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小学场馆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4-01-03朱莉莉

中小学校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场馆课程设计宁夏

□朱莉莉

近年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场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博物馆、 科技馆等场馆的课程作用不断显现,场馆课程开发成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理论命题。 2023 年5 月,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强调用好博物馆等社会大课堂, 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银川市实验小学从2018 年开始以实验校区为牵头单位, 开始了小学场馆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并研发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场馆课程。

一、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场馆课程的价值

首先, 场馆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何为课程, 课程定义主要有四种分类, 即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目标、 计划或结果; 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课程是文本的复对话”[1]。 在本次课程中, “小学场馆课程” 中的“课程” 主要是指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是以一种非正式环境下的自导式的、 基于实物的、 自主探究的学习, 是一种基于陶行知的 “教育即生活” 和杜威的 “做中学” 理论研发的课程。 场馆课程的实施, 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 更多的是一种体验、 情感、 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习的过程中, 采用VR 虚拟技术以及直播课堂的方式, 依据场馆所提供的真实情境或拟真情景, 拓宽了时空维度, 通过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逐渐建构出基于场馆的更多教育素材, 进而达到多元、 多方位、 多体系的知识建构的效果。

其次, 场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师生对场馆课程资源的价值认同。 教师是场馆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核心力量,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在对场馆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学习的过程中, 将增强师生对课程资源的价值认同,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至于延展出更多的知识体系。

二、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场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 以“行知”为内容的场馆课程目标

学校场馆课程的研发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的。 课程主题为 “小不点游场馆, 小眼大视界”, 紧紧抓住 “行走课程, 实践获知” 这样的育人目标, 分层、 分段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 以及连续性的课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科学精神, 提升其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2]

(二) 线下线上共促场馆课程体系建构

学校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场馆课程的建构采用线下与线上交互融合的模式, 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多方位、 多体系的场馆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学校场馆课程体系

线下场馆课程——“小不点游场馆, 小眼大视界”。 “走走, 走走走, 我们小手拉小手; 走走, 走走走, 一起去场馆。 去探寻奇幻的虫虫世界, 去游历邮票王国的历史变迁, 去感受科技的神奇魅力, 去了解气象大气的有趣知识, 去聆听地质场馆中历史的回响。 当然了, 还将进行一次博物馆奇妙日之旅……”这是第一期场馆课程手册的开篇语, 场馆课程正是基于实践、 探究的教学理念, 借由课程手册的研发, 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 畅游宁夏的每个场馆, 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同时, 学校基于学生的年段特点, 设计 “参观礼仪、 探索新知、 实践活动、 创新展示、 为我点赞” 五大板块, 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

线上课程开发——云游线上场馆走出宁夏。 近年来, 网络虚拟场馆资源愈发体现出其教育价值。 学校利用互联网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的广阔资源设计线上场馆, 共开发了36 个线上场馆课程, 如利用北京海洋馆、 西安秦始皇陵博物院、 中国文字博物馆等综合性、 地方性、 主题性的场馆, 为学生设计不同年级的场馆手册, 教给他们参观的方法, 帮助他们总结和梳理场馆知识, 并且适时地向外拓展。 在学校, 学生们通过直播聆听专业讲解员的讲解, 讲解员进行答疑解惑, 同时利用VR 虚拟技术指导学生居家线上游览场馆。

(三) 场馆课程的具体内容分类

融合性场馆课程设计。 学校场馆课程设计由多学科融合交互或由多学科支持及拓展补充。 比如, 学生在线上游历国家海洋博物馆, 学生手册中 “介绍一种你了解的海洋动物” 即语文学科, “用画笔绘制你心中的海底世界” 即美术学科。再比如, 学生游历中国气象科技展馆后, “绘制雨是如何形成的” 是科学学科的动手实践性活动, 同时让学生进行 “今天我是气象播报员” 的语文学科实践性活动。 多学科融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主题类场馆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获取知识的类别设计主题类场馆课程, 比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了解汉字的历史与传承, 在中国体育博物馆探究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和成就, 这些主题类场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及探究相关知识, 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创意性的作业设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地域类场馆课程设计。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色, 场馆课程的开发, 还可以结合地域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 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场馆进行开发。 例如,以了解宁夏军区65 年辉煌历史为主题课程设计的宁夏军史馆课程,以了解宁夏及银川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总体规划为主题的银川规划展示馆课程, 以探究西夏文字的古朴和厚重、 了解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 宁夏抗日英雄崔景岳为内容的宁夏博物馆课程,这些特色的地域类场馆资源, 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合类场馆课程设计。 在场馆课程的选择及开发过程中, 有些场馆的内容涵盖面很广, 可以分时间、 分板块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比如,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中国数字科技馆既有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成就展览, 又有中国军事科技展等, 教师设计课程时可以以分板块的方式呈现, 让学生分阶段逐步学习, 突出学习的阶段性。

