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型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与治理路径

2024-01-03吴小凡赵磊磊张黎

高教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博士生治理成因

吴小凡 赵磊磊 张黎

摘 要: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事件与案例频现,厘清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特征与成因,进而探求相应的治理路径,成为博士生高质量培养环节中的关键所在。对学术型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依据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工具辅助进行访谈材料编码,归纳总结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及成因。研究发现,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淡漠化、紧张化、雇佣化等特征,本质上是博士生教育监管失位、话语权分配失衡、师生情感沟通不足、利益冲突加剧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对此,高校亟需构建校本化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师生关系监测;灵活构建导师调整与问责机制,适度提升博士生的话语权;建立温情式师生沟通机制,及时洞察与化解博士生隐性冲突;健全博士生权益保障机制,规范调节与消解导生利益偏差。

关键词:师生关系;博士生;问题;成因;治理

博士生师生关系是博士生及其导师双方在教学、科研和日常交往中建立起的相互关系,也是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博士生导师的指导方式与指导质量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相继出台的政策文本均强调应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并对于博士生导师的指导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2020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1];同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根据研究生教育特点,从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八个方面,对导师指导行为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基本规范。[2]从2000年至今,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博士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博士生导师数量的增长相对有限,部分导师对博士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知之甚少,出现了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走向极端与对立的事件频发,极大程度地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不良反响。博士生师生关系成为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但却难以把握的“模糊地带”。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尝试利用质性分析法,解读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类型与特征,分析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成因并指出归正路径,以期为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困境的消解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内涵与要素

尽管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仍然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领域。[3]师生关系具有动态化特征,其并非师生之间单向度的线性关系。虽然博士生师生关系实质上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但导师通常扮演着决定关系节奏的指挥者的角色,导师是最初决定师生关系规则和界限的人。在博士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内涵分析方面,林伟连、许迈进等人基于导师的职责角度,指出导师对其指导的研究生具有道德引领、学业科研指导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责任,同时指出积极的导学关系能产生教学相长的正效应,助益提高育人质量,这种关系应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涵义[4][5];薛天祥从科研合作角度出发,指出研究生师生关系在多数情况下其实为一种科研合作关系[6];马永红从教学相长角度出发指出,良好的博士生师生关系是指博士生与导师在学术交流、科研指导、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等过程中能够相互尊重与理解,并在学术观点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形成的一种和谐稳定的“教学相长”关系。[7]作为一种导师负责制下的师生关系,其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依附关系,也并非单纯的“老板制”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兼顾伦理性和经济性的师生关系,其既涉及导师职责,也涉及科研合作与教学相长。[8][9]

(二)博士生师生关系的现实异化与失衡困境

博士生师生关系的现实异化导致师生双方在科研合作的过程中关系失衡,逐渐形成消极的师生关系。异化与外化具有相同的希腊语词源,本意是成为他者,表示一种他者的存在方式之状态。[10]从哲学范畴对异化概念进行思辨阐述,意为主体发展至一定条件而生发出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出客体,该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压制和支配主体。[11]李军认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被解构为“人与物”的关系[12],即研究生在导师眼中是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及手段,被用于对待物的方式占有和支配。郭友兵认为师生关系异化意指师生关系的目的与手段互为颠倒,扭曲了师生关系的本质。[13]由此可见,虽然学界目前对于何為“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但部分学者结合具体研究对上位概念“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所进行的学理阐释可为此提供一定的参照。综上,本研究认为,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分离的对立关系就像一座“失衡的天平”,使得博士生导师为达成某种目的,凭借其话语权力、经济权力、学术权力等对其指导的博士生施以逾越师生关系边界的不当行为,从而逐渐导致师生双方陷入显性冲突或隐性冲突不断的困境当中。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以博士生师生关系特征、问题及其成因作为访谈的基本关注点,具体根据博士生与导师的角色分析来拓展访谈内容,并设计半结构式访谈大纲,引导受访者访谈时的讨论方向(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以期能深入剖析学术型博士生对于师生关系的态度与看法。笔者通过自身人际网络的方式寻找受访者,以学术型博士生为访谈调查对象开展实证调研,共选择男博士生45位、女博士生45位作为访谈对象(受访博士生的编号为G1-G90),35位博士生为S市(直辖市)“985”高校博士生,27位博士生为W市(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发达城市)博士生,28位博士生为L市(西部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的博士生,且90位博士生归属于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并于2019年7月25日至2020年3月12日完成访谈。

