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的逻辑

2024-01-05邬大光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四新工科范式

邬大光

高等教育领域启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已经五年,在第八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名单中,以“四新”为称谓的获奖项目较多,其中,新工科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令人刮目相看。

加强“四新”建设,明晰其内涵及实现逻辑十分重要。从内涵来看,新工科强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为关注重点,突出学科的交叉性与综合性;新医科强调医学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之融合,以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等领域为关注重点;新农科强调农业科学与现代技术之融合,以农业机器人、生态农业等领域为关注重点;新文科强调人文学科与新技术之融合,以数字人文、文化创意产业等为关注重点。总之,“新”的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如何落实并找到行动的逻辑。

逻辑之一,推进“四新”建设,必须知其“旧”。“新”为“旧”的扬弃,即“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非“从天而降”,皆源于对“旧”的改造。诚然,“旧”并非一无是处,守正创新是对待“旧”应有的态度。实现“四新”,既需找到“旧”的“症结”,也需要找到“旧”模式中的可取之处,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新”与“旧”的完美结合。换言之,审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把握好“旧”转化为“新”的脉络,亦能传承好“旧”,传承于“新”的方向。如此“新”“旧”合璧,循环渐进,方可以“旧”中之“良”者为基础构建“新”,以“旧”中之“弃”者为警醒解构“新”。当“四新”建设不明其“旧”,浅尝辄止地理解“四新”之方向,则无法落地“四新”之理念,甚至还可能把“旧”看成“新”。

逻辑之二,“四新”建设,必须悉其“宏”,非仅仅洞其“微”。从宏观视域审视“四新”建设,方可跳出“四新”看“四新”,方可明“四新”建设之重点。“四新”建设中的“新”包括人才培养的整个链条,如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以及评价方式之新等,只有在整个链条做到了“新”,才是真正的新;“新”应根植于各学科、专业“节点”的深度渗透融合,才是真正的新。

逻辑之三,“四新”建设,必须跳出“学科”“专业”的已有藩篱。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是实现“四新”的起点。例如,人们习惯于从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可是当我们从学生的成绩单“倒推”培养方案的时候,就会发现培养方案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打破各种壁垒,只要从成绩单“反推”我们期待的新,其效果一目了然。因此,推进“四新”,应从社会和人才的“需求侧”入手,根据“需求”重新认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

总之,“四新”建设的目标不再是按排行榜上的“学科”“专业”培养人才,而是跳出固有的“学科”“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要关注其知识、科技之“新”。这既是一种信念与思辨的哲学范式,又是一种科学与传统的社会学范式,亦可是一种解疑难与明示范的构造范式。就目前而言,“四新”建设的宏观视野尤为重要。缺乏宏观视野,再周密的微观理解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猜你喜欢

四新工科范式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