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革命老区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模式经验与启示研究

2024-01-24陈华平王倩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赣州市生态建设

陈华平 王倩

(江西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发展要求,推动乡村发展。“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底色和基本理念”[1],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宝贵的财富[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赣南革命老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落实《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以及《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等其它乡村振兴文件。其中,为了高效高质推进生态振兴,打造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赣州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的新路径。

1 赣南革命老区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5]。赣州市紧抓绿色生态,以绿色生态为发展基础,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释放生态红利,同时又以绿色生态为发展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振兴,探索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路径。

1.1 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打造综合治理示范样板

1.1.1 构建“多元治理”模式,推进废弃矿山、崩岗治理

赣州市创新废弃矿山、崩岗治理模式及资金筹措机制,实践探索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建设,社会组织与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赣州市实践探索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矿山修复模式,与“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的崩岗治理方式,采用市场化机制,引进企业主体,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推广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91km2[6],崩岗治理4675座,水土流失418.77万hm2[7]。会昌县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废弃矿山修复,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引进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应职院科技产业有限公司,以公司作为修复项目推进主体,负责修复项目资金筹措与实施,计划总投资为2.45亿元,推动会昌县生态环境修复[8];又如赣县区推进崩岗治理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引进社会资本2000多万元开展生态修复与发展产业[9]。同时赣州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生态修复建设,投劳投工。如,赣县区在推进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当地及周边500多户贫困户参与生态建设。

1.1.2 推行“三化治水”模式,创新流域治理

赣州市全面推动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采取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水域水质监测监控。“生态化”疏河治水,岸上进行植被修复,岸下进行河道清淤,水上进行渔业整治,水下进行增殖放流,推进水体自净能力的增强;“多元化”治污洁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厌氧处理、氧化塘生化处理、人工湿地集中处理等方式,有效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化”消劣净水,创新采用BIONET生物处理工艺、双级渗滤耦合技术等工艺技术,对稀土尾水生物化减污处理,流域水质达标排放[10],赣江、东江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水质综合指数全省第1[11]。

1.1.3 推进“四化护林”模式,改造低质低效林

赣州市推进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四化护林”建设,构建林长制发展体系,设立专职护林员,划定管护责任网格,采取更替、补植、抚育、封育等技术措施,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同时以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万棵树木进城入院和义务植树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动员市民开展增绿、扩绿、护绿行动,加快推进造林绿化,截至2021年底,赣州市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33.33万hm2有余、全市森林蓄积量由1.19亿m3增长到2.1亿m3,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12]。

1.2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1.2.1 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污水一体化治理

赣州市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构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监管体系,倡导村民和村集体参与治理,积极鼓励第三方机构参与治理和运行管护,优化长效管护;建设生活垃圾长效治理机制,形成农村环卫“县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定南县引进中联重科、玉禾田2家上市企业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宁都县城投环卫保洁有限公司,于都县探索“企业专业运营+政府常态监管+群众广泛参与+全域一体推进”运作模式。目前,赣州市已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6个,14个县(区)实行“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840个,覆盖行政村1340个[13]。

1.2.2 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分类推进“厕所革命”

赣州市开展房屋突出问题整治行动,规范农村建房秩序,坚持问题整治与机制完善两手抓,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落实“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成立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专班,建立“半月一调度”和逐级指导工作机制,开展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调研与相关技术培训。目前,赣州市已全面完成农村户厕摸排工作,分类推进开展问题户厕整改5.81万个[13]。已建成美丽宜居乡镇111个,美丽宜居村庄2088个[14]。

1.3 发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升绿色生态发展优势

1.3.1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现代农业,而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15]。赣州市根据江西省《关于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的意见》,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创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定南县构建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种植业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国家级示范,形成“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6],同时推进“稻鱼”共生种植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赣州市加强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设施建设,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兴国、瑞金、于都建成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示范推广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农药化肥污染专项治理,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秸秆“五料化”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技术。