编码是将资料简化成为有组织且条理连贯想法的组合[14],也是标签或标示在研究中所汇集描述性或推论性资料的意义单位。[15]笔者利用Nvivo11软件作为访谈文本资料的辅助分析工具,对被访谈博士生的话语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分析、编码与探索。将收集到的90份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资料,同时保留被访者的口语化资料,并录入被访者的语言信息与非言语信息(如眼神、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最终共获得转录文档约40万字。本研究的编码分析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编码过程,分别对访谈提纲的访谈维度所涉及材料进行编码,尝试探寻不同访谈维度的博士生关注重点及主要观点。

二、学术型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

在编码过程中,为避免研究者独立编码产生过大误差,本研究采用两名编码者分别独立编码的编码方式,并通过归类一致性检验,判定扎根理论编码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其中,归类一致性检验的数学公式为:CA=2S/(T1+T2),S代表编码人员在资料编码方面的相同或者相近的编码数量,T1、T2表示两位编码人员各自的总编码数量。此外,编码信度系数的数学公式为(R=N*CA/[1+(N-1)*CA]),N代表编码者的个数。基于上述检验公式,计算得出博士生师生关系特征的编码信度(R)大于0.8(如表2所示),这表明两位编码人员对于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较好,能够基于编码结果进一步分析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对于博士生师生关系现状的呈现与分析是审视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的逻辑起点,可从不同的师生关系类型中找寻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成因与归正之道。通过对50份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进行整理和概括,最终形成的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形成的选择编码包括C1师生关系功利化(涉及学术撰写、劳务补助、就业推荐三个主轴编码)、C2师生关系淡漠化(涉及生活关照、沟通交流、情感支持三个主轴编码)、C3师生关系紧张化(涉及语言伤害、身体伤害、精神压迫三个主轴编码)、C4师生关系雇佣化(涉及学术压榨、学业威胁两个主轴编码)。

编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相关研究具有契合性。例如,何作井等最早将“异化”一词引入研究生师生关系问题中,并指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冷漠化、利益化、紧张化、简单化四大特点。[16]孙利军则将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现象的特征总结为利益化、片面化以及复杂化。[17]综上,结合质性分析结果以及师生关系异化的基本内涵,本研究将博士生师生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归类为功利化、淡漠化、紧张化、雇佣化等四项特征,四类特征的编码分布规律如图1所示,师生关系雇佣化、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关系紧张化的编码覆盖率较高,师生关系淡漠化的编码覆盖率相对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受访博士生较为关注“雇佣关系”、“功利关系”与“紧张关系”。

(一)师生关系功利化:背离了学术初衷的“各取所需”

伴随规模的扩张及相关改革议程的启动,博士生教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和科研政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18],由于博士生教育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而且具有多元的社会属性,这促使高校博士生师生关系也沾染了“功利色彩”。超过80%的受访博士生认为,经常会遇到论文署名权、学术压榨、廉价学术务工等问题。这也体现出博士生与导师间不仅存在知识共享与技能传授,而且也存在利益博弈、话语冲突等功利化价值取向。师生关系功利化的本质属性为“师生双方各取所需”,即博士生与导师之间达成一种无形的共识,各自争取自身利益需求。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使得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愈发扩大,就业市场对于学生的学历门槛要求日益提高,尤其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羊皮纸效应”愈发凸显,部分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以期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了逃避就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读博士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学术目标,而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历以实现经济利益等。另一方面,部分导师为追逐经济利益“开设公司”或者“拉横向课题”的现象常见,在此过程中博士生极易陷入给导师“打工”的工具人属性,而消减了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身份角色。

(二)师生关系淡漠化:“例行公事”的浅层交流

博士生师生关系构建的本质是导师与博士生双方间情感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淡漠化现象的出现,也是双方关系流于浅表且渐行渐远的体现。超过半数的受访博士生认为,其与导师的情感较为冷漠,日常与导师见面交流的次数有限,与导师沟通的内容也基本上与课题任务、毕业论文等有关,很少涉及生活、情感等方面。具体而言,博士生师生关系淡漠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师生情感沟通次数少。“甚至有的博士生在整个求学期间见到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受访博士生G22),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导师沟通意愿有关,而且也可能与导师指导精力有关。自2000年以来,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了近4倍[19],相比之下,博士生导师数量的增速却相对缓慢,部分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日趋庞大,使得其难以与每位学生有效交流,師生间的交流仅停留在例行联系层面。二是师生情感沟通内容单一化。部分博士生导师由于忙于自身的学术研究或从事经济性逐利行为,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合理的答疑请求和指导需求,对于博士生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关心程度严重不足。在这种浅表的师生关系下,部分博士生也降低了对于导师的情感期待与依赖,并与导师之间形成逐渐深化的情感隔阂。

