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动态评价研究

2024-01-05王业宁张小磊赵永江裴颖春李春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评价发展

王业宁,张小磊,赵永江,裴颖春,李 雅,李春发

(河南省科学院 地理研究所,郑州 450052)

0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1-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调流域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为新时代流域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科学依据,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术界尚未对“高质量发展”形成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探讨[3-5],一种主流观点将其定义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6]。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更注重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体现在生态优先、产业支撑、以人为本等方面[7],其内涵包括经济发展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和人民生活高质量[8]。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学者基于不同学科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9-13]。任保平等探讨了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和实现途径[8]。马茹等从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等维度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14]。宋冬林等从经济创造力、社会支撑力、制度保障力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对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15]。孙久文等从经济增长、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绿色发展上剖析了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问题,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剖析中国287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进格局与驱动因素[16-17]。苗长虹等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维度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流域79个地市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18]。左其亭等提出了包含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增长有序、资源安全供给、生态健康宜居和文化先进引领的判断准则,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评价[19]。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学者多聚焦于创新、协调、绿色等维度,侧重于国家、区域、省域等宏观尺度上的研究,城市尺度的空间格局有待深入探讨。此外,因部分数据缺失或统计口径变化,长时间序列的定量化研究较为匮乏。

作为黄河流域关键的经济带和文化带,河南省在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19]。受自然条件与经济结构的限制,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协调,发展相对滞后[18]。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产业结构欠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20]。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测度,阐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影响要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河南省2005—2020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厘清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空间格局与演变规律,并探讨其驱动因素及影响机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

1 研究区域

河南省是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已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全省总面积16.7万km2,占全国的1.73%。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9 936.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4%;地区生产总值为54 988.9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6 797.40亿元。为全面反映河南省及城市尺度上高质量发展的时空特征,本研究将河南省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济源市)作为评价对象。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评价不应仅仅统计经济增长,还应涵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内容。指标选取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获得性等原则,借鉴前人评价体系[10,13],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准则层选取26个指标,以科技要素如人才、经费的投入及产出表征创新发展,以城乡与区域协调及产业结构表征协调发展,将自然禀赋、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绿色发展,以对外经济、区域间要素流通、文化交流作为开放发展,以教育、医疗、就业保障及信息共享作为共享发展,构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表1)。

数据来源于2006—2021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国土资源年鉴》《河南科技统计年鉴》、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及各辖市的统计年鉴等,研究时期为2005—2020年,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

2.2 研究方法

基于构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借鉴已有成果[11,21-22],选用熵值法来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05—2020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刻画河南省及其各市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深入剖析其驱动因素。

2.2.1 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指标赋权方法,指标权重取决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反映了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利用极差法分别对正向、逆向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具体公式见闫丽洁等的研究[4]。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识别不同区域不同准则层的协同或竞争水平[20]。参照前人研究[17],将耦合协调度分为拮抗、磨合、协调3种状态,其耦合协调度区间分别为[0,0.40),[0.40,0.60),[0.60,1.00]。

2.2.3 地理探测器

地理探测器是一种基于空间方差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可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内在驱动力,广泛用于地理空间分异研究,常用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探测模块分析地理现象的驱动力及多因子交互作用[23]。两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从弱至强分为非线性减弱、单因子非线性减弱、双因子增强、独立、非线性增强5种类型。

表1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省域尺度上高质量发展水平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各维度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均较强(表2)。2005—2020年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呈增长趋势,且增速较快,由2005年的0.08增至2020年的0.94;增幅由“十一五”期间的低于0.04分别提升至“十二五”的0.04~0.07、“十三五”的0.06~0.11。在各维度上,创新发展维度的权重最高,为24.44%,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权重分别为22.93%,21.10%,19.26%,而开放发展的权重最低,仅为12.17%,说明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在省域尺度上侧重于科技绿色的均衡发展,充分反映出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时间演变上,全省创新发展指数的增幅最大,由2005年的接近于0增至2020年的0.24,“十三五”期间的变化趋势更为明显,反映出全省科技投入与产出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反映出“科技驱动”的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指数呈直线增长态势,反映出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发展指数在“十二五”期间的增速远高于“十一五”“十三五”;绿色发展指数在2005—2012年基本上无显著变化,甚至略呈下降趋势,表明该时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而在2014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后,加上“水十条”“大气十条”等政策的实施,绿色发展指数在后期呈明显上升趋势;开放发展指数呈阶段增加趋势,在2013—2014年出现下降,且在高质量发展中处于较为弱势的状态。