1.3.2 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赣州市依托丰富的富硒资源,围绕富硒土壤资源进行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蔬菜、脐橙、茶叶、稻米、鹰嘴桃、禽蛋等产业为基础,发展特色富硒农业。如,于都县全力打造富硒蔬菜,富硒脐橙,富硒水稻,富硒茶叶等产业,注重品牌建设开展富硒种植管理技术试验活动,成功获评“中国富硒脐橙产业基地”。同时,赣州市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油茶、毛竹、森林旅游等林业特色产业,油茶林面积突破20.4万hm2,油茶产业综合产值预计达120亿元[17]。

1.4 深挖生态资源优势,做优做强生态旅游

1.4.1 依托“绿色”底色,实现“绿”“游”融合发展

赣州市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立足森林资源,实施生态旅游化,旅游生态化发展战略,培育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从规划入手,充分挖掘赣州市生态旅游资源,做大做强具有生态、健康、休闲、文化体验等多重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赣州市目前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0处、森林公园31处、地质公园4处,生态资源丰富;同时推进安远三百山、大余丫山度假区、龙南虔心小镇等具有生态特色的龙头景区建设,充分实现“绿”“游”融合发展。如,大余县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矿山公园建设相结合,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基础上,建设西华山矿山公园;全南县建设沙坝仔神农文化园,同时周边打造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特色得生态基地。

1.4.2 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业,打造大湾区生态康养“后花园”

赣州市立足绿色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围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三区一园”战略定位,推进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及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温泉等特色资源,紧靠大湾区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开发建设休闲养生、森林康养等项目。同时,赣州市立足《关于促进赣州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加强森林康养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利用森林空间开展森林康养活动,发展森林康养加医疗,森林康养加养老。推进建设全南鼎龙十里桃江国际芳香森林度假区、大余丫山旅游度假区、兴国县高兴归元生态园、龙南市虔心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集休闲、康养、养生于一体的康养度假基地园区,建成森林康养基地37个,森林康养林4万hm2,森林康养步道160km有余[18]。

2 赣南革命老区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模式

赣州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实施美丽赣州建设行动,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全力推动生态振兴,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展,形成以系统、综合治理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模式。

2.1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南模式”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南模式”是指开拓新思路,变单一治理为系统治理,变粗放治理为精准治理,变后端治理为全程治理,变单打独斗为共同治理,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采取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三同治”方式推进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以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型共治”方式推进崩岗治理;以生态化、多元化、生物化“三化治水”模式推进流域治理;以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四化护林”建设,改造低质低效林,护绿扩绿。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实行全过程严抓严管严治,积极构建协调统一的治理格局,筑牢生态屏障。

赣州市坚持“四变”理念,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如,寻乌县通过“三同治”的治理模式,实现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治理“九位一体”化推进,并采取种树、植草、固土、定沙、净流等措施[19],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同时走“生态+”发展道路,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释放生态红利。兴国县因地制宜采用“三型共治”开展崩岗治理,对于距离居民点较远、交通不便的崩岗,以生态修复为主,兼顾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进行上截下堵,内外绿化;对于交通较为便利、距离居民点较近的崩岗,在修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山腰种果[20];对距离城镇较近、靠近旅游景点的崩岗,发展生态旅游业,统一规划设计周边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等特色的水保生态示范园。

2.2 “废弃矿山治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废弃矿山治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指在未完全修复的矿山点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将畜禽等废弃物集中至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经过加工处理,生产有机肥,进行沼气发电,将生产的有机肥肥沃周边的土地,因地制宜种植各种经济作物,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中心,同时带动上下“N”家养殖业和“N”家种植业的发展,构建畜禽粪污第三方全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矿山治理以及生态农场一体化发展,形成“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双重效果,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定南县具有较丰富的稀土资源,稀土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地表裸漏,同时定南县又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废弃物排放不正规等原因,造成定南县生态压力比较大,为改变这一状况,定南县探索“矿山治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畜禽废弃物年处理量可达40万t,生产沼气800万m3,生产商品有机肥3万t[16],使用有机肥进行种植业的发展,让有机肥代替化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使其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020年定南县通过该模式在矿山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21]。

