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之笔在山乡大地上书写时代伟业
2024-01-03房金蓉
房金蓉
新时代以来,出版人和作家的视野集体投向乡村,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选题成为主题出版新的关注点,也成为“十四五”时期图书出版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由此涌现出了一批真正沉入生活深处、扎根乡土大地、投身山乡巨变的作家,书写带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呈现出了一派百舸争流的创作态势。这种写作结合个体经验,又呼应时代主题,彰显了新时代作家的家国情怀、时代担当、社会使命。
甘肃新生代作家王选的长篇小说《青山隐》,以其长期生活和工作为经历,秉持山乡人写山乡事的原则,用文学性的语言记录时代变迁,聚焦乡村振兴的同时,还书写了劳动人民及其身上坚韧、向上的奋斗精神。笔者借由长篇小说《青山隐》探讨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在出版史上所承载的里程碑意义和价值,以期为新时期主题书写提供新的阅读视角。
一、近距离观察乡村振兴,用细节表现农村与农民的实践主体性
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除了其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也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理念的体现,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全新认识和观点。《青山隐》以作者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拓性的叙事激情和文学性的现实书写,揭示乡村振兴这项伟大事业的内在复杂性,表现农村与农民的时代主体性,重现当下复杂多变的乡土大地和值得珍重的世道人心。
《青山隐》紧贴乡土、扎根乡野,既有宏阔的视野,又有丰富的细节,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潜能。对于很多情趣化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以及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作者从不吝惜笔墨,进行详细描写。比如婚丧嫁娶,通过浓厚的乡村仪式感,可以看到互帮互助热心肠的乡村传统;比如村里通了水、路,大家杀猪宰羊共同庆祝的场面,这种温暖完全有别于城市“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比如成立竹编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颇为高涨,互相學习,出谋划策,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载体,有了方向。
同时,整部小说还充满诗情画意,用很多生动的语言对乡村风土人情和风景画面作了细致描绘,文字俊秀隽永,清新淡雅,乡土气息浓郁,使整部小说的基调真实自然且轻松愉悦。如,(支书老伴)出门时,把指甲盖上黏着的几粒白糖舔进嘴,咂巴了两下。这种细节刻画,让村民特有的淳朴形象立马生动起来。小说中,类似这些饶有趣味的描写,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西秦岭乡村社会特有的生活情趣、地域特色和乡土人物的生活本色、生活态度,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浓郁的眷恋之情。
小说中还处处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乡村优美的景色,从侧面反映人物心理的变化。如“一些破碎的黑,如飞絮一般,飘飘然,落进了大地的瞳孔中。那瞳孔,如枯井一般,深邃,死寂,昏暗。”诉说主人公秦颢初来挂职时的茫然无措。“那些佛守住岩石,守住内心浮沉,守住群山怀抱的敬意,守住万民参拜的秘密,即便风雨剥蚀沙粒,即便日光融化颜料,即便大雪覆盖四野,只要守住,就能找到一种定力,一种坚持,一种力量。”表现秦颢通过远观石窟,坚定内心,拨云见日,看到希望。
小说以扶贫工作为中心,立足新时代乡村面貌及精神风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破茧成蝶的生命轨迹,呈现时代背景下乡村变革的细节。通过表现农民生活原貌,从而展现乡村生活内部和农民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凸显农民在脱贫攻坚事业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农民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张扬。
小说中,真实的农村、鲜活的农民作为脱贫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使其在乡村脱贫和振兴中始终保持“在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作者始终将扶贫的精神内核注入写作当中,推动故事发展,体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以及党和国家实施脱贫攻坚的决心信心。
二、新时代精英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和谐共生
