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3董照锋翟建红
李 俊 董照锋 翟建红
(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陕西 商洛 726000)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方位、 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方向[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指出, 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 优质化、 特色化、 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 2020 年12 月,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品种培优、 品质提升、 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3]。 2023 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要求要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 扩大绿色、有机、 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产品规模[4]。 基于此,发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对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乡村宜居宜业、 农民富裕富足具有重要意义[5]。
近年来, 陕西省商洛市坚持质量兴农、 绿色兴农、 品牌强农, 以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创建为抓手, 以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为目标, 创新了“3335” 工作路径, 做活了 “土特产” 文章, 擦亮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金字招牌, 成功创建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 为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商洛范本”。 本文就商洛市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的成效和做法进行总结, 探讨和分析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
一、 创建成效
(一) 盘活了特色优势“土特产”商洛市开展农业特色资源普查, 深度挖掘农产品文化内涵和品质特性, 建立145 种特色农产品数据库, 产品涵盖种植、 畜牧、 渔业各行业初级农产品及产地初加工品[6], 其中种植业类产品81 个, 占普查总数的55.9%; 畜牧业类产品17 个, 占普查总数的11.7%; 渔业类产品37 个, 占普查总数的25.5%;加工类产品10 个, 占普查总数的6.9%。 进一步摸清了“土特产” 家底, 筑牢了商洛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基础。
(二) 健全了规范生产 “标准尺”围绕菌果药畜茶渔酒等特色产业, 商洛市全力构建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 加工、 流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据统计, 2020-2022 年, 商洛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累计发布团体标准2 项, 省级地方标准11 项, 市级地方标准38 项, 修订特色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0 多项, 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20 个, 示范基地33个, 培养标准化技术人员2 278 人, 促进了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三) 打造了农业品牌 “金名片”截至2023年5 月底, 商洛市共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80个, 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占全国总量的2.33%。 认证绿色食品、 有机产品53 个, 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 个。 商洛香菇、 商洛核桃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柞水木耳、 镇安板栗、 洛南核桃、 秦岭泉茗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洛南核桃、 柞水木耳、 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突破30.68 亿、30.42 亿和18.51 亿元, 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四) 培育了市场消费 “俏手货”品质认证,权威背书, 极大提升了商洛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商州平菇等4 个产品获批中国-中亚峰会保供产品, 镇安板栗等7 个产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官方特许商品。 商洛食用菌、 核桃、 茶叶等名特优新农产品外销10 多个国家, 实现出口创汇1.58 亿元。 丹凤肉鸡在西北5 省建立超市 “店中店” 和连锁专卖店65 个。 柞水木耳入驻京东、 拼多多等电商平台, 设立电商店铺194 家。 商洛名特优新农产品已经走进了百姓生活, 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五) 厚植了农民增收“致富宝”全产业链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 推进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全市60 多万人实现兴业增收。 商洛茶叶种植规模突破4 万hm2, 茶农人均增收5 000 余元。 洛南核桃总产值达18 亿元, 农户人均收入4 500 元,占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 丹凤肉鸡带动3 200 户参与产业经营, 农户年均增收2.65万元。 柞水木耳带动脱贫致富人员2.45 万人, 年人均增收3 000 元以上。 商洛推动名特优新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了培育一个品牌、 拉动一个产业、 带富一方百姓。
二、 做法与启示
(一) 主要做法商洛市在样板市创建中, 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实际, 高点站位, 高位谋划[7], 通过创新“3335” 工作路径, 探索出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创建路子[8]。
1.三管齐下扩集群。 (1) 坚持方案定向。 商洛市政府印发《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实施方案》, 明确了创建目标、 重点任务以及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范围和培育方向。 落实了发展和改革、 财政、 农业农村、 市场监管、 林业、 供销合作社等各部门的工作责任, 各司其职做好样板市创建工作。 (2) 坚持规范定标。 聚焦商洛市内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 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营养品质特色、 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 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9]的特色产品, 严格执行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规范》, 逐级审核把关, 坚持好中选优, 力求培育精品。 (3) 坚持企业当先。 发挥市场导向,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精心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主体192 家, 重点在运营模式、 企业管理、 技术研发、 企标制定等方面持续发力, 争当样板创建主力军、 产品认定领头羊。
