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1-04张樨樨韩丽颖曹正旭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县域效率

张樨樨, 韩丽颖,曹正旭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2.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 266580; 3.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0 引言

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我国不断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但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逆转,高能耗、高污染仍是阻碍我国经济实现高效绿色发展的瓶颈。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关键的资源开发产业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0月视察黄河入海口时,深入了解黄河水位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状况,强调了黄河流域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作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长期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式发展,导致该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探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生态效率平衡生态和经济两方面效益,是绿色发展的定量描述,同时还是循环经济的适宜测度[1]。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念的兴起,生态效率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引发众多国际机构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效率提出全新定义。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委员会(WBCSD)以满足人类发展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将生态效率定义为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2]。国内关于生态效率的研究中,学者将其定义为社会经济价值产出和物质资源消耗之比,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倒退的分离关系[3]。当前国内外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并未统一,但其内涵是一致的,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于生态效率评价,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经济产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经济产出以GDP为核心指标,同时财政收入[4]、工业增加值[5]、基本商品输出价格[6]、消费品零售额[4]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的经济价值。资源消耗主要包含资本、能源、劳动力和土地4个方面投入,由于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部分学者也以环保投入[7]、水资源[8]、农用地面积[9]等衡量资源投入。环境污染主要是从固体污染物、废气和废水的排放量出发[10-12],以烟尘、粉尘、固液污染物、SO2和CO2等为核心量化指标。二是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标体系法[13]、单一比值法[14]、生态足迹[15]及能值分析法[16]和DEA模型[17]等,其中DEA模型打破了生产函数的限制,应用最为广泛。但DEA模型在效率测度时忽略了经济活动造成的污染排放等非期望产出,仅将经济效益纳入模型中,违背了生产实际[18-19]。非期望产出模型(Undesirable-SBM)则充分考虑了松弛变量与非期望因素[20],测度生态效率时可弥补上述不足,使效率值更加准确。三是生态效率空间尺度研究。生态效率评价主要划分为国家、省级、市级3个层次。在国家层面上,R.Puertas等通过测度欧洲各国的生态效率,认为东欧与西欧出现生态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气候和环境政策[21]。在省级层面,屈小娥通过分析我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探讨生态效率的空间集聚状况,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效率东高西低,形成两个不同的聚集区[22]。城市层面的研究主要针对京津冀[23]、长三角[24]和珠三角[25]等城市群。此外,生态效率的测评也逐步向行业聚焦,延伸至农业[26]、旅游业[27]、工业[28]等领域。四是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主要有Tobit模型[29]、OLS模型[30]、面板回归模型[3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32]等,其中Tobit模型常用于分析因变量受限的情形,能够有效避免参数估计偏差,应用最为广泛。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效率之间呈不对称“U”型关系[33]。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34]。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外资质量与数量,合理引入外资才能够提升生态效率[35]。科技创新通过提高生产、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效率改善[36]。环境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程度对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主要通过提高效率改善生态环境[37-38]。此外,资源状况[39]、工业化程度[40]、人口规模[41]等因素也被广泛纳入到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中。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生态效率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以县域生态效率为切入点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研究较少,缺乏对该区域县域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的全局性、系统性分析。第二,当前对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研究通常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未下沉至县域尺度,县域因数据获取困难,相关研究较为有限,而县域单元能更精细地反映区域环境发展的差异化程度。第三,已有研究主要根据整体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区域整体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忽略了不同类型县域主要驱动因素的差异性。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生态效率,分析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基于分析结果将县域划分类别,运用Tobit模型分别探索区域整体与各类型县域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最后为提升区域生态效率、推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地处黄河入海口,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德州东部,南靠济南城市圈,京津冀经济带以南,是鲁北沿海区域与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向四周蔓延形成。区域范围包括东营、滨州两市的县(市、区)以及潍坊的寿光市、寒亭区、昌邑市,德州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的高青县和烟台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总面积约2.65万km2。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21年《东营统计年鉴》《德州统计年鉴》《滨州统计年鉴》《烟台统计年鉴》《潍坊统计年鉴》《淄博统计年鉴》、各县(市、区)统计年鉴、各县(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报告。选取2010—2020年为时间序列谱,缺失数据通过月度数据均值或插值进行替代。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7,17,23],同时考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县域信息公开情况与数据可获得性,选择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生态效率测算(表1)。

表1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1.3 研究方法

1.3.1 SBM模型

通过T.Kaoru构建的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来衡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42]。

