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场域转换
——从美术馆走向乡村美育的“人间词话”

2024-01-04马彩红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术馆美育

马彩红 陈 凌

作为文化有机体的美术馆,在收藏梳理、研究保护、展览策划、传播交流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类似多重时间和空间的“思想实验室”。不同时空的艺术作品相互交织融汇成为典藏,进而构成美术馆最硬核的心脏部位。在这个实验室,我们从丰富生动的作品脉络中寻找源头、汲取营养,在学术格局中梳理出作品的多元互动,不断建构新的艺术史观,面向公众推出不同向度的研究成果,如典藏故事、艺术家情怀、讲座展览服务、公共教育服务,使美术馆成为长期开放共享的社会美育课堂空间。

美术馆是连接艺术与公众的关键交汇点,它以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介入社会美育。这也是新时代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整体性“大美育”格局发展的要求。202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们的回信中提出:“新征程上,希望中国美术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这是对整个美术馆界以及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出的根本要求。美术馆要在坚持高质量收藏的基础上,做到高水平利用,在高品质服务上达到“以公众为中心”的根本。典藏作品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亮相”,以温润之态展现其生命历程,使美术馆从“储存历史”的典藏库房“活化”为谱写历史、传承当下文化的源头活水。

从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至今,转眼已五年过去了。各个美术馆在探索美育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时,积极拓宽研究思路,铺开实践内容方式,在展望和书写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激活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实现了社会美育的绵延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美术馆在对乡村美育的观照中,注重馆藏作品的“再生”与“活化”,从乡村美育的现状和生态环境出发,与公众形成多重互动。美术馆通过“走出去”“迎进来”打通乡村美育的死结,使以物质为载体,彰显时代光辉的典藏艺术作品温暖地走向公众并与时代同频共振;携手艺术家共同深入乡村生活,带领孩子们捕捉时代气息,撬动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们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感知美好、触碰未来;申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开发制定可切实落地的培训课程并形成体系,为乡村美育教师和热爱美育工作的人员赋能。

一、空间从有限到无边,用藏品“活化”照亮乡村

河南省美术馆在探索多样化的乡村美育形式过程中不断消解展览空间的边界,把原来有限的展览空间扩展到乡村,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美育生发地。如开启乡村美育的艺术行走计划合作教育共享模式,将馆藏作品以“走出去”的形式,与在艺术乡建中比较成熟的修武县各村建立“流动美术馆”,形成新的美育基地,让展览在乡村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展示形式,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通过展览遇见艺术,并置身于艺术作品的人文深度中感受艺术的丰富性。

修武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其历史悠久,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隐居的主要活动地域,处于有“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美誉的云台山所在地。近些年,修武县积极响应党中央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社会治理的战略部署。由于拥有特殊的地理区位和投资环境,加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文化基因,修武县将美学经济、党建美学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建设结合在一起,并把当地古老历史建筑的特色,以设计元素中的形状、线条、色彩,分析与共融到新的公共空间,由党建大队部的一个点出发,引领全城全域美学导向,生成新的村委会党建艺术空间,逐步打造成了中国县域美学策源地。

修武县郇封镇大位村就是党建美学的一个代表。由村大队部改造而成的党群服务中心,在当初设计改造时,从外在的景观尺度、建筑元素、室内设施和内在的“每天5角钱,阅读8小时”进行了空间形式和美育载体设施的彻底改变,通过拆除围墙改座椅让建筑充分融入周边环境的同时,也给群众展开了自由活动的温暖怀抱。其名称由“大队部”转为“党群活动中心”,在拉近党群关系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以党建综合体为核心的“一核四翼”(一核驱动聚民心;一翼组长调纠纷,二翼乡贤促发展,三翼后备干部展风采,四翼巾帼树乡风)日常活动中心场所,一个真正开放、共享、欢乐的党群美学凝聚之地。在长期的美学乡建过程中,修武县各个乡镇逐步成立了“美育名师工作坊”,开办“小学生创美大赛、学生美育活动周”“美育空中课堂”“流动美术馆”,组建“美感家庭实践团”,评选“美丽庭院”,实施“民宿美学推广计划”等具有示范性的美学基础实践。其中“流动美术馆”即为河南省美术馆渗入的公共教育美育活动。美术馆先后在修武县大位村党群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大南坡村碧山供销社,以及七贤镇方庄中心小学等举行活动(图1)。

