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亲子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儿童公园设计
——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例

2024-01-03代文魁汤洪渡闫成成全麟桦周志雄张炎晶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儿童公园乐园亲子

代文魁 汤洪渡 闫成成 全麟桦 周志雄 张炎晶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1 进行亲子自然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处是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愈来愈少,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自然缺失症”等。“自然缺失症”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病症,而是指儿童与自然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与大自然越来越疏远,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敏锐度降低的一种危险的社会现象。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是孩子最好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时期。缺乏自然体验的孩子会有思维迟缓,精神涣散等诸多问题[2]。所以自然教育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公园是让儿童接触自然的最佳途径,通过设计儿童公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引导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充分释放儿童自由的天性,有助于孩子自然观的形成,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现在新生代的亲子互动方式随着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的发展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年轻的父母更加注重亲子之间的互动,注重儿童从小的陪伴,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教育多元化发展时代,在亲子互动中创设教育环境,以促进儿童素质教育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家长也达到了陪伴儿童成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使得亲子双方在互动活动中实现共赢。但是我国目前阶段的儿童公园大多数停留在游乐场、游乐园层面,都是以牺牲父母的需求以看护为主的,无法实现真正的亲子互动。如今的亲子绿地往往是以儿童为中心,忽略了监护人群体,无法适应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教育等活动需求,而在自然教育方面也缺乏系统规划,一些零零散散的自然教育景观完全满足不了儿童对自然要素的渴望。因此,一处能满足亲子活动需求的城市绿地显得尤为关键。

2 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儿童公园的合理性

自然教育重视儿童的个性,确立了以儿童为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利用了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相对于传统的在学校、室内学习,两者都是以拓展儿童的知识面为目的,儿童公园拥有天然的自然环境,在人工修饰后,足够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合理的活动区域,自然教育恰巧能使得儿童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促进儿童全面、个性的发展。自然教育的融入,对儿童公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3],对园内相关活动的展开以及科普教育的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然教育的引入,有助于使儿童公园建设及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有了更为科学的理念指引,并不是一味追求娱乐或学习,而是通过二者相融合,依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让儿童能在释放天性的同时获得知识储备。提高儿童公园相关主题活动的实践质量。儿童公园的科普教育等主题活动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论基础,更好地促进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的天性在自然的环境下得以释放,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园区的导员也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让儿童获得科学、自然、合理的知识面和学习方式,提高儿童公园主题活动的价值,提高儿童主体的实践经验,因此自然教育融入儿童公园存在合理性。

3 研究对象

3.1 公园总体概况

广州市儿童公园是13所儿童公园中唯一的一所市级儿童公园,由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倾心打造,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白云新城的中心腹地。广州市儿童公园的新建总投资11500万元,总占地面积约31.88万m2(实际测量公园使用面积为296103.41m2),于2014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广州市儿童公园周围人口密集,周边配套5号停机坪商业中心、广州体育馆及白云会议中心等;位于地铁2号线上,地铁站出入口及公交站集中于场地南侧。场地的前身分别是旧白云机场跑道及白云公园,占地约26hm2。如图1所示。

图1 公园区域分析图

3.2 公园分区

儿童公园的主题为“自然生态、科普文化、亲子交流、体验参与”,根据“基本认知→学习探索→个性创造”的基本线索,打造了若干个针对儿童不同阶段的亲子活动空间。在活动空间中设置了包括海洋雕塑广场、感知乐园、沙滩乐园、戏水乐园、欢乐谷、轮滑乐园、梦境奇园、攀爬乐园、船模乐园、车模乐园、滑索乐园、爬网乐园、秋千乐园、拓展乐园、跷跷板乐园、儿童绿道、中央大草坪、高尔夫乐园、消防体验馆、非遗文化馆、儿童交通安全体验园等共20多个免费且独具特色的游乐区域。各个游乐区域各具特色,其中沙滩乐园、中央大草坪、海洋主题雕塑广场、戏水乐园、欢乐谷、高尔夫乐园等自由游乐区域更加受到小朋友喜爱[4]。

使用ArcMap 10.7软件,结合广州市儿童公园卫星影像和儿童公园的分区功能对公园的卫星图像进行解译,绘制图2,统计分析公园的湖泊、草坪、绿化和不透水面[5]。

图2 公园不透水面图

结合图2和表1分析,公园面积为296103.41m2,公园绿化总面积(包括草坪)为160498.48m2,绿化率为54.21%,公园的不透水面的面积为108055.16m2,不透水面率(ISC)为36.49%。ISC达到70%是其与地表温度产生变化影响的临界值[6],因此公园的不透水面率较优[7]。

表1 公园不透水面与透水面分区面积及比例

4 基于亲子自然教育理念的儿童公园构成要素及设计要点

4.1 使用者

儿童与家长是儿童公园的使用主体,在儿童公园的设计中应该主要为其所想,包括如何激发对自然探索的动机,如何提升对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如何提高亲子之间的互动性。设计可以从图案和新奇度来吸引人们参与,同时设置合理的挑战难度,增强群体参与度从而形成亲子合作挑战,在使用者增强自我效能的同时也增强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性。

4.2 自然活动空间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为活动场所为前提的教育方式。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自然元素”提炼出可以用于教育的自然素材作为空间活动的载体,让使用者在一定的空间能与自然产生一定的联系,为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学习工具和知识,促进使用者亲近自然,互动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目标是首位,应摆脱以认知为主的说教,在自然认知的过程中应植入更多情感元素,引发更多对自然共鸣,在活动的组织上和场所空间的设计上,制造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因此设计中自然活动空间作为“框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8]。

