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墓葬壁画服饰赏析
——以徐显秀墓为例
2024-01-03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0
崔 杰(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02年,山西太原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得以重见天日,总面积达326平方米。这些壁画以1∶1的比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人物和物品,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引人注目,使徐显秀墓成为北齐时期墓室壁画保存最为完整和精美的代表之一。这一考古发现不仅在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系发现”,同时也为近年来北朝美术考古带来重大收获。徐显秀墓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位于北齐别都并州晋阳,是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壁画中呈现了众多人物,但其明确的阶级关系和承载的丰富社会信息赋予其代表性,为深入研究北齐社会状况提供了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图像资料。
一、徐显秀墓介绍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距离晋阳古城遗址约16公里,海拔900米。这里地势独特,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土质为湿陷性亚黏土。墓葬包括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墓向184度,通长30米,深8.5米。墓顶夯筑封土堆,残高5.2米,顶部长9.1米,宽4.5米。墓道出土了17件陶俑及残件,7件过洞天井,甬道中还出土了1件泥质红陶碗。墓室内部丰富多样,东南部有碗、罐、灯、墓兽等残片。墓志位于西南角,上刻篆书“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16字,底座带四脚,长71厘米、宽72厘米、厚21.3厘米,总共873字,为重要文献资料。墓室南部陈设陶俑,包括文史俑、女侍俑、持剑俑等。
墓葬壁画布局于墓道、甬道和墓室三个部分。墓道中绘有仪仗队,包含4个神兽、6匹鞍马和86名侍从。这些侍从戴紫色幅巾,穿右衽窄袖袍,手持佩剑、旗帜或双手抱于前。墓道北壁有门楼图案,但因塌陷导致图案错位和脱落。甬道由青砖砌筑,墓壁上涂有0.3~1.0厘米厚的白泥灰地仗,用于绘制壁画。甬道绘有6人,2人站立在门口,墙上有2只神兽,周围装饰有云气纹和宝相莲花。这一综合考古发现为北齐时期社会、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二、徐显秀墓室壁画中的服饰
(一)男性服饰
徐显秀墓室壁画中呈现的男性形象总计59位,对其服饰的分析聚焦在款式和搭配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男性服装可分为三类,包括银鼠裘衣、右衽窄袖袍和圆领袍。
首先,银鼠裘衣(图1)是墓主人的典型穿着,采用的是披风款式。裘衣领子以整张动物毛皮制成,两端悬挂尾饰,后部肩部同样露出毛皮。前襟设计为上窄下宽的紫色前襟,衣身由多块银鼠皮毛拼接而成,黑色鼠尾整齐排列在外侧,彰显强烈的装饰性。从款式的角度来看,领子和整身衣物均由银鼠皮拼接制成。银鼠裘衣的款式独特,尤其是披风式的设计显得富有新意。银鼠裘作为冬季服饰,其甲骨文中的字形描绘了毛锋朝外的皮衣,反映了商周时期社会地位、地位不同,选择的装饰材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毛裘一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墓主人选择穿着银鼠裘衣,进一步凸显了其尊贵的社会身份。
图1 银鼠裘衣
第二类服装款式为右衽窄袖袍(图2)。其独特之处在于窄袖,衣襟朝右掩,袍长及膝下。服装的颜色主要包括白色、红色、紫色和绛黄色等。这种服装款式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服饰的影响。鲜卑族作为游牧民族,长期从事骑射活动,因此采用窄袖的设计更便于他们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服装窄袖袍采用右衽的特点,而在中国古代,左衽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装束,右衽则是传统汉族服饰的特征。然而,在墓葬中,这类服装巧妙地融合了鲜卑族服饰的特点,同时又保留了汉族传统服饰的右衽风格。这种混合可能与当时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有关。此外,在右衽窄袖袍内部,墓主人还内着一件圆领衣服,由于这件衣服穿在最里层,只能看到领子部分,因此无法确认其具体形制。在徐显秀墓和娄睿墓的壁画人物形象中,都展现了内着圆领衣、外罩左衽或右衽窄袖长袍、腰束革带、脚登长勒靴的生动画面。这一服饰形象在其他北朝考古资料中也很常见。无论贵族或贫民、男性或女性,都会穿这种同时展示外衣和内衣的圆领服装。
图2 右衽窄袖袍
第三类服装呈现为圆领窄袖袍(图3)。其主要特征包括领子为圆领、窄袖、开襟在身体正面右侧肩部。颜色以白色和红色为主。在山西出土的北齐壁画和陶俑中,许多男子都身着这种款式的服装。例如在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墓东壁壁画中,骑马的侍卫身穿圆领窄袖袍,开襟在右侧。太原南郊北齐墓壁画东壁中下层人物以及出土的仪仗俑也展示了这一服饰风格。在徐显秀墓壁画中,穿着圆领袍的男性大多站在后方,身体大部分被前方人物遮掩,因此,本文参考其他墓葬中的圆领袍样式推测其款式大致样式。在北朝现存资料中,还能找到另一种圆领袍的形式,即圆领对襟。这一样式在莫高窟壁画的供养人形象中较为常见。因此,北朝时期的圆领袍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襟,二是侧襟,并且开襟在右侧肩部处。
图3 圆领窄袖袍
(二)女性服饰
女性的服饰款式主要分为三类:右衽交领宽袖襦裙、间色裙、窄袖衫。