(三)师生关系紧张化:学术冲突与地位从属

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的紧张化本质上是双方平等关系打破且冲突加剧的体现。超过60%的受访博士生指出,博士生与导师关系的紧张化与双方平等地位失衡存在关联性。随着博士生平等观念与权利意识的愈发增强,其对师生平等关系构建的渴望与诉求日益强烈,但部分导师依然持有权威强制型的指导理念,苛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命令,造成双方地位及角色失衡。一方面,如今博士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来源多元,其自主意识与独立意识不断增强,若其在学习生活中追求的学术自由与导师的学术控制产出矛盾与冲突,易产生“博士生与导师学术署名冲突”(受访博士生G14)、“导师对博士生个人能力与态度并不满意且强制要求博士生转出或退学”(受访博士生G17)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导师仍墨守传统师徒制的成规,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且学生应处于被支配的一方,在学术培养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研究兴趣点、强加自己的想法于学生,也较少关注博士生学业、生活与情感等方面的状态与问题,易出现“博士生对导师不满、厌恶甚至敌视”(受访博士生G27)等若干问题。

(四)师生关系雇佣化:成果挂名和相互依附

师生关系雇佣化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科研剥削”特性。超过70%的受访博士生指出,博士生与导师关系呈现“雇佣化”特性,博士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说法较为常见。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雇佣关系是以成果挂名与依附为起点的主体间关系,其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师生双方通力合作,而是学生依附于导师的“声望”,导师依附于学生成果的功利化合作模式。首先,在学术发表方面,部分导师在职称晋升、课题开展、成果发表等方面存在精力不足现象,其一般通过学术权力的发挥,使得学生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价格为其学术利益的最大化服务,经常出现“部分导师享有学生科研成果的最终支配权”(受访博士生G38)、“导师不参与研究过程,但要求挂名学生科研成果”(受访博士生G33)等问题。其次,在人身依附方面,有研究者基于较大规模的实证调查后发现,部分导师利用专业或行政权力干涉学生自由,人身依附现象频发[20],表现为部分导师以指导学位论文、推荐工作岗位为由向学生“寻租”,双方达成不正当协议,进而出现“导师以微薄经济利益强迫学生从事导师个人杂活工作”(受访博士生G40)等若干问题。

三、学术型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毋庸置疑,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尤其是近年来,一系列师生关系异化事件频繁见诸媒体,在社会舆论中引发广泛关注。鉴于此,把握当前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厘清和分析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何以异化”的成因,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基于国内师生关系问题成因的访谈材料,予以编码分析,最终形成“师生情感沟通”、“教育监管制度”、“教育话语权分配”、“科研寻租风险”四个选择编码(编码覆盖率如图2所示)。总体观之,利益冲突风险、教育话语权分配、教育监管制度、师生情感沟通编码覆盖率均在40%以上,其属于受访博士生较为关注的核心因素,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是博士生教育监管失位、话语权分配失衡、师生情感沟通不足、利益冲突加剧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缺位,难以实现师生关系风险动态监测

如访谈结果所示,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的缺位属于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关键成因之一。目前高校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多以教育质量评估为出发点,忽视对培养过程中师生关系异化风险的监测与预警。一方面,虽然国家层面的规章与政策在“师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生师生关系规范,如教育部發布的《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提出[21],研究生导师需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培养研究生尊师重道的学术道德规范,但具体至学校层面,基于预警取向的校本化师生关系监测制度制定依然较少,目前博士生监管制度仍以教育质量为标准。超过半数的受访博士生认为,不少学校未着重根据不同类型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的性质对可能性危害后果预警进行制度设计。例如,有部分高校建立博士生学业预警机制,以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对博士生进行监测与评估,却忽视对博士生师生关系的监测与干预。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尚未基于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分类特征、博士生导师的指导行为边界,建立较为健全且动态化的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评估与反馈制度。超过70%的受访博士生指出,其所在高校较少关注导师指导行为是否越界或失位的评估制度建设,且缺乏致力于实现师生关系实时反馈的保障性文件。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情形由于导师扮演的多重角色亦具有多重性,倘若出现导师指导角色失位,如何基于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导师安排等问题依然难以解决,一定程度上加剧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后续治理难度与复杂性。

