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长期卧床坠积性肺炎老年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4-01-03洪常青通信作者
洪常青,徐 越(通信作者)
(1江苏省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放射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2扬州市广陵区汤汪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 江苏 扬州 225000)
坠积性肺炎作为一种严重的消耗性疾病综合征,其本质为特殊的混合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因病情危重、复杂而长期卧床,导致肺底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的状态,从而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故长期卧床是导致坠积性肺炎的根本原因,并且多见于重症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卧床患者[1-2]。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免疫功能的下降,更是坠积性肺炎的高危人群,坠积性肺炎一旦发生则会对处于重症疾病状态的老年患者产生严重影响,对其生命安全亦具有不同程度的威胁,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引起呼吸窘迫、败血症、肺心病等不良临床结局,直接导致老年患者康复周期延长、近远期预后结局变差,因此临床对于坠积性肺炎主张及早诊断、及时干预以及对症治疗[3-4]。重度坠积性肺炎的临床诊断难度并不大,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咳嗽、咳痰、发热等)与血生化检验(中性粒细胞升高、痰培养阳性等)即可诊断,但对于症状不典型、不明显的轻中度坠积性肺炎患者的早期诊断则较为困难,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坠积性肺炎与病情评估的主要手段,并且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可实现轻中重度坠积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与病情评估,并在临床治疗指导方面具有一定作用[5]。目前螺旋CT是肺部疾病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式,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辐射剂量低、断层成像、后处理功能强大的特点,对各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均具有极高的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其中螺旋CT对肺部炎性、感染性病变的灵敏度与诊断准确率已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而在坠积性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螺旋CT同样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以59例高度疑似坠积性肺炎的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螺旋CT在长期卧床致坠积性肺炎老年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江苏省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收治的疑似坠积性肺炎患者59例。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7.20±5.30)岁,卧床时间3~15个月,平均卧床时间(8.5±2.2)个月,明确原发疾病为脑卒中35例,骨折并慢性心衰12例,肾病综合征合并肾功能衰竭7例,其他5例,临床症状表现者为肺部啰音55例,发热27例,咳嗽54例,咳痰46例,存在意识障碍者36例,实验室检查明确痰培养菌阳性54例。
纳入标准: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均具有长期卧床病史,时间≥3个月;③明确原发疾病;④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高度疑似诊断坠积性肺炎;⑤年龄≥65周岁;⑥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且均进行胸部螺旋CT。排除标准:①明确其他病因导致的肺部炎症;②全身急慢性感染;③不能配合检查与治疗;④精神疾病;⑤恶性肿瘤;⑥预计有效生存时间<3个月。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螺旋CT平扫,螺旋CT采用我院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层厚为5.0 mm,层距为5.0 mm,螺距为6.0 mm,矩阵为256×256,患者双臂上举过头顶,仰卧位足先进,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膈底,患者在一次良好屏气下完成扫描。获取的原始影像资料自动上传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自动重建,本次研究主要以MRP重建模式为主。
1.3 观察指标
螺旋CT影像结果均由我院2名诊断医师以双盲法进行阅片诊断,以临床综合判断结果为依据,分析螺旋CT对坠积性肺炎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并观察螺旋CT对坠积性肺炎的检出情况,分析其CT征象与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螺旋CT诊断结果
59例高度疑似坠积性肺炎患者中经综合诊断明确坠积性肺炎54例,其他5例。螺旋CT对坠积性肺炎诊断灵敏度为96.30%(52/545),特异度为80.00%(4/5),准确率度94.92%(56/50)。Kappa= 0.699,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强,见表1。
表1 螺旋CT诊断坠积性肺炎的结果情况 单位:例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坠积性肺炎相关并发症的检出结果
螺旋CT共检出合并胸腔积液35例,其中单侧胸腔积液10例,双侧胸腔积液25例,检出合并胸膜病变17例。
