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模式在高职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05李璐寰丛小玲
邹 霞,李璐寰,丛小玲,杨 艺,王 进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急危重症护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护生作为临床急救护理人才的有生力量之一,加强在校阶段急危重症护理能力培养十分必要。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教学中应强调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的训练[1]。传统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存在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方法单一,实习实训不深入,学生学习被动等问题[2],导致护生的急救思维能力不强,急救能力与临床需求存在差距。
2019 年10 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3]。职业院校要与企业、行业联合,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构建规范化的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能力。本研究针对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现状,遵循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指导思想,建立全方位、全周期、可持续的“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提高护生综合急救护理能力,为培养高质量急救护理人才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21 年2 月至2022 年7 月,在我院进行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学习的2019 级、2020 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21 年2—7 月(2019 级)的50 名学生为对照组,年龄18~21(20.52 ± 0.53)岁,均为女生;2022 年2—7 月(2020 级)的49名学生为实验组,年龄18~21(20.83±0.59)岁,均为女生。纳入标准:(1)全国统一高考录取的三年制护理专业高职生;(2)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研究过程中退出本研究者。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入组前的考核成绩、急救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学时、考核形式等均相同。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理论讲授,操作示教练习,实训高仿真模拟。
实验组实施“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即组建校企教学团队,整合、补充教学内容,开展“学校-医院”双环节教学,校企人文思政融合。
1.2.1 组建教学团队 引入医院急诊科护理专家,建立专兼结合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团队。包括专职教师6 名,临床专家2名,实验教师1 名。其中副教授3 名,讲师4 名,副主任护师2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 名,本科学历5 名。临床兼职教师定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与专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制作各种教学资源并实施教学。开课前学校专职教师进入临床一线完成3 个月以上的顶岗实践。
1.2.2 重构教学内容 首先,结合当前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需求,教学内容增加传染病患者的救护、灾害救护等内容。其次,教学团队调查临床急救护理岗位需求,结合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三大环节,制定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内容与任务目标(见表1),并按照该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教学团队根据模块化教学内容编制情境化教学案例,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融会贯通。
表1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块及任务目标Table 1 Nursing teaching modules and task objectives for emergency medical care
1.2.3 开展校企实训教学 开展“学校-医院” 双环节实践教学。第一环节:课前,教师提前1 周将情境化教学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分组准备急救护理任务。课中,根据案例实施救治并拍摄视频,教师启发引导与点评。课后视频回放,自我反思并改进提升。第二环节:采用线上教学、线下见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临床一线学习。线上教学前,医院教师负责寻找与校内实训相匹配的教学案例,做好沟通与协调,拍摄救治过程并制作成教学资源。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观看,启发引导急救思维,增强感性认识,对比自己的情境化实训视频,寻找差距,强化急救能力培养。线下见习前,提前2 周联系教学医院,对接兼职教师,深入临床一线见习,弥补校内实训的不足,螺旋式、递进式地提升护生的急救思维能力。校内实训与校外见习的学习重点各有侧重,以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救护为例,理论学习后进入校内高仿真实训室进行模拟学习,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情境演练,巩固学习中毒患者的救护流程,有机磷中毒患者的评估、临床表现,洗胃技术操作,阿托品的使用等。进入临床一线,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观摩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救治,重点学习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护患沟通、人文关怀、临床表现、洗胃液的配制、药物的使用、健康教育等。医院见习内容见表2。
表2 医院见习内容Table 2 Internship content in hospital
1.2.4 实施人文思政渗透 团队专职教师在临床顶岗进修期间收集案例,与兼职教师一起编制急危重症护理人文思政资源库(包括案例、视频、图片等)。根据护理一线岗位职业需求,将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深度融合,深挖人文思政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结合点,将人道、博爱、奉献等思想和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此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依托急救社团平台和急救志愿者服务项目向社会公众传播急救知识与理念,强化知识技能,感受护佑生命、传播健康的职业使命。
1.3 效果评价
1.3.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包括理论和技能两部分。理论考核试卷由我校专职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共同出题,客观题占60%,主观题占40%。技能考核采用情境化实践考核,设计4~6套考核案例,每套案例至少包含2 个技能操作,体现对学生临床急救思维能力、核心急救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1.3.2 护生核心急救能力 选用赵丽婷等[4]编制的临床护理人员核心急救能力调查问卷,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处置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急救管理能力、急救科研能力、个人特质、工作态度8 个维度进行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人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skill assessm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
表3 两组护生理论、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skill assessmen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
组别 理论成绩86.51±3.04 84.36±3.67 3.17 0.002 n实验组对照组49 50 t P技能成绩87.22±3.36 84.68±3.11 3.91 0.000
2.2 两组护生核心急救能力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护生临床护理人员核心急救能力调查问卷得分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scores on the core first aid competency questionnaire for clinical nursing staf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