(二)博士生教育话语权分配失衡,缺乏健全的导师调整与问责机制

访谈发现,博士生教育话语权分配失衡属于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关键成因之一。博士生师生关系建立在话语逻辑的基础上,导师对于博士生能否通过期中评估、是否具备论文答辩资格等具有极大的话语权,其实质是对博士生教育平等性的罔顾和漠视。超过50%的受访博士生认为,博士生导师在与博士生沟通中较为强势,习惯利用自身的学术权威与职业权威打造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博士生不敢主动表达自身想法、观点与态度。“有些博士生拜访导师称为‘面圣’或担心得罪导师”(受访博士生G3),诸如此类行为暗示着学生正扮演被导师“话语欺凌”的角色。而且,当前博士生师生间的话语权矛盾消解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例如导师更换与问责机制),当师生之间权力地位严重失衡且难以缓和时,很难及时调控场面。在话语权分配方面,“缺乏灵活且便捷的导师更换机制也是导致导师权势过盛的一大因素”(受访博士生G1)。因此,在师生发生严重冲突时,合理的导师更换与问责机制也是重构博士生教育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三)博士生缺乏沟通意愿,师生隐性冲突的负面影响凸显

访谈发现,师生缺乏有效的情感沟通属于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成因之一。“师生间有效沟通的缺乏和情感关系的疏离将使大学具有浓厚的企业色彩”(受访博士生G3)、“师生关系缺乏伦理关切”(受访博士生G6)等看法,也反映出当前博士生教育着实存在师生情感沟通方面的现实问题。超过75%的受访博士生认为,师生若缺乏情感沟通,则会在一定程度“催生”师生之间的隐性冲突。但现实是,迫于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博士生在师生相处和沟通中常处于“被动”地位,欠缺沟通的主动意愿与行动。师生隐形冲突是指师生关系逐步距离化,有的博士生深受精神压迫与折磨,伴有沮丧甚至抑郁情状。一是情感沟通方式错位。部分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较多且工作繁忙,常用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沟通,习惯采用“权威家长式”交流方式,师生之间难以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互动,学生往往会对导师心生不满与畏惧。二是情感交流内容失位。不少导师过于重视师生在学术领域的互动交流,较少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关切。同时,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说,若学生本身不以“成为学者”为志业,此时师生之间如果未进行有效的沟通,无疑将为后续师生间隐形冲突的产生和加剧埋下伏笔。

(四)利益冲突风险干预体系缺位,师生利益偏差的动态调节不足

访谈发现,利益冲突风险属于不良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关键成因之一。超过85%的受访博士生认为,利益冲突相关的风险问题是导致博士生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导火线”,且当前高校日趋深化的利益偏差化是师生关系异化的重要成因。一是师生间科研利益冲突日益严峻,这主要表现在开展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一些导师漠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潜能”(受访博士生G8)、“主导并强制学生从事导师自己的课题项目和其他科研任务”(受访博士生G9)等问题的出现,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束缚压迫的状态。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原本对于学术的热情与追求、科研内部动机逐渐消退,甚至产生厌倦、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二是利益冲突风险干预体系缺位,师生利益偏差调节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师生间往往由于署名权、经济利益分配等方面未达成共识并产生矛盾,高校博士生教育管理部门若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博士生利益保障制度,则很可能加剧利益冲突风险的实质性危害。在师生利益博弈的过程中,亟需明确师生利益偏差预警与干预的主体责任与义务。当前依然存在“部分导师过于追求个人利益价值最大化”(受访博士生G15)的现象,不少高校在学生利益诉求反馈与个性化满足方面仍缺乏专门的治理小组与合理的干预方案。

四、学术型博士生师生关系问题的治理路径

基于对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及成因分析,从建立校本化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导师更换与问责机制、温情式师生沟通机制及博士生利益保障制度四个方面提出治理路径。

