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的工艺

2024-01-03郭丹瑾福州工商学院福建福州350715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古厝闽南装饰

郭丹瑾(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715)

“古厝”是福州的方言,狭义指古老的房屋,广义则指古建筑[1]。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民居住宅、家庙祠堂、宗教建筑、文教建筑、土楼牌楼等)具有引人注目的地方性标识作用,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因受时代背景以及构件使用需求的影响,建筑装饰从而演变出诸多类型,根据建筑主人审美心理与身份象征呈现丰富多元的形式,从而构成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多元的装饰工艺是古代建筑构架的精髓,且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显示建筑等级、突出审美特性、传承文化根基等功能作用。

一、工艺的发展概述

地域性建筑历史的文化背景与当地的工艺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闽南地区,历经“八姓入闽”人口的数次南迁,潜移默化地带动了通商口岸以及宗教辐射区的发展,融汇了古越、客家、中原以及西洋等诸多文化特点,并历经多年的阶段性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一、方言独特的区域文化结构。明清中期的闽南地区因人口大量流入,地方经济的受限因素过多,人口密集、耕地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带动各地人才发展,凸显文化优势,建筑直观地影响了装饰工艺材料与题材内涵。

装饰工艺的材料选择颇为讲究,家族财力、主家地位以及建筑工艺技术必不可少,在符合诸多条件的情况下,建筑装修的营建方式时常选用“对场作”的方法,以中庭建筑为对称轴分为左右两边独自建造,即在施工的过程中聘用两组风格各异的团队合力完成建筑的营建,在两边建筑对应构件标准相同的基础上,匠师的工艺技法、形状样式以及表现手法却大相径庭,此举增加了建筑装饰的生动可看性。工艺发展也与外销贸易联系紧密,如闽南地区建筑中常用的剪瓷雕工艺就与海上贸易大量生产的瓷器有关。因船只波动的影响,他们利用瓷器原本的重量取代厚重的压舱石功能,对于运输中损坏的瓷片,则进行二次剪裁,粘贴于灰塑之上,由此剪粘工艺应运而生。

传统技法工艺的价值不仅限于满足建筑基本功能,而是合理利用本土基础材料的同时,直观地表现建筑装饰,包容创新的技艺发展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反映当地文化以及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体现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建筑材料肌理美学。

二、装饰的工艺分类

在闽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传统古厝建筑细部精美,种类丰富多样,材料因地制宜,色彩明亮和谐,利用木雕、石雕、灰塑、剪粘、交趾陶以及砖雕等装饰工艺,把建筑的肌理与材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闽南匠人巧夺天工的技艺。

(一)木雕

《营造法式》卷十二[3]中将木雕称为“雕作制度”,八品混作、五品写生华、三品起突卷叶华以及七品剔地洼叶华等,雕刻以圆雕、高浮雕、插雕为主。将闽南古厝建筑中的木构按传统木作制度进行划分,可分成两个大木作和六个小木作制度。大木作为栱、飞昂、爵头、梁、柱和椽等木构件,其雕刻较少、用料讲究,多以支撑建筑空间为目的,具有实用性特点;小木作为门、棂窗、垂鱼、惹草、藻井等装饰构件,其工艺精美、形态多元,凸显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发挥了木材可塑性。

木雕空间装饰的分布规律强调建筑节奏,依据人们视觉上的远近高低进行营造排序,从简单平面雕刻到立体空间雕刻进行演变。其中,线雕、阴刻、圆雕、透雕、镂雕(图一)、斗心等雕刻工艺,均呈现为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木雕的制作工序一般是就地取材,先选取尺寸适宜且表面平整的木材制成粗坯,后结合雕刻纹样的需要,随画随雕利于掩盖缺陷;开榫、铲削、剔挖及打磨去除木材外部的颗粒物,在保留木构件的情况下反复加工细化,最终试用组装构件后达到稳固作用。

图一 福州永泰嵩口镇镂空木雕

(二)石雕

福建闽南地区盛产花岗岩,其结构紧凑、质地坚硬、晶粒均匀、色泽美丽,有很好的耐磨性。石雕与建筑构建相互结合,柱础(图二)、台基、栏杆、水槽、上马石、石墩等广泛运用,侧面反映了匠人技艺的地域性的发展。宋代《营造法式》[4]一文记载:“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钑,四曰素平。”在石雕的发展初期,人们根据花纹凿边进行制作,打造浮雕和线雕的基础,中期随着工具和技法的改进,把花纹之外的底子凿平演变成沉雕,后期由于人们审美观念转变,采用多种手法进行结合,使得石雕的花纹线条清晰、形象生动逼真。

图二 晋江五店市庄氏家庙柱础

石雕可以按照建筑不同的空间选择运用不同的手法,常用技法分为六个大类:圆雕、浮雕、沉雕、线雕、透雕以及影雕。铺地面与台阶多用素平,利用数次凿取的方法进行石材水质打磨,没有明显的纹样题材;腰线、花边及次要装饰部位多用线雕,依照线条进行表面凹刻,是雕塑和绘画的融合;台基与柱础则用沉雕,是在线雕的底子上进行下凹雕刻,有明显的线条层次感;门与窗通常运用透雕,在浮雕与线雕的基础之上,应用图案的正负形进行镂空,通风透气、立体装饰感强;门墩、石柱等立体雕刻多用圆雕,四面兼顾且生动形象;影雕是工艺的后期衍生技法,使用金刚石进行人工研磨,花岗岩发生摩擦后石内云母产生黑色物质,获得质感强烈且形象逼真的素描效果。