第一类是右衽交领宽袖襦裙(图4),这类服装的独特之处在于上身为襦,交于右衽,领口较宽,袖子肥大,下身则是长裙,裙腰较高。在整个墓葬中,仅有墓主人的夫人身着这种款式。装饰方面,肩部点缀着圆形图案,领口、袖口以及裙身都饰有花纹。例如在甘肃花海毕家滩26号墓出土的紫缬襦上,从肩部到腰部有宽约4厘米的长方形彩格装饰。新疆的民丰县尼雅、营盘两地也出土过在肩部带有装饰的服装。此外,从图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腰线处露出一条红色腰带。由于带子颜色与裙子形成鲜明对比,而裙身上的图案左右相连,本文推测这条红色带子也是用来系裙子的。壁画中未表现可能是因为墓主人夫人端坐,上身的襦垂下,遮住了裙腰和腰带,因此画工并未刻意描绘。
图4 右衽交领宽袖襦裙
第二类是间色裙(图5),裙子制作时被剖成数道,白色和红色相间搭配,形成有趣的交映效果。徐显秀墓室壁画中的间色裙呈现白色和红色的搭配,其中色彩有主从关系,或以红色为主,白色为辅;或以白色为底,间以红色,呈现色彩层次的轻重交错。
图5 间色裙
第三类服装为窄袖衫及抹胸长裙(图6),衫长约到膝盖以上,对襟,裙子上都饰有图案。将窄袖衫的衣长和袖长减短,即形成半臂的款式。这种轻便的外衣方便穿脱,与半臂的形式相似。在克孜尔第205窟中,龟兹国王后的供养像上身着间色小袖内衣,外套为翻领对襟的半臂。
图6 窄袖衫及胸长裙
三、徐显秀墓墓室壁画的社会意义
(一)服饰在壁画中的象征意义
在徐显秀墓的壁画中,服饰不仅是人物形象的装点,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通过对男性服饰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得以窥见北齐时期社会的阶层结构和价值观。首先,银鼠裘衣的出现彰显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这种披风式的裘衣以整个动物毛皮做领,展现了奢华和尊贵。领子两端的尾饰和肩部的毛皮装饰都是独特的设计,凸显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黑色的鼠尾整齐排列,不仅强调了装饰性,也反映了北齐时期对于服饰的工艺和审美的要求。银鼠裘衣的选择不仅是对贵族身份的宣示,更是对于北齐时期毛裘作为身份象征的传承。其次,右衽窄袖袍的出现融合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特点。这一款式的窄袖袍在设计上满足了鲜卑族长期骑射的需要,同时又保留了汉族传统服饰的右衽形式。这样的设计不仅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也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的交融。服饰的选择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表现,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融合的象征。最后,圆领窄袖袍的形式在男性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款式的主要特征是衣领为圆领、窄袖、开襟在身体正面右侧肩部。颜色的选择以白色和红色为主,这种设计在北朝考古资料中广泛存在。穿着圆领窄袖袍的男性形象展现了一种端庄、典雅的气质,而内衣圆领袍的搭配更是凸显了服饰的层次感。这种风格的服饰不仅强调了个体的品位,也反映了北齐时期社会对于服饰品位和审美的高度重视。
(二)墓葬壁画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的贡献
徐显秀墓葬壁画精美细致,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的珍贵记录。对壁画中人物、服饰和场景的分析,能够使人深入了解北齐时期社会的层次结构和文化面貌。
首先,人物之间明确的阶级关系揭示了北齐社会的等级制度。壁画中不同服饰的男性形象呈现了清晰的阶层划分,从银鼠裘衣的高贵形象到圆领窄袖袍的庶民形象,每一种服饰都代表了特定社会阶层的面貌。这种阶级差异的呈现使人得以窥见北齐社会的等级体系,推测古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其次,壁画中丰富多彩的场景和仪仗队的描绘为加深了我们对北齐时期社会活动和仪式的了解。仪仗队的列阵、神兽的出现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都反映了北齐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这些场景的再现使人们得以感知北齐时期社会的庆典活动、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为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最后,徐显秀墓葬壁画出土于并州晋阳,晋阳作为北齐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成为人们了解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地理背景为墓主人选择特定服饰和墓葬仪式提供了文化背景,使壁画更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综上所述,徐显秀墓葬壁画中服饰的象征意义和对社会结构、文化认知的贡献为研究北齐时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见解。这不仅拓宽了现代人对古代服饰文化的认知,也为北齐社会的历史考古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
四、结论
对徐显秀墓葬壁画的深入研究展开了北齐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通过对服饰的精细分析,我们见证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文化融合的独特表达。壁画不仅是服饰的美学呈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更是打开了北齐社会生活的精彩篇章。服饰在壁画中的象征意义和壁画对社会结构与文化认知的贡献深化了对北齐时期的理解。徐显秀墓葬壁画不仅为北齐历史提供了生动的视觉资料,也为古代服饰、文化融合和社会结构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北齐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支持,弘扬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