2.3 城乡生活垃圾污水收运、处理“一体化”模式

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模式是指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村、乡、镇、县一体化,统一处理,建立有效连接处理机制,引入第三方企业,由企业进行专门经营,进行垃圾、污水处理,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同时,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装置,在农村建立垃圾转运处理站、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各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垃圾分类行动,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培养村民群众垃圾分类意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持续变好。

赣州市建设形成“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14个县(区)实行“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13]。宁都县在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时引入第三方企业,由县城投集团牵头,组建宁都县城投环卫保洁有限公司,全面实施全域一体化第三方处理。又如定南县引进中联重科、玉禾田2家上市企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企业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一体化处理,确保其高效化、专业化。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意识,从村民入手,进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如于都县祁禄山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循序渐进,逐步铺开,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将村民纳入该模式之中,提高村民参与力度,促进乡村环境持续变好,改善村容村貌。

2.4 “生态+”发展模式

“生态+”发展模式是指以良好生态为发展底色,立足生态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加速崛起,形成绿色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生态绿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生态振兴不等同于简单的环境保护治理、村庄绿化等,生态振兴要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融合发展[22]。赣州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在“绿水青山”中实现“金山银山”。赣州市筑牢“生态+”发展基础,持续做好生态修复保护,加强污染防治治理,纵深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低质低效林,护住绿色底色。同时,赣州市紧抓生态资源,加快生态产业化发展,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以及林下经济等,走出兴林富民的转型发展新道路;于都县紧抓富硒资源优势,发展富硒产业,种植富硒蔬菜、富硒茶叶等,成功获评“中国富硒脐橙产业基地”。

3 赣南革命老区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经验

赣州市积极推进生态振兴,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立足自身绿色生态特色优势,对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进行诸多探索,并进行实践,在系统治理,持续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1 坚持生态治理、开发发展两手发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高效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促共进的关系,可以也能够产生正向乘数效应[23]。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要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赣州市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治理,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修复,打造生命共同体,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稳定生态系统;系统推进污水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等,擦亮发展底色。同时,赣州市为进一步促进生态振兴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在治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进行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如在废弃矿山治理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种植经济林,盘活生态资源;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等林业产业,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释放生态红利。

3.2 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思路,实现绿色产业发展[24]。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及生态平衡为重要原则,科学合理规划相关产业的发展,用好生态资源,负担变产业[25],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建成绿色产业发展体系。赣州市为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方式,在修复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承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在修复好的废弃矿山上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着力做活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推动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发展;积极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依据地方生态特色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推动森林城市、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当地人民就业等问题,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3.3 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能力,形成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避免政府统筹全过程的行为,积极引进第三方,通过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加入全面推进生态振兴工作。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存在弊端,甚至会出现政府失败的现象[23],因此政府应积极关注企业、农民、社会组织等其它主体的作用,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能力,避免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格局。赣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展现社会组织新作为,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共有472家民营企业开展帮扶及项目建设[26],同时链接全国性和地方性社会组织资源,其中在推动生态振兴的过程中,构建企业主体、社会组织、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废弃矿山修复、崩岗治理以及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并积极引导周边群众投劳投工,在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的同时增加收入;同时,相关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技术等优势,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是主导者、引导者,需充分认识到除了政府之外,地方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也是生态环境治理不可缺少的主体,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多元主体共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部门所不能或无力实施治理的空白。