2.三驾齐驱保质量。 (1) 落实达标承诺。 开发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平台和商洛市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电子合格证手机APP, 入驻的192家企业, 坚持产地准出制度, 自觉实施质量追溯,开具产品质量承诺达标合格证, 确保名特优新农产品质量源头可控。 (2) 狠抓产品检测。 将名特优新农产品纳入例行监测和专项监测范围, 坚持市级季检、 县级月检制度, 乡镇监管站内设速测室, 落实周检制度[10], 企业内检室开展自律性检测,“三级四层” 检测体系常态化规范运行, 夯实了名特优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根基。 (3) 坚持执法护航。 坚持问题导向, 以“治违禁、 控农残、 保安全” 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 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品类, 每季度开展1 次监督抽检, 组织公安、 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办案, 以最严格的监管为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三措并举促溢价。 (1) 编消费指南。 编撰出版 《商洛市优质农产品生产消费指南》, 将全市所有名特优新农产品编入指南, 重点介绍产品产地、品质特征、 环境优势及市场销售信息等, 为生产、管理和消费者提供了导引。 (2) 办推介活动。 在年货节、 农民丰收节、 秦岭山珍美食大赛、 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 散文名家采风等系列活动中, 集中展示推介商洛名特优新农产品。 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 全国名特优新产销对接活动等展会, 精心推介名特优新农产品, 不断提升产品影响力。 (3) 上云上博览。 组织7 个名特优新茶叶参加历届陕西网上茶博会, 34 个产品入驻 “陕西农业品牌展示网”和“陕西原产地产品官方旗舰店”, 60 多个产品入驻832 平台, 300 多个直播间、 400 多家网店借助“新农具”, 利用新媒体, 讲故事、 唱品牌, 让名特优新农产品迅速成为网红产品, 实现产销两旺、 质价齐升。
4.五项机制赋动能。(1) 强化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 市委全会工作报告、 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将该项工作写入其中, 进行安排部署。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由市委书记、 市长任组长, 分管副书记、 副市长任副组长, 高位推动创建工作。 各县区成立相关机构, 按照总体部署有序开展创建工作。 (2) 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出台鼓励激励政策, 完善经费支持和保障。 省农业农村厅下达项目资金300 万元, 市级财政投入工作经费300万元, 县级财政投入资金350 万元, 为创建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3) 强化技术服务。 建立技术协作机制, 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合作, 举办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商洛) 创建工作专题培训班, 先后邀请部级专家15 人次来商洛指导。 组建市级技术服务团, 全方位开展技术指导, 重点解决质量控制、 品质提升、品牌创建、 包装标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 建立创建工作QQ 群和微信群, 实时在线交流, 提升创建工作的整体水平。 (4) 强化发动宣传。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政府网站、 官方微博、 公众号等发布工作动态和产品信息, 及时宣传工作成效, 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5) 强化督查考核。 建立月报告、季调度、 半年督查、 年终评比的工作机制。 市政府将创建工作纳入对部门、 县区的考核任务, 市农业农村局将其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延伸考核项目。市委督查办将该项工作列入全市“十六个阶段性重大事项” 进行常态化督察督办。 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 对工作不力的县区进行通报和约谈, 确保全市步调一致、 工作同频共轨。
(二) 工作启示
1.组织领导是关键。 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 开展样板市创建,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发挥组织领导的关键性作用, 聚集工作合力, 采取部级高位推动、 省级深入指导、 市级统筹主抓、 县级聚力落实的工作机制, 以 “四级联动” 确保工作高位谋划、 高标部署、 高效推动。
2.质量管控是保障。 市场认可名特优新农产品, 看重的是其卓越品质, 信赖的是其质量安全。狠抓质量管控, 压实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 以全程质量控制贯穿始终, 把好生产关口。 发挥质量监测的“雷达” 作用, 扩宽探测面, 瞄准靶标方向, 提升监测效率, 守住安全底线。 坚持执法护航, 严打严查问题产品、 违法违规行为, 倒逼规范生产。 通过质量管控组合拳, 确保生产出“好产品”。
3.技术标准是支撑。 品质提升、 品牌打造前提是标准化生产。 只有加快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 分级、 包装等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构建涵盖生产、 加工、 流通等全过程和全要素的高质量标准体系, 用标准规范生产, 以标准守护品质, 方能捍卫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提升品牌价值。
4.市场需求是导向。 产品好不好, 市场说了算。 突出市场主导地位, 以满足市场个性化、 多样化、 差异化消费需求为目标[11], 让需求侧与供给侧精准匹配。 持续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主导固然重要, 但根本的是还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让企业在品牌认证中“有利可图”, 形成正效应, 提高生产主体的参与信心和产品供给能力, 进而促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
5.溢价增收是目标。 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通过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 建立起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 合力发展产业, 抱团闯荡市场, 提升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满足人民对营养健康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实现品牌溢价、 农民增收。