1.3.2 核密度估计方法

核密度估计是一个非参数随机变量概率密度估计方法,利用连续密度曲线可以描述变量的分布与演化特征。

1.3.3 面板Tobit回归模型

Tobit模型最早由J.Tobin提出[43],也被称为样本模型和受限因变量模型,适用于因变量连续且取值受到某种限制的情况。

2 结果分析

2.1 时间演变规律

2.1.1 区域生态效率评价

运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域的生态效率值,并绘制研究期内总体生态效率变动图(图1)。

从整体生态效率水平来看,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整体生态效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基本保持在0.7左右,但近几年出现先下降后提升趋势。2010—2016年生态效率呈现平稳态势,且于2013年和2016年达到峰值,2016—2018年效率值持续降低,直到2019年生态效率值才呈现增长趋势。探究深层原因,2011年山东省印发《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环境保护视为发展的重要抓手,黄河三角洲作为山东省生态环境提升的关键切入点,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环境的持续性改善,保证该阶段生态效率相对稳定与小幅度波动上升,出现2013年与2016年两个小高峰。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试点,2017年全省开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进行整顿关停,旧的产能被清除,新的动能尚未形成体系,新旧动能转换不及时,使得山东省整体经济发展缓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县域经济长期依赖传统产业,这也直接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各县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受阻导致生态效率持续降低,最终在2018年达到最低值。但伴随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深化与部分地区新产业模式的突破,山东省度过阵痛期,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正轨,生态效率成功实现触底反弹,出现持续向好态势。

图1 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生态效率变动

2.1.2 核密度分析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0—2020年县域城市生态效率值进行核密度估计并绘制核密度曲线(图2)。从分布形态看,核密度曲线呈明显的“M”型双峰并立格局,说明黄河三角洲县域生态效率存在两极分化。伴随年份增加核密度曲线右端开始上抬,呈现出一高一低双峰分布,表明高效率值县域数量增多,区域整体生态效率向好发展。从位置变化来看,核密度曲线左尾延长度变化较大,表明生态效率位于低位区的县域波动情况相对较大,位于高位区的县域波动情况较小,基本能够保持稳定。

图2 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 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生态效率核密度曲线

2.2 空间特征分析

2.2.1 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测算结果,对各县域生态效率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考虑篇幅的限制,仅绘制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20年的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图3)。

图3 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生态效率空间分布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counties in high efficiency eco-economic zone of Yellow River Delta in 2010, 2013, 2016 and 2020

从整体来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生态效率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呈“川”字型高值分布特征,低值县域穿插分布于高值县域之间。从各县域来看,乐陵市、庆云县、垦利县、利津区、寿光市等县域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始终保持稳定。河口区、东营区、惠民县、博兴区等县域生态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且产业转型存在一定困难,加上污染排放与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的堆积,导致生态效率长期落后。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管制,遏制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速传统企业的创新转型。沾化区、阳信县、广饶县的生态效率在该阶段得到一定的改善,逐步实现等级跃升,邹平市、高青县却因过快的产业调整,经济产出大幅度下降,导致生态效率逐渐向低等级退化,政府应放慢转型速度,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2.2.2 聚类分析

利用2010—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生态效率的测算结果与年增长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19个县域划分为4类(表2)。

表2 黄河三角洲县域生态效率聚类结果

第一类为高位保持类,包含庆云县、乐陵市、垦利区、利津县、寿光市。这类县域生态效率始终保持在区域前列,并且波动范围较小,呈绝对的稳定性。作为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县域,庆云县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区域生态效率的领先地位。乐陵市对于环境保护采取污水一体化整治、建设秸秆禁烧高空瞭望平台和提高产业环保准入门槛等地区特色防治措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致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垦利区和利津县实现生态效率高水平发展则得益于对陆源污染的严格把控,完善废水和废气治理政策与措施,同时强化入海河流综合整治,确保污染状况的实时监控。寿光市主要以蔬菜产业为发展引擎,在拉动经济向前迈进的同时实现环境的持续性改善。