(三)剪粘

剪瓷雕(图三)是一种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色彩亮丽鲜艳、造型立体生动、材料经济实惠,亦称剪粘。其始于明代,又于清代广为流传,主要集中在福建的南部、广东的东北部以及潮汕这一带。这种形式的装饰在中国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以灰塑为基础,通过利用釉彩瓷片进行修剪粘贴,构成物象的综合手工艺术品。主要装饰在宫殿、庙宇的屋顶、水车堵、山尖规尾、滴水兽等较高的位置。

图三 泉州天后宫庙宇屋顶

剪粘工艺可分为平瓷、半浮瓷和浮瓷三种,需要经过制作坯体、剪瓷、粘瓷和开笔四个步骤。制作坯体时首先用红糖、麻绳和贝壳灰等材料进行手工配比,调制特殊的灰泥黏合剂涂抹在铁丝的骨架上。海边的建筑装饰容易受到海风腐蚀而破坏脱落,民间工匠在反复实践中发现红糖可保持稳固,这成为剪粘饱经风雨仍神采依旧的独门秘方。工匠利用土制铁钳对打碎的碗料进行边缘修剪,一般六秒成型。粘瓷根据历史故事进行配色,以青色、红色和大黄三色为主,有经验的匠人不仅懂得如何修剪瓷片线条调整人物结构,而且善于利用色彩搭配呈现生动的形态表达。相较于雕塑、绘画,剪瓷雕,与众不同的是从下往上、由外及内进行粘瓷创作,做工显得更加完整精细、层次分明、表现立体。开笔是剪瓷雕工艺中对细节的刻画描绘,需要一定的绘画功底,以巧妙地辅助人物神韵、植物动物的细部表达。

(四)墙壁屋面

由于气候以及经济的影响,闽南建筑形成了独特的砌墙方式。泉州地区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的立面墙,又称“封砖壁”,以五六个砖头为一组,搭配瓦片和土块堆叠,对称分布,呈“丁”字状,主要用于保护和美化转角,有一定的防雨作用。“出砖入石”(图四)利用红砖、瓦砾和各种石材交错叠加,红砖易受海风的腐蚀且抗压性不足,石头的密封性不好,当地匠人则将两者进行吻合,先上下间隔砌石块,之后用红砖把缝隙填满,砖凸石凹使得受力均匀,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据《泉州府志》记载,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泉州地震,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5]。地震过后,为了节约材料,当地人利用破损的砖石混合堆砌,墙面在增加颜色搭配与肌理质感的同时,稳固性与安全性有了保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图四 泉州开元寺“出砖入石”

闽南的夯土最普遍的配置材料即沙石、黄土和贝壳灰,为了增加黏稠度,适当加入海带、红糖、糯米等进行充分混合。为了防止潮湿,避免雨水对墙面的侵蚀,在夯土的基础上对瓦片进行固定,排列成有规律的图形,又称为“穿瓦衫”,也有将当地产量较大的牡蛎作为材料,因地取材、低碳环保,小牡蛎成灰大牡蛎砌墙,把材料特性运用到了极致,简洁美观、坚固可靠,多运用于室外山墙。

三、空间的分布搭配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主要分布在屋顶、檐下、凹寿、镜面墙、中堂、门窗、下厅、楹联等。工艺手法和装饰搭配是以满足建筑结构以及基本功能为前提,根据屋主的喜好进行一定的艺术性结合,与闽南地域性文化息息相关。材料运用与审美统一是建筑语言的重要表达,装饰则突出体现了地方文化、功能需要、空间等级和宗教信仰,选取题材图案和工艺技法构成空间搭配体系,使得环境对居住建筑产生影响。

建筑空间是通过装饰搭配被赋予不同含义的,重要结构的装饰多用构件,结合多种形式的工艺手法进行混合搭配。首先,明确地区分空间,使建筑装饰分布富有节奏韵律感,装饰的疏密程度和精细程度由建筑构件的高低来决定,人们的视觉中心是装饰的重点。视线与人平行的构件雕刻做工精致,视线向上的重要部位运用油彩彩绘和贴金箔进行工艺强化,视线较高的装饰相对来说更重视立体效果和外轮廓线条。从建筑装饰的等级来看,外檐比内檐重要[6]。层次感的表现、立体感的深化、透视感的加强、多元化的技法把装饰协调在整个建筑空间里,充分地体现了闽南匠人的创造力。

建筑装饰具有创建空间的作用,古厝建筑装饰在工艺上不具有实用性与功能性,但是其增强了地方性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时代的价值与记忆,并且让现代与历史产生关联,这种关联也通过无数类似传统古厝建筑装饰得到延续。

四、结语

古厝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是古代建构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装饰经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到繁。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古厝发展的趋势逐渐出现简约欧式化。作为明显的阶级象征,它是闽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时代在改变,要了解并借鉴一个传统的装饰元素,必须了解其内在关系,还有其数字化和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被其表象所迷惑,才能走出肤浅的形式借鉴。

猜你喜欢

古厝闽南装饰
闽南文化传承
鲤鱼旗装饰坠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装饰圣诞树
梦中古厝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