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多方协同 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教育“1+3” 模型的思考与实践
2024-01-03贡艳霞
□宋 伟 贡艳霞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 社会、 学校, 乃至每个家庭的高度重视。 2023 年5 月, 十七部委联合发布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2025 年)》, 更体现了当今时代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创办于1948 年9 月, 建校75 年来,始终关心和重视学生成长发展,持续关注、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学校从1958 年开展生涯实践活动, 1979 年10 月举办心理学相关讲座, 是河北省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学。 在 “学生好一切都好” 办学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明确 “积极·协同·成长” 的心育目标, 建立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 提高心理品质方面做出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 立足系统观, 加强顶层设计, 探索家校社多方协同的心育模式
从整体上看, 人类社会有三大教育系统, 即学校教育系统、 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整体上认识、 解决问题并发挥育人的发展引领作用, 要从重视顶层设计上出发, 立足系统观, 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学校以 “积极·协同·成长” 为心育目标, 引领心育发展。 “积极”指的是以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为基础; “协同” 指的是家校社多方协同, 各司其职, 协同合作促学生心理健康; “成长” 指的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促进每一个学生心理获得成长。 学校心育从发展性、 预防性、 补救性三个层面开展心育内容建设工作: 发展性工作指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宣传教育等; 预防性工作指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 补救性工作指面向个别存有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等。 学校初步构建了心育保障系统, 从制度保障、 师资保障、 硬件建设保障等多方面保障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通过心理测评、 心育调研、 心育科研等多方面开展效果反馈评价, 不断完善心育工作。
目前, 学校已形成 “一个根本、 两个系统、 三个平台” 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即根据学生的 “一个根本” 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 心理困惑、 心理症状), “两个系统”即任务系统 (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 和策略系统 (心理教育主体与全面渗透), “三个平台” 即主体平台 (家庭、 学校和社会)、 内容平 台 (发 展 性、 预 防 性、 补 救性)、 途径平台 (积极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治疗),构建了螺旋上升的组织结构, 做到 “发展优先、 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 形成学校、 家庭、 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参与、 全面渗透的心理服务体系, 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举措。
二、 立 “大心育观”, 创新举措, 构建积极教育“1+3” 树状模型
(一)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多元促进学生成长的心育内容,树立“大心育观”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活力与美德、 充分挖掘人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的一门科学。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 学校构建了积极教育 “1+3” 模型 (见图1):“1” 指立 “大心育观”, “3” 分别指从 “积极心理教育、 积极生涯教育、 ‘五育融合’ 促心育” 三个方面推进心育工作, 三个层面联系紧密, 互为补充。 积极心理教育是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开展积极教育的核心理论, 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积极生涯教育是以开展自我优势探索为出发点的, 为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五育融合” 促心育是通过德智体美劳 “五育融合”, 培养明大德、守公德、 严私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教育 “1+3” 模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 “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的意识, 将国家、 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有机融合, 是全人教育理念的体现,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图1 积极教育 “1+3” 模型
(二) 重视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学校目前配备专职心理教师3人, 由班主任及相应资质的教师组成的兼职心理教师119 人, 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3 人, 国家生涯规划指导师102 人, 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23 人。 建有完备的 “积极心理中心”, 并设立专项资金,在人、 财、 物上保障了心育工作全面而有效地开展。
(三) 以课程为主要载体,全面协同开展积极心理教育
学校以清华大学积极心理教育中心科研成果 “6+2 模块” (积极自我、 积极情绪、 积极关系、 积极投入、 积极成就、 积极意义、 积极品格与美德、 身心健康调整系统)为理论模型, 编撰系列丛书 《积极教育》, 以该丛书的 “积极教育6+2 模块” 为课程主体,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 分别面向学生、教师、 家长等开设课程。 面向学生的必修课有 “积极心理” 与 “生涯发展规划”; 选修课有 “学生领导力提升” 与 “幸福成功力”; 培训类课程有 “阳光使者心理知识与技能” 与 “高考心理赋能之16 节立新课”。 面向教师的课程有 “生涯规划发展课程” “班主任团队心理能力提升课” 等, 教师全员学习心理知识, 开展积极心育培训会, 开展正面管教学习团、 生涯规划学习团等活动, 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融入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 面向家长的课程有 “好家长课堂之16 节筑心课” 等, 学校还协同家校社多方资源开发 “院士讲堂” “心理专家课堂” 等多维课程。 此外, 学校还积极开设各类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课程, 如 “班级团队破冰之旅” “积极心理游园会” “提升积极情绪力” 等,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克服消极自我情绪, 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 提升学生对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的体验, 增强心理弹性和心理复原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 构建三级心理支持体系,实现关口前移
学校坚持发展、 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形成心理健康筛查、 预防预警及转介维护机制。 成立三级心理危机支持体系责任团队, 涵盖家校社各种资源, 协同发力, 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 做到早发现、 早预防、 早干预、 早治疗。
学校成立三级心理危机支持系统责任团队分别是: 以班主任、 任课教师、 家长、 朋辈互助员、 阳光使者、 寝室心晴观察员等组成的心育团队, 负责科普宣传、 动态观察反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疏导学生情绪等工作; 以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 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育团队,负责对三级团队培训、 三级转介学生的接访、 心理测评筛查 (每学期开展一次全员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对测评异常的学生以随机访谈的形式进一步筛查)、 心理辅导咨询、 心理状况特殊学生的备案、 统计汇总及上报、 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及部分干预等工作; 以石家庄市青少年心理维护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心育专家团队, 主要负责二级转介学生的心理咨询、 治疗及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及应对。 三个心育团队涵盖了家校社各种资源, 协同发力,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 做到及时转介、 诊断和治疗。
(五) 链接生涯教育,“五育融合”促心育
通过系统开展生涯教育, 如生涯规划导入、 性格优势探索、 兴趣探索、 价值观探索、 大学与专业探索、 职业与行为探索、 家庭环境探索、 生涯决策与规划、 生涯管理与应变、 生涯学科渗透等。 生涯实践品牌活动, 如 “中学校园大学节”“学长带我逛专业” “家长带我入职场” 等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自我、 学会选择, 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学校坚持 “五育融合” 促心育, 通过以德育心、 以智慧心、 以体强心、 以美润心、 以劳健心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构建。
学校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 群和己、成和败、 得和失, 将个人成长方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为奥林匹克竞赛生积极开展心理建设活动、 赛前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等。
学校坚持体教融合, 2022 年,学校男篮首夺中国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冠军, 多家媒体进行报道。以学校男篮不畏强手、 勇夺冠军为题材的电影 《空中接力》 已杀青,有效传承了篮球精神。
学校通过举办 “榴香诗韵诵读” “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话剧节” “集体舞造型大赛” “社团展演” 等品牌活动, 引导学生感受美、 内化美、 发扬美。
学校开设劳动技能课程、 公益志愿课程、 创客空间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的劳动实践课, 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弘扬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 推崇科技创新精神。
三、 立好成效观, 加强效果反馈,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自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来, 每学期测评结果显示: 学生的六大类积极心理品质均显著高于常模, 且在认知、 勇气、 意志、人际、 公正和超越等维度上, 学生在高二、 高三期间显著高于高一入学时的水平, 突出表现为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习力、 合作能力、 人际关系力、 意志品质力。
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在集团7 所成员校及16 所石家庄二中帮扶共建学校中推广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取得很多成绩和成效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困惑,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需要持续发挥家校社的“合力”。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 信息化加速负面信息传播的偏差效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这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 学校必须不断开拓创新, 调动各方要素整合资源, 通过家校社联动打造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