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1-03董林珏
董林珏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党政办,江苏 南京 210048)
5G、AI、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互联网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使得“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所有高校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检验我国教育信息化成果的有效举措[1-2]。进入“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试验田,加快互联网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然而,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一个较大缺陷,即未将信息化与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进行综合考虑。基于此,本文在论证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职业院校对“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调整的路径。
1 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推进职业院校的思政教学改革,加速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建设,并将“德智体美劳”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环节,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作为教育主线。可见,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已然成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诸多职业院校实施“三全五育”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后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感。基于此,打造“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促使新时代学生“五育”协调发展,成为当前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使命。
1.1 育人目标:全程性指引不明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多数职业院校推进“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普遍存在育人目标全过程指引不清晰、不明确的问题。该种情况下,管理部门、教师在落实相关工作过程中难以科学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三全育人”缺乏实效性。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中存在保障体系不健全、机制运行不理想、体制设置存在局限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推进育人目标制定与分解过程中尚未形成科学准确判定标准,导致管理部门、教师“生搬硬套”育人目标与工作[3-4]。面对此情形,多数院校能主动制定“三全五育”育人目标,但缺乏宏观把握育人目标的调控能力,无法提供全程性育人指引。另一方面,“五育并举”理念滞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的“五育”发展并不均衡,其中美育、劳动、体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极易被忽视[5]。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职业院校对“五育并举”理念、战略意义、重要地位方面还存在认识不足、理解世俗化等问题,导致“五育并举”理念尚未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共识。
1.2 育人过程:全方位协同不够
近年来,诸多职业院校在推进新型教学工作中极易发生不协同的现象。其一,各部门存在“碎片化”现象。职业院校内部的育人力量与育人资源未能充分整合、调配,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间缺少融合性,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间缺乏配合,使培养学生的各环节缺乏有效贯通。其二,五育并举中存在“过分重智”的现象。五育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的有机整体,若只偏重“五育”中的某项,则会造成与其他项缺乏关联性,难以形成一体化的育人合力。但当前仍有诸多职业院校采用机械化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一教学现状助推了智育的发展,使得体育、德育、劳育、美育陷入捉襟见肘的窘状[10]。
1.3 育人内容:全面性创新不足
职业院校“三全五育”育人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升了育人质量,但仍存在学生追求优质教育与“三全五育”育人内容难以匹配的矛盾。在推进“三全五育”教育改革进程中,职业院校仍未全面、系统总结出“三全五育”的教育规律与内涵,难以发挥这一机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做好“五育”平衡发展,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德育无声作用尚未体现;对体育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质量不高;对“美育”只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尚不足以探索美育在品德、科研、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劳动知识开展劳动教育,对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并不到位。因而,部分职业院校在挖掘“五育”教育中更深层次内涵时略显疲态,降低了学生对“五育”培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教育信息化对“三全五育”协同育人的影响作用
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全面开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三全五育”机制的主要阵地,职业院校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改革战略,深化数字化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创新育人模式。