表4 两组护生临床护理人员核心急救能力调查问卷得分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scores on the core first aid competency questionnaire for clinical nursing staf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
实验组对照组t P操作技能n 49 50理论知识22.20±2.50 19.06±3.15 5.49 0.000 9.18±0.91 7.80±1.37 5.92 0.000应急处置能力53.92±4.98 47.70±5.80 5.72 0.000沟通协调能力9.34±0.93 8.10±1.07 6.18 0.000急救管理能力14.27±1.32 13.20±1.58 7.06 0.000急救科研能力7.96±1.26 6.82±1.38 4.29 0.000个人特质14.20±1.34 12.94±1.62 4.23 0.000工作态度14.27±1.32 13.20±1.58 3.64 0.000
3 讨论
3.1 “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提升了高职护生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效果
表3 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的理论、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4 显示,实验组高职护生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的短板使得护生知识掌握不扎实、技术操作不熟练。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临床优秀的师资,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专职教师定期深入临床一线顶岗实践,学习急危重症护理新进展,更新自身急救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的出现,迫切需要医护人员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但该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尚未体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了相关教学内容,填补了教学短板,满足了护生学习需求;校内学习可以达到理论的记忆理解,技术的模仿演练,但与临床实际要求还存在差距。通过增加医院见习,可使护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迁移与应用,学会对不同疾病患者实施各项急救护理措施,实现了深度学习,保证了学习效果。当前高职护生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固,影响了学习成绩[5],校企合作人文思政的渗透,让护生对本专业有了敬畏感、自豪感,临床护理教师精湛的技术、扎实的理论、务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护理情怀都给护生以指引和力量,学习的内驱力提升,使其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3.2 “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提升了高职护生核心急救能力
3.2.1 校企融合,解决学习难点,强化知识技能 表3 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急救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与表4 结果中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两个维度得分(P<0.01)结果一致。异常心电图的识别、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等是临床急救护理岗位必备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急救教学时较少涉及,加之内容枯燥、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得分较低。由于校内实训资源有限,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等内容未开展相关实践教学,学生掌握情况不佳。因此,本研究在案例设计、情境化模拟实训、见习等环节均涉及这些知识技能,同时请临床教师传授宝贵经验,手把手教授技能操作要点,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3.2.2 “引企入教”,重构教学内容,培养急救思维 表4 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在应急处置能力、急救科研能力、急救管理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急危重症护理教学要符合岗位需求。传统理论教学多按照教材顺序,形式死板,内容枯燥,实训教学多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对于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3 部分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缺乏整体综合应用,各个救护环节联系不紧密[6],知识不系统、不连贯,不利于急救能力的培养。本研究依照临床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置[7],结合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三大核心环节,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以“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ICU 救护”为链条的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索,显著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急救科研能力、急救管理能力。这种教学内容重构,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同频共振,符合急救思维模式,有利于急救能力的培养。
3.2.3 “引教入企”,打造实践平台,提高急救能力 实践教学是提升护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但传统教学较注重理论,缺乏从校内实训到临床实习期间的针对性研究[8],导致实践教学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9]。本研究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对接学校附属医院,“引教入企”,将实践教学由学校延伸至医院,开展“校内情境模拟—校外观摩见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高仿真情境模拟将急救知识技能整合、应用,情境模拟视频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促进急救技能的改进和提升[6]。二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高职护生的急救能力。有研究[10]提出,临床真实案例观摩可提高护生的急救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本研究提出的线上、线下临床见习与该研究有相似之处。线上观摩真实案例,可以进一步查找差距和不足。线下临床实地见习,帮助护生融入岗位角色,感受急救现场的紧迫感,激发急救意识,强化急救能力培养。这种“学校-医院”双环节的实训模式,螺旋式、递进式地提升了护生的急救思维能力。
3.2.4 思政融合,渗透人文急救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表4 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个人特质、工作态度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代医学的重心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护士的人文素养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现实却不理想,工作机械化、缺乏人性化关怀、忽视病患心理需求[11],加之急、忙、杂的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使得人文急救的实施困难重重。校企合作共建人文思政资源库,通过临床真实人文护理励志案例,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作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了学生的救护情感,提高了沟通交流能力,个人特质和工作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依托急救社团和志愿者项目,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等传播急救知识与技术,践行传播健康、护佑生命的职责与使命。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能力又提升了专业素养,既磨炼了意志又巩固了知识技能,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培养新时代能胜任、有温度的急救护理人才。
4 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从团队融合、教学内容融合、实训实习融合、人文思政融合4 个方面,采取“引企入教”“引教入企”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高职护生的急救核心能力,推动了急危重症护理人才与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