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延庆后所屯村88号民居民宿化改造设计★

2024-01-05巩如英朱金平

山西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院落风貌民居

尤 超,巩如英,陈 静,朱金平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北京 102442; 2.北京风拾光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2104)

1 背景

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是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1],是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近年来,延庆区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以“打造北方民宿标杆”为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助推延庆旅游产业的发展[3]。而乡村的老龄化及人口外流等问题,造成大量空置民居,破坏着村落的风貌和格局[4],对其进行民宿化改造更新利用,可有效支持乡村人口回流,激发村子活力,通过民宿集聚发展带动农村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村民增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5]。如何在保留传统民居特色和风貌的基础上,打造契合乡村旅游发展和游客需求,满足现代微度假功能的现代民宿,是民居民宿化改造面临的重要问题[6]。

国外学者对民宿的改造研究,多集中在基于游客行为模式、评价及需求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创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Greene,KT.研究了南非开普敦民宿在提供婚礼、葬礼或其他庆祝活动等社会空间和对旅游的贡献[7];Lee,Eungjin.研究了日本Ajimu地区以民宿经营为范本的乡村旅游模式及创新策略[8];Kontogeorgopoulos,N.等研究了泰国清迈著名民宿村Mae Kampong的民宿旅游与农村住宅的商业化对社区的影响[9];prayag,G.等对新西兰民宿经营者的情绪与使用者的网上评价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并建议民宿经营者注重网上评价,同时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身心健康[10];Sucheran,R.,Chia,KW.则分别探讨了南非[11]和马尔代夫[12]的小型民宿对未来可能发生危机的应急措施。

中国台湾是较早发展民宿的地区之一,关于台湾民宿的研究较多,满林昌探讨了金门传统民居民宿化过程中融合品茶、读书等活动活化利用闲置空间[13];蔡毓书以垦丁云朵为例总结了民宿化创新改造的策略[14];赖品瑄阐述了民居民宿化应保留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机创新[15]。大陆不同省份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宋晋等[16]、邢倩[17]对山东、范伟康等[18]对北京、何俊对陕西、黄鹄[19]对广东、陈桂欣[20]对广西、尹若冰等[21]对河北、崔萌[22]对山西等地的民居民宿化改造做了研究和探索实践。曾佑伟探索了传统民居文化在空间改造中的传承、保护和创新的路径[23];鲍莉在两栋公房的民宿化改造中探索了传统老屋的保护、再生并提出民宿使用者与村民的融合问题[24];王轶楠从功能置换、结构优化、建筑部分修复、适应性改造方面总结了民居民宿化改造策略[25];席琛从江西金溪荷溪村民居民宿化改造实践中,提出传统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民宿化的改造方式,并从构造节点、建筑符号、建筑材料等三个方面提出改造的方法[26];刘舒从功能空间、建筑形态、更新技术的角度,研究了徽州民居民宿化改造更新策略[27];杨文华则将“一院一景”的策略运用到民居建筑及院落改造设计中[28]。这些研究,从民居风貌保存到建筑结构空间功能、再到宅院景观的改造更新,为本研究打下基础,但是缺乏在整体村貌保持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功能和产业需求,让现代民宿庭院与老村宅院民居共存共融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以延庆香营乡后所屯村88号院民居民宿化改造为例,在研究场地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其改造更新,进行民居民宿化改造的策略和实践,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该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是后所屯村以民宿发展带动村子业态,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进行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探索与实践,对当地后期更多的民居改造、特色民宿开发有很好地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也为京郊其他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2 项目概况分析

2.1 后所屯村基本概况

项目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后所屯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周边有百里山水画廊、玉渡山、响水湖等景点。该村隶属于延庆县香营乡,是明代军屯之一,位于永宁城后方。作为一个千人大村,拥有大片农田,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环境条件较好,但村内老龄化较为严重,劳动力缺乏,部分民居无人居住,屋顶坍塌,尚无有效的修缮措施,村内基础设施相对匮乏,活化程度较低,虽然有的民居庭院改造自发进行,但村内环境未得到有效治理和改善,部分区域衰败凌乱呈萧条景象。此外,当地旅游和农业资源尚未很好利用开发,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产业,民居民宿化有较大的改造和发展潜力。

2.2 88号民居及现状

此民居院落位于后所屯村西南部,周边大片农田,空气清新,适宜居住和发展农耕主题乡土特色的民宿,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田园生活的居所。从建筑形制上,这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合院,主体建筑属于一字型平面,五开间,灰色硬山屋顶,米色混凝土墙面,具有普通民居的特色,朴素、简洁、造型古朴。其主体结构组成为梁、柱、檩、槛、椽等木制构件及混凝土砖墙(见图1)。本民居院落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2.1 建筑功能单一

