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评价探索临床药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2024-01-04李亚昙蔡静陈妍李小玲马雪赵旭晖
李亚昙,蔡静,陈妍,李小玲,马雪,赵旭晖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学科,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临床药学作为医学院校的药学课程之一,在药理学考核合格后,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医药学生。医药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需逐渐建立以患者为中心、安全合理用药的逻辑思维[1]。形成性评价作为对学生日常表现、取得成绩及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可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促进医药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2]。本研究拟通过形成性评价方法,调整临床药学理论课授课模式,以此提高医药学生对临床药学理论学习的接受程度和教学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2021学年内选修临床药学的123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62)和对照组(n=61),授课时间均为9周。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课程授课。试验组依照临床药学教学大纲,结合形成性评价体系,除传统授课外,增加案例式、主动提出临床药学问题、使用网络化工具等教学内容。
1.3 观察指标
①学习效果:根据不知分组情况的老师制定的评分内容对学生进行打分,见表1。总成绩包括平日成绩(40%)和考核成绩(60%),比较两组学生的总成绩。②知信行调查分析:结合临床药学课程内容,综合患者、药学、医学知识,自行设计合理用药知信行问卷,内容包括合理用药的知识、态度、行为相关问题,对各部分问题的答案进行赋分,满分分别为15分、13分、23分。期末时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统一编号及复查,核对完毕后录入Excel软件,对答卷率、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分析。
表1 两组学生的评分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的理论课综合成绩比较
试验组学生的总成绩和平日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的理论课综合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的理论课综合成绩比较(±s,分)
对照组(n=61) 65.66±6.29 66.23±7.34 65.08±6.35试验组(n=62) 68.90±8.86 71.21±10.55 66.60±8.05 t 6.348 9.212 1.339 P <0.001 <0.001 0.250组别 总成绩 平日成绩 考核成绩
2.2 两组学生的知信行调查结果比较
共发放12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73.17%,其中试验组52份,男28人,女24人,平均年龄(19.56±1.16)岁;对照组38份,男19人,女19人,平均年龄(19.45±0.83)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的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关于合理用药相关的具体问题,试验组学生的掌握程度、认可度、执行力均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3 两组学生的知信行问卷得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学生的知信行问卷得分比较(±s,分)
试验组(n=52) 13.65±3.69 8.60±2.65 18.48±4.72 t 1.846 12.800 42.965 P 0.178 <0.001 <0.001组别 知识 态度 行为对照组(n=38) 12.63±3.98 6.47±2.95 11.89±4.70
表4 合理用药相关具体问题的答题结果比较[n(%)]
3 讨论
3.1 临床药学理论课学习效果评价
临床药学作为医学院校的选修课之一,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常受自身条件、带教老师、课程内容、学习媒介等多因素影响[3]。在加强医药学生合理用药观念的趋势下,有趣的创新思维可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提高积极性[4]。本研究结合医学院校和临床的需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切入该课程的授课重点,调动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自行寻找相关案例,结合案例提出有价值的临床药学问题,课下拓展学习,实现形成性评价在临床药学理论教学的有效应用[5]。结合大纲要求,试验组教学方案调整后的具体实施情况:①教学内容添加线上自学,将互联网提供的和教研室推荐的学习课件作为线上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课下利用人工智能手段的学习效果[6]。在整体研究过程中,总结一系列教学改革实施细节,并在理论课上强调该部分学习的重要性[7]。②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授课老师运用案例分析法,强调处方点评“四查十对”的重要性,服务于患者过程中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警惕性,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认识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相互作用,主动提出对合理用药的疑惑或想法,对相对较难理解的“给药方案设计”和“遗传多态性与用药”等章节,采用多个案例分享的方式加强理解;对“图书馆主题检索”等章节,加强应用案例的分享。以上内容在试验组学生的平日成绩和总成绩中取得良好效果。考核成绩主要为综述作业成绩,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比较虽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学生的成绩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学生文献归纳能力较弱,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不能显著提高该能力;学生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提高某医学领域的综述能力;试验组学生虽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但还没有形成医学、药学逻辑思维惯性,多篇文献的总结要点不能很好概括;样本量有限,需要更大样本的相关试验做组间差异的验证。
3.2 形成性评价模式下学生对临床药学的知识、态度、行为研究
单凭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制,不能体现学生对临床药学这门课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研究者又从患者、药学、临床三个角度出发,综合授课内容设计合理用药问卷,内容包含临床用药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题,通过赋分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临床药学的掌握情况。从知识、态度、行为赋分结果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模式的学习后所得分数更高,更易于了解用药安全、合理用药的概念,更能理解药品既具有治疗作用又存在不良反应,在学习中理解药品说明书的重要作用;用药态度方面,对尊重临床药效评估和重点关注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意识更强;行为方面,经历过案例分享和讨论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关注用药安全、合理用药的相关工作(如用药处方合理性、合理用药相关研究),在制定用药方案时更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临床药学知识。期末考试后进行的问卷调查,不仅再次考核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深度,且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在开展临床药学课程建设和评价方面,不仅应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效果,还应体现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8]。本研究通过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调整教学侧重点,有效提高医学院校本科生学习临床药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寻找与临床药学相关的问题和学习方法,达到实现教与学共同促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