表2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

3.2 城市尺度上高质量发展水平

全省18个城市2005—2020年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大致呈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图1)。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三门峡、济源、洛阳、焦作、鹤壁、信阳、许昌、漯河、南阳、开封、新乡、平顶山、安阳、驻马店、濮阳、商丘、周口(表3)。其中,省会城市郑州的高质量发展指数最大(0.54),周口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最小(0.29);豫西城市高于豫东,豫北地区高于豫南,与自然禀赋、地势、交通、经济水平等因素有关。

在时间序列上,郑州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34激增至2020年的0.77,明显高于其他17个城市,年均增长率达5.70%,反映出省会城市产业集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周口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14增至2020年的0.43,处于全省末位。年均增长率最高的为商丘(7.84%)和周口(7.83%),反映出各市在高效实施高质量发展。洛阳(7.75%)、濮阳(7.35%)、平顶山(7.36%)次之,体现出工业型城市的比较优势。

图1 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指数时空特征

表3 河南省各市高质量发展指数

聚类分析发现,2006年、2007年、2019年河南省18个城市分为3类,其余年份分为4类。郑州在2005—2020年位于第一梯度,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洛阳、三门峡、济源等在大多数年份中位于第二梯度,开封、平顶山、南阳、驻马店等在大多数年份中处于末位梯度。2005—2008年的聚类有较大差异性,2009—2020年则处于较为统一的聚类格局。除洛阳、焦作、济源等变化较大外,其他城市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而有所提升;2019年,可能受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下降。各个城市的聚类梯度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而时间序列上波动不明显,也反映出各市发展的差距较大,郑州、洛阳等大城市的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仍有待提升。

3.3 不同维度上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分析不同维度上的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指数最大(0.07~0.15),绿色发展指数(0.08~0.14)、共享发展指数(0.08~0.12)、开放发展指数(0.03~0.09)次之,创新发展指数(0.00~0.04)最小。

各市不同维度发展指数有较大差异性(图2)。(1)各市协调发展指数差异性最大,郑州的协调发展指数最大,为0.13~0.18,濮阳仅为0.02~0.14,两者的差距不断缩小;各个城市协调发展指数在2005—2020年均有明显的增长,侧面体现了各市在城乡协调与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积极作为和显著成效。(2)各市绿色发展指数差异次之,作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郑州绿色发展指数为商丘的1.36~2.01倍,其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仍有巨大潜力。(3)各市共享发展指数的异质性也较为显著,郑州的共享发展指数(0.07~0.19)高于其他城市,且各城市在2005—2020年的增幅均较大。(4)济源的开放发展指数最大(0.03~0.13),远高于其他城市,表明各市同省外尤其是国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异质性很强,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5)作为全省科技文化中心,郑州的创新发展指数(0.01~0.10)远高于其他城市,且呈指数级增长趋势,国家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不断凸显;洛阳、新乡的次之。创新发展指数反映出各市高校、科研单位、高科技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全省整体上科技水平仍较为欠缺且不均衡,亟待制定新时代科技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3.4 城市发展五维度的耦合协调度

河南各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异质性,且在2005—2020年均为增加趋势,大部分城市表现出结构性不协调状态。郑州、洛阳的耦合协调度远高于其他16个城市,周口、驻马店与鹤壁的耦合协调度处于全省末位水平。郑州的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49激增至2020年的0.86,年均增长率为3.79%;周口则由2005年的0.18增至2020年的0.52,年均增长率高达7.46%,低耦合协调度的城市赶超其他地区的速率较大,而高耦合协调度的城市因基数较大其耦合协调度增长速率受到限制。

图2 河南省各市维度层发展指数占比

郑州在2005—2008年处于磨合阶段,而“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为协调发展状态。洛阳在2006年由拮抗过渡至磨合状态,且在2015年进入协调发展。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南阳在研究前期处于拮抗阶段,仅在近两年进入协调发展阶段。鹤壁、周口、驻马店均于2013年过渡至磨合状态,且在2020年仍未达到协调阶段。濮阳、漯河、商丘等在“十一五”期间均为拮抗状态,之后分别在2011—2012年过渡至磨合阶段。总体上,大多数城市处于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过渡时期,表明各准则层处于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欠协调状态,在研究后期仍有部分准则层面呈严重牵制高质量发展态势。

3.5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

遵循系统性、完整性、可得性原则,参考前人研究成果[21-22],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选择指标作为驱动因素。考虑全省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地势较为一致,基于水、热条件,以年平均气温(X1)、平均年降水量(X2)表征自然环境;基于经济产出、基建投资等要素,同时为避免人口集聚效应的影响,以人均GDP(X3)、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X5)以及土地城市化率(X6)来表征经济要素;基于教育、就业、政策等要素,以常住人口增长率(X7)、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比(X8)、失业率(X9)以及城市定位类型(X10)来表征社会因素,并利用分位数法对连续数据作离散化处理。