2.1 “资源共享”是组成“三全五育”协同育人的逻辑起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信息资源服务普及行动中提出,要建成及优化“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等目标。资源共享作为建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整合与集聚各科教学资源,为职业院校更好开展“三全五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组成“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逻辑起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德智体美劳资源协同生态体系,使各项学习资源不受限时空限制,得以在学科间、学科内充分共享,为学生博览群书与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国家为学生新开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多达7万个,教师空间多达2万个;国家高校网络云平台累计访客10.68亿人、页面浏览次数64.34亿次。由此可知,教育信息化可有效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为优质资源共享、复制提供了无限可能,为职业院校推进“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信息科技”是实现“三全五育”有效融合的技术动能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五育融合”的实践具有重要支撑及助推作用,使“五育融合”更易实现[6]。“五育融合”即突破五育边界,促进五育间的互动、交流以及融通,既立足五育并举又超越五育并举[7-8]。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我国逐渐迈进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教育模式。而“信息科技”作为新时代技术变革的重要变量,对打破“三全五育”边界,加速“三全五育”融合与协同育人发展赋予了技术支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环[9]。其一,信息科技稳固“德育”之基。信息科技可打破时空的限制,是家长与职业院校线上沟通的桥梁。家长可远程与教师交流,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其二,信息科技推动“智育”创新。职业院校运用“教育+APP”提供通知公告、家庭作业、失物招领、考勤记录等服务,为家长、教师、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的教育教学信息。其三,信息科技提高“体育”成效。职业院校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设备与技术建成“智慧体育”,构建“可记录、可分析、可评定、可监督”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测系统,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及健康知识。其四,信息科技丰富“美育”内涵。职业院校借助3D打印,将美育与科技融合,引导学生将剪画及动手的过程形成3D打印作品。其五,信息科技深化“劳育”成果。职业院校将技术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自主以图片、音视频、文字形式呈现出来,记录劳动成长足迹。总之,“信息科技+教育”能够将“三全五育”内容以信息化方式在线上线下进行传播,形成所有学生追求全面发展与崇尚“五育”的良好氛围。
2.3 “教学互动化”是创新“三全五育”育人模式的重要措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有序推进了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并增强了师生互动与提高了育人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学互动化既为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奠定基石,也为院校开展“三全五育”育人模式提供重要举措。尤其是作为教学互动化平台而言,信息技术为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教育带来互动式教学平台的同时,还带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该平台不仅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也通过构建开放式互动智慧课堂,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和信息素养[10-11]。据CNNIC发布的数据统计(表1)报告可知,2016—2021年我国在线互动教学用户持续上涨。截至2021年底,在线互动教学用户上涨至4.01亿人,与2019年相较增长1.42亿人,预计2022年在线互动教学用户将上升到约5.6亿人。可见,在线互动教学已成为主流形式。此外,教学互动化为职业院校带来更加多维、新颖的课堂教学体验。例如,录制课堂中生动有趣、高光发言等内容,将其做成微课,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生动、灵活。
3 教育信息化下“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构建“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立体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信息研判、良性交互、资源共享、反馈调节等环节,需要科学运转及保持各部分的协同配合。
3.1 构建“信息化+信息研判”机制
第一步,信息搜集。信息搜集是信息研判的基础环节,需要找准信息搜集渠道和确定信息搜集种类。一是信息搜集渠道。信息渠道主要分为“单主体对单主体”“单主体对多主体”“多主体对多主体”。“单主体对单主体”即通过交流工具进行单独沟通,如采用微信、QQ等一对一进行咨询、了解。“单主体对多主体”即通过网上课程、网络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此方式搜集范围较大。“多主体对多主体”即职业院校所有师生均可通过加入网络社区,共同探讨、交流学科相关知识,形成多方互动平台。二是信息搜集种类。信息种类主要包括“校内网络信息”与“校外网络信息”两个方面。“校内网络信息”主要是了解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学生学科困惑(德智体美劳相关学科的疑惑);“校外网络信息”重点关注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的时政新闻及社会实践信息等网络信息。
第二步,信息整理。信息整理是信息研判的第二环节,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与汇总。一方面,做好组织保障。相较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整理专业度更高、难度更大。因此,要构建专业网络信息整理队伍,对网络信息进行排查,排除失效、虚假信息。另一方面,确立标准。面对纷乱繁杂的网络信息,只有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标准,才能将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划分。
第三步,信息研判。信息研判即对现有信息与材料实施深入研究、判断。在研判过程中,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即在不放过任何重要信息的前提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使职业院校对繁杂的内容进行精准判断。二是及时性原则,即在全体人员共同配合的前提下,职业院校及时研判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需求及重大舆情事件等。三是科学性原则,即在开展全面、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采用科学方式,判断信息影响范围,从而保证“三全五育”育人模式的效果。
3.2 构建“信息化+良性交互”机制