4.3 主题活动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3~6岁幼儿学习与健康发展指导》突出了孩子所学的全方位和整体,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根据孩子的经历和兴趣,让其获得更加完整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指出了儿童的发展是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是需要成人关注的。要注重目标以及其相对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系从而进行相应的整合,促进儿童整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综合性主题儿童公园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儿童公园的主题活动也是儿童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5 亲子自然理念下广州市儿童公园活动空间设计方法与策略

5.1 活动空间

作为亲子自然教育理念下建设的儿童公园,不能简单地圈定一个范围来划定儿童的活动空间,应该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为儿童营造进行教育和实践的活动空间,全心全意为儿童营造活动区域,这也是儿童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相比优势所在。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儿童公园,由承载体验自然活动的亲自然场所和支持学习自然的非正式学习场所构成的“二元”复合型场所。

在保持景观合理度的同时,也要保持每个空间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与独特性,能让儿童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天性,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天马行空,拓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活动区域可以大致分为4个空间: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学习自然[9]。

走进自然就是以激起儿童对自然的兴趣为主,是儿童学习自然的第1步,直接体验是在自然空间的真实体验,包括体验山、水、木、石、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元素,也可以是体验自然元素组合成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系统等,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感觉几个方面[10]接触自然得到一个对自然的初步印象以及想象,游历于自然之路,亲近于苍翠的环境,与车水马龙的城市相比,多一份静谧,多了一份未知,激起儿童的探索欲和求知欲[11]。

认识自然则是在家长或陪护人员的陪同下,对大自然的各个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如小溪、树木、沙滩等自然景观。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2],在父母的教导下,儿童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设定,有利于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

亲近自然,顾名思义就是儿童通过进一步接触自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对自然的轮廓。这个区域的自然群落等较为丰富,种植具有审美性的植物,也有一些小动物、鸟类、昆虫等,儿童可以在这里进行一些虫趣,对一些城市中见不到的生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利用种子、植物、小动物、非遗文化馆和科普教育馆[13]普及相关知识,对眼前的所见所闻有着更科学的认识,从实践中学习[14]。亲子关系能在互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人也能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中放松身心,补充一些知识盲区,寓教于乐。

和谐自然是基于以上几个环境,儿童对自然的认识与熟悉,形成了对自然的热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管是蔬果的采摘还是农作物的种植,都可以让儿童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在自己加工的产品中得到满足,给予父母或陪护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所得,获得劳动、分享的快感。不仅是对儿童自然教育知识的科普,更使亲子情感进一步增长,城市儿童中的“自然缺失症”也能有所改善。

5.2 植物选择

儿童公园中植物的选择是重中之重[15],儿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最无法错过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所以儿童公园的景观与建筑的设计规划,就需要给予植物充分的关注。

为了使儿童对大自然有着更好的认知和印象,在儿童活动范围内的植物选择应该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种植也需要考虑种植条件,色彩和造型的相互作用。在保存园内现有的古树、名树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乡土树种[16]。培养地域特色树种等。与周围景观相结合,因地制宜,增加植被的覆盖率,适当扩展植被面积。提升园内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在空间搭配上高低错落、分布均匀,做到四季有景可观,四季不同景观。

在行道树的选种上应该选择较为高大的乔木,有利于夏日的遮荫,如桂花树是常绿乔木最高可达18m,花期9—10月,花为白色,香味浓郁而清新。桂花开花时白花挂满枝头,形成意境,整个园区充满桂花香,在园区一眼望去白花层层叠叠,给人视觉和嗅觉上的双层冲击,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外围的噪音和灰尘。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环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设计适宜的植物景观。如春季的茶花,以其鲜艳的红、白等颜色著称,拥有完整的季节性开放,其外表秀丽,叶子碧绿,具备极佳的视觉吸引力,更可以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草药使用。在园内种植可起到使人心旷神怡的作用。夏季的荷花,为草本植物,花期为6—9月,花色为白色和深红色,花期时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可广培于湖泊,观赏价值极高且适应性极强。秋季的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色有红、橙、黄等,菊花种类极多,花期为9—11月,开花时花大且艳,菊花的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作为园内的装饰或者主角再适合不过。冬季的腊梅,属于灌木植物,花期11月—第2年4月,花色为黄、淡黄色,花芳香美丽,象征着独立、忠诚、慈爱,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6 结论与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随之推进,自然教育也有着良好的蓬勃发展的趋势。但面对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在自然教育方面的研究,我国的自然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自然教育的认知和体系的构建还相对滞后。将自然教育融入儿童公园的规划设计,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对自然教育带来直接实践的现实意义,促进我国自然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自然教育体系的专业化。儿童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不仅是对城市儿童健康发展的思考,同时对儿童教育方式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自然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亲子互动的概念,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不仅能够完善儿童公园对于儿童自然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儿童公园是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够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快乐,并且在这里度过一段愉悦的时光。在当今这个高楼林立的社会,儿童公园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其通过提供互动式的景观,让儿童有机会与大自然接触,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其设计优良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儿童公园景观设施的升级研究,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也可以挖掘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的特殊价值,实现儿童公园的趣味性和功能性,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游玩空间,为亲子交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儿童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儿童公园乐园亲子
游儿童公园
游儿童公园
去儿童公园
儿童公园的时间要素设计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