乡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山乡巨变作为乡村新的主题,其内涵包括新的乡村人物、新的乡村观念,也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乡土社会不再是消逝的“桃花源”,城市精英文化与乡村乡土文化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在文学的笔触中得到了和谐统一,又兼顾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青山隐》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骨血里的恋乡之情,使乡愁文学既富有时代精神又流露出历史意识,既饱含了社会理想又展现出乡土情愫,将现实变革与地方风情完美融合,乡土文学的表现空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与丰富。
《青山隐》中乡土文化根植于作者内心深处。他洞悉农民的精神诉求、情绪心理,以清新流畅的文笔诗意地描绘山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农民的善良温和、淳朴厚道,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同时呈现独特的艺术追求。如村里修路时看到村民们积极出力的情景,秦颢“第一次觉得农民是这么可爱有趣,这么憨厚朴实。在乡土大地上,正是这种祖辈相袭的淳朴和憨厚,像温润的泥土一样,滋养着一个民族的秉性和胸怀”。
在践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新的时代精英——扶贫干部,他们与现实“贴身肉搏”,脚沾泥土,衣带晨露,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王选用深藏在文字里的热泪,在创作中着力捕捉这些持久性的、面向未来的新因素、新气象,以宽广的历史维度与作家视野,书写新时代扶贫干部的“创业史”。作品塑造的干部形象血肉丰满,充满人情化。主人公有过迷茫,有过挣扎,但最终克服困难,于润物无声中把一项项政策落实,把一件件事情办实,把一颗颗民心焐热。
王选在作品中将精英文化巧妙地镶嵌在乡村振兴的主题中,不时地流露出作为社会精英的扶贫干部进行的自我独立思考、不断反思和为乡村振兴事业进行的探索,这种理性思索是扶贫干部在亲身参与伟大实践中的敏锐洞察和独特理解。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无论是工作方法还是变革态度,在主人公秦颢身上,显露的精英精神都具有极大的代表性。他始终坚持的精神扶贫既是对农民主体性的关照,也是自我的精神返乡,他的身上也倾注了作者对于精英文化的思考和探究。
秦颢作为帮扶干部来到西秦岭大山深处,历尽风雨,锲而不舍,带领一个极度贫困落后的村庄如期实现脱贫、走向富裕文明,并主动留下来为乡村振兴而接续奋斗。与千千万万个帮扶干部一样,主人公秦颢有个性,有困惑,更有对乡土大地深沉的爱。他的故事虽非惊天动地,却是如涓涓细流,他用群众红火的日子和灿烂的笑容注解新时代山乡巨变和新时代城市精英文化的交汇、融合。如前所述,作者多次描写了主人公在乡村变革中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起伏,使驻村干部不再是简单的政治符号和“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而是赤诚又充满温情,是极富人情味的“有血有肉”的农村干部。
主人公所建立的帮扶干部与村民之间鱼水情谊,细致鲜活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中国辽阔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作者也以扎实的现场式写作,实现了小事件与大历史、小人物与大背景的完美衔接,以山乡巨变的时代截面,珍存深藏于时代深处的温情。
三、主题性与山乡文学融合,拓宽作家写作视域,再现家国情怀
《青山隐》展现了脱贫攻坚浪潮在广阔农村每一个角落的激荡。这种激荡,是对乡村振兴事业自然且发自内心的带有欣悦感的书写,也体现了新时代知识分子用理性精神关照现实乡村变革的主流意识,而不是空喊口号式的政治追随。这让山乡巨变文学也具有了多重的文化蕴涵。这样将乡土文化自然而然地糅合于扶贫的论述中,让文字散发出醉人的泥土芬芳和充满温情的生活韵味,整个小说在充满山乡巨变气息的同时,还浸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种巧妙共生,使山乡文学的再现空间更加广阔,主题的厚重感愈发增强。
整部小说有极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在立足表现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基础上,以一个极具代表意义和文学意义的村庄“青竹村”为视角,描画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所发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将当前重大主题与山乡叙事有力结合,在乡风民俗的勾勒中凸显文学创作与主题出版的价值,使山乡题材文学创作在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舞台上发挥了应有之义。
作为新时代山乡文学,《青山隐》不再将苦难叙事作为重点,而是透视历史,观照社会现实,以地域性故事为切入点,描绘乡村振兴大背景,从而在故事的情节走向中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和作为。“作家只有把视野放到人民身上,透视现实的肌理、深挖生活的本质、探索思想的高地,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佳作。”[1]
