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人物纪念展览中的信息传达
——以“商声振金石—纪念商承祚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特展”为例
2024-01-03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518028
张 傲(深圳博物馆,广东 深圳 518028)
人物纪念性展览是博物馆展览中的重要类型,是研究历史人物并以此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应包含人物生平及事件,并依托文物展示进行社会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引发观众思考。
商承祚(1902—1991年)是我国近现代成就卓著的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与鉴藏家。商承祚及其家属先后将商氏所藏历代古籍、古器物、书画碑帖等万余件藏品悉数捐赠给深圳博物馆等十余家国有单位,为此深圳博物馆举办了“商声振金石—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特展”(2022年12月30日—2023年3月19日),以纪念商承祚先生为中国传统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表彰其无私奉献、服务国家的捐赠义举。展览汇聚了商承祚的收藏、学术研究成果、艺术成就、教育传承以及其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成果。展览策划、对捐赠文物的系统梳理、多媒体互动开发以及配套活动,对商承祚的收藏、学术研究及其学术成果具有补充和传播作用。展览不仅实现了精品文物陈列,也让展览信息得以科学有效地传达出来。
一、展品资料研究
本次人物性纪念展览“商声振金石—纪念商承祚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特展”采用了博物馆与高校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了藏品与研究等资源的互补。通过对征集藏品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捐赠者收藏体系及背后的研究脉络,扩大展览的文化宣传社会效应。如表1所示,博物馆通过捐赠藏品征集,及捐赠人物公开展,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捐赠者,这也是对捐赠者的一种表彰①。
表1 商氏家族捐赠文物目录
(一)商氏家族的捐赠
商承祚用毕生心血研究和收藏文物,他先后将珍藏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深圳博物馆等国家收藏单位,体现了一个学人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1964年2月,商承祚首次向广东省博物馆捐赠文物,之后陆续捐赠所藏书画、缂丝、陶瓷、砚台、古墨等文物374件。1964年5月,商承祚参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后,发现尚缺石湾陶器。于是将所藏明清至民国的石湾陶器和古代瓷器、铜镜、石雕、竹雕等201件文物捐赠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2002年、2008年商氏家族两次分别将2000余种,4200余册藏书,100余件重要文物捐赠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中包含罗振玉著述近50种,甲骨文献60余种,金石文献240余部,以及碑帖、印谱、自用印等。商承祚次子商志教授于2003年将商承祚所藏清季名人函札、禀牍奏稿捐赠给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这批信札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手信史资料,对于了解清代晚期官场风气、社会政治风貌有重要价值。
以下为商氏家族捐赠文物情况简表,表中所列捐赠文物也为本次展览实现信息传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商氏家族与深圳博物馆
商承祚与深圳文博工作素有渊源。1988年深圳博物馆开馆,86岁高龄的商承祚在次子商志教授陪同下到馆祝贺。1991年往后,商志教授秉承父志,先后向深圳博物馆捐赠5批530余件文物珍品。商氏家族捐赠书画,堪称深圳博物馆迄今所接收社会捐赠书画中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批艺术精品,成为深圳博物馆馆藏书画的代表②。其中包括明代祝允明草书《晚晴赋》《荔枝赋》手卷、董其昌行书《临争座位帖》《送刘太冲序》手卷、明人郑天鹏草书《和张南湖诗》长卷等书法作品。
深圳博物馆藏有青铜器除鼎、簋、尊、觚,爵、壶等这类大型青铜容器,商氏家族捐赠的一些较小的杂类青铜器同样值得重视,涵盖铜镜、带钩、兵器、货币、度量衡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制度③。这些器物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打开了商承祚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关注的特殊视角。
