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命题提出、命题阐释与价值解读
2024-01-03王小素
王小素
(1.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2.江西开放大学 社会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6)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一系列社会生产、社会改革活动改造着客观物质世界,而且在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修养和自我提高中不断塑造着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的主观精神世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是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带领人民踔厉奋发、接续奋斗形成的精神成果和伟大成就,集中彰显了党利用规律推动物质世界改造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及推动主观世界改造过程中的强大精神构筑能力。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厘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何以提出,全面把握其命题真意和价值意蕴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深层次解码的过程,也是对党的精神世界进行挖掘和阐释的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命题:何以提出
谱系原本是指宗族繁衍续存的历史纪录,包括世系次第、传承序列及个体排位等内容,也指家谱系统或事物变迁的系统[1],现延伸于有发展渊源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谱系”前面加上修饰词“中国共产党人”和“精神”,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偏正结构,其中,“中国共产党”和“精神”作为修饰词限定中心词“谱系”,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表达的含义更具体、更明确。
(一)重返场景:命题提出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将长征精神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2],创造性地提出了“精神族谱”这个新词汇。三年后,在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要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3],并以此更新“精神族谱”;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概念,他指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5]。伟大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的联袂出场使得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在纵向维度上得以延展。2021 年9 月,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 种具体形态的伟大精神从横向维度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面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进一步彰显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在育人方面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弘扬精神谱系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来看,时间上,其产生于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时值建党百年之际,又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一年提出这一概念无疑能帮助人们探寻百年大党过去能成功的精神密码,弄明白未来怎样继续成功,从而将中华儿女的思想、意志、行动统一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内容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并非无所依托、凭空而生,而是伴随一系列具体的精神形态,其中伟大建党精神构成精神谱系之源,党的百年历程的不同阶段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精神坐标则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流”,源流相济,互相关联,彼此融合,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孤立到系统的嬗变,既保持延续性和系统性,又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
(二)追寻价值:概念建构的深意
相较于作为下位概念的各种具体的精神形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属于上位概念,是由诸多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具体精神形态组成的精神集合体和样态群,是对一系列具体精神形态的抽象概括,是具体的经验和事实都已忘记之后还能长久保持的中心概念,它能够连接下位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水平和更大的包容程度,能够反映事物中作为属的那类事物的概念,并且在更大范围内具有普适性解释力。作为处于更高层次、居于中心地位和藏于更深层次的大概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代表一种有意义的概念建构模式,体现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深意。
认识论方面,这一概念的产生是在事实和经验基础上,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梳理和归纳不同形式的精神之间的关系,并归纳出其共有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体现着质量互变的规律,只有各种具体形态的精神积累到一定的量,才能从各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中找到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体现这种规定性的存在物。
方法论方面,这一概念犹如一个“认知文件夹”,为人们了解不同精神、构建有关精神的知识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或结构。通过这种认识框架或结构,人们不但可以沟通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革命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可以从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有组织的体系中理解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革命精神的意义。在这个认知框架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每种具体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得以显现,而每种具体精神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连缀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成长史。
价值论方面,这一概念作为对有关精神的各种具体事实、经验进行梳理、概括和总结之后得出的概念,根植于党和人民践行初心使命的切身实践,勾连起历史凝聚而成的价值观和当下的价值观,因而能够促进人们对各种具体精神形态的长久记忆和有效迁移。同时,由于它蕴含着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社会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以及精神传承规律的思考,无形之中进行着意义输出,引导和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逻辑,承担起形塑当下精神面貌和价值引领的政治功能[7]。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命题:何以阐释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厘清其概念不能单纯基于自我理性的主观演绎,而应该从更长的历史时段和更宏阔的国际视野求其神髓。由是观之,这一概念至少包括连接过往的集体政治记忆、存在当下的具象化意识形态和指向未来的嵌入情感元素的治理工具等含义。
(一)连接过往:选择性编码的政治记忆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百年历程中留下的以“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为主线的集体政治记忆的表现形式。作为记忆的一种,政治记忆指的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全部政治经验的总和”[8],与记忆“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基本过程相似,政治记忆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包括唤起、重构、固化和刻写四个基本环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正是通过政治记忆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解决政治共同体成员政治记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其解决的是政治记忆“有无”的问题。百年历程中,有的人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但由于个体生命和经历的有限性,并非所有的人直接参与所有的历史事件,有些人只是作为历史的他者存在,他们对历史的态度很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等干扰,导致某一段甚至是全部政治记忆的空白,因此产生一些错误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进而逐渐瓦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则为这部分人提供了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来把握政治记忆的认知框架。
第二,其解决的是政治记忆“长短”的问题。政治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政治记忆有一定的保持时间,痕迹较浅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被淡化和遗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可以看作是将百年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独特地区文化加以整理、归类和储存,并联合成有较大的意义单元或“组块”,从而完成选择性信息编码的过程,让政治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既能长久保持又能方便快速提取。
第三,其解决的是政治记忆“真假”的问题。“政治记忆总是牵扯到不同的主体及其差异化的利益诉求和政治立场,这会导致不同政治团体、组织或社会群体对同一个政治记忆的描述、认知等出现差异乃至对立。”[9]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是对百年党史中的政治记忆进行筛选和过滤,使历史上的事件在新时代获得新的意义建构。
(二)存在当下:具象化呈现的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代表党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通过意识形态话语的转换和创新完成了意识形态具象化的过程,即“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知、可识别的载体和形式化抽象为具象,以无形塑有形,借有限言无限的象征境界承载、表征、传递一定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和政治观点”[10],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更具凝聚力和引领力,让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紧密团结并保持一致,进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立足生活世界,实现了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其话语建构方式契合受众的认知特点、理解习惯和接受规律,拒绝抽象晦涩的理论话语和政治话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用通俗化、生活化的手法串联起一大批革命先烈、爱国英雄、先锋模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系列中国故事,具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依靠社会主体实现了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通过构建与人民大众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适应的交流话语,即以群众可以理解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意识形态普及、宣传和教育,把抽象的政治话语转化为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掌握的话语,使之由“理论观念形态”转换为“实践观念形态”,从而提高意识形态话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
融注情感要素,实现了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的转换。说事话语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度的意识形态灌输,具有强制性,而情感话语则是基于平等互动关系基础上的感召型、濡化型、激励型话语,其中融入了话语构建者的情感因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用真理感召大众、用情感打动大众,以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大众理解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三)指向未来:嵌入情感元素的治理工具
