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转换
——以陶艺作品《晒蓝》的综合装饰与人文创造为例
2024-01-05高艳杰
高艳杰,赖 军
(云南艺术学院,昆明,650500)
1 引言
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人们享受着当代社会的先进福利,但传统随之逐渐弱化。随着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场景和快节奏的工业扩张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内心焦灼不安,急需情感的宣泄和抚慰。面对这种状态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机械化的生活空间找到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共鸣?如何让当代社会充溢人文记忆和身心关怀?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说过,“世界的科技水平越发达,我们就越需要艺术家和诗人”,这正是本文讨论传统工艺的当代转换的意义。传统工艺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发明创造,传统工艺中蕴含对所处社会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工艺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除了技术之外的装饰艺术,开始展示时代的特色和风貌以及人们的内在情感。总结来说传统工艺不仅是材美工巧和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的体现,也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彰显,传统工艺可以直接面向人们的高情感需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由传统工艺及其产生的手工艺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寄托了人们的情怀。但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工艺渐渐消弱,有的甚至销声匿迹。虽说很多传统工艺的形式与功能不再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但是传统工艺的手工温度和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正是当下所需求的。近年来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由此可见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之需,是文化强国、文化大国之要,传统工艺的回归迫在眉睫。
2 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转换路径
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转换的关键是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交汇融合,当代艺术是在全球艺术潮流交流碰撞的影响下产生的,当代艺术的评判体系大多是带着西方的标准,因此不少人运用西方的艺术形式表达艺术观念并获得成功。传统工艺是承载深厚中国智慧和中国元素的,不少当代艺术家也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艺术实践,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进行解构,从传统工艺的材料、工艺、特色、内涵等方面寻找设计元素和语言,运用现代设计的方法梳理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并从中探索出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转换路径,实现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的交汇融合。
2.1 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转换案例
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坚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沿,对传统工艺做深入而又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艺术家徐冰的创作以传统工艺为依托,他的作品《鬼打墙》借用传统工艺拓印的方法把长城的城墙和烽火台拓印了出来,然后将这些拓纸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壮观的装置艺术作品,将长城的厚重历史与岁月痕迹复刻到人们面前,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鬼打墙》携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整个创作和呈现过程借助传统工艺得以实现,从其创作思想和实践过程可见传统工艺的艺术性转换。
艺术家吕胜中的创作以传统工艺为基本形式,借助剪纸表达自己的艺术。吕胜中将剪和刻的工艺结合起来,把民间剪纸的抓髻娃娃艺术变形,以人形代替文字进行创作,通过不断地剪刻、复制,他手中的“小红人”变得鲜活了起来。最后无数的小红人以中式线装书的形式展示出来,传统工艺中的“剪刻”和线装书的融合以及艺术家的人文创造成就了著名的《人文书》。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乐耕也是致力于传统工艺的艺术实践,他的作品将传统陶瓷工艺赋予当代艺术的形式感和视觉效果,在现代空间中迸发出传统文化深邃的美学意境。“在传承中创造:造型•表演•艺术场景——朱乐耕艺术展”是2023 年7 月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工艺美术馆共同举办当代艺术展,陶艺家朱乐耕带领团队“在传承中创造”,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花、莲花、绒线等符号结合镜像装置,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传统陶瓷有了当代艺术的新面貌。
2.2 综合装饰
从艺术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从传统工艺中获得灵感,创作手法多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装饰手法或制作工艺,以增强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多种装饰手法和制作工艺相互映衬、各臻其妙,以形成赏心悦目、意趣横生的综合艺术效果。这种创作手法属于综合装饰的范畴,其方式多种多样,如多种材料的结合:将陶瓷、玻璃、木头、钢材、石头、纤维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质感表现;多种工艺的结合:选用镂、刻、镶、嵌、雕、塑、绘画、装裱、剪刻、粘接、织补等相关技巧进行创作,体现高超的技艺;多种色彩结合:利用不同的色彩、釉料,使作品的画面效果更加鲜明;图案与形体结合:将图案和立体结构的形体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和视觉效果;现代技术结合:运用多媒体或光线等现代技术呈现多层次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综合装饰的技法,不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风格来运用不同的装饰技法,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2.3 人文创造
