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训研创服”四位一体高职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4-01-03曹玉娜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实训育人职业

曹玉娜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强调了教育的实践性。事实上,在我国,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的思想也源远流长:早在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就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民国时期,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1]可见,实践育人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

对于高等教育,早在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已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2]。而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其教育本质看,应该更加强调和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践育人的要求更为突出。2022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3]近两年来,在“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时代要求下,扎实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推进实践育人成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举措。

1 当前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现状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熏陶和磨炼。因而,各类实践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当前,职业教育研究领域虽然形成了多种模式的实践育人体系,但在育人主体、育人过程等方面依然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1.1 实践育人主体单一化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并且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逐渐深入。但总体来看,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或不够深入的现象依然存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仍是唯一的育人主体。以实践课程开设为例,当前职业院校在实践课程开设时首先考虑的是校内教师和学校现有实训设备,并以此为主要开课资源和开课依据;却很少在专业课的实训环节,考虑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而且实训课程主要由校内教师指导完成,学校有什么设备就开设什么样的实训内容。由于学校的实训设备并不能直接对接市场和社会,更新换代慢,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工厂生产实践并不同步[4],难免造成毕业生就业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与企业对人才的期待有较大落差。

其次,教学大纲的确定、教材的编写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直接关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社会适应性提升的关键要素,都由学校单一主体完成,企业参与度低或基本不参与。这也是造成毕业生与企业所需的人才不匹配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实践育人环节较薄弱

职业教育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应用能力高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内容安排上理应将更多的课堂活动搬到生产车间,在实训环境下开展理论讲解,从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但实际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比,无论是课程安排的难易程度还是办学成本都低于实践教学。为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要求[5],从而在政策上对过去理论课时偏多的问题进行约束。实际情况是,多数院校在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时计划上的确满足了实践性教学课时超过50%的要求,但部分实训课时的设置仅仅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计划里。实践教学既没有广泛开展,也没有细分实训目标,更没有建立专业课实训教学的评价机制[6]。因此,这部分实践课时并没有真正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相应地也就没能发挥实践对人才技能培养的作用。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强调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所从事行业的适合程度。因此单靠课堂教学以及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花大力气将理论知识迁移转化为职业能力,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尤其是将实训、实习等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1.3 实践育人过程缺乏系统规划

很多职业院校也逐渐意识到了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实践过程,因此各校实践育人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企业实践、顶岗实习、暑期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各类大赛等;但由于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是各部门各自为政,以完成本部门分内活动为目的,较少考虑该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衔接性,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带有盲目性和从众性。一些选拔性的比赛活动由于存在名额竞争,只有极少数同学有机会参加,大部分同学缺乏借助参赛过程精深挖掘专业知识的训练经历;而一些有大规模需求计划的志愿活动却又存在指派性质,学生难免出现情绪化现象,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各类实践育人活动整体规划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2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实践育人方式正好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指明了“怎样培养人”的方向问题。实践育人的主要目标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指明了“怎样培养人”的方向。

2.1 明确“为谁培养人”,增强实践意识

2019年高职扩招以来,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虽然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并不低于普通本科毕业生,但其稳定性远远差于普通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频繁跳槽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与企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形成强烈反差:事实上并非真的缺乏求职者,而是缺乏“能说会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满足不了企业行业和社会需求,毕业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尤其是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工作环境慢,社会适应性弱,满足不了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就显得部分企业“招工难”。特别是自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思想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难和创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为实践教育指明了方向[8]。2022年9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时,再次强调: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众智汇、众力发展市场主体,壮大经济新动能[9]。

为加快推进和有效提升实践育人效果,首先要增强师生实践意识,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现场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学校的人才供给跟得上企业的人才需求,才能为企业、行业和社会培养急需能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满足社会对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乡村振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紧缺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明确了“为谁培养人”,才能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2.2 明确“培养什么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明确“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各种形式的实践育人,无论是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还是产业学院、工匠学院等新型合作模式,都是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过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增强实践育人意识的具体体现,成为职业教育办学里程碑中的一面面旗帜,使职业教育关于“培养什么人”的思路越来越明晰。

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要求[10],该要求为职业教育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际上对高职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指示,同时也指明了“怎样培养人”的育人过程。职业院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优良品行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育,但更重要的途径是在实践中认识家国,增强对家国的情感;其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育人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质上就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的姿态走进社会、走向生活。

2.3 解决“怎样培养人”,落实实践育人政策

实践育人是高职院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既是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我国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呼唤。

检验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企业和社会的认可,而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往往建立在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和持久度上,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校期间职业能力培养即实践性教育活动的育人成效。这就需要进一步落实实践育人政策,首先要落实“实践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的课程安排要求,确保实习、实训活动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等形式主义存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应用能力是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与需要。

3 “训研创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内涵及构建

基于上述实践育人过程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实践育人价值取向,笔者提出以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为两大主要内容的实践育人过程,构建“训研创服”四位一体的全程实践育人体系,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和实践活动中来,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育人效果。

在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及其体系的构建中,实践和育人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能顾此失彼。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首先要明确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发挥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育人作为两大实践内容,构建“训研创服”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图1)。

图1 “训一研一创一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

3.1 通过专业实践育人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专业实践育人主要通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训”“研”“创”三个过程,打牢学生专业实践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训”指以学科基本训练项目为基础抓手,培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并通过各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培养“专、精、深”的“工匠精神”,在竞赛中反复打磨作品,精益求精,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目的;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功基础上,开展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训,实习实训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校作为单一培养主体的不利因素,企业不仅要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工作环境、实习岗位等,还要提供企业师傅手把手的指导,甚至让企业师傅走进学校走上讲台为学生带来现场版的理论教学和现实问题解决方案,实现校园里“师徒结对”的帮扶功能,真正将学生课堂所学和企业所需联系起来,通过顶岗实习期间的“真枪实弹”达到实践育人目的,增强社会适应性,发挥好企业作为育人主体的重要作用。

“研”主要借助产学研项目研究以及专利大赛等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是“训”层次的提升。以大学生专利大赛、产学研项目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设计和应用能力,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这既能大大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将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在此过程中,企业行业作为成果转化和产学研项目研究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导向作用。

“创”指以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业项目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自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思维以来,高职院校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各种创业园、项目孵化器等应运而生,学院开设了相关创新创业课程等为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这既解决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专业应用和拓展能力。

3.2 借助综合实践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体育人效果

除了通过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水平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专业实践育人基础上,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育人活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社会适应性。这也体现出实践活动和人才培养都最终服务社会的属性和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综合实践育人过程中,学生可参与对象较多,这既要遵循学生自主自愿原则,还要积极发挥学校在活动组织中的计划、统筹作用。各部门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并对其进行有计划的整体安排,避免出现部分活动扎堆参加,部分活动无人问津的现象。只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的计划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发挥综合实践育人的作用。

“训研创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从专业的训练实践到产学研融合再到创新创业、服务社会,结构上四位一体、涵盖全面,内涵层次上逐渐提升。构建高职“训研创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既是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我国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呼唤。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职“训研创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既涵盖了专业实践育人,又推动了综合实践育人,将有助于学生价值塑造、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实践和育人始终紧密联系。开展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仍是育人,因此发挥好实践育人在高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结语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而各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既能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适应性,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构建高职“训研创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将实践育人扎实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技能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实训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