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治理工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情感治理的成分,即“通过形塑情感标志的意象将公共情感元素的价值嵌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体验中,从而传递集体价值观,营造公共情感氛围,培育个体对情感的期待和想象”[12]。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情感治理工具,可以有效克服和消解过分强调技术治理带来的弊端,使治理回归价值理性。
第一,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层认同。精神谱系中的一个个具体精神从不同侧面凸显了从人民中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的根本性质、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使中国共产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人民真心拥护党的领导,紧跟党的步伐,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过程中“不必向受众发表长篇大论,只需要向其发出若干既定信号,等待受众的反馈,即可收到预期效果,从而有效提升动员效能,降低治理成本”[13]。
第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形成对制度的深层自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14亿人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绝对贫困,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以及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民抗疫而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无不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方面的制度优势,使得人民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背景下更加坚定制度自信,保持定力和凝聚力,从而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三,形成一以贯之的未来愿景,达到“善治”的治理境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了建党以来党和人民一以贯之的未来愿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和斗争,结束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种有着共同开端和最终归宿的未来愿景能够帮助人民理解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消解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愿景之间的张力,达到治理的理想状态,从而实现“善治”。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何以解读
价值意蕴回答的是“价值何在”的问题,阐明其价值意蕴可以进一步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丰富、发展和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动性,汲取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并转化为砥砺奋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文化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文化价值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引领力和创新力,使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危机中拯救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中国大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新的生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相结合,唤醒国人沉睡的中华文化基因,澄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辩证关系”,使得“义以为上”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正不阿的道德操守、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等[14]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得到有力传承和弘扬。
其次,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吸收和改造那些更能使之发挥“批判的武器”功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自然状态的传统文化与自觉状态下的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培养了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革命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再次,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作为党推进中华文化传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跨越历史、地域和时代,在讲述过程中,将人物和事件展现出来,并将它们投射到当下社会的真实情景之中,使其所包含的道理变得清晰透彻,从而达到了以理服人的目的[15];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中华传统文化阐释现代概念,“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和担当形成丰富的话语表达,使国际社会读懂中国历史,了解泱泱大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16]。
(二)政治价值:应对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17](30),既表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在和命脉所在的极端重要性,也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要从源头上解决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适逢其时,有利于党在新形势下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通过思想改造和行为改造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价值立场更加明确、品行修养更加自律、扛责履职更加主动,以此应对新时代的各种风险挑战。
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战胜骄傲自满的风险挑战。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断深入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在鲜活的历史中感知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感知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政权的巩固更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结果,感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愈发彰显的全球影响和世界意义,从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科学把握“三大规律”,坚定“四个自信”,着力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
保持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战胜脱离群众的风险挑战。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刻认识党与人民的关系,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自觉投身到群众实践中,用行动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同时,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尺检验工作成效和改进工作。
保持对法纪的敬畏之心,战胜消极腐败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彰显出党心存法纪、严明纪律的伟岸形象,也正是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纪国法,才能在政治上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新时代更需要党员维护党纪国法的尊严和权威,做到“心中有戒”,坚决遏制消极腐败,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社会价值:提振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劲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树立了一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示范效应的榜样和典型,其中有先进个人,也有优秀的集体,他们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爱国情感、爱国思想和爱国行为[18],从而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树立的榜样和典型唤起人们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这种质朴的爱国情感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发到自觉、由短暂到持久,进而形成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19]。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热爱祖国的山河与民族的历史,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到深刻认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并理解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感逐渐深植内心并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中华儿女在时代洪流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从伟大建党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为民族复兴奋斗而产生,围绕中华民族复兴的轴心来展开,随民族复兴进程而发展”[20],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爱国思想。第一,国家、民族、党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要把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第二,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树立报国思想,把个人志向、个人理想与党、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以及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第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强化实践自觉,主动提升素质,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指引人们的爱国行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的爱国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爱国行为主要表现为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爱国行为主要表现为巩固新生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积极投身到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行为主要表现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行为则表现为一如既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结 语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古老的中华文明也被裹挟其中而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现代变革和转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正好为适应这种变革期和转型期提供了凝心聚力、兴国强国的力量来源,其中蕴藏着对党员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领导力,是党最根本、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党的根脉、灵魂和力量的源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澄清模糊认识、厘清本质内涵、指引价值追求之后还要聚焦精神谱系的丰富与发展、传承与弘扬等方面的深耕,以红色基因定质,以实际行动定向,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化于心提升精神境界,外化于行展现精神形象,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地昭示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