第二类为中高位波动类,包括莱州市、邹平市、高青县、无棣县、昌邑市。该类县域在前期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普遍于2016年后出现明显下降,随后呈现波动回升态势。主要是由于该时期经济转型升级所暴露的问题致使各县域经济运转出现停滞甚至后退,各地政府被迫加速改革,产出效益遭受巨大影响而引发生态效率降低。其中邹平市生态效率跳跃幅度最为显著,前期依靠卓越的民营企业保障了经济的平稳发展,2016年以后钢铁与电解铝两大传统产业所造成的落后产能与环保压力致使邹平市的发展负担过重,被迫转移和关停部分产业,经济产出大幅下降,这是邹平市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而如何甩掉传统产业的发展包袱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邹平市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类为中低位提升类,包含广饶县、滨城区、寒亭区、阳信县、沾化区。该类县域在研究时段初期生态效率水平较低且与其他县域存在较大差距,而随后依靠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广饶县依托特色的现代农业,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激发内生动力,成功走上生态经济双赢道路。寒亭区则以生物医疗与配套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沾化区通过蓝色经济产业体系的建立,海洋综合开发与海洋服务业成为助推沾化区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并带动生态效率攀升。滨城区和阳信县凭借地处黄河滩边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与特色旅游产业,不断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一类为低位停滞类,包括博兴县、惠民县、河口区、东营区。该类县域在2010—2020年生态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该类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负担过重,生态效率提升受到限制。其中东营区生态效率处于该区域最低并存在下降趋势。胜利油田在此驻扎,导致东营区整体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污染物排放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生态环境每况日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该类县域应采取的优先举措。

2.3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为充分把握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需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参考已有研究成果[39-41]及区域特点,构建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表3)。

表3 黄河三角洲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指标

为减少数据异方差问题对回归结果的负面影响,对解释变量采取对数处理,在回归分析前先检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基本处于2以下,远小于10,表明解释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可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表4)。

2.3.1 区域整体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从区域整体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水平、环境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程度对区域整体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政府财政、社会资源与人才正不断向科研与高新技术领域倾斜,对传统重工业依赖性减弱,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生产效率的提升带动着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幅度降低,从而促进生态效率提高。此外,污染处理率每提升1个单位,生态效率值能够提高0.043。黄河三角洲各县域尤其是东营区、滨城区、邹平市等传统工业所在地,在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生产废弃物不断堆积,对区域的生态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污染物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问题的恶化,将部分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与回收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循环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保障程度对生态效率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带来良好的运输条件与运输效率,通过时空压缩效应与网络效应,扩大资源共享与循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效改善生态效率。

表4 黄河三角洲县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生态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在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各县域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短时间内难以剥离传统工业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巨大压迫,生态效率的提升难以获得明显效果,而新产业尚未站稳脚跟,无法快速带来卓越的经济产出,使区域经济发展寸步难行,经济效益与环境恶化之间难以实现对冲,最终引发生态效率的逐步下降。外商投资的影响系数也为负值,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难以吸引高质量企业入驻,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致使外资企业多将低端生产制造产业驻扎在此,无法带动该区域经济升级,同时也进一步加重污染物的排放问题。

此外,城镇化水平对黄河三角洲生态效率的提高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为负值,这表明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融入导致城镇人口压力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住房与交通需求激增,建筑和市政施工所形成的扬尘与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压缩绿地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生态效率。

2.3.2 区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时间差异化分析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效率以2016年为分水岭,前后呈现不同的波动态势。因此,以此作为分界点,探讨区域整体在前后两时段内影响因素的差异性。

从回归结果看出,对于前后两个时期区域生态效率变动,城镇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均呈现负向影响,基础设施保障程度均呈现显著正向作用。环境治理能力只在前期对生态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区域整体污染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堆积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科技创新水平则仅在后期呈显著正向影响,2017年后各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正逐步向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强化了对技术创新升级的依赖性,研发投入增加对当前生态效率提升更为有效。

2.3.3 区域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化分析

高位保持类县域环境治理与资源保障能力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并已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生态效率水平基本保持在0.75以上。从回归结果上看,大部分因素对高位保持类县域生态效率提升的影响不显著,这主要由于该类县域的经济与环境状况已处于稳定期,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与资源环境协调系统在带来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的提升潜力较小,多数因素已无法引起生态效率的明显波动。对外开放程度显著抑制高位保持类县域生态效率提升,说明该类县域所引入的外资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占比较高,对区域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政府治污成本大幅度增加。因此,该类县域应重视对外资企业的甄别,剔除高污染企业,并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推进企业的源头治理。仅科技创新水平对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创新是当前高位保持类县域提高生态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高新技术发展,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