(一)构建校本化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师生关系监测

在现行的博士生教育体系中,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失位,难以实现师生关系风险动态监测。师生关系风险动态监测的实现应以实时数据的反馈为依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的构建应关注基于本校数据的证据化监测。为此,构建校本化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亟需推进基于大数据的师生关系监测。一是建立校本化的博士生师生行为规范与行动条例。以往各高校在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建设方面一般以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行政性文件为直接依据,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针对高校博士生师生关系规约的具体性规章文件,以构建博士生师生关系的制度与组织保障。可尝试基于本校学院及学科分布、博士生种类等不同方面,借助大数据服务系统,组建“校级-院级-系所-学科”四级联动型博士生信息反馈制度体系,着手建立校本化的博士生师生行为规范与行动条例。二是打造基于数据预警的博士生教育监测方案。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持续采集和分析博士生的学业、生活、情感等数据,实时掌握师生双方的心理与行为状态变化,生成博士生发展预警与干预方案,做好师生关系异化风险识别与排查工作,助力师生关系的常态化、合规化发展,为博士生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三是建立基于数据诊断的博士生师生关系考核制度。应明确高校、学院、导师、博士生在博士生师生关系评价与考核中的角色定位、权利界限和责任,将博士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行为信息纳入师生关系考核,并进行系统性的数据诊断,导师在师生关系方面的量化得分应纳入年终考核与职称晋升参照指标,对于师生关系异化分值超越临界点的导师进行通报批评与勒令改正。

(二)灵活构建导师调整与问责机制,适度提升博士生的话语权

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导师由于其个体身份的学术权威、职业权威等优势,占据较大的话语权份额。面对当前博士生教育话语权分配失衡、忽视导师更换与问责机制构建等现实问题,应灵活构建导师更换与问责機制,适度增强博士生的教育监督话语权。一是建立清晰且灵活的导师调整机制,适当赋予博士生相应的导师变更权。博士生培养单位要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导师调整方案,不仅要考察导师教学能力、科研质量,更要注重导师的人格操守、师德师风,避免出现学术指导失位现象,及时“清洁”博士生导师队伍。当学生因导师过分的学术压榨、学术欺诈、学术误导陷入非健康状态或者申请变更研究方向时,在合乎情理的基础上,应适度赋予学生相应的导师更换权。二是应注重推进博士生导师行为失范问责机制建设,适当赋予博士生相应的问责参与权。以往不少高校博士生教育问责的规章制度过于笼统,院级及其下辖系所缺乏具体且清晰的行动条例,而且学生在相关问责程序中的参与感不强。高校及其院系极有必要在导师行为失范问责的行动条例建设中,成立以博士生代表为主体的博士生权益保护小组,提升博士生权益保护小组在导师评价与监督方面的话语权。

(三)建立温情式师生沟通机制,及时洞察与化解师生隐性冲突

与显性冲突相比,博士生与导师间的隐形冲突一般隐藏于行为表现背后,且往往与情感冲突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建立温情式师生沟通机制,及时洞察与化解博士生隐性冲突,具体需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搭建真诚的情感流露渠道。导师与博士生间的思想感情交流需秉承诚恳原则,导师应真诚关心博士生在学习、学术、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想法或动态,也应坦诚表述自身对于博士生成长与发展的个人观点与建议。二是确保师生交流制度化。高校需采用制度化手段以要求导师不得无故拒绝学生来访,并通过工作记录、学生报告等形式对导师进行监督,培养师生定期交流的习惯。三是营造相互尊重的交往氛围。导师与博士生的教学与生活交往需遵守相互尊重原则,导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情感、维护学生的尊严和爱好,与博士生营造一种伙伴关系,在整个学术群体中形成育人为本的指导文化。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关注导师的科研进展、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自觉与导师进行常态化的交流互动。四是创设理解至上的交流情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双方不仅要通过语言传递想法与信息,更需要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导师与博士生的教学与生活交往应秉承理解原则,面对问题采取移情理解,即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解决问题。五是建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化解机制,确保学生在遇到不利于自身发展的问题时,有切实可行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综上,由于隐性矛盾具有抽象可能性的特征,面对出现的问题应做到具体分析,需要把握师生沟通交往中的“分寸感”,洞察师生间的隐形冲突根源,以便寻求化解博士生与导师暂未暴露公开矛盾的正确方式。

