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入学适应能力探究
——基于安徽工业大学2020 级学生的调查

2024-01-03琴,汪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学生贫困生

王 琴,汪 辉

(安徽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了较完善的政策和措施扶持贫困大学生。一些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状态、学习条件、社交状况、心理健康情况及相应策略等。从研究结果看,以往学者多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的消极面,没有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积极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挖掘贫困大学生的“闪光点”,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抵消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推动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通过网上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方法,探究贫困大学生入学的适应性、人格特征、心理条件和群体特点,探究贫困学生这个群体的积极面,并分析其成因。

一、研究概况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采用了网络问卷和现场访谈两种形式,调查的对象是安徽工业大学2020 年9 月入学的大一新生。网上调查问卷,共采集到1 377 份有效答卷。其中,196 名同学在大一期间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占比为14.2%;298 名同学获得教育部门及相关机构资助,占比为21.6%。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我们将获得助学金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对照小组,进行比较。

(一)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主要包括新生入学态度、人际适应、生活适应和总体评估四个方面。

1.新生学习适应。主要指新生入校后对自己的专业、大学教学的适应。调查结果显示,58.2%的贫困生表示能积极认真对待学习,该项指标高出非贫困生6.4个百分点;28.3%的贫困生对学习的态度一般,还有10.5%的贫困生要视情况而定,这两项指标都比非贫困生略低。

能制定并严格执行学习计划的贫困生占22.5%,该指标比非贫困生多13 个百分点;43.4%的贫困生能根据课表参加学习,非贫困生该项指标为54.3%。从整体上看,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主要都是根据课表进行学习。

认为认真学习依然重要、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的贫困生占98.0%,90.6%的非贫困生也持这种观点。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没有人认为大学学习不重要。

认为专业符合自己预期的贫困生占40.8%,40.5%的贫困生认为所学专业与预期有些差距,17.9%的表示专业比自己想象中的好,只有0.8%的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不满意。对专业的满意程度,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此外,76.5%的贫困生表示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该指标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中也没有显著差异。

表示有必要制定大学生涯规划的贫困生占95.4%,比非贫困生多5 个百分点;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67.4%的贫困生会选择找人求助,该项指标比非贫困生少18.2 个百分点,差异较大;在面对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上,65.8%的贫困生认为能适应,61.8%的非贫困生也表示同意,无明显差异;65.0%的贫困生会认真听课,整体比例不高,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无较大差异;58.6%的贫困生选择经常去图书馆和阅览室,比非贫困生高12 个百分点。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上差别不大,在一定程度上比非贫困大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端正。

2.人际适应。人际适应考察的是新生与老师、同学(室友、异性朋友、班级同学等)相处的状况等。调查结果显示,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新生和未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新生与室友、老师、同学的相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其中,64.8%的贫困生课外偶尔能主动与老师沟通,非贫困生该项指标为66.7%,生活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的学生比例在51%左右,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该项指标上的表现无明显差异。

98.4%的贫困生认为融洽的同学关系和室友关系很必要,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71.9%的能主动沟通、化解矛盾。62.8%的贫困生认为大学和中学同学的关系都好,比非贫困生少5.7 个百分点。56.6%的贫困生表示寝室同学差别不大,能适应,该指标比非贫困生高5.2 个百分点。

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与同学交往上有所压力;当发现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75.0%的贫困生表示会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比非贫困生高2 个百分点;在与异性交往时,81.0%的贫困生表示能够较自信或者非常自信,比非贫困生低5 个百分点;93.9%的贫困生能够经常或者偶尔参加寝室集体活动,98.4%的非贫困生表示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3.生活适应。生活适应指新生入学后对家人的依恋度、生活学习状态和情感调节等。调查结果表明,获得了国家助学金的新生与未获得国家助学金的新生之间没有明显的适应性差别。

13.5%的贫困生表示经常想家,非贫困生想家的比例为20.1%,两者相差6.5 个百分点。大部分学生是偶尔想家,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该部分比例都在65%及以上,很少想家的学生较少。

70%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睡眠时间充足;93%以上的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好,有规律的作息;81%以上的学生平衡了工作时间、学习和娱乐的休闲时间,这三项指标,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中都没有明显差异。

从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个人沉浸在悲伤中时,96.0%的贫困生会调整自己的消沉情绪,另外4.0%的则难以消除个体的负面情绪。

4.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是指新生对于由于贫困产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获助学金的新生中,有89.3%的学生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贫困感到自卑;7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贫困,不会因为贫困就消极对待,相反他们表示会积极面对生活,不断努力。