3.4 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助力生态建设

资金投入是推进生态振兴的重要基础性保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有利于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意义,推动各类资本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7]。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投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与利用[28]。赣州市在推进生态振兴建设时,坚持企业主体建设,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坚持合理定位,明确适用范围、实施主体,规范实施、操作和管理流程,确保发挥最大作用。赣州市推进采用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式,以企业建设为主体,引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建设,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出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相关政策,鼓励国有、集体、民间资本,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广泛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设,由公司带资一体化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生态产品交易等工作。同时,赣州市整合中央、地方和企业资金,探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将生态修复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景区。

4 赣南革命老区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党的二十大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全面推进生态振兴,建设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赣州市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把握绿色发展前景与巨大发展潜力,探索实践经济发展与生态振兴融合发展路径,为推进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4.1 系统、精准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护住发展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9]。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保护修复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乡村生态振兴能否实现,其落脚点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关系能否和谐统一[30],因此,要建立长效治理、监管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变好。以重点生态修复保护工程为重要抓手,夯实生态振兴基础,实施防护林、造林绿化工程,开展植树造林行动,进行增绿、扩绿、护绿,改造低质低效林,提升森林质量;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促进城乡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机制,促进垃圾污水治理规范化、高效化,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关停整改污染较大的产业,推动农药化肥污染治理,化肥减量增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治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互为促进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其成为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势条件,做到各产业和各类人才愿意来,想来,值得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真正打好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4.2 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释放生态红利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服务业等绿色产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以生态效益为引领,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31]。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强化生态资源价值化,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立足生态基础,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如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森林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如赣州市充分挖掘利用富硒资源,以硒资源为基础,发展富硒产业,种植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打好富硒这个品牌。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深入推进“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等方式,推动产业低碳高效发展。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体系,促进生态资源保值增值,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实现价值显化和价值增值[32],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发展,在生态资源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更好地体现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4.3 创新治理主体,构建治理主体“多元”新格局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发力,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参与者、保护者,个人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紧密相关的。乡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投入的系统性工程[33],涉及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性,仅依靠政府单一主体,由于政府本身财力有限等原因,会导致生态振兴持续性减弱,因此,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推进,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发展。完善治理主体“多元”顶层设计,明确多元主体职责定位和实施流程等,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自觉性;引导企业等各类非政府组织融入生态振兴建设,加强合作,形成“同盟军”,允许非政府组织反映问题、参与建设,发挥非政府组织专业优势;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同时为社会资本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构建持续回报和合理退出机制,实现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34]。多元主体共治克服政府单一主体下“缺位”现象,更好地促进了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生态振兴持续性、高效化、高质化发展。

4.4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4],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方向和重要表现[35]。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推动解决污水垃圾处理,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美化,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加强民生建设投入,打造美丽宜居“新乡村”[36],进一步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实施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提升村容村貌;加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构建资源保护与系统发展的平衡机制;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形成绿色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化肥减量化;提升农民参与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共同参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37]。

4.5 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是生态振兴的主体、主力军,要紧抓农民主体地位,推进生态振兴建设。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在生态振兴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从而推动生态振兴高质高效发展。乡村应根据生态振兴发展相关需求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充分保障农民话语权,做到有回应;同时,由于认识差异,一些村民认为生态振兴只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农民参与积极性低,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因此乡村要切实加强生态振兴建设宣传教育,树立代际关怀[38],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全民参与,推动生态振兴。同时,基层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对生态振兴的认识,全面正确认识生态振兴,强化生态振兴整体意识,明确生态振兴不是单纯的进行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村庄绿化,也不是单纯的进行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要与振兴发展相联系,避免就生态谈生态,就振兴谈振兴。农民与乡村的双向互动利于生态振兴高质量发展,因此农民应不断明确自身主体地位,提高生态振兴参与意识,有所行动,主动掌握生态振兴相关话语权,建言献策,配合参与生态振兴建设发展。

猜你喜欢

赣州市生态建设
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
——赣州市审计局这样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启航
江西赣州市老年大学校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赣州市通联站站长——钟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