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及活化策略

2024-01-04刘沛林曹扬意黄柳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年6期
关键词:胡焕庸亚区村落

曾 灿,刘沛林,曹扬意,黄柳倩

(1.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长沙工作站,长沙 410022;3.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4.广东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

0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美学与经济价值[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其保护与发展。旅游开发通常被认为是聚落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方式之一,传统村落旅游活化利用不仅与其本体遗产价值与资源特色相关,更是与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旅游发展条件密切相关[2-3]。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爱辉(瑷珲)—腾冲”线(也称“胡焕庸线”),以郭华东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团队由破解“胡焕庸线”问题而提出构建“美丽中国中脊带”(简称“中脊带”)[4]。“中脊带”跨越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带,景观种类繁多,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丰富。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土生产空间,也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带,分析其中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对该区域聚落遗产保护、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聚落遗产旅游研究主要聚焦于村落及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5]、村落旅游与景观资源保护[6]、村落旅游与可持续发展[7-8]、村落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9]等。国内最早以古村落为对象开展聚落遗产旅游开发,2012年后集中于传统村落为对象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影响[10]、保护与活化研究[11]及人作为主体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等[12-13],近年来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及其评价受到学术界的关注[14-16],特别是相关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构建为遗产资源旅游响应的定量研究[3,15,17-18]提供了借鉴。“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的研究主要涉及相关流域(如黄河流域[15])、相关省市[3,19]等,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感知[20]、旅游开发模式[21]、开发潜力评价[19]等方面,较少从全域角度综合分析。当前传统村落旅游活化面临一系列困境[22],要实现聚落遗产旅游活化的可持续性发展[23],需要深入了解村落旅游活化利用的现状、开发程度与潜力。传统村落旅游响应是传统村落旅游化的表征,其大小既能体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又能反映旅游化程度。本研究以“中脊带”为研究对象,借助熵值法、TOPSIS法计算研究区涉及的97个研究单元传统村落的旅游响应度,分析市级、省级、不同区段、不同景观区划等层面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特征及空间分布差异,了解我国典型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状况,为我国传统村落遗产旅游化保护与开发提供策略建议。

1 研究区概况与景观区划

1.1 研究区概况

“美丽中国中脊带”源于“胡焕庸线”,是“胡焕庸线”沿线两侧100~200 km的宽度范围,是基于胡焕庸线东南、西北两侧传统的半农半牧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是考虑未来国家战略需要而划定的地域空间,跨越15个省份,分为东北段、中段、西南段三大区段[4]。胡焕庸线经过的地区在全国艰苦边远地区辨识中全部属于艰苦地区[24],其两侧在人口、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长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发展差异,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代表。“中脊带”涉及114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考虑研究区划的完整性、地区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关联性及数据可获取性,以“中脊带”为基础,剔除无传统村落的地区,选取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地区为研究单元,包括北京、天津、重庆3个直辖市及94个市(州、盟),共含国家级传统村落1 778处(图1)。

“中脊带”国家级传统村落资源丰富,占全国总量的26.07%。区域内传统村落分布不平衡,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在空间上形成“两主两副”密度核心区,呈明显的聚集态势(图1)。

图1 研究区位置及传统村落核密度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nuclear density map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1.2 研究区景观区划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景观、资源、环境与文化。刘沛林等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初步划分为景观大区、景观区、景观亚区3个层级[25]。基于此划分,将研究区与全国的景观区划进行比对,涵盖3个景观大区、7个景观区、26个景观亚区(表1)。“中脊带”传统村落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南方景观大区、北方景观大区、西部景观大区。晋中晋商聚落景观亚区(D2)、滇中东部彝族为主体的聚落景观亚区(M4)、滇西南傣族为主体的聚落景观亚区(M6)内的传统村落形成3个明显的景观集聚区。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旅游发展区域分异的要素主要有区域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文化底蕴、配套设施等[26]。在总结相关成果的基础上[3,15,18],遵循科学、系统、可获取、可量化的原则,从本体价值禀赋(B1)、组合资源优势(B2)、社会经济环境(B3)、旅游发展环境(B4)4个维度选取17项指标,构建“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指标体系(表2)。

2.2 研究方法

采用熵值法、TOPSIS法[15,19]计算各研究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利用ArcGIS 10.2可视化表达“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在不同区域、不同景观区划、不同区段的分布特征。17个指标中除传统村落区位(C3)为负向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中脊带”各研究单元的旅游响应度(S)的阈值区间为[0,1],S值越大说明该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水平越接近最优。

2.3 数据来源

中国传统村落及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来源于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官网;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来源于国家、地方文化和旅游部(厅)官网;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年鉴、发展统计公报及工作报告。空间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获取研究区5批中国传统村落地理坐标信息[27-29]。

3 结果与分析

3.1 市级区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

重庆、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的旅游响应度较高,分别位居第1位、第2位和第5位,云南省怒江州旅游响应度最低(表3)。采用自然断点法对结果进行5级分类的可视化处理(图2),其中1级为高响应,2级为较高响应,3级为中响应,4级为较低响应,5级为低响应。“中脊带”各研究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旅游响应度在2级以上的市(州、盟)仅17个,占18.09%;5级旅游响应度的市(州、盟)2个,79.79%的市(州、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为中响应或较低响应,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利用CORREL函数分析各研究单元传统村落数量与旅游响应度相关性,值为0.549 5,两者相关性并不高。

