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教育视域下“海盲现象”的深层解析

2024-01-04林建华

关键词:涉海强国海洋

林建华, 张 倩, 林 笠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21世纪海洋权益的维护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海洋强国战略正是基于此背景作出的明智判断.海洋教育与海洋强国战略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海洋教育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海洋人才和技术支撑,海洋强国则构成了海洋教育的重要目标,也为海洋教育指明了方向.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我国海洋教育存在明显缺失与不足,导致“海盲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削弱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之基,甚至还会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1 海洋教育概念界定及其海洋教育的开展

“海洋”与“教育”这两个词语未联系在一起时,已有了各自的含义.在文献中,海洋与教育作为一个词语首次出现是1996年胡志刚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的题为《面对未来的海洋教育》文章中[1].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公约》正式生效背景下,研究者基于对国际海洋关系的新认识提出要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海洋教育活动.1998年6月,浙江海洋学院的佘显炜、吴中平发表了题为《浙江高等海洋教育发展研究》一文[2].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者提出开展海洋专业学科的设置和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活动.可见,这时我国学者对海洋教育的关注较少,更多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中小学地理学科、涉海高校、教育工作者中.这时的海洋教育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并无明确指向的定义.因此,仅谈海洋教育,人们常常粗略地将它与专业性的海洋教育活动画等号.在国家政策法规中,1996年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分11章具体、细致地论述了我国未来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着重提出未来要走科教兴海之路,培育海洋人才.1998年《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的发表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两部文件都提出要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力度,但对海洋教育未来发展的实现路径提及较少,缺乏具体规划.

以文献的数量为视点,1971-2021年研究主题中含有海洋教育的文献共计1462篇,见图1.

图1 1971-2021年中国海洋教育主题文献年度发表趋势Fig.1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 of thematic literature on marine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71 to 2021

可以看出,海洋教育研究1971-1997年间发展十分缓慢.1998-2006年间波动上升,但研究成果数量仍然较少.自2007年起,海洋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成果也不断攀登,并在2019年达到峰值141篇,此后一直处于平稳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平均每年118篇左右.

以文献的时间节点为视点,自2014年起相关文献数量有较大幅度的攀升,并在2019年达到141篇的峰值,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提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接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相呼应,此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式进入了大众视野.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到我国海洋领域,并发现了我国对海洋教育的重视度与大众对海洋领域的认识程度之间存在差距,进而开始了对海洋教育领域的研究,以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由于海洋教育一词仍未有严格地学理界定和阐释,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出发,对海洋教育作出界定,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研究方向是以教育的定义作为基点,结合海洋教育的培养需求,并根据教育对象、内容、阶段等的不同,辅以广义或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海洋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海洋知识、海洋情感、海洋素养以及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因此其覆盖各种各类的海洋教育活动.狭义上的海洋教育则专指学校海洋教育,是指由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以及由人的海洋知识(意识)、海洋道德与人的海洋行为等素质要素构成的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教育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却仍处于我国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但近10 a来,伴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施行,我国海洋教育研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洋教育研究学者开始从不同研究视角对海洋教育进行概念界定,使得海洋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推动我国传统海洋观的改变,真正将中国人由大海带入大洋,建立起基于现代世界秩序的海洋观念[4].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跃上新水平的大背景下,海洋教育在我国教育与战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越发突出,海洋教育的概念也将在不断发展中,涌现出更为丰富的研究价值.

2 “海盲现象”的存在及其危害

我国早在明初就有郑和7次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却缺席了近代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海洋意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明清两代专制王朝实施了“以陆制海”和“禁海”的被动防御战略,不仅束缚了人们有关海洋的实践活动,更为严重的是使中华民族患上了严重的“蓝色贫乏症”[5].这种疾病的直接后果就是海权沦丧、有海无防、任人宰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各界海洋意识有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安土居业”“重陆轻海”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公民的海洋知识匮乏,海洋意识淡薄,海洋观念落后,不少人属于现代“海盲”[6].20世纪末,共青团中央曾经对上海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对海洋国土知之甚少[7].近年来国民海洋意识调查显示,虽然我国民众的海洋认知有了一定提高,但全民海洋知识依然非常匮乏,知道我国有300 km2海洋国土的只有10.7%,知道我国海岸线总长为18000 km的只有13%,知道我国500 m2以上岛屿有6000个的只有10.5%[8].