通过上述当代艺术创作案例,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是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意识的,他们结合当代问题、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从传统文化中提炼中国智慧。面对西方占据主流的当代艺术,艺术家们回归厚土,溯源民间之根,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寻找连接,通过情感的表达,个性的创造,唤醒人们深藏的记忆,激起情感的共鸣,安抚内心深处的柔软,让人们在高速发展的机械空间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意义。
3 陶艺青花作品《晒蓝》的艺术实践
陶器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主要以粘土、长石、石英等原料经粉碎、混合、成型、干燥、装饰、烧制而成,一般为日用盛器、炊器、建筑构件及艺术陈设品。陶瓷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早在到新石器时代陶器就广泛分布于各个流域,商代出现了初具瓷器性质,魏晋时期通过高温烧制出现了胎质坚硬的瓷器,到了唐宋时期,陶瓷烧制技术达到了巅峰,其艺术创造力和影响力遍及世界,明清时期,陶瓷工艺在多个方面又超越了前代。陶瓷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工艺续至今,从未中断过。在材料、风格、技术、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经过艺术家的诠释,已经向当代艺术发展。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上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借鉴陶瓷传统工艺,综合青花和扎染的装饰效果,结合多种材料和技法及当代艺术形式进行陶瓷艺术实践。
3.1《晒蓝》创作背景
关于创作灵感,笔者一直认为灵感不是某一时刻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细心关注,对专业领域的实践探索,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求证,对相关事物的分析联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等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钻研、积累、思索从而产生创作灵感。《晒蓝》创作之时笔者学习研究陶瓷艺术已将近十年之久,了解各种陶瓷工艺,同时接触了许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对传统的手工劳动有着无限的敬意,也吸收了艺术设计领域的相关知识,这为《晒蓝》的创作提供了先决条件。笔者在大理周城调研时接触到了传统的扎染工艺,其清新自然的蓝色与陶瓷中的青花釉色极为相近,因此笔者产生了将陶瓷和扎染结合的想法,创作之初是想提取扎染和青花的色,在瓷板上用青花釉绘制大理周城扎染制作工艺流程图。后经过思考,笔者决定用陶瓷以及纤维材料,创新成型和烧制方式,烧制出轻薄且有布的形式的陶瓷,通过大量个体的复制,从而在形式上给人以冲击力,最终呈现扎染工艺中晾晒蓝布的场景,让观者产生情感联结。
3.2《晒蓝》综合装饰技法
作品《晒蓝》综合传统工艺中青花、扎染、蜡染、吹釉多种装饰技法,同时融合高白泥浆、纸纤维、布纤维三种材料,打破常规的烧制方式,用悬吊的方式烧制而成。
青花釉是我国传统釉料之一,也是陶瓷生产的常用釉料,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钴。青花装饰工艺通常是将釉描绘在坯体上,再施以一层透明釉,高温烧制之后因釉料的浓淡而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晒蓝》的成色就是源于传统的青花釉。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主要采用扎、缝、缚、夹等多种形式对布组合处理后进行染色,《晒蓝》主要是借鉴蓝染的颜色和最后成品的蓝布效果;蜡染同扎染一样也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其工艺是用蜡融后绘制图案在布上,然后进行浸染,《晒蓝》制作过程中就用到蜡染的染色原理,用蜡油阻隔釉料着色。
吹釉也叫喷釉,是陶瓷制作中传统的技法,主要运用于大件或异形器物的施釉环节,目的是使器物釉面薄厚适中,釉面位置适宜。
纤维材料质地柔软,疏松多孔,吸水性强,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塑性,陶瓷原料中加入纤维可以减少坯体的开裂和变形,起到支撑定型的作用,同时纤维随着泥料烧制后会随之挥发,只留下泥坯部分,从而减轻作品整体的体量。
陶瓷常规的烧制方式是将器物放置在硼板上,然而《晒蓝》太过轻薄,平放硼板高温烧制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形,同时作品通体施釉,高温时釉料也会连同器物一起粘附到硼板上,出现残次的情况。因此采用吊烧的方式,烧制时用窑炉支柱支撑高温陶瓷管,用高温陶瓷管支撑作品,作品底部悬空,以避免接触硼板。
3.3《晒蓝》人文创造过程
作品《晒蓝》的制作首先是原料的调配,笔者将纸浆和泥浆进行不同配比的烧制实验,使纸泥浆呈现具有粘连性的糊状,如图1。
根据窑炉的体量以及作品的大小裁剪合适的棉布,用大笔刷将调配好的纸泥浆均匀的涂刷在棉布上,纸泥浆半干稍微定型后再次涂刷纸泥浆,如此反复多次,如图2。
图2 刷纸泥浆
等待纸泥浆半干成纸泥片后,用印章海绵沾取蜡油印在纸泥片上,如图3,并将纸泥片塑形,晾挂在高温陶瓷管上自然阴干,如图4。
图3 印蜡油
图4 晾晒阴干
纸泥片干透后,用喷釉的方式进行上釉,如图5,待喷过釉的纸泥片中的水分挥发后开始装窑,装窑时用窑炉支柱叠加出两个等高支柱,其高度要超出纸泥片的长度,将晾晒有纸泥片的高温陶瓷管放置在两个窑炉支柱上,关闭窑门开始烧制,如图6,高温烧制1200 ℃后自然降温,最后出窑,如图7。
图5 喷釉
图6 烧制
图7 出窑
3.4《晒蓝》展示形式
作品《晒蓝》烧制出来虽是瓷片,却具有布的纹理和外观效果,连同竹竿组合展示。《晒蓝》作品不断地延续,后期将由大量的瓷片和竹竿组成阵列,用铁丝或鱼线吊挂在屋顶悬空展示。《晒蓝》已经不单单是传统的陶瓷器物,也不单单是传统蓝染的简单复刻,而是多种传统工艺的不断交融、变化、跨界,其中可以看到对传统工艺的强调、复现,对民间文化的追忆。随着大量的瓷片不断地穿插悬挂,作品的形式不断强化,最后构成一个“晒蓝”的空间,让人置身于“晒蓝”的场景中,仿佛不断有人搭建竹竿,晾晒蓝布,可以感受到阳光直晒,微风在“蓝布”中流动。作品《晒蓝》部分展示,如图8。
图8 作品部分展示
4 总结
分析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案例,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的当代艺术转换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带有强烈的本土意识,他们调整和把握传统工艺与时代的关系,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之间寻求新的结合点,巧妙综合运用传统工艺及当代艺术形式,通过自身的人文创造使传统工艺再现历史风华,用丰富的情感来化解工业化社会的冷漠和人们的焦灼。
传统工艺内容深厚,笔者在陶艺作品《晒蓝》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悟到了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不仅是宝贵的物质财富,还是珍贵精神财富,传统工艺当代艺术转换的道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坚守,应勇于探索,不断突破固化形式,用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