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蜀王陵墓葬群保护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03汤红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2期
关键词:陵墓山庄墓葬

汤红豆(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明蜀王陵墓葬群的发现与空间分布

(一)明蜀王陵墓葬群的发现

明蜀王陵墓群为明代历任蜀藩王、王妃及世子墓葬。明王朝统治276年间,蜀地共有13位藩王[1]。1996年,明蜀王陵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僖王陵、昭王陵、僖王赵妃墓、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僖王继妃墓、黔江悼怀王陵、草皇坟蜀王陵(怀王陵)、惠王陵(廖家湾皇坟)、半边坟郡王及朱悦燫墓在内共11座陵墓。明蜀王陵墓葬群是明一代蜀地宗室活动的产物,已进行考古调查、发掘的墓葬时代序列较完整,绝大多数明蜀王陵墓里出土有准确纪年和记录墓主身份的墓志。1970年,金牛区凤凰山因工程施工发现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据出土的墓志材料认定该墓为悼庄世子朱悦燫墓。1978年,位于十陵街道大梁村的赵妃墓被发现,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79年,成都市文物管理处考古组因城市基建而发掘蜀僖王陵。总体而言,明蜀王陵墓因城市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重见天日,均为抢救性发掘。

表1 明蜀藩王及王妃墓葬分布

(二)明蜀王陵墓葬群的空间分布

1996年,在进行第四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认定时,明蜀王陵墓葬群仅僖王陵、昭王陵和赵妃墓经过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其余七座墓葬由地方志材料结合考古调查确定。其余墓葬的位置仅通过地面探查结合文献记载原因确定。例如被当地居民俗称“廖家湾皇坟”的地方则是通过附近地面发现的蜀惠王圹志中所记载的方位认定该地是惠王陵。观察墓葬分布,明蜀王陵墓葬群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特点,分布于今成都市内的锦江区、龙泉驿区及金牛区三个行政区划,主要位于龙泉驿区十陵镇。从时间上看,目前已发现且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墓葬覆盖了明朝早、中、晚三期,其中,悼庄世子墓、蜀僖王墓为明代早期墓葬,蜀昭王、蜀定王次妃王氏墓为明代中期墓葬。地方考古工作者考证香花寺大皇坟的墓主为蜀献王朱椿[2],潘家沟蜀王墓为蜀端王墓,凤凰山王妃墓可能为明代早期郡王墓,明蜀藩王陵墓可划分为四个墓区[3]。除了蜀藩王陵墓外,蜀藩内的支系宗室陵墓分布于明代成都四郊,这与蜀藩内部郡王将军等宗室生前不前往封地,居于成都死后择近下葬有关[4]。

二、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

(一)博物馆建设

1988年明蜀王陵博物馆建成开放,该博物馆为专题类博物馆,建于僖王陵所在地。僖王陵原地面陵园建筑已不存,在其墓道入口位置,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修筑一座通往地宫的建筑。复建的昭王及王妃合葬墓、定王次妃王氏墓位于博物馆内。

图1 明蜀王陵文保单位标识(笔者自摄)

20世纪90年代为博物馆探索发展道路的阶段。博物馆通过招商方式引进正觉山庄。正觉山庄是集娱乐、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其建筑形式为仿古建筑式样,与明蜀王陵博物馆仅一墙之隔。正觉山庄在青龙湖湿地公园建设竣工之前的十余年时间里,是明蜀王陵博物馆周围一公里内,唯一一处提供餐饮、娱乐、休憩服务的场所。明蜀王陵博物馆引进正定山庄是早在20世纪就进行的一次文旅融合的尝试。同时,正觉山庄作为知名“农家乐”场所,游客众多,对于博物馆而言具有引流作用。

21世纪初,因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的需要,原居住在附近的民众搬迁,明蜀王陵博物馆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被施工建设包围的状态。2021年笔者调研发现“最后一公里”道路建设尚未完成,从正觉山庄大门停车场前往明蜀王陵博物馆,仍有700米左右表面铺石子碎砖的土路。2023年初,笔者再次调研,硬化柏油马路已修通至博物馆门口。原有的博物馆内陈列室仅100余平方米,明蜀王陵墓葬群出土的文物多藏于成都市其他博物馆和成都市考古队,造成展品数量少,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基本陈列。因此,普通观众前往博物馆花费时间较长,交通不便,参观时间较短,展厅吸引力较弱。在上述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博物馆展览质量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相比于成都市其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参观人数相当稀少。除国家补贴外,仅靠门票收入,入不敷出。