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功能较为单一,院落空间无趣,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分割过于生硬,互动性较差,空间尺度、流线和动线只是满足传统一家人的居住生活,不能满足旅客入住的多样性体验要求。

2.2.2 建筑质量状况有破损

围护结构如门窗等老化,建筑的密闭性差,部分结构构件如椽、檩需要替换,承重墙体需加固。

2.2.3 采光和通风条件不好

室内光线不足,通风效果差,不能满足现代民宿的要求。

3 民居民宿化改造原则和策略

3.1 新旧共生原则——在建筑外部形象上进行风貌保护

在设计中充分遵照“新旧共生”的原则,不对建筑外部风貌做出太大改动,主要是针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原有的宅院是具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改造设计保持原有合院格局,体现村居特色。对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改造,保持原有建筑的屋顶、立面等的风格,加建的建筑,采用“新旧共生”“新旧融合”的方式来保证原有风貌的传承及整体风貌的统一,修缮保护尽可能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

3.2 适应性原则——在内部使用功能上进行重构

解决传统民居建筑通风和采光差的问题,并融入新的使用功能,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设备嵌入到建筑内部空间,来满足旅客日常生活起居的需要。增设厨房、卫生间等民宿所需的功能空间。重新演绎的传统民居空间,将当地传统民居空间与现代空间设计理念相结合,明确空间功能划分,改善空间布局,满足现代化多层次的需求。

3.3 多元体验原则——在体验上融入乡村田园生活元素

民居民宿化改造过程中,在建筑的装饰、室内陈设、庭院空间打造等方面,融入乡村田园的元素,丰富游客乡村田园生活的深度体验。

4 88号民居民宿化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

4.1 保持总体布局,推动生活相融共处

乡村民居民宿化改造是否成功,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的更新改造上,也不仅局限于活动体验中,更深层次是增进游客与村民之间的深度互动,故本民居院落改造延续原来的合院格局,增设厨房空间,采用民宅与民宿有机融合的形式,前面院落主人房,后面民宿客房院落的总体布局,让游客与村民生活在一起,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以此探索实现建筑、居民、文化等多方面共生的“共生社区”模式,让传统的老旧民居通过改造后重获新生(见图2)。

4.2 修旧如旧,保持原有建筑风貌

遵循民居建筑本身的特色,不破坏原貌,修旧如旧,实现居住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民居才能呈现出岁月悠长的韵味。原建筑的梁、檩、柱等构架,坚持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最小干预地进行改造恢复(见图3)。

4.3 建筑内部空间的更新改造

为满足入住者的多样性入住需求,对建筑内部房间重新进行功能划分、改造升级。为凸显乡村特色,合理划分公共与私密空间,将中间3间改造为土炕客房,每间土炕有推拉门与公共廊道相互分隔,营造出私密空间,同时设有卷帘竹帘,打造古朴、雅致的室内空间。两侧房间则改造为洗手间,引入现代化的洗浴、卫生设备。

立面大玻璃窗,从实用功能上,获得较好的室内采光、通风。此外,增加了传统民居建筑立面比例之美,同时玻璃的“新”与传统墙体的“旧”,延展了时间的跨度,给予传统建筑以新的生机(见图4)。

4.4 营造多元乡村田园生活体验

民宿是整合乡村资源的黏合剂,在民居民宿化改造过程中,关注住宿体验是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民宿院落创设一些让游客参与的活动,和高品质的安静住宿,可增强住宿体验。院落改造过程中,设置景观区、面包窑区、宠物区、娱乐区等。因面包窑建筑材料均取自自然中的黄土、稻秆、水等,生态环保,结合传统古老的智慧,游客可以最原始的方式,制作原始美味的面包,提升住宿体验(见图5)。此外,院落里针对不同空间,种植庭院果树做观赏兼具经济价值,点缀盆栽和乡野草花,辅以室外座椅,可以喝茶、赏景、看书、享受乡村慢生活的闲适。

5 结语

本研究以延庆后所屯村为例,在分析优秀案例,以及项目基址的基础上,本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院落的价值特征和民居原本风貌,提出后所屯村88号民居民宿化改造的原则为:新旧共生原则、适应性原则、多元体验原则。并在院落布局的保留与更新、建筑风貌的保护、室内空间的组合更新改造、多元体验的院落空间打造等几个维度进行了设计实践,以期让民居传承历史和文化特色的同时,适应现代民宿新功能需求,为村民自下而上探索村子三产融合,推动经济发展做了尝试和探索。

猜你喜欢

院落风貌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院落(外二首)
民居智库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奇趣民居
库车城市风貌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