3.2 省际区域旅游响应空间分布

“中脊带”跨越10个省2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各省(自治区)所辖市(州、盟)数量不一,以区内各市(州、盟)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的均值作为各省(自治区)旅游响应的综合得分。除3个直辖市外,山西省旅游响应均值最高,为0.162,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响应均值最低,为0.037。直辖市旅游响应度均在2级以上(重庆1级响应,北京、天津2级响应),山西、四川等其他省(自治区)均在3级以下,表明“中脊带”涉及的各省(自治区)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相对而言西南部省份略高于东北部省份(图3)。

表1 研究区在全国的景观区划及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

3.3 不同景观区划旅游响应空间分布

“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南方景观大区、北方景观大区、西部景观大区,这与传统村落数量在3个大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即传统村落数量越多,旅游响应度越高(表1)。3个直辖市所在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均在2级以上,渝东南山地土家族为主体的聚落景观亚区(N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最高,其次为北京都市聚落景观亚区(B1)和天津古商埠聚落景观亚区(B2)。其余各省(自治区)所在景观亚区均在3级响应及以下,且大部分处于4级和5级响应,其中晋中晋商聚落景观亚区(D2)和关中渭河平原聚落景观亚区(D7)的旅游响应度大于0.2,其余景观亚区旅游响应度均小于0.2,占所有景观亚区的64.29%。同时,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表1、图4a)。京津冀华北平原聚落景观区(B)和四川盆地及周边巴蜀聚落景观区(N)的旅游响应度较高,为1级旅游响应,晋陕豫黄土聚落景观区(D)的旅游响应度次之,西北丝路聚落景观区(E)的旅游响应度最低。各景观区涉及的景观亚区不同,京津冀华北平原聚落景观区(B)和四川盆地及周边巴蜀聚落景观区(N)包含直辖市所在的景观亚区,虽然传统村落数量不及晋陕豫黄土聚落景观区(D)、云贵高原及桂西北多民族聚落景观区(M),但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高;且同级旅游响应度中,村落数量多的响应度反而低(表1、图4b)。从传统村落数量与旅游响应度相关性分析看,景观亚区、景观区、景观大区的CORREL函数值分别为0.079,0.256,0.901,除景观大区外,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不存在完全的相关性,其旅游响应度的高低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表2 传统村落旅游响应指标体系

图2 “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分布

3.4 不同区段旅游响应度空间分布

“中脊带”南、北、中部传统村落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环境各不相同,旅游开发利用的条件与程度亦不同,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南部、中部、东北部,与传统村落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相拟合。其中东北段包括黑、辽、吉等地区的14个研究单元,共57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均值为0.065,为低响应;中段包括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区的48个研究单元,共733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均值为0.124,为中响应;西南段包括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区35个研究单元,共988处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均值为0.130,为高响应。

4 “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策略

(1)以东带西,协调联动,营造良好的“中脊带”社会经济与旅游发展环境。投资能力、住宿条件、服务水平、旅游接待能力、传统村落历史价值等指标权重较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传统村落区位、消费能力等指标权重小,影响力较小。“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受旅游发展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对传统村落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依赖性相对较弱。3个直辖市的高旅游响应度亦说明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旅游发展条件有利于传统村落遗产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2)以点带面,强化省域内传统村落遗产旅游联动发展。云南省大理州、保山市旅游响应度为2级响应,怒江州为5级响应,云南省旅游响应度综合得分0.130;同样,四川省旅游响应度综合得分0.104,而成都市S=0.491,为1级响应;陕西省旅游响应度综合得分0.155,而西安市S=0.441,亦为1级响应。市(州、盟)之间的差异降低了省域整体的传统村落遗产旅游开发水平,需要加强省域内各市(州、盟)传统村落旅游的联系,形成旅游带、旅游圈。

表3 97个研究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

图3 各省份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分布

(3)破除行政界限,促进同一景观亚区、景观区乃至景观大区传统村落遗产旅游化。“中脊带”各省(自治区)所在景观亚区均在3级响应及以下,且大部分处于4级、5级响应,同一景观区划旅游组合开发利用程度低,一般而言,同一景观区划内的传统村落遗产景观有利于资源价值的挖掘、组合以及文化产品的开发、宣传等。因此,加强各级景观区划内传统村落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有利于“中脊带”传统村落的活化。

(4)结合区域经济、生态格局促进形成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格局。“中脊带”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呈现出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南部、中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开发程度较低。“中脊带”处于东北—西南的贯通枢纽位置,可作为东西联动传递带、新旧动能转换带和双循环的枢纽。同时,“中脊带”具有沟通东西、承接南北的地缘优势,承载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等重大使命[4]。未来可依托“中脊带”的空间位置与战略价值,推动该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带、文化遗产旅游圈、文化遗产旅游区的形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中脊带”涉及的区域传统村落分布不平衡,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有明显聚集态势。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空间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77.32%的研究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为中响应或较低响应,各省(自治区)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未来发展空间大。

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旅游响应度特征与传统村落数量的分布具有一定耦合性。从经济区段来看,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南部、中部、东北部。

5.2 讨论

文旅融合是遗产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文化遗产的数量与资源价值禀赋是聚落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是,传统村落数量、价值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力需依赖遗产资源组合优势,更依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对其的影响。因此,对“中脊带”上各地区来说,并不是传统村落数量越多、遗产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就越适合旅游开发,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现有的旅游开发条件,并结合区域内各类文化遗产的资源组合情况,因时因地推进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中脊带”不同区域、不同景观区划、不同经济区段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客观反映了中脊带上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但“中脊带”区域跨度大,分布的省市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相关指标未纳入指标体系,未来可通过更为详实的调研,丰富现有维度的二级指标,增加政府政策等维度指标。此外,未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也是今后需重点研究之处。

图4 不同景观亚区与不同景观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空间分布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pons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different landscape subregions and different landscape areas

猜你喜欢

胡焕庸亚区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胡焕庸: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