“互联网+”为契机,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结构优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未来打算从事行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样能够弥补技术能力培育欠缺的问题。例如,学生如果以后打算从事服装行业的管理工作,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选修服装设计、服装裁剪等相关课程。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的需求,需要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例如,针对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大数据处理与分析、大数据营销等相关课程。针对物联网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物联网与企业经营管理、物联网与消费行为等相关课程。另外,组织企业、行业协会、国内外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加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材编写工作,出版系列精品教材,为课程优化提供支撑。

第四,优化师资结构。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实践管理经验不足的现象,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一些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还可以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让教师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来提高教师的管理实践能力,邀请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分享管理实践经验。针对教师结构单一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有序的教师流动机制予以解决。一方面允许行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进入高校教师队伍,解决当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也可以允许教师以停薪留职的形式入职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或者以特定项目资助的形式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然后再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将自身的管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第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注重实验室设备软件的及时更新升级。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根据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和软件。二是丰富第二课堂。从行业企业到乡村基层,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参观、访问和调研的机会,包括企业考察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农产品直播销售体验、基层治理问题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实践。三是与政府、企业深度合作,构建综合实践平台。通过与政府、企业全面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管理实践平台。例如,鼓励教师在企业建立管理决策工作室,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有利于形成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而且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和主持创新训练项目及创新实践项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类人才主要来源之一,其核心能力的培育关系到能否为企业输送真正需要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明确核心能力的内涵,建立完善的培育目标体系,逐步优化课程结构和师资结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