商氏家族向深圳博物馆捐赠的藏品还包括殷墟甲骨、敦煌藏经、居延汉简、金石学家书法和历代名家篆刻等品类,这些收藏与商承祚酷爱古文字研究密切相关。商承祚长于书法篆刻,喜收藏古玺印,2006年商志教授将其收藏的历代名人印章173件(套)捐赠给深圳博物馆。2020年深圳博物馆整理出版了《契斋藏印—深圳博物馆藏商承祚捐赠印章集》图录,对这批印章的质地、印文、边款、篆刻者、使用者等作了学术性的载录、释读与研究。
深圳博物馆针对商氏家族捐赠藏品开展了一系列文物利用和研究工作。1995年深圳市博物馆举办“商承祚教授生前收藏书画文物捐献仪式及展览”。座谈会上朱捷元先生提出为表彰商承祚对文物事业的贡献,建议出版《商承祚先生捐献文物图录》,立即得到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邓炳权、深圳市博物馆馆长黄崇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李卓祺的响应和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邹佩阳的支持④。《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选》选印三家文博单位174件精品于1998年出版。2004年“造化心源—深圳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在香港城市大学展出,并出版画册。展览还陆续前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大连旅顺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等单位。2010年深圳特区建立30年庆典,深圳博物馆举办“大善之美—深圳博物馆藏社会捐赠文物精华展”以纪念捐赠者的大善之举。2020年“艺为心声—深圳博物馆书画展”作为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的开馆展览开幕。这些成果都建立在商氏家族捐赠藏品的基础之上,商承祚“藏宝于国”的奉献精神功不可没。
(三)展品选择与策划
在本次人物纪念性展览筹备初期,策展团队对商氏家族的文物收藏与捐赠情况进行了梳理,将藏品按获取途径及收藏偏好进行区分,最终选取深圳博物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湖南博物院、西泠印社十二家单位进行330件(组)展品的展示。展览通过梳理及陈列,利用藏品构建了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丰富的人物精神。
商承祚家学赡富,拥有“一家二代三进士”的辉煌家族史。商氏家族捐赠的藏品中包含部分其祖辈遗留的藏品,丰富的藏品充分展现了商承祚的家族精神风貌和家学传统,将其家族线索串联起来,给观众传递明晰的信息线索。
商承祚在治学同时收藏各类文物作为资料,与其学术研究相得益彰。商承祚年未弱冠即嗜古文字之学,北上师从罗振玉,受名师熏陶,摩挲甲骨、铜器,步入了学术的殿堂。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我在北京,月薪五百多元,收入甚丰,除家用外,几乎都把它送进琉璃厂的古董铺。我的文物爱好广泛,凡举金、石、竹、木、陶、瓦,皆在收藏之列。”⑤
商承祚精于鉴定、墨拓、铭文摹写,号称“三绝”,与同时代诸多著名学者、艺术家、鉴藏家交往频繁,因此商承祚书画藏品中有大量同时代友人绘赠或书赠作品。这类作品见证了商承祚的交游,承载了他丰富的学术生涯和艺术思想,是其师友间互相鉴赏、交流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美术史和鉴赏史难得的文献史料。
商承祚对岭南文化较为偏重,无论文化设施的保护还是地域文化的传播,再到岭南文人作品的收集都是其关注的重点。商承祚捐赠的石湾陶和近代岭南书画家作品都展现了他对岭南文化的大力推崇与保护。
本次人物纪念性展览将商承祚各阶段学术成果与相关收藏一并呈现,建立对应关系,以展示其研究之深、鉴别之精、收藏门类之广的直观效果。同时也将商承祚著书立说过程中所面对的参考文物呈现在观众眼前,在展览中构建丰富、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运用藏品还原历史,展现其学术历程,传达商承祚“藏宝于国”的奉献精神。
二、围绕人物精神的信息传达
商承祚生活成长于政治与文化大变革的晚清民国时期,其学术与鉴藏深受清乾嘉以来金石学以及近代启蒙思潮的影响。晚清民国有识之士倡导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商承祚正是这样一位胸怀“救亡图存”爱国热情与精神追求的大学者。商承祚始终将金石学术研究、文物抢救保护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抱负相结合,以现代学术思想与考古学融入传统金石研究,有力地助推了古文字学、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同时,商承祚曾任教于金陵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其与时俱进的国际视野与传承奉献的精神,促进了多所大学与博物馆的建设。展览坚持主体原则,围绕人物精神,突出人物特性,构建价值认同,满足观众心理需求,分“金石之学”“问学求艺”“传承奉献”三大单元,力图将展览信息有效传达。
(一)构建价值认同
