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开发: 学校低成本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2024-01-03谢柏芳
□谢柏芳
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学校要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已取得的成绩, 深刻领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因地制宜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学校应如何搭上数字化转型的列车? 中山市东区中学以自身需求为核心驱动力, 在第三方数字化组织运营平台PaaS 底座的助力下, 通过低代码开发, 探索出一条最适配自身的低成本、 高效率数字化转型之路, 提升了学校管理的品质和效率, 对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一、 以低代码开发助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提出 “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面对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 中山市东区中学管理团队达成共识: 学校应通过数字化转型, 实现教育教学和数字技术的融合, 从而在数字化上开辟自己的新跑道。
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智慧校园、 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但由于各省各地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 难以支撑面向学校教育的应用软件开发, 市场上适用于学校的专用数字软件产品非常有限, 而精准契合学校需求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则更加稀缺, 学校在推进相关建设中普遍存在困难。 2017 年, 通过综合对比,中山市东区中学选择了第三方数字平台作为学校的管理平台, 在此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需要, 借助平台上的生态应用, 通过低代码开发(一种简化了的应用程序开发方式), 完成了学校日常管理应用的个性化功能拓展, 初步建立起一个低成本、 高效率、 体感好、 个性化的校园智能移动办公生态, 以此打开了学校数字化转型的大门。
此后, 学校把教育数字化逐渐推广至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形成了 “一个平台、 两个支撑、 四个抓手” 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架构, 即通过数字平台和数字资源, 以学校智能移动协同办公、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便捷沟通家校共育、 班级数字化管理为抓手, 推进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学校成功探索出一条最适配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与传统的完全外购平台相比, 学校基于数字化平台的自主开发应用具有 “两低两高” 的特点: 成本低——所使用的平台及其应用生态的绝大部分基础功能均为免费, 普通学校都可适用; 门槛低——学校自主开发的应用以低代码技术二次开发即可实现内部系统联通, 加上平台上多样的便捷工具, 普通教师也能轻松开发各种应用, 使用程序辅助教学和管理工作; 高安全——平台基于强大的阿里云技术, 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上,有充足的预防和处置措施, 诸如“密聊” “加水印” “撤回” 的功能,其效果非常明显; 高效率——低代码开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便利性, 便于开发者使用, 加之开发平台和应用的迭代也非常迅速, 在线文档协同、 内部组织架构调整等基础功能都表现出很高的效率。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 中山市东区中学数字化转型不仅打破了数字服务只能外购的思维定式, 而且在转型过程中组建并培养出一支有较高数字素养的数字化教师队伍, 并在自主实践中极大地激活了教师的自主创新力量。
二、 以低代码开发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 全员参与:推进学校管理模式革新与流程再造
1.构建泛在化的移动办公新生态
学校充分利用第三方数字平台高效、 灵活、 易用、 安全的SaaS功能, 将即时通信、 校务管理、教师考勤、 数据统计等日常通信、协同功能统一在一个平台, 同时结合教师日常办公管理的需求,通过平台自带低代码开发工具,自主搭建了财务审批、 值日登记、后勤服务等应用, 让流程化、 机械化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如公用经费申请、 请假申请都受到教师们的广泛欢迎。
此外, 学校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巧妙利用各种智能硬件, 充分发挥平台的强大数据穿透能力, 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切实体会信息时代的便捷性, 典型代表就是“魔点校园”应用将考勤、 前台、 门禁、 用餐、消费功能全部整合, 让广大师生在校园里基本实现“一脸通行”。
数字化转型, 不仅降低了东区中学的管理成本、 减轻了教师负担,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一种泛在化的智能移动办公生态——无时无刻、 无处不在的沟通, 全校教职员工可以在任何地方、 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 数字化转型实现了学校管理全方位覆盖,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
2.建立智能化的班级管理新平台
学校利用第三方数字平台生态应用, 为数字化班级管理搭建各种应用新平台, 并拓展配套硬件, 以学生全员自主参与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 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 真正发挥了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优势, 突出表现就是首创 “班务号” 以及对 “两屏”的创新使用 (见图1)。
图1 班务号应用
班务号是专门为班务服务开通的平台账号, 在教室一体机登录各班级专属的班务号, 就可以实现师生、 生生、 家校多方面便捷沟通,降低了沟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打通了班级管理特别是师生互联和学生自我管理的 “最后一公里”。同时, 学校还创新性地为班务号创建了班务网络资源空间, 由班级自主管理, 使教学与班务资源不受分班换课室的限制, 为教师跨班教学提供便利。
学校还创新使用 “大小两屏”,即展示屏和班务屏, 以简易实用的硬件优化班级管理功能。 其中, 展示屏是集智能电视、 微主机、 班务号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放置在固定公共区域, 用于展示学校重大活动、 师生获奖情况以及班级评价数据等; 班务屏安装于课室门外, 通过与课室一体机连接, 实现教室一体机的 “分身术”, 方便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完成平台中的班务应用。
3.拓展数字化的学校管理新思路
依托平台开放的生态系统和低代码开发的特性, 学校深入梳理校内各方面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 通过 “制度流程化、 流程表单化、 表单信息化” 三个步骤,由本校教师主导开发出 “智芸校园” 系列应用, 基本构建起一套自主、 个性、 可控、 普惠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 “智芸校园”系列应用分为行政、 教务、 德育、班务、 后勤、 轮值六大类, 具有“全员可参与、 全数据生态、 全业务量化” 的特征: 应用基于数字化平台组织架构布局, 组织内每一名师生均可发起并参与流程, 量化呈现校内各类业务活动, 所有数据网状交互, 形成学校数据生态池,并支持按需调用, 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 使数字化的学校管理思维覆盖到校园的方方面面 (见图2)。
图2 学校自主开发的智芸校园应用
4.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的关键软实力, 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的转型, 包括人的认识、 理念、 素养、 能力、 技能等多方面的转型。[1]