近期,笔者组织有关人员面向大连两所涉海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了海洋知识问卷调查.在两校共发放问卷8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80份.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逐项统计和分析(见图2).

图2 相关海洋知识的答题正确率情况Fig.2 The correct rate of answers related to marine knowledge

由图2可知,两所涉海高校学生中知道我国有300万km2海洋国土的只有17.43%,知道我国总长为18000 km的海岸线只有17.94%,知道我国500 m2以上岛屿有6000个的有37.94%.世界上最大的海为珊瑚海一题的正确率仅有3.84%.7道海洋知识问题作答正确率平均值仅为43.54%.涉海高校学生作为未来海洋强国的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对基础性海洋知识的整体掌握效果不佳,海洋知识相对匮乏,仍存在较为严重的“海盲现象” ,这显然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所需要的高端海洋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

由图3和图4可知,两所高校学生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专业概念了解程度较差,超2/3的学生只是听说过,并不知道详情;比较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仅4.36%,看过,但没有研究过的学生有10.17%,更有4.21%的学生不知道有相关海洋概念和法律.

图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了解程度情况Fig.3 Knowledge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图4 “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概念了解程度情况Fig.4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of “territorial sea”,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从上述数据中可看出,两所涉海高校对学生的海洋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海洋信息的获取不够积极,海洋知识匮乏,海洋意识不足,“海盲”现象较为严重.由此推断,其他高校学生或社会公众对海洋知识的掌握情况就更不言而喻了.

何谓“海盲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指因海洋知识匮乏而导致的对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漠视.“海盲现象”危害巨大,它不仅淡化了公民的海洋国土概念,甚至还会使部分“海盲”给某些别有用心国家提供侵犯中国海洋国土的口实.多年以来,在地图标识上出政治问题的广告公司、出版社、电视台接连不断,以至于外交部和国家测绘局不得不发出严正通知,指出“近年来,有的部门在一些公开出版的图书、杂志、报刊以及大量的商业广告上所绘制的中国地图,经常出现对我国疆域和国界线的错误画法,如错绘中印边界、漏绘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甚至台湾岛等,对内对外造成很坏影响,需引起特别注意”[9].

3 “海盲现象”背后海洋教育的缺失

良好的海洋教育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保障和催化.海洋教育不仅包括培育国民的海洋知识普及教育,还包括培养从事海上工作与海洋相关产业的技术与职业教育.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海洋人才储备不足,现有的海洋教育严重缺失,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极不相称.

从课程安排上看,与海洋教育相关的课程所占分量不足,“海洋”被边缘化了,譬如在教材编写方面,我国现行中小学教材的“海”味明显不足,教材中涉海内容比例失衡.长久以来,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涉及海洋地理的内容寥寥无几:在“疆域与行政区划”中,仅提出了“在地图上能够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表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的要求.对于要掌握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的现状等等均未提出要求.在《中国地理》分册中,有关海洋国土的内容少之又少;在《世界地理》分册中,有关海洋的内容仅仅在“海洋与陆地”这一章中有所体现,而这章内容还不完全是海洋地理的内容.在大学阶段,除涉海专业的学生外,大部分非海洋专业的学生对海洋的认知十分匮乏,即使是最基本的“海”和“洋”也无法区分,海洋已经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10].

另一方面,我国涉海高校不仅数量少、分布不均,海洋高等教育总体综合实力也差强人意.海洋海事类高等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岛、大连、厦门、广州等几个沿海大中城市.近年来,海洋或者海事类高等院校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仍同我国建设世界海洋强国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可以说,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匮乏是中国海洋软实力弱小的表现,在无形中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海洋事业的发展与壮大[11].