三、 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开发不够近几年, 商洛市通过样板市创建, 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稳步增加, 但从行业类型来看, 种植业产品数量占总数的73.75%,相比之下, 畜产品和水产品认定数量较少, 与商洛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不符; 从产品类型来看, 初级农产品占到了总数的90.0%, 加工类产品发展较慢。从产品品类情况看, 各县区申报的同类产品较多,主要集中在香菇、 木耳、 核桃、 茶叶、 鸡蛋、 蜂蜜等几类产品, 同质化情况比较普遍。 在普查的145个特色资源中, 还有65 个未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占比44.83%, 这反映出农产品受地域性限制和主观上对特色资源挖掘的广度、 深度不够。
(二) 品牌应用不广目前, 商洛市名特优新产业发展更多是依托资源优势, 而非品牌优势, 致使无法形成区域竞争合力。 其原因有3 点:(1) 受制于商洛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 缺乏领军龙头企业, 导致大多数名特优新农产品还处于提供原材料的初级阶段, 没有包装, 没有分级, 没有商标;(2)目前商洛市现有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多集中于初级农产品领域, 加工类产品品牌少, 整体链条短, 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制约了从品牌经营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也间接导致了对品牌投入的不足;(3) 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 品牌推广力度不大, 标识应用还有短板, 未能挖掘其品牌潜力,形成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双赢还需努力。
(三) 产品知名度不高由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年限较短, 国家层面的品牌管理办法未出台, 没有形成系统推动合力, 品牌推广力度不大,致使产品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 加之商洛市市场信息不发达, 消费水平不高[12], 销售体系不健全, 规范化、 规模化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销售机构少之又少, 政府牵头组织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有限, 部分企业对名特优新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这些因素也是导致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四) 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在样板市创建中,各级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但资金投入总量仍显不足, 市、 县财政部门没有将该项工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产品认定、 质量监管、 标准化推广、品牌培育等工作的持续性缺乏资金保障。 同时, 大部分农业企业以动产为主, 固定资产比例较低, 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 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而政府部门在农业品牌培育中投入不足, 2018 年开始市财政取消了农业品牌认证的资金补助, 各县区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 由于缺少资金的持续投入, 企业在基地建设、 产品开发、 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有力支撑, 严重制约了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
四、 对策和建议
(一) 挖掘特色资源, 打造产业集群根据商洛市农业产业发展特点, 进一步挖掘特色资源, 持续扩大商洛名特优新农产品总量规模, 探索实施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证书赋能新模式[13]。 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积极开展特质农品和健康农产品培育工作, 做好产品定位, 挖掘品质特性, 树立品牌形象, 打造一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特色农产品集群, 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二) 推进产品升级, 提升品牌价值以提升农业品牌价值为核心, 大力发展精加工和深加工产业, 开发农业衍生产品, 拓展农业生态休闲、 旅游观光、 科普教育功能,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把名特优新品牌做大做强。 积极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科技示范基地和技术研发平台, 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提高产品 “含金量”。 加大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培训力度, 邀请专家专题培训产业化扶持政策、 企业战略规划、 电子商务、 品牌推广等知识, 帮助企业全面增强品牌经营能力。
(三) 创新宣传方式, 提高产品知名度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借鉴典型案例的做法, 形成典型引路、 上下联动、 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14]。 充分利用“样板市” 国字号招牌, 在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重点宣传, 增加媒体曝光率。 参加有影响力的展会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 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 举办专场推介, 全方位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11]。组织举办名特优新农产品采摘节、 包装标识“时装秀” 等活动, 提高商洛名特优新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 强化政策支撑, 提振主体信心市县层面,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因地制宜出台相应奖励措施, 对登录产品较多、 发展较好、 影响力较大的持证单位和生产经营主体给予一定奖励; 系统层面,积极对接国家政策, 抓好与各行业各部门的无缝衔接, 把各类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用好用活、 用够用足。 主动搭建融资平台, 推动工商资本进入名特优新发展领域, 实现强强联合, 让名特优新农产品发挥更大作用, 让农民群众共享品牌增值效益。
本文引用格式: 李俊, 董照锋, 翟建红.商洛市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的探索与实践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3 (5): 88-92.
LI Jun, DONG Zhaofeng, ZHAI Jianhong.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hangluo to create a national model cit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amous,special,high-quality and new agro-products[J].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o-products, 2023 (5): 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