《青山隐》用文学的语言和形式书写中国乡村的历史和现实,呈现中国乡村的时代风貌,进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山乡巨变,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史诗。它直面当下乡土写作的困境,更多关注农民的生活变化和心理变化。这种与重大时代背景和主题相结合、描绘新时代改革和发展成就的写作方式,是山乡文学书写的重要收获。除了书写乡风民俗、乡愁寄托、地域文化等,《青山隐》仍然把重心放在农民和扶贫干部双向“对于运命的挣扎”。如茅盾所说:“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是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该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2]王选这种写作方式,能够唤起远离农村的城市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变迁和改革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引起每一个深存乡土情怀的人的共鸣和共情。
四、以典型案例的普惠性书写一个时代的变迁
脱贫攻坚的力量在于,让每一个亲历者真实地接近农村生活,熟悉农民的内在特质,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一壮举,用源于内心的感受和激情主动参与进来,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能力,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产生共鸣。
《青山隐》塑造的人物和经营的故事情节,无疑在反映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山乡文学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小山村的宁静质朴,农民特有的幽默与情趣,扶贫干部本性的复归,在文本中得到恣意挥洒。小说在歌颂一个时代的同时,又以充满善和人性的眼光去打量乡村生活,从而展现作者对乡村的爱和希冀、呼应和言说。如作家沈念所说:“《青山隐》的意义在于将自我与世界的变化,将现实变迁、世俗图景、村庄脉动,将没有答案的生活和未来敞开的道路,浓缩进一个竹林深处的村庄,那是对‘最后一个村庄’的告别,更是一座新村庄的诞生。”[3]
小说中的青竹村从千年的麦积山中走来,它的蝶变正是当下中国所有村落褪去贫穷落后面貌的缩影。老去的乡民和留守的一代站在时代的洪流中,站在破烂不堪的乡村路口上茫然无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了他们希望和力量。《青山隐》跋涉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国乡村,记录传统中国山乡社会在时代变革中的蜕变。这种蜕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种蜕变也值得更多的作家、出版人持续关注、孜孜求索。正是基于这种对现实的观照,对时代变迁发自内心的认同,才有了主人公为接续乡村振兴而主动留下的感人结局。
山乡巨变所蕴含的历史纵深、文化力量和思想变迁是多元的、立体的,只有深入乡村,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才能深切感受新农村的脉搏,进而激发文学内生动力,增添作品文化底蕴,深层次体悟山乡巨变的思想变迁。扶贫、扶智、扶志,乡镇企业基础薄弱,产业不够兴旺,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医疗、养老和教育资源匮乏,传统邻里关系丧失……诸如此类的普遍性问题,在《青山隐》这样的个性案例中均有答案可循。不论是对作家群体,还是挂职干部,唯有亲历,才能感悟到山乡巨变的思想伟力和现实智慧,才能把握乡村的全貌。
综上所述,以文学创作介入山乡巨变,创建新的时代语境,提高文学“随物赋形”的能力,让文学贴近时代,不断拉近文学创作与农村农民的距离,使文学真正发挥书写时代伟业的作用,这是《青山隐》已经完成的书写使命。遗憾的是,囿于写作相对于山乡巨变实践的滞后性,小说未能对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事业作更深层次的抒写,并为其注入更大的能量。当前,图书出版进入融媒体时代,传统阅读方式被视听形式大面积取代。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大规模发展,乡村文化空间被挤压,农民对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动力也日益丧失。针对这一变化,《青山隐》也应多元延展,开辟数字化、影视化发展道路,以融媒体形式进入农民农村的生活中,在山乡巨变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注释:
[1]李明燊.用文学的笔绘就新时代山乡巨变[J].南腔北调(周一刊),2023.04.007.
[2]茅盾.茅盾全集(第二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89.
[3]王选长篇小说《青山隐》出版发行.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J].2023-07-27.
责任编辑 韩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