以2005—2020年总体样本及分时期开展驱动力动态分析,自变量不同等级对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因子探测分析发现,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土地城市化率、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比、城镇失业率、城市定位类型等的p值小于0.01,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人才队伍、城市定位等因素深刻作用于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充分展现了全省科技驱动、政策方针的巨大效益与影响力。平均年降水量、常住人口增长率可解释度分别为8.47%,6.46%,而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不显著的驱动因子。自然禀赋在不同模型中的差异性较大,而社会经济要素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解释力度更大,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表象,体现生态保护、社会保障、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作用程度较大,充分验证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内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十一五”期间平均年降水量、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土地城市化率、常住人口增长率、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比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可解释度分别为27.92%,61.62%,57.86%,53.55%,38.10%,27.00%,40.68%;“十二五”期间常住人口增长率在统计学水平上为不显著,“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比又降为显著性水平,且可解释度在3个五年规划期中不断降低,分别由60.54%,28.22%降至39.61%,22.44%。经济产出与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城市化率、城市定位等因素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较为一致,自然环境、人口等要素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力度较弱。

交互探测分析发现年平均气温∩城市定位类型、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GDP∩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土地城市化率5组为双因子增强作用,其他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为非线性增强,说明各驱动因素的联合比单因子对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的影响更强(表4)。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大多属于双因子增强,作用强度达到0.80~0.89,表明经济总体产出与固定资产投资会大大促进其他因素的提升,从而提高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比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反映出产业结构尤其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科技人才队伍扩大对社会其他因子也起增强效应,且作用强度分别高于0.65,0.41。各驱动因子两两交互产生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子,即多要素交互后的驱动作用高于单要素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时期内的因子交互作用较为一致,表现为时间变化的不敏感性,但随着年份的增大,因子交互作用程度有所扩大。同一因素在不同城市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交互作用更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因而在制定某一城市的发展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与本地禀赋特色。

表4 河南省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交互因子解释力 Tab.4 Interaction detection of driving factors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4 讨论

河南省及其辖市在2005—2020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全省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依次降低,分别为28.73%,17.17%,14.57%;高质量发展指数在城市尺度与5个维度上也出现较显著的增速减缓,表明河南在当前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高速增长,各市亟需探索富有本地特色的新发展模式。相较于高质量发展指数高值的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发展极其不协调,区域差异明显[18,24],而与长江经济带相比,河南的产业结构欠合理,粗放式发展带来极大的生态压力,近年来全省的生态保护协同或超前于高质量发展[25],但各市在流域中仍处较低位置[5]。

本研究结果与前人成果[14,19]类似,但在发展指数的增幅和增速上有所差异,主要取决于相对的空间范围与评价指标体系。马茹等[14]主要侧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左其亭等[19]构建黄河流域省级尺度的评价体系,河南在九省区的排序差异很大。对于城市尺度与准则层面及驱动力分析的研究结果[11,18],尚缺乏相似文献以开展横向对比,表明在中小尺度上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方面仍有较大潜力,且研究范围与尺度依赖性的影响尚需界定。

以往对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多侧重于经济或农业单方面[9,14,26],考虑生态、文化等角度的研究较少;对省域、流域尺度的应用较多,而城市、县域尺度上的案例偏少;单一年份的研究成果较多,长时间序列的案例分析不足。因此,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时期、视角,将历史时期与未来预测相结合,长时序多尺度的系统性评价是高质量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下一步研究需持续完善评价体系,增加人文、政治、生态等指标,满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主客观赋权和空间分析模型[10,27],深入刻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阐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及其驱动因素,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是深入探讨研究成果应用实践的重点与难点。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2005—2020年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指数呈增长趋势,且增速较快,各维度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共享、绿色、协调、开放。各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以郑州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豫东南城市较低,豫西北城市较高。

(2)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协调发展的指数最大,且其空间异质性较强;其次是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指数最小。

(3)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异质性,大部分城市呈结构性欠协调状态。郑州、洛阳的耦合协调度远高于其他城市,周口、驻马店与鹤壁处于末位水平。

(4)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土地城市化率等指标对高质量发展指数有极为显著的影响,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比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较高,为各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5.2 建议

(1)借助中原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红利叠加效应,加强河南与其他省市区的联动,增强核心城市如郑州、洛阳的影响范围与辐射能力,充分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南阳、信阳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茶文化等特色产业。各地要紧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上下功夫,争创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发展模式。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强民生改善工作;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居民健康、生态环境等紧密结合,促进全域共建、共融、共享,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城郊及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扭转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扩大的态势;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充分满足高校毕业生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持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深化城市间及其与省外的创新要素合作,建立共建共享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助力河南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提高土地、人力、资本、科技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开展封山育林、水源涵养、土壤修复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与工程示范,构建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高质量评价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