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新药格菲妥单抗Δ
2024-01-03张凯华孙雪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7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胸外科北京100074北京医院药学部北京100730
郑 丽 ,张凯华 ,孙雪林 (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7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胸外科,北京 100074;3.北京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730)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异质性、侵袭性肿瘤,属于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类,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5%~40%[1],且发病率逐年增长[2]。DLBCL 在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等方面均表现出异质性[3],其现阶段临床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据统计,约60%的DLBCL 患者采用标准化疗,然而其中30%~40%的患者会在治疗后复发或进展为难治性DLBCL[4]。因此,探索治疗复发或难治性DLBCL的新药和新型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023年6月15日,美国FDA 批准抗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CD20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商品名Columvi)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DLBCL。该药对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表现出深度、持久的缓解效果。为方便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该药物,本文就其药理作用、药动学特征、临床疗效、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及用法用量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药理作用
格菲妥单抗是一种具有免疫球蛋白G1(immunoglobulin G1,IgG1)类结构的2∶1 型抗CD3/CD20 双特异性抗体,包括1个CD3结合结构域和2个CD20结合结构域。其结构一侧的Fab 臂是CD20 结合位点,另一侧则由一个抗CD20 的Fab 臂和一个抗CD3 的Fab 臂头尾相接,这种结构增加了CD20 的结合价,并促进了表达CD20的B细胞和表达CD3的T细胞间紧密免疫突触的形成,进而导致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激活T细胞释放肿瘤细胞杀伤蛋白,最终通过促进T细胞介导B细胞的裂解而发挥治疗DLBCL的作用[5]。临床前研究显示,相较于1∶1 型药物(一侧Fab 臂为CD20 结合位点,另一侧为CD3 结合位点),格菲妥单抗体外肿瘤细胞的杀伤水平提高了约40倍;其特殊的结构特征使得该药对既往或同时服用靶向CD20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患者依然有效,同时有利于仍需继续服用靶向CD20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复发性肿瘤患者[6]。亦有研究表明,格菲妥单抗除了能诱导肿瘤内固有T细胞群的扩增外,还能促进外周血中T细胞的增殖[7]。另外,格菲妥单抗在DLBCL模型小鼠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体内抗肿瘤活性[8]。
2 药动学特征
在0.005~30 mg剂量范围内,格菲妥单抗达峰浓度(Cmax)可随稳态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成比例增加。静脉输注结束时,可达最大血药浓度,随后药-时曲线呈双指数下降。群体药动学模型评估结果表明,格菲妥单抗的中心分布容积为3.33 L,外周分布容积为2.18 L,终末半衰期为7.6 d,清除率为0.617 L/d[8]。尽管其具体的清除途径尚未明确,但作为一种抗体,格菲妥单抗大概率是通过分解代谢途径代谢为小肽后被机体清除。
研究指出,患者年龄(21~90 岁)、体重(31~148 kg)、性别、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Lcr)30~90 mL/min]和轻度肝功能损害(总胆红素为1~1.5倍正常值上限或谷草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对格菲妥单抗的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影响,而种族、民族、严重肾功能损害(CLcr 15~30 mL/min)、终末期肾病(CLcr<15 mL/min)或中重度肝功能损害(总胆红素超过1.5 倍正常值上限)对格菲妥单抗药动学参数的影响尚不清楚[8]。
3 临床疗效
一项开放、多中心、多队列的Ⅰ/Ⅱ期单臂临床试验NP30179(NCT03075696)结果表明,在复发或难治性DLBCL 患者中,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的疗程长短与患者应答率相关[9]。该Ⅱ期临床试验纳入的患者年龄均在18岁及以上,且均为既往接受过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后复发或进展为难治性DLBCL的患者(155例),其中60%的患者既往至少接受过3 次标准化疗。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位随访时间12.6 个月时,这些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39%(60 例),达到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为42 d;既往接受过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免疫治疗(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CAR-T)的患者(52例)和未接受过CAR-T的患者(103例)的治疗效果基本一致,两组分别有35%和42%的患者达到完全应答(P>0.05);复发DLBCL 患者(23 例)的完全缓解率达70%,而难治性DLBCL 患者(132 例)的完全缓解率为34%[9]。该试验中,纳入患者客观缓解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8.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4.9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11.5 个月;在其中一组包含了108 例患者的关键队列中,有35%的患者在中位随访9.0 个月时获得完全缓解[9]。
一项格菲妥单抗用于中国30 例复发或难治性DLBCL 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NCT04657302)结果表明,在中位随访时间10 个月时,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52%,达到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为43 d,客观缓解率为63%,中位PFS为8个月,中位OS为11个月[10]。
