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4-01-24李湘玲陈熙和红晓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康养温泉林场

李湘玲陈熙和红晓

(1.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湖南 吉首 416000)

引言

森林康养产业是以森林生态环境开发为基础,提供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沁人心脾的森林空气、健康安全的森林食品等,开展以修身养心、调适机能、延缓衰老等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服务,是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业综合体[1]。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的生态服务,是森林服务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对我国健康产业的丰富和拓展。国外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有德国的森林医疗、美国的森林保健、日本的森林医学、韩国的森林养生保健等[2-4]。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是实现大健康战略目标的重要产业支撑等。实践起始于国有林场的内部改革,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2012年率先建立了湖南林业康养中心,2016年出台了首个省级森林康养规划。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2017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二门森林公园开始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和产业探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森林康养实践和经验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能力,有利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及国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资源优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是国家西部开发、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试点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中草药、茶叶、温泉、红色资源等各类资源,已经在森林旅游、茶产业等领域有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1.1 森林资源优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林地面积115.81万hm2,有林地面积91.00万hm2,活立木蓄积量5017.25万m3,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占全省总数的51%,动物种类占全省总数的78%,先后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北延安、南湘西’生态建设典范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国家级称号,享有“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库”“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地区”等美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的“国字号”及以上品牌的自然保护地20个,省级品牌的自然保护地14个。国家级森林步道1条以及国家级森林乡村18个[5]。2020年和2021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个森林公园旅游收入和森林公园接待人数分别是为2396.54万元、98.66万人次和2967.91万元、114.89万人次。

1.2 丰富的中草药、茶叶资源优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中草药、民族药品种1835种,药用植物品种占全国22%、全省70%,素有武陵山脉的“天然药库”之称。中药材种植面积26666.67hm2,已发展迷迭香、金银花、厚朴和吴茱萸等林业中药材面积2200hm2,全州木本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0300hm2,依托湘泉药业、宏成制药、湖南鸿光、梓鑫玫瑰、凤凰兰科等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批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产业初步形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医药苗医药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保护土家医药苗医药的先河。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60666.67hm2,面积规模居全省第1。茶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古丈、保靖、吉首、永顺、花垣等县市。2022年全州茶叶总产量1.59万t,综合产值88.56亿元。2018年,湘西成功申报成为“中国黄金茶之乡”,古丈、保靖、吉首等三县市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1.3 温泉资源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已开发永顺不二门温泉、润雅温泉与保靖县202温泉度假村等。不二门温泉含有20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能够有效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润雅村温泉资源与张家界茅岩河起点隔河相望,已开发的火龙山温泉为涌泉,处于地热资源中心,流量大,水温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保靖县开发了首家温泉度假村,其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3%,有丰富的天然温泉资源。

1.4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悠久的红色资源优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具有革命时期和新时代2种红色资源的优势。五级红色旅游资源就有23处,潇湘“红八景”2处,拥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入选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线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党百年百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十八洞村成为人类减贫史上重要地标。“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的精神标尺的“矮寨大桥”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2021年6月19日,中宣部命名花垣县十八洞村、吉首市矮寨大桥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

《湘西州“十四五”林业产业规划》提出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建设绿色产业发展区。湘西首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依托湖南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而建,已建有温泉康养中心。中民凤凰康养谷森林康养基地是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位于凤凰县廖家桥镇,毗邻凤凰之窗产业园、熊猫乐园和中青宝乐园,项目规划面积930.396hm2,项目建设内容为森林康养社区、温泉酒店、温泉康养社区、商业古街、田园民宿、健康科教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位以及道路人工湖绿化和儿童乐园配套设施等,发展大健康医院。红枫谷康养中心是2017年第3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与吉首华泰公司合作共建,坐落于吉首市国家级森林公园——矮寨国家森林公园红枫片区内,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首个集医养、康养、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项目。南华山国有林场建设了森林康养林步道,南华山神凤文化景区建设了非遗融合展馆,周边的温泉酒店,为进一步康养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丈高望界森林康养基地是古丈县打造“集生态观光与户外体验、茶文化与民俗风情体验、休闲康养度假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全域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中休闲康养模块的重要内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康养产业在基地建设、主体参与、产品多元化、资金来源、市场拓展、产业融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大力发展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丰富的森林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建设了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红枫谷康养中心、中民凤凰康养谷、南华山、高望界等多家森林康养基地,分布于吉首市、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等县市。

2.2 多主体参与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整合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市县森林、温泉、医疗、农业等资源优势,形成了由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社会企业、政府平台企业等积极参与的特色,带动了农户就业和增收,促进了乡村振兴。不二门由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资源构成,经营由县级平台公司负责。红枫谷康养中心由医院和市级平台公司合作。南华山基于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经营由社会企业完成。高望界森林康养基地主要是以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为基础。