中高位波动类县域同样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对转型升级的需求较为迫切,研究期内生态效率波动幅度明显。回归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程度对县域生态效率提升有显著抑制作用,这与区域整体回归结果类似。中高位波动类县域前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逐步凸显,产业布局缺乏合理性,追求发展速度而忽略发展质量,导致生态效率不平稳。环境治理能力对中高位波动类县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类县域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改进治污设备与技术、提升治污能力是生态效率回升的关键。

中低位提升类县域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经济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生态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回归结果发现,除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生态效率呈负向影响以外,其余因素均显示出显著正向作用。这意味着中低位提升类县域的产业结构与外商投资环境正逐步合理化,但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水平、治污能力与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为县域后续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低位停滞类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资源趋于枯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导致生态效率长期低于区域平均水平。从回归结果来看,产业结构对县域生态效率提升呈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当前低位停滞类县域仍未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传统工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发展成效不佳,经济产出遭受严重阻碍,快速找寻适宜的产业发展道路是该类县域突破生态效率提升瓶颈的重点。科技创新水平、环境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程度显著促进县域生态效率,高新技术与良好的交通设施能够提升生产与资源配置效率,治污水平对依赖传统工业的低位停滞类县域更为关键,可有效改善县域生态环境,避免污染物持续累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0—2020年整体生态效率保持相对平稳,于2013年和2016年达到峰值,之后由于新旧动能衔接不畅导致效率显著降低,2019年生态效率才呈现增长趋势。各县域生态效率值存在两极分化,低值县域波动幅度相较于高值县域更为显著。

黄河三角洲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呈现“川”字型高值分布特征,高值县域与低值县域穿插分布。研究区域县域可划分为高位保持、中高位波动、中低位提升、低位停滞4类,大部分县域生态效率保持稳定,但也有部分县域出现显著的向下波动。

整体上,科技创新水平、环境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促进生态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程度对生态效率具有负向影响。科技创新水平与环境治理能力在前后两时段内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分区域看,对于高位保持类县域而言,对外开放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科技创新水平呈现正向影响。对于中高位波动类县域,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对外开放程度对生态效率具有抑制作用,环境治理能力呈现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对于中低位提升类县域,仅城镇化水平呈负向影响,剩余因素影响系数均为正。对于低位停滞类县域,产业结构呈现负向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环境治理能力与基础设施保障程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3.2 建议

(1)因县制宜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各市应依照当地的地理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取中低位提升类县域经验,落后县域应以政府为主导,开辟适宜的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因县制宜优化产业结构。东营市的东营区、河口区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缺乏弹性,严重损害地区生态环境。应大力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单一产业过渡到多元综合性产业结构。构建以热带瓜果、花卉养殖与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现代农业,依靠黄河入海口的特殊地理位置,重点推进旅游产业,聚焦文旅融合,提升旅游景区与产品品质,带动餐饮住宿行业发展,合力打造全国性旅游品牌。滨州市的无棣县、邹平市具备一定的能源优势与工业基础,急于摆脱传统工业反而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利,应着力推进传统工业绿色转型与技术升级,以绿色、循环、低碳为原则,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将单一初加工更新为高端精细化制造,提高产品赋值与竞争力。

(2)以科技引领绿色发展。技术发展是治理环境污染最为高效彻底的手段,技术升级不仅包括污染治理与回收利用等生态技术,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设备升级更为关键,抓住末端治理的同时也需从源头解决污染排放与资源消耗问题,双管齐下提升生态水平。一方面,政府应增加科学技术投入,通过政策补贴和财政支持,以多种方式激励企业技术研发,并鼓励公司研发创新低碳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回收利用技术等,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资源,引入领先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快科学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强产业间合作,推进县域结构升级。

(3)强化区域生态防治力度。黄河三角洲各县域工业化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污染排放与资源利用状况也各不相同,实施统一化管理必然出现顾此失彼、彼此推诿等问题,各县域应采取适宜的分割化生态防治策略,差异化实施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手段。东营、淄博等重工业城市所辖地区,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传统企业的产品与技术升级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推进行业绿色化改造,同时提升行业环保准入门槛与排污检测力度,彻底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滨州与潍坊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所辖地区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细化与执行力提升,加强对畜牧养殖与化肥施用等重污染活动的防控力度,明确污染物排放责任,强调污染源头预防。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应以区域产业布局为基础。各地政府应努力实现规模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视为产业规划的重要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吸引资本和人才。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高速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与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改善信息基础设施性能,振兴城市数字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县域效率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