2.3 坠积性肺炎的CT征象与表现
54例确诊的坠积性肺炎患者CT影像中病灶均位于下叶背侧,2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肺沿着肺纹理分布的多发小片状模糊密度增高影,表现为散在、多发、边缘模糊、小病灶,部分患者合并有胸腔积液与胸膜反应;另有16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叶楔形模糊密度增高影,病灶面积较大且累及椎旁多个肺段,病灶密度较高;10例患者可见片状高密度病灶内充气支气管征象,另有3例患者存在部分支气管阻塞。部分图像见图1~图4。
图1 典型病例1的CT影像
图2 典型病例2的CT影像
图3 典型病例3的CT影像
图4 典型病例4的CT影像
3 讨论
坠积性肺炎是长期卧床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老年患者患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并且其感染革兰阴性菌的风险更高,更易导致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临床对于坠积性肺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临床症状体征方面以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可伴或不伴发热,影像学检查可见双后下肺叶存在渗出性病变,胸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等,据此可初步诊断为坠积性肺炎,再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病原体养性等便可实现坠积性肺炎的有效诊断,但对此主要适用于中重度坠积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中,而轻度或轻中度坠积性肺炎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与体征并不明显,诊断依据较为隐匿,这个坠积性肺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均带来一定困难,而早发现、早治疗对老年坠积性肺炎患者较为重要,而治疗不及时极易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以及感染性休克等不良临床结局[6-7],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坠积性肺炎具有重要意义。
螺旋CT是目前临床最为倚重的辅助检查技术之一,具有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后处理能力强大的优点[8],并且螺旋CT为断层影像,不受重叠影像影响,对肺部细微结构的成像能力较强,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反映患者肺部情况[9]。本组研究结果中,59例高度疑坠积性肺炎患者中经综合诊断明确坠积性肺炎54例,其他5例。螺旋CT对坠积性肺炎诊断灵敏度为96.30%(52/545),特异度为80.00%(4/5),准确率为94.92%(56/50),螺旋CT共检出合并胸腔积液35例,其中单侧胸腔积液10例,双侧胸腔积液25例,检出合并胸膜病变17例。在CT征象方面,54例确诊的坠积性肺炎患者CT影像中病灶均位于下叶背侧,2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肺沿着肺纹理分布的多发小片状模糊密度增高影,表现为散在、多发、边缘模糊、小病灶,部分患者合并有胸腔积液与胸膜反应;另有16例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叶楔形模糊密度增高影,病灶面积较大且累及椎旁多个肺段,病灶密度较高;10例患者可见片状高密度病灶内充气支气管征象,另有3例患者存在部分支气管阻塞。结果表明螺旋CT在诊断老年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对胸部解剖学结构显示更为精确[10]。
通过进一步分析认为螺旋CT则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设备,随着近年来设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螺旋CT可更为快速、更为精确的显示病灶,可清晰、快速显示出肺部三维立体结构[11],真正实现对肺组织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成像,有效避免影像重叠。同时螺旋CT对胸腔积液、胸膜病变极为敏感,患者胸腔内存在少量积液便可被螺旋CT检出,能够精确判断是否存在肺水肿、肺瘀血、渗出病变等,而胸膜病变亦可根据胸膜厚度、大小等进行诊断,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与范围,提升检查结果的准确率[12]。螺旋CT对肺部炎性病变的敏感性极高,轻微炎症或感染即可表现为小片状、淡片状模糊高密度影或略高密度影,故螺旋CT检出老年卧床患者坠积性肺炎并不困难,但与其他类型肺炎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尤其是中重度坠积性肺炎,如病毒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类型的鉴别诊断。在轻度坠积性肺炎中,病灶主要集中于后胸膜下位置,这与患者长期卧床姿势密切相关,而进展为中重度坠积性肺炎时便可在影像征象方面与其他类型肺炎存在一定重叠。且坠积性肺炎病灶位置仍以后胸膜为主,可见片状模糊密度增高影、充气支气管征等,胸腔积液、胸膜反应,而支气管阻塞往往较为少见,这与病变位置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具有直接联系,结合患者卧床病史可进一步降低鉴别诊断的难度。因此通过螺旋CT检查可实现坠积性肺炎的早期诊断,有利于隐匿型病灶的检出与处理。
但本组研究亦存在一定缺点与不足之处,如纳入的坠积性肺炎患者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对结果结论的客观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本组研究并未针对坠积性肺炎的螺旋CT特异度征象进行深入分析,这有待于临床与影像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长期卧床极易导致老年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而螺旋CT检查对坠积性肺炎更为敏感,检出率与准确率更高,并可准确发现老年患者是否合并胸腔积液与胸膜病变,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