商承祚的研究多涉及古文字学,这部分内容对普通观众来说较为晦涩,对策展团队同样具有挑战性。需要具备甲骨文、金文、篆书等文字的释读与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挖掘与理解商承祚的学术脉络。为构建展览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展览将文物展示与知识并重,兼顾专业性与科普性,利用其研究成果,并引用商承祚自述,重新构建了展品与展品间的联系。以物见人,还原情境,充分展示了商承祚的经历与贡献,引导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与主题产生共鸣。
商承祚著述颇丰,展览对照展示其学术研究与相应的文物,引导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其学术。商承祚所著《殷墟文字类编》考订严谨,又勇立新说,王国维亲自校对增补并为其作序,称赞“如锡永此书,可以传世矣”。展览还收集了多位同时代学者对其的评价,展现了商承祚成就卓然的学术形象。商承祚一生游历丰富,于多所院校任教。抗战期间,商承祚为保护文物积极奔走,游历于安徽、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积极“抢救”文物史料。展览主办方制作了“商承祚教学地图”,直观地展示了其游历路线。在最后的章节中,展览重点展示了商氏家族捐赠品类的广度,既反映了商承祚的宽广胸襟和淡泊名利的精神,更体现了商氏家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和家国情怀。
图2 董其昌 行书 《争座位帖》《送刘太冲序》卷
(二)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本次人物纪念性展览坚持创新,打造展览特色,丰富展览层次,增强参观体验,构建空间叙事、互动模式及线上线下共同传播的配套活动。展览按照模块分为四间展厅,三个叙事章节分别位于1、2、4号厅。除展览主线叙事之外,展览将3号展厅设置为“文人书斋”沉浸式互动展示厅。为了生动、直观地展示,策展团队设计了“商承祚游历地图”互动展示屏幕,其中包含了商承祚的游历路线及商承祚大事记触摸互动等内容,辅以商承祚大事年表、学术论著表等资料,以及老照片宣传视频展示,全方位地呈现了商承祚潜心治学、守护中华文化和遗产的学者形象。同时,深圳博物馆官网以及掌上深博App都上线了该展览的360度全景虚拟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数字展厅体验。
为了更好地弘扬商承祚的精神,展馆举办了“商承祚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十余家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商氏家族亲属及友人代表近百人齐聚展览现场,共同缅怀商承祚先生。活动期间的主题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与公益讲座,在深圳博物馆微信视频号、微博等平台同步线上直播,数万名观众在线上参与了本次纪念活动。
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媒介,扩大展览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及时捕捉热点话题和事件,将商承祚先生的研究和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三、小结
商承祚研究、收藏和捐赠的藏品凝聚了其毕生心血,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希望借助人物纪念性展览做到有效的信息传达,令更多人看见商氏家族的义举。通过人物纪念性展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学术座谈方式,避免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从展览主题出发,提炼展览内容,抓住重点,避免将人物纪念性展览简单地理解为历史人物的年谱陈列展示,使展览失去亮点。博物馆作为研究、展示、收藏文物的重要场所,在结合馆藏文物策划重要历史人物专题纪念展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利用和挖掘馆藏品内在联系与背后故事,策划高质量人物纪念性主题展览,弘扬藏品捐赠者的爱国精神。
图3 商承祚与金石学
图4 商承祚大事年表、学术论著表,以及触摸互动等多媒体展示
记忆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创新是博物馆的当代使命,只有创新才能根本启动博物馆收藏的人类记忆⑥。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
注释
①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144-145 页。
②深圳博物馆:《大善之美—深圳博物馆藏社会捐赠文物集萃》,文物出版社,2010 年,第9 页。
③黄诗金:《深圳博物馆藏小型青铜器》,《收藏家》,2010 年第6 期第11-14 页。
④广东省博物馆:《商承祚先生捐赠文物精品选》:序言《永恒的怀念》,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 年,第9 页。
⑤商承祚:《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四辑):《商承祚自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407 页。
⑥潘守永:《博物馆使命的复杂性》,《中国博物馆》,2013 年第3 期第8-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