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1-05张嘉玲何铬颖

科教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心态毕业生

张嘉玲,何铬颖

(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新时代大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顺利完成下一阶段的角色转换,不但能有效推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还能使他们成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当前的就业环境严峻,对毕业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有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已处于中高水平,并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前移的现象,原本毕业生才开始担心的就业问题,如今就业焦虑水平最高的年级却成了大二,整体情况不容乐观[2]。因此,掌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及其形成原因,对化解消极就业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

202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158 万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大环境下,人才市场普遍存在着“岗少人多”的现象[3],基于此,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承担了不少压力。

1.1 从众心态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加之日常对就业的政策和信息关注较少,直到毕业季到来之际再匆忙准备就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不但会缺乏具体方向,还会出现对自身定位模糊和对未来发展规划迷茫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水平会受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产生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这不但对大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还由于他们以趋于统一化的职业理想为标准进行就业选择,加剧了人才市场上岗位热度两极分化的现象。

1.2 依赖心态

在社会发展理念、环境以及需求的驱动下,“00”后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更愿意选择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等、要、靠”的思想情绪更加浓烈,思想缺乏独立。因此,在就业问题上,他们在就业方向上难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判断,在选择工作期间也抱着被动接受的心理,过度依赖家长及老师,在心理上将工作问题寄希望于拉关系、走后门等非常规的手段上,这不但会使得大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还会进一步恶化大学生社会公平感缺失的现象。

1.3 稳定性岗位内卷心态

受经济影响,当前,企业裁员甚至破产现象普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多,为了减少风险,部分高校毕业生会改变自己的就业观,从开放变成求稳,在择业时更看重行业的稳定性[4],出现毕业生向“稳定性”岗位内卷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更加倾向求职于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稳定的单位,鲜有人选择企业和创业,这直接导致了当前“稳定性”岗位竞争激烈,甚至出现“过度竞争”,而“不稳定性”岗位鲜有人问津的现象,影响当前经济形势的复苏。

1.4 慢就业心态

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导致了市场供求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在短期内相应减少。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去年没有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再次加入择业大军,与应届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岗位,进一步恶化了就业环境,为此,部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出现了“等一等”“宁缺毋滥”或者“逃避”的慢就业心态,加入了“慢就业族”。

1.5 眼高手低心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早已普及化,然而,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却仍处在精英化阶段,呈现与时代发展不匹配的现象,不少大学生有着远大的抱负,渴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会无意识地高估自身的能力,在制订目标时期望值过高,在选择就业期间,甚至会表现出对就业单位的极度苛刻,过于理想化地看待问题。此外,部分大学生过于看重第一次就业,期待着“一步到位”,缺乏从基层做起的意识和勇气以及到艰苦地区或岗位上磨炼的意志,给自己的就业增添了难度。

2 当代大学生消极就业心态原因分析

虽然,全球经济低迷对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心态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往往消极就业心态的形成原因来自方方面面,为此,笔者将从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消极就业心态的形成原因。

2.1 自身层面因素

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复杂和矛盾的心态,既有期待,又有悲观和担心。究其原因,首先,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不全面,多数大学生尚不能客观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合理的职业规划。其次,就业观的偏差,“00”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在多元文化氛围的冲击下,容易受到拜金、功利、保守、享乐等不良思想的侵蚀,造成就业观的偏差[2],出现向往繁华和高位,不屑于平淡和基层,又或是出现求稳、躺平、摆烂的就业倾向,而这些自身的不良因素都会容易导致大学生错失优良的就业机遇。

2.2 家庭层面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环境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站,大学生的就业对于家庭的意义与价值也显而易见。首先,家庭收入和环境氛围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较好的家庭情况会使得学生在工作选择上往往更加倾向跟随自身喜好,而并非“薪酬待遇”和“未来发展空间”,所以,当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机会和选择变得越来越多时,宁缺毋滥的心态使得“慢就业”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次,父母的言行举止及观念也容易影响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5]。如今的学生家长普遍对子女较为宠溺,很多问题会代替子女解决,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同时,在就业问题上,如果家庭给予不了子女更多有效的支持时,反而会使得子女们的就业压力增加,形成消极就业心态。此外,还有不少家长将家庭的荣辱寄托在子女身上,给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3 学校层面因素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地,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大多是兼职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的大环境无法匹配,影响就业指导的开展。其次,相比于对日常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高校对就业心理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较为欠缺,对学生就业心态方面的指导内容涉及较少,更多情况只流于形式。最后,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少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求的个性化指导,很难解决大学生产生的具体消极就业心态。

2.4 社会层面因素

当前的经济大环境普遍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压力。首先,在萧条的经济条件下,效益就是生命,对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能快速胜任工作的员工,而不是还需额外花费时间、精力与资金来培养,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其次,不同于过去那样从校园中吸收大量的新鲜血液,当前,国内外低迷的经济形势,使得各用人单位不得不采取开源节流、一职多岗等方式补空,缩招已成大流。再次,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加之以前积压的未就业人员和国外人才的流入,我国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用人单位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3 消解大学生消极就业心态的对策

3.1 大学生应加强自身认知与抗压能力

大学生消极的就业心态虽然是历来都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产生消极心态的首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和对就业环境认知的局限,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认知能力的缺乏,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首先要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在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劣势的基础上,找准职场的切入点,找到自己与期望职位需求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主动加强相关职场技能,提高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在择业就业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大学生要加强抗压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积极调整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建立自信提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缓解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而带来的心理压力。

3.2 家长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家长在大学生就业中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在择就业过程中家长有正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首先,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守护者,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就业选择和催促孩子,以免给孩子造成就业压力,多与学校沟通以保持家校联动为孩子的就业保驾护航。其次,家长应该做孩子的支持者,重视建立孩子的支持系统和心理调适系统,多关注心理问题调节的方法,引导孩子正视就业,增强自信心。因为毕业季择业期除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比拼,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最后,家长应该做孩子的引路者,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够,家长应多与孩子分享自己科学有效的就业经验,并通过鼓励和支持来减轻孩子的就业焦虑[5]。

3.3 高校应跟上时代的脚步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技能学习的主阵地,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除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干预,还应不断深化改革,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首先,高校应设置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除了从内部选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教师,还应邀请校外有能之士召开讲座、培训等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其次,高校应采用更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方法对其进行指导。比如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6]。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对症下药,可通过开展就业互助会、个体咨询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并提供有效帮助。

3.4 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助就业

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进步也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也应通力合作,携手共助大学生的就业难关。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岗位的宣传力度,制定就业优惠政策,对创业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优待。其次,各地教育、社会保障、劳动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大学生就业保障与贫困救助机制,帮助大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例如:开通公益性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通道,加大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培养力度,及时为大学生解决困扰。最后,相关企事业单位要确保所展示的用人单位的情况和招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方便学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就业信息。

4 结语

当前,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关注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培育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对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胜任力,促进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因势利导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改善对策,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到基层绽放青春,进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心态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做谦逊的人
还是“看掐架”心态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