一是数据简单聚合转向信息化智能分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全新视角。高职院校不仅能够通过数据快速、有效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情况,还可透过网络数据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最重要的是,网络技术为完善“五育”教育的全面、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互动反馈机制,实现了教育智能化、物联化。
二是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大数据、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便捷的互动平台。在“三全五育”过程中,交互式白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充分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相较传统白板,交互式白板能实现电脑与白板间的交互操作,还可将内容实时存储在电脑中,实现完美交互。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随时调整与修改白板中的可见内容,并实时将学生反馈保存至不同文件图层,提高教学质量。交互式白板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壅塞,强化了师生间良性信息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式新型课堂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兴趣度陡然上升。
三是教育引导转向相互影响。教育信息化攻破了传统教育的简易形式,使师生之间逐渐从引导转向相互影响。每个人都是信息接收源,也是信息生产源。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可构建网络互动“IDV云终端”平台,以达到“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效果。此平台与传统部署方式不同,主要采用云部署形式,将课程桌面镜像、应用等与课程有关的资源集中在云端统一管控与下发,其框架如图1所示。两者仅需要通过校园网进行连接,无须工作人员到场,就可实现远程信息化课程统一调整、配置以及管理服务。“IDV云终端”不仅能够为给师生带来灵活、丰富教学体验,还能最大程度简化运维难度,提高“三全五育”育人效率。
图1 IDV云终端平台框架
3.3 构建“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
第一,技术资源共享。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三全五育”协同育人中,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开展。广义层面,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共享。一方面,通信技术是在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中帮助学生拓展和延伸神经系统的,保证各类交互信息有效传递的技术。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在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中担任教育大脑功能的扩展及延展,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共享技术不仅加强“五育”和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也是提升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有力保障。狭义层面,各类学术网站与技术资源的互补。对一些优质信息资源可进行共享,如“学习强国”,其内容权威、种类多样、信息丰富,能够作为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网络资源共享。该部分主要采用数据的方式,将动画、图像等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发布到网络平台,供师生使用。基于网络资源的特点,在建设“三全五育”协同育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中,需处理好可控性和开放性、有序和无序之间的关系。其一,可控性和开放性。网络资源的范围与种类极为广泛,其传播、来源均为开放状态。网络资源共享要确保共享的信息来源、内容的可控性。特别是职业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的信息资源,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和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性,尤为珍贵。其二,有序和无序。当前,网络信息资源数量庞大、杂乱无章,处无序状态,但高职院校可通过数字技术从无序资源中挑选高质量育人信息,以有序共享到多个职业院校资源平台终端。
第三,学术资源共享。学术资源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广泛”“质量不一、内容具有媒体交互性”“发布自由、信息来源广泛”等特征,不只是分布在职业院校或学术机构网站上,还分布在国际组织、各类信息媒体、政府以及相关行业的网站上。“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基于学术资源特征,以及职业院校育人总体目标,有效地收集、分享学术资源,其框架如图2所示。此外,高职院校要建造网络学术资源库,共享校内外学术资源,推进高职院校“三全五育”协同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
图2 资源共享机制框架
3.4 构建“信息化+反馈调节”机制
一是形成“人机”双向反馈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信息技术拓展了人机双向反馈机制的范畴,为师生了解“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智能学习促使师生与技术之间的交互频繁多样,如学生与智能技术代理的交互,既帮助自身优化了知识,也为教师提供了有效反馈。其二,强调学生在反馈机制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反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互动和反馈,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为平台提供诸多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达成“三全五育”的学习目标。
二是提升教师信息反馈能力。教师反馈素养高低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与知识交流,还会影响学生对反馈内容的理解程度。其一,职业院校应做好相应保障,从引入专业设备、提供学习机会等方面提升教师反馈素养。引入反馈信息管理系统,将有效调节“三全五育”教育过程中反馈方式与相关数据,为教师解读与运用反馈信息提供支撑,进而提高教师反馈质量。同时,教师应利用可视化工具深入与实时了解学生在线反馈情况,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并及时提供精准反馈。其二,教师应主动提高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师生反馈循环。教师要加强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寻求反馈,表达对“三全五育”协同育人机制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提出自身所想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