图1 “流动美术馆”活动中“时代印记——河南省美术馆典藏版画作品展”在大位村展览现场 摄影:李翊宁

“流动美术馆”以河南省美术馆馆藏作品及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托,梳理策划展览并进行相应的公共教育推广实践活动,在“活化”藏品、找寻历史资源当下意义的同时进行乡村美学教育。美术馆在修武县各个乡镇推出的“时代印记——河南省美术馆典藏版画作品展”,是一个曾获国家艺术基金的展览项目。展览对河南版画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在大位村党群服务中心展览时,根据党群活动中心的具体现场情况和当地的民风民情,对展览做了真切置入环境的适当调整,使村民在展览期间能切实感受上承唐宋复制木刻中过年时节的“门神,戏出年画及开封新年画”,下接创作于抗战时期的新兴木刻,新中国时期即当下木刻的百余幅作品。展览以溯源、新变与探索三个主题分别将河南版画及其发展史、研究梳理轨迹一一呈现出来。这些由美术馆持续收集珍藏的木刻年画召唤出了河南鲜活明朗的版画史;这些历久弥新的典藏版画作品在说明它们本身的同时,也在影响和鼓舞着当下的时代。典藏“活化”作品在乡村富有代表性的党群活动中心,以展览和乡村公共教育活动的原生态方式进行,以十分“接地气”的形式呈现给当地村民,使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原滋原味的优秀的版画典藏作品。从村民在观展时对版画油然生出的爱意与不可言说的神情可以看出,美术馆对艺术乡建的绵绵情怀正在一点点被肯定,美术馆对提升乡村美育的期待没有被辜负。“流动美术馆”犹如一道北斗之光,照亮着乡村文明的前行之路(图2、图3)。

图2 河南省美术馆的“流动美术馆”:大位村的孩子们在党群活动中心体验木刻摄影:李翊宁

图3 河南省美术馆在大位村党群活动中心设立的美育课堂 摄影:李翊宁

二、时间从传统到现代,用艺术“再生”唤醒乡村

以当代艺术的视野美学观念观照与升华传统民间美术的界限与视域,以开放包容的思想将艺术分类的刻板模式消解在艺术多元化之中,也是河南省美术馆的一个美育期待。

河南省美术馆针对有地方艺术特色和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乡村,进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关系的双向贯通探索。传统民间艺术形象在发展与演进过程中能逐渐成为典范,是因为它从口头传说起源,到功能主义的发展扩散,再到各种造型艺术跨媒介的传播,完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为高度概括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其根植于民间的艺术范式与形象特征,充满着无穷魅力和无尽张力,与同乡人有着基因上的传承。河南省美术馆用开放的胸怀拥抱并审视传统,采取对民间美术深度挖掘的态度,在臻于至善的传统艺术形象中观照着现代,以此创新乡村美育形式,使馆藏传统民间艺术作品轻松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唤起公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再认识,在坚守与创新中使馆藏传统民间艺术以“再生”的形态呈现。在具体实践中,美术馆大致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和现代艺术观念在城与乡经纬交织的形式中确定了分两步走。一是征集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以新的主题策划生成展览搬至美术馆,使传统民间美术作品登上“大雅之堂”。传统民间艺术作为民俗艺术符号,在不同的空间里,以它独特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民间特有的知识、经验、情感,其蕴含的民间信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将这些传统民间美术作品移入现代展厅,不仅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还为当下渴望深入了解民间艺术的公众提供了便利。二是在各村镇联手民间画廊、书画社、民宿、创意文化村建立美术馆,挂牌创研基地。在这里,艺术家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将传统艺术元素用于城乡规划、衣食住行和乡村造物之中,引领当地村民提高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产生新的文化追求。