有比较才有鉴别.一些发达国家的海洋教育模式已经比较成熟.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亚洲的海洋强国,早在2003年日本小中学各学科教材中有关水、海内容的单元数比例就达到了惊人的21.7%与34.5%;作为世界第一海洋强国,美国有一家专门支持海洋教育发展的非营利教育组织,该机构旗下的海洋素养项目会同多家民间组织,合力推广海洋教育,明确提出基础教育中海洋教育的占比与范围,并完整地建构出科学有序的海洋知识“应知应会”内容;英国作为世界海洋强国之一,十分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21世纪以来,通过政府单位、民间团体、学校博物馆、水族馆以及博物馆等几大部门,形成了多元化的海洋人才培养路径.这些成功的海洋教育经验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4 “海盲现象”消除的途径和方法

一个“海盲现象”充斥的国度是无法建设海洋强国的.教育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过程,其终极目的是人类的幸福及社会的福利,它的产物是良好的人和良好的公民[12].海洋教育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现阶段,我们可以切实做到以下3点:

一是要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海洋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培养新时代国家海洋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海洋人才,一定要发挥学校在海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把中小学建设成海洋教育的重要基地.海洋意识重在启蒙阶段的熏染,中小学要通过开创海洋校本课程,建立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开展海洋研学旅行等内容丰富的海洋教育,使中小学生认识海洋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培养他们爱护海洋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把涉海高等院校建设成为海洋人才的高地.涉海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需要的,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视野的海洋科技前沿专门人才的重任.为满足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涉海高等院校不仅要加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还要大力推动海洋实践活动,在“知”与“行”的协同发展中,进一步提升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强国战略的支撑力.

二是健全海洋教育体系,在教科书及相关读物中加重海洋教育内容.在教材编写方面不仅要增加“海味”,突出“蓝色”,还要注重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专业性.在内容编排与呈现方式上,要合理分配、布局[13]中小学阶段在语文、地理、政治、历史课本中逐渐增加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内容,将海洋知识带到中小学课堂中,逐步提高海洋教育的分量和比重,将海洋教育与海洋强国战略结合起来[14].在大学阶段也可以创办海洋知识宣讲团、海洋文化节、海洋科学体验营等各种形式的海洋教育,使大学生对我国海洋国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方面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海洋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年来,韩国多部门积极开发海洋类教材和出版物,这些读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被广泛用于中小学海洋教育当中.此外,还通过建立面向中小学学生的海洋教育门户网站,为青少年提供免费的海洋科普类视频及各种海洋教育活动信息;日本对其国民进行国情教育的主题是我们缺乏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15].

三是继续发挥政府、媒体及涉海高校在组织和推广海洋教育方面的作用.过去几年,政府有关部门、媒体及涉海高校开展与海洋主题相关实践活动的形式愈加丰富多样,通过海洋公益广告投放,海洋知识手册发放,海洋知识竞赛等直接宣传形式和生态环保类的间接宣传形式的活动,建立起实施海洋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整个社会海洋教育的发展.

2017-2021年间,全国沿海相关省、市及涉海高校单位借助“国家海洋日”开展海洋主题宣传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参与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数量更多.通过“海洋摄影比赛”“海洋公益形象大使评选”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普及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凝聚社会共识(见图5).

图5 近5 a相关省、市、涉海高校开展“国家海洋日”宣传的数量Fig.5 The number of “National Ocean Day” publicity carried out by relevant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5 years

下一步,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公众在“知行合一”中持续发挥海洋教育的功能价值.可借助“世界海洋日”“中国航海日”等海洋节日,加强对国民海洋文化和生态环境意识培养,营造知海、亲海、爱海的海洋文化氛围;深化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海洋文化交流,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环境,为鲜有机会接触海洋的内陆民众提供海洋教育参观活动;海洋意识教育要创新活动载体,依托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文艺、竞赛等形式,讲好海洋故事,厚植人海情结,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内驱力.

总之,建设海洋强国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期盼和历史的抉择,海洋教育是消除“海盲”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之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涉海强国海洋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