根据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获得助学金的新生和未获得助学金的新生在入学适应中无明显差异。同时,对于获得助学金的新生来说,家庭的贫困没有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在很多方面还是积极的,这与当今大众对贫困家庭孩子的看法相一致。

(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别随机抽选了6 男6 女共12 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访谈为半结构性的访问,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贫困状况”“你与父母、同学的关系如何”“贫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何影响” “为什么你会觉得贫穷现状反而对你产生了积极影响”等等[1]。通过访谈发现,贫困生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并没有将贫困视为人生中的不幸,而是积极地对待学习与生活。高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包括“奖贷勤助补减”等,贫困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给予的帮助和关爱。

二、归因分析及启示

从问卷调研和访谈调查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总体入学适应状况良好,能较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主动性较强,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计划性较强,同时人际关系较和谐,遇到困难时能较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生活较有规律。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行为与外部环境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主体、行为和环境三者的联系和作用是双向的。主体和行为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个体的主观意识能够影响其行为,反过来个体行为的反馈对其意识产生影响;环境和个体的行为之间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个体的性格特征、认知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但是个体的认知同样能够作用于环境,而环境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一种潜在的作用。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构建贫困生合理的“贫困”认知,创建积极的成长环境,挖掘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构建合理的“贫困”认知

积极的心理认识是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估基础,并能从源头制止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发展。从调查中发现,贫困学生大多积极乐观,对经济困难的现实能够接受和理解,他们大多能勇敢面对家庭经济的现状,同时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调查表明,当个体对压力准备不足或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时,个体就可以建立一套全新、全面的认识体系,通过改变认知来维持自己心理场域的平衡[2]。认知属于主观层面的概念,正确合理的认知才能指导个体做出积极适应的行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贫困,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等。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上述问题并非存在于每一个贫困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适应良好的贫困大学生在认知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认知心理学中强调,适应不良及行为与情感障碍都与认知错误直接相关。因此,为贫困大学生构建正确合理的“贫困”认知意义重大,应避免错误认知影响贫困大学生的成长。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贫困”不是一成不变的,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种,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但是人穷志不穷,个体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经济贫困的现状,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学校可以通过感恩教育等活动,树立典型,引导贫困学生形成积极认知。学校、家庭、社区要实现联动,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加强正确认知的引导,其次可以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正面情绪体验,从而达到认知层面的理解。

(二)创建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环境、父母和老师的积极支持,能够推动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并建立稳定的情感,相反,如果周边是消极环境,老师、父母不支持、不理解,就可能会对个体发展造成阻碍[3]。从当今的社会环境看,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的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不仅在经济上给予资助,更在宣传上强化了社会榜样的示范力量。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从现实经济角度出发,政府给予贫困生多方面的经济资助,让他们不再面临经济上的困境。调查显示,经济与积极的主观体验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的关系。贫困大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社会的关爱,解决了现实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建立起了自信、自立、自强的积极人生观。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体验必须在环境中实现,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因此,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高个体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的资助系统,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不仅解决经济困难,更要建设完善的社会积极支援系统,如企业为其提供锻炼机会,教师采用鼓励合作的教学模式,学校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等。信任、支持的微观人际交往环境,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有利于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更多促进师生交流和合作的校园文化活动,让贫困学生亲身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从而形成积极认知并增强自信。

(三)挖掘积极的人格品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特质对个体行为、生活和情感都有影响,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助于个体自我管理、自我调整,更快地对环境或情况进行适应[4]。从调研和访谈中发现,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比较积极乐观、重视与同学的友谊、对他人宽容、责任感较强,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也让贫困大学生能较快适应大学生活。

从调研中发现,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家中出现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等危机性事件。这些贫困大学生一方面在心理上承受着情绪压力,另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压力。其中,有些学生比较自卑、胆小,不太愿意与他人交流。但是这些学生并不是没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例如,有些贫困生有较强的毅力、能吃苦、独立性较好。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亮点”,并让“亮点”扩大。平时工作中,辅导员与贫困生的接触最多,辅导员要多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导贫困生发掘自身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方面通过加强积极情感体验的心理辅导,对贫困生进行群体性、针对性的挫折教育、困难教育,鼓励他们用积极态度面对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在个体层面上引导贫困生增加积极的人格品质,引导他们通过发挥个人能力来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贫困生“爱、感恩、乐观、勇敢”等积极的个人特质,形成良好心态、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学生贫困生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