一项Ⅰb/Ⅱ期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NCT03533283)的初步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联合托珠单抗在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59例患者,在3.7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有51%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客观缓解率达80%[11]。
在一项多中心剂量探索Ⅰb 期试验NP40126(NCT03467373)中,难治性DLBCL 的患者在联用格菲妥单抗和利妥昔单抗的基础上再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R-CHOP方案),同样也获得了较高的反应率。该研究共纳入56 例患者,其中46 例患者完成了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时,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76.1%,客观缓解率为93.5%[12]。
除上述研究外,现阶段已经注册的格菲妥单抗用于复发或难治性DLBCL的临床试验见表1。
表1 现阶段已注册的格菲妥单抗用于复发或难治性DLBCL的临床试验
4 安全性
NP30179研究汇总了使用格菲妥单抗的154例复发或难治性DLBCL的患者的安全性数据。上述患者的中位治疗周期为5个周期(105 d),且有30%的患者接受了全治疗周期(12个周期,252 d)。结果显示,在接受格菲妥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48%的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2%的不良反应包括3级和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脓毒症、肿瘤复发。其中,5%的患者出现了致死性不良反应,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3.4%)、脓毒症(1.4%)、谵妄(0.6%);7%的患者因感染、谵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的CRS导致永久停用格菲妥单抗;19%的患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中断治疗[8]。
该研究统计显示,格菲妥单抗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包括轻/中度CRS、肌肉骨骼疼痛、皮疹和疲劳。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20%)有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磷酸盐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尿酸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发生率<10%的临床相关不良反应包括输液相关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肺炎、精神状态改变、呕吐、肿瘤溶解综合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带状疱疹感染、消化道出血、震颤和脊髓炎等[8]。
轻/中度CRS 包括发热(占所有CRS 患者的99%)、心动过速(27%)和低血压(24%),该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格菲妥单抗前3 次给药有关,一般出现在用药的前2 个周期[9]。38%的患者使用格菲妥单抗后会继发感染,其中3 级及以上的感染发生率达15%,较常见的感染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率为9%,其中3级及以上发生率为6%)和败血症(发生率为4%,均为3级及以上)[7]。NCT03075696研究中,发生感染相关死亡7例,分别死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5例)和脓毒症(2例)[9]。
5 药物相互作用
格菲妥单抗可引起细胞因子释放,因而可能会抑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的活性,导致CYP底物暴露增加。因此,当格菲妥单抗与某些浓度稍有变化即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CYP底物联用时,临床应密切监测这些CYP底物的毒性或血药浓度[8]。
6 用法用量及特殊人群用药
格菲妥单抗药品说明书推荐疗程为12个周期,每个周期21 d,静脉输注。在第1个周期第1天,应静脉滴注奥妥珠单抗50 mg/h,再以50 mg/h 的速度递增,最高可至400 mg/h。预处理完成后,于第1 个周期第8 天开始按照表2的输注方案给予格菲妥单抗[8]。
表2 格菲妥单抗的给药方案
鉴于格菲妥单抗的作用机制,其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亦可能会在乳汁中分泌,但目前未见有与该药相关的动物生殖和发育毒性研究,也未见该药是否存在于人乳中的相关数据。因此,建议临床应关注该药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同时建议哺乳期女性在使用本品治疗期间和末次使用本品后1个月内禁止母乳喂养[8]。
由于目前暂无儿童用药数据,因此不建议儿童使用本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用药的有效性与65岁以下人群无明显差异,可按推荐剂量用药[8]。
7 结语
目前,来自154例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数据提示,格菲妥单抗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CRS、肌肉骨骼疼痛、皮疹、疲劳、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磷酸盐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尿酸升高和纤维蛋白原降低,临床使用时应注意监测上述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奥妥珠单抗预处理之后,再使用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的方法,很少患者会因不耐受而停药。与CAR-T 相比,该药的CRS 和神经毒性发生率显著降低[13-14]。但其上市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评价。格菲妥单抗明显提高了复发或难治性DLBCL 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客观缓解率,临床有效性得到肯定。
此外,格菲妥单抗作为一种新型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其双重靶向作用可激活T细胞释放肿瘤细胞杀伤蛋白,并使T 细胞增殖、靠近B 细胞,导致癌变B 细胞快速分解,从而达到治疗DLBCL的目的[15]。因T细胞耗竭状态与格菲妥单抗耐药具有正相关性,通过激活相同的作用靶点(如4-1BB)而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将有望进一步提高该药的临床疗效[16]。基于该研究思路,格菲妥单抗与4-1BB 配体特异性抗体RO7227166 的联合使用为临床治疗难治性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提供了新方向,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NCT04077723)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