长期以来,正觉山庄人流量都很大,市民多前往该处进行休闲娱乐活动,但前往正觉山庄的游客仅有较少一部分会参观紧靠山庄的博物馆。2016年,青龙湖湿地公园建成以后,附近人流量迅速增加。经笔者实地走访观察,愿意购票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相对较少。正如明蜀王陵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泽良在新闻访谈提到的,“四五万人涌进青龙湖,不到4000人参观蜀王地宫,这只是成都蜀王文化远离公众的一个剖面”[5]。因此,明蜀王陵博物馆曾长期处于山庄、公园热闹,博物馆冷清的局面。

(二)发掘后迁址或回填

迁址复建保护的案例为明定王次妃王氏墓和蜀昭王朱宾瀚及王妃刘氏墓。明定王次妃王氏墓原址位于锦江区琉璃乡柳江街道潘家沟,因三环路施工建设被发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6],1999年考古发掘后迁往僖王陵旁。蜀昭王朱宾瀚及王妃刘氏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于1991年因修筑道路发现,墓葬原址位于龙泉驿区洪河镇白鹤村[7]。经考古发掘后,搬迁至博物馆内僖王陵南500米处,在文保人员对其墓室进行复原后,进行地宫遗存展示。

(三)原地保护

原地保护方式见于明惠王陵,该墓葬所在地原称廖家湾皇坟,因明末战乱和后世侵扰,原陵园地面建筑现已不存。其圹志在距墓葬南部1公里处被发现。在经惠王墓志材料确认方位和考古钻探,确认该凸起土包为惠王陵墓葬遗迹。在未进行考古发掘的前提下,现有的保护方式为原地原样保护,用一圈红砖围墙将凸起的土包包围,并设立了文保单位石质指示牌。

三、作为城市区域文化地标的保护探索

(一)大遗址保护与规划

中国对于“大遗址”的讨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古城—古文化—古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层面由上至下开始了大遗址保护的尝试工作。大遗址是各个考古学文化、各个王朝或皇朝和各个历史民族政权遗留下来的代表性遗址、城址、手工业作坊、采矿及冶炼遗址、墓地及陵墓、宗教性地面及地下遗存和水陆交通遗址等[8]。中国的大遗址则以土木建筑、地下遗迹居多。墓葬群就是中国大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1世纪初,位于陕西的西汉帝陵就已经开始了大遗址保护的尝试。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为明蜀王陵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转机。

2018年,明蜀王陵博物馆组织编制了《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规划》,意在以博物馆为据点,打造大遗址公园。2019年,博物馆主管单位龙泉驿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将《明蜀王陵大遗址保护规划》依规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在进行大遗址公园规划的基础上,调整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葬数量,删除草皇坟蜀王陵、半边坟郡王陵等经正式考古钻勘未发现的明代蜀王府陵墓,调整明蜀王陵各陵墓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明蜀王陵博物馆于2021年底闭馆,原计划于2022年夏季重新向公众开放,实际重新开放时间为2023年6月。经历三年的打造,明蜀王陵博物馆的外部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博物馆建筑获得翻新(图2)。

(二)明代蜀藩文化的打造

展示利用设计是近年来明蜀王陵墓葬群保护与开发的重点。2023年博物馆基本陈列升级,推出了以“地宫遗珍”为主题的专题展陈,展陈内容分为探秘、寻踪、传承三个部分,共展出文物130余件。在重新布展后,馆内基本陈列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均得到全方位提升。该博物馆的陈列从出土器物展示走向了文化遗产故事讲述。在“明蜀文化”IP的打造中,明蜀王陵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宣传平台,推出了《明蜀王府营建与王府生活》《网上看展之明蜀王陵汉服摄影作品展示》等系列文章。“明蜀王陵”被定位为成都龙泉驿区的文化地标,并对其进行遗产保护和宣传推广。

四、余论

明蜀王陵的保护与探索,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作为伴随城市化建设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建立遗址博物馆为主要形式,其余墓葬依据价值和保存情况实现复建、原地保护或清理回填。二是作为城市区域文化地标的保护探索,进行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在第一阶段,仅僖王墓和昭王墓得到了切实有效的保护,其余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陵墓受到的关注较少,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保护在相对长时间里受到城市化建设影响。进入大遗址保护的第二个阶段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对墓葬群进行保护。除了地宫、墓葬等文化遗产外,周围环境如正觉山,也是大遗址保护的一部分。从管理上看,与历史文化遗存集中于一处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明蜀王陵墓群作为文保单位,其组成部分散布于成都多个行政区划,难以统一管理,且因为陵墓个体保存情况和墓葬等级不同,导致具体的保护形式多样化。该文物保护单位依据陵墓位置、损毁程度和城市建设规划情况,在每一处陵墓都设立了一个保护方案。明蜀王陵墓葬群的保护案例,表明对于遗存分布不集中的保护单位,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策略。对于不同等级、不同损毁程度的墓葬,应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手段,可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大遗址保护。

猜你喜欢

陵墓山庄墓葬
桃花山庄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墓葬中的女人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节选)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雪夜山庄行(外二首)
山庄春日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