(四)健全博士生权益保障机制,规范调节与消解导生利益偏差

鉴于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利益冲突与偏差问题往往涉及学校、学院博士生教育的多个环节,因此有必要健全高校博士生权益保障机制,规范调节与消解导生利益偏差。一是着手从学校、学院、系所等层面分级搭建导生行为失范与利益冲突监测平台。学校需携手技术开发商、院系等利益相关者共建导生行为失范与利益冲突监测体系,尤其是应注重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教育数据监测方面的应用,促进监测系统与平台的智能化构建,而且应实现博士生师生关系角色的规范限定,确保博士生利益诉求的制度化制约,定期审查博士生成长记录档案,并通过工作记录、学生报告等形式对师生关系角色发展进行监督。二是创建高校博士生师生利益冲突调节机制。博士生教育主管部门、院系等博士生教育管理主体应基于师生利益冲突的动态反馈,及时筛选出问题导师与问题博士生,进而采取相应举措以消解师生矛盾。同时,应完善博士生导师选拔与评价机制,可适度淘汰责任心差、学术指导严重失责的问题导师。三是组建高校博士生导师资源配置监测小组。博士生导师的分配可能在部分院校及专业存在比例失衡的问题,为此,应适度规范博士生招生数量和比例,使博士生规模处于合理水平,实现博士生导师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博士生指导与导师培养能力的相对平衡。四是改革高校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制度。高校、立项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重点考核课题负责人、课题主要参与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作出的真实贡献,严格防范学术科研过程中出现“包工分配”现象,为博士生在科研项目的参与过程中获得学术利益与经济利益提供切实保障。

五、结语

当前,面对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恶性事件频发、不良师生关系愈演愈烈的现实,厘清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探求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的治理路径,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刻不容缓。毋庸置疑,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向上向善,进而使得整个社会向上向善,而剥削、异化和不平等阻碍了博士生个体通往人性完善之路与学术素养培育之路,师生关系紧张无疑将对博士生个体成长、博士生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产生负面效应。由此,加强高质量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对新时代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共同的情感交换与积极互动,在博士生的筛选与培养过程中除了对科研素养及能力的关注之外,还应重视对博士生自身健全人格、学术品质以及生涯发展的多方位引领,帮助博士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学习与研究态度,磨炼自身意志与品格。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博士生师生关系的问题表征及成因进行深度剖析,本身是对如何优化博士生师生关系、实现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回应。面对博士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张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对于和谐博士生师生关系构建的迫切诉求,必须进一步重视和探索博士生师生关系的监管机制,各方要通过全方位、多渠道、高力度的治理举措,有效治理我国博士生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助力新时代我国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27)[2021-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7_49183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EB/OL].(2020-11-04)[2022-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11/t202011 11_499442.html.

[3]HAGENAUER G,VOLET S E.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t University:An Important Yet Under-Researched Fiel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14,40(3):370-388.

[4]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5]许迈进,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7-80.

[6]薛天祥.试析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1(4):88-91.

[7]马永红,吴东姣,刘贤伟.师生关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学术兴趣的中介作用[J].清華大学教育研究,2019(6):117-125.

[8]周青青,张胤.基于师生关系视角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133-136.

[9]陈恒敏.导师、研究生关系的内在属性冲突及其超越:兼论一元主义雇佣关系的建构[J].江苏高教,2018(1):69-72.

[10]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2-208.

[11]姜国柱.中国古代异化思想初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1(4):17.

[12]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140-147.

[13]郭友兵.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2):6-11.

[14]SMITH C ,SHORT P M .Integrating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Note on Methods[J].Qualitative Sociology,2001,24(3):401-407.

[15]CHOWDHURY M F.Coding,Sorting and Sifting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Debates and Discussion[J].Quality & Quantity,2015,49(3):1135-1143.

[16]何作井,李林,周震.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J].外国教育研究,2007(6):40-43.

[17]孙利君.构建当代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1(6):7-10.

[18]秦琳.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逻辑、目标与路向:知识生产转型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10):81-90.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8-27)[2021-12-09].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20]董文婧.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EB/OL].(2018-01-18)[2021-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责任编辑 刘第红)

收稿日期:2022-03-06

作者简介:吴小凡,江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磊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副主任,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少年行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文科实验室副主任,博士;张黎(通讯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无锡/214122)

猜你喜欢

博士生治理成因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