2.3 开发森林康养产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开发了生态旅游、医疗康养、中医药养生、温泉等康养项目。充分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如茶产业、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森林康养食品、森林康养中心。

2.4 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

较早开展康养产业的不二门通过举办“森林康养节”“观音庙会”等,借助自媒体、电视、传单、固定展板、推介会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并结合“土司文化”为母体,与本地其他旅游资源合作销售。

3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3.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森林康养基地所在的森林公园、国有林场位于城镇扩容发展的范围区域,原有规划不科学、不完善导致划入园区的原住居民众多,林场与其他保护地重叠。公路建设、康养设施、住房酒店设施与森林公园和保护区的相关政策存在冲突。生态保护与康养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矛盾,需要合理解决。

3.2 森林康养产品提供不足

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落后、康养产品设计与现旅游发展市场需求难契合、森林康养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不足。在基础设施提供上,森林康养基地内部的住宿、餐饮服务设施欠缺,导游牌标识系统不完善,分叉口设置指向牌不足,游步道防滑设计简单。供休息的亭廊、座椅少。影响了基地的景观效果。康养产品设计时,存在观光区坟墓难搬迁、植被缺乏抚育管理、树种单一,影响了森林景观、温泉、石林等景观效果,加之森林康养注重静、净,与旅游的大众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森林康养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不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康养实践仅和温泉、森林资源等紧密结合,与茶叶资源、中药资源等融合不够。

3.3 公司化运作能力不足

森林康养作为产业经营,既有生态型、公益性一面,也有市场化经营的功能。在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状下,存在公司化运作与行政干预之间的矛盾。作为森林公园或者国有林场管理单位,把公园保护作为重点。而经营方在产品设计、公司运营上,需要考虑经济利润和生存空间。公司化运作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机构与产业化经营企业在资源管理建设上的责任不够明晰。经营方(如社会企业或者政府平台企业等)主要负责康养项目的建设,每年支付维护经费给资源管理机构。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公园内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古树名木和文物保护、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核心景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卫生保洁、安全巡查和陈年垃圾处理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人员缺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营销拓展不足等问题。

3.4 资金短缺

森林康养发展没有稳定投入渠道。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都十分薄弱,制约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此外,国有林场自身的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加上康养基地多位于城乡结合部,森林管护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资金严重短缺。国有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多用于支付护林员工资。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基本建设和保护管理运营等大多未纳入财政预算,林业部门自身资金投入能力不强,导致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的森林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4 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发展中的建议

4.1 提高资源规划整合能力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地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必须严格加以保护,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所有森林康养设施,包括场馆、道路,按照生态原则进行设计与施工,充分协调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前期设计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相互协调,强化政府各部门参与和部门合作。征求周边区域居民意见,通过项目建设与森林康养产业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强调社区参与,调动利益相关者保护、建设基地积极性。

4.2 延长产业链和加快产业融合

充分利用国有林场的森林、景观、文化资源等多项资产,结合饮食文化、中医、茶、红色历史资源等,提供生态旅游、医疗康养、中医药养生、养老服务、研学教育、户外运动等复合型、多元化产品。充分利用国有林场老旧场址工区、场房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条件,提供森林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生态产品和服务。与本地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温泉、中草药等疗养功能产品,增加功能性项目,提供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服务等,提升二次消费收入。充分利用湘西州茶产业资源,在森林康养的线路设计时与茶资源分布结合,将茶食、茶疗、茶浴等保健产品和服务作为康养产品之一。

4.3 提高资金整合能力

开展森林康养产业前期投入资金较大,要依托现有的林场、森林公园等资源,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实行PPP运作模式[6]。强调商业性融资、政策性融资和财政性支持有机结合。对于高端康养,可以以商业性融资为主,财政给予适当支持。对于大众康养,则适合开发性、政策性融资与财政支持相结合。还可重点利用林场周边村集体土地、景观、乡村特产等,让村集体或贫困户以土地、景观、文化入股的创新方式,打造一个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扶贫功能的创新发展平台,开展股权创新。

4.4 提升经营和管理主体的市场化参与能力

重视国有林场改革遗留问题,可进一步完善住房、饮水、供电、道路、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基础上,明确和适当提升国有林场的行政级别,提高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决策参与权和社会地位[7]。培养森林康养经营管理人才,可提升产品规划设计、融合、营销、内部管理等环节的能力,提升市场化参与能力。

猜你喜欢

康养温泉林场
KAI BEPPU温泉酒店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林场住宅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