通过在智芸平台上统计汇总小组合作积分, 学生的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信息社会责任等数字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能够便捷地使用各种硬件设备、 在线平台、 学科工具、 虚拟实验、 智能助手等[2], 通过AI 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利用网络追踪领域知识和学科知识, 获取教学资源, 有效提升了教师多场域促学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二) 资源整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将教学、 管理和资源融合贯通, 组织开展基于SPOC 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践,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基于SPOC 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学校通过以研促教, 以研促改,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形式, 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统筹课程、 教材、 教学、 考试、 评价、 管理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建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工作机制。 线上线下融合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宽广而又极具个性的发展空间,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强化了学生的学习针对性, 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基于大数据实施的精准教学与教研
学校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利用个性化学习手册贯彻知识 “周周清” 的学习机制,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同时,教师利用大数据对学生开展学情诊断, 做到查缺补漏, 帮助学生精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获得高效提升。
3.基于信息化平台开展的个性化泛在学习
学生在校期间, 除了常规的课堂学习之外, 学校还组织部分学生参与 “E 启航” 学习项目, 即每周固定时间, 通过线上定制的课程,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微课自主学习, 并由学科教师线下辅导, 进行知识点的微点突破, 高效学习。周末或假期期间, 相关学科通过学习平台进行线上课程的布置,学生自主学习, 查漏补缺, 完成复习巩固、 新课预习等学习任务。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不仅有效应对了请假、 居家等特殊状况, 还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泛在学习的需要。
(三) 自主搭建:推进师生评价系统和方式的重组
学校还将数字化转型成果应用到教育评价改革中, 以创新精神和理念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见效,在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 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中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1.构建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学校以 “三全育人” 思想为指导, 以 “五育融合并举” 理念为框架, 建构了一套评价主体、 评价维度和评价方式多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该体系基于 “品德发展、 智慧发展、 康体发展、 艺美发展和实践发展” 五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涵盖了班主任、 科任教师、 社团指导教师、 行政领导、 同学和家长。 评价方式既有过程评价, 又有结果评价, 评价的过程具有朋辈引领性,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 (见图3)。
图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2.开发全场景的德育评价系统
学校通过 “小组合作” 和 “小督” 两大武器, 开发了全场景的德育评价系统。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是中山市东区中学基于传统的小组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又一创新实践, 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工具, “评价部” 通过班务号对评价项目的内容及时登记, 快速处理、 有效反馈, 克服了传统操作复杂的问题, 实现师生、 家校之间的高效沟通; “小督” 则是从班务号使用理念中发展出的德育评价、 监督专用账号, 学生干部用 “小督” 在“智芸校园” 系列应用中录入值日数据, 上传图片, “小督” 的使用能够使班主任即时了解班级学生的违纪情况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和教育。 全场景式德育系统的开发和使用, 全面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
3.建立高效能的教师评价机制
学校建立了一套基于 “师德考核、 教学常规、 教学业绩、 个性特长、 团队贡献” 五个维度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数字化工具量化、简化、 优化了教师日常工作的全要素、 全过程, 使得评价的结果更为科学和公平, 切实体现了 “用数据说话” “用数字展示” 的评价效用。
三、 以自主开发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效
以自主开发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如下实效。
首先, 提升了学校师生的数字素养。 没有良好的数字素养, 教师和学生就不能有效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环境、 平台、 工具和资源, 就难以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杠杆[3]。 东区中学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了师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学校通过开展讲座、 研讨、 优质课展示、 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活动, 助力了教师队伍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外, 学校还探索开发了种类丰富的数字素养校本课程, 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合到学科课程中, 并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家校共育机制, 确保家长及时掌握学生数字素养的动态发展情况。
其次, 激发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价值,这个价值在于引发并促进教育产品、 教育服务、 教育流程、 教育模式、 教育组织等的创新和变革, 而这些创新和变革带来了教育服务生态的变化和重组, 比如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格局, 形成精准化、 定制化、 个性化的教育模式[4]。 东区中学教师们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变革教与学模式, 提升传统教育质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智慧化的教室环境为学生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线上线下融合等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了契机。 在教学评价环节, 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促进教学管理中的精准决策。
再次, 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自2017 年以来, 中山市东区中学基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出发, 依托第三方数字平台,通过低代码开发, 探索出一条适配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旨在提升学校在教育教学的泛在化、 智能化, 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 以及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 近年来, 学校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经验受到教育同行广泛关注, 并入选为2021 年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案例和2023 年全国智慧校园创新案例, 为学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