近期,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新时代 新农民 新画卷”河南省舞阳农民画展。地属河南省漯河市的舞阳县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文脉传承悠长有绪。舞阳农民画在20世纪50年代起源,经至六七十年代的萌芽和成长,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由“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在墙面上实验着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表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转向在纸张上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叙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舞阳农民画逐渐走向成熟,在保持原初的淳朴纯真上又兼容了现代绘画技巧,成为一种透着“泥土味儿”且现代感很强的典型农民画。当下舞阳农民画的创作以传统文化为艺术基因,不断从传统剪纸、泥塑、壁画、刺绣等艺术种类中吸取精华;在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创作前提下提炼、抽取、夸张、变形艺术形象,注入艺术家的感受和意趣,达到了“只要心里有,画笔随心走”的自由境界。针对舞阳县农民画已经很成熟的创作现状,河南省美术馆策划了与舞阳农民生活紧密关联的艺术乡村建设美育作品展览,将农民画搬进展厅。美术馆选出历年来舞阳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作品100余幅,重构艺术家与作品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作品与时代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有反映普通村民美好生活的,也有表现建设美好中国的;有聚焦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也有将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相结合的。这种以新的观看方式与公众形成的对话平台,立刻拉近了城市人群与乡村和乡村绘画的距离,唤回了他们的儿时记忆,唤起了他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展览期间,美术馆邀请了来自各地的评论家、艺术家、农民画参展作者和乡村建设的设计师,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切入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产生思想碰撞,研讨深层次地撬动公众对传统艺术的固有理念,激发和活化传统艺术的生机与活力。这种触动使艺术家们从自身出发,紧密联系艺术创作实践的同时,拓展了文化视野;在更新创作理念、扩充再创作外延的同时,提升了乡村美术教育的再发展能力。

河南省美术馆先后在洛阳市偃师区翟镇甄庄村挂牌民间艺术甄庄创研基地、在鹤壁市揭牌民宿山水画廊、与灵泉妙境民宿画廊合作签约创作研究基地。艺术家们多次到洛阳美术馆调研农民美术创作发展情况,到伊洛书画社参观指导调研舞阳农民画院,调研洛阳市偃师区翟镇甄庄村创意乡村街道规划,到新乡市辉县赵固乡调研指导农民画创作。他们结合各乡村的具体美育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近期,河南省美术馆联合11家精品民宿举办了“河南省豫见民宿美术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展”。针对乡村教师不足、专业程度低的乡村美育现状,美术馆申请了“用艺术点亮乡村: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聘请了38位国内知名艺术理论家、艺术家、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文化创意专家,为各地市乡村教师和有志于乡村美育的爱好者进行了为期31天的集中授课,开启了美育培训的大课堂,以美育的视角达成“以美成人”的乡村美育目标(图4、图5、图6)。

图4 “用艺术点亮乡村”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班学员在偃师美化村容 摄影:李翊宁

图5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马国强在国家艺术基金“用艺术点亮乡村”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班讲课 摄影:李翊宁

图6 “用艺术点亮乡村”河南省乡村振兴农民美术人才培养班学员在偃师自绘墙体下合影 摄影:李翊宁

美术馆作为公民获得艺术美育与审美体验共享的社会资源平台,它的职能与服务从来就不是由一个恒定的标准罗列而成的。在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在地文化场域中,其责任与担当一定会有它的合时合地性,也必定是一个被逐渐建构起来的多向共生的开放性场域。这个场域是与当下政治、经济、艺术、生活等紧密相关联所形成的一个关注当下的对话性空间。这个空间里的各个分子越活跃,美术馆的职能与服务发挥得就越如人意。愿美术馆持续介入乡村美育,以藏品“活化”照亮乡村,以艺术的“再生”唤醒乡村,并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实施模式,谱写好美术馆走向乡村美育的“人间词话”;在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场域转换中,恪守以公众为中心的根本,达至新时代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整体性“大美育”格局发展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美术馆美育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去美术馆游荡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术馆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