(四) 场馆课程的具体实施步骤

课程实施的具体流程包括前期调研、 制订方案、 指导实施、总结反思等, 本文以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主题场馆课程为例, 介绍一下场馆课程是如何实施的 (见图2)。

图2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主题性场馆课程实施流程

第一, 前期调研, 确定场馆。学校每年的场馆课程都会确定一个主题, 并从场馆课程的课程库中选定场馆, 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场馆课程。 比如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主题性场馆课程的建构, 选定了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及线下的宁夏博物馆等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贯穿整个学期。 开学初制订本学期的课程实施方案, 由场馆课程手写研发教师实地踩点和沟通, 确定线上和线下手册的内容, 编写学生用场馆课程手册及实践学习活动方案。 一至六年级的线上场馆分别确定为刘胡兰纪念馆、 中国红军长征纪念馆、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 抗美援朝70 周年纪念馆、 嘉兴南湖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 同时, 在线下, 一、 二年级去往宁夏博物馆, 感受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 三、 四年级去往宁夏军史馆,并在线上指导学生利用VR 和直播了解抗日战争史、 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光辉战斗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六年级去往宁夏工委纪念馆, 了解宁夏早期共产党人的英勇故事, 线上给学生推荐南湖革命纪念馆和西柏坡纪念馆, 再次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 “红船精神”。

第二, 制订方案, 编写手册。确定课程研发的场馆后, 教师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 以及每年5 月份的特色课程场馆课程周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及学生课程手册。 活动方案相当于教师授课的前期教案,便于所有授课教师操作, 学生场馆课程手册相当于学案, 这使得场馆参观不仅仅是一项活动, 还成为一种学习的课程。 学生以手册为抓手, 既学习场馆中的知识,又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 场馆手册在 “练习” 部分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将语文、 思政、 书法、 音乐、 美术学科教师有序安排和重组, 在课后服务场馆课程的时间, 利用直播技术, 采用双师课堂的方式,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专业知识。 学校还通过直播邀请省外场馆专业讲解员进行答疑解惑, 解决了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通过线上、 线下融合的课程设计, 使学生开阔了眼界, 丰富了知识, 增长了见识。

第三, 指导实施, 评价激励。一个能够延续的场馆课程一定拥有全程可监控、 可调整的实施过程。 在已经进行的六期场馆课程中, 每期课程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记录活动全程和即时评价,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 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结合学习手册, 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定, 关注参观礼仪、 学习方式、 实践操作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生的过程性学习综合评定学习效果, 不仅有学生自我评价, 还引入同学评价、 老师评价、 家长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 每次课程结束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通过学校艺术节、 科技节等活动展示学生作品,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 成果推介, 总结反思。学校场馆课程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缘于每次课程实施后的总结与反思。 每次课程后, 课程开发教师都会针对本年级课程进行交流和研讨, 复盘实施的每个环节, 交流成功经验, 提出改进方案。 同时, 学校针对学生和家长,从参与课程的兴趣、 课程收获、课程评价、 改进建议四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 结合问卷星中的数据进行比较, 总结梳理出本次课程实施的成功点、 问题点, 保障下次场馆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场馆课程实施的再思考

借数字化春风促课程资源的体系化。 在整体推进此项课程中, 每一次课程开发可以说是历尽艰辛,网络资源的再整合是最大难题。虽然网络上的场馆课程资源越来越多, 但良莠不齐, 能够集音频、视频、 语音讲解、 图片资源于一体的课程资源还是少数。 因此, 作为学校要有收集资源并建立资源库的意识, 同时要依据课程的理念、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眼光进行整合, 逐步形成体系。 在教育数字化以及现代化急剧发展的未来, 场馆课程将在迭代升级中越来越完善。

以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促教师专业成长。 地处中西部地区, 场馆资源有限, 学生们走出宁夏走向全国的机会相对较少, 为此, 教师每年都要花费很大精力联系省外的各大场馆, 因此政府牵头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加强与全国各级场馆的联系, 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 举办馆校互动活动、 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 多渠道获取馆校资源。同时邀请场馆专业教师作为馆校共建辅导员, 通过场馆课程的全程指导、 线上授课等方式, 逐步培养出一批专业、 优秀的校内场馆辅导员, 提高学校场馆辅导教师的专业性。 另外, 场馆也应将馆校合作中学生的活动体验、 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作为馆校合作效果的评价指标, 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机制。

总之, 在行走中求知, 在交流中学习, 在实践中感悟, 这就是场馆课程。 在教育数字化的今天, 利用资源、 建立资源、 应用资源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形式, 期待未来, 笃行向前!

猜你喜欢

场馆课程设计宁夏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场馆风采
宁夏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