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研究

2024-01-02张颖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张颖(1991—),女,学士,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教学。

摘  要: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具备较高的契合度,在道德层面,工匠精神的培育紧紧抓住了思政教育的“灵魂”;在精神层面,工匠精神进一步深化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高职院校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为指导规范学生行为。文章围绕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展开了深入化、全面化的探析,旨在实现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有序开展的目标,从而培养更多的“工匠型人才”。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1-0133-04

工匠精神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新型概念,也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逐步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持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帮助高职大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形成“工匠精神”,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以及职业技能水平。新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引领的主阵地,应当勇于肩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担,对工匠精神中蕴含的创新进取、精益求精等教育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的总体目标[1]。

一、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中的意义

第一,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标尺”。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是非常重要的构成模块,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政府高度注重高职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快推动高职思政教育改革,主要目的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工匠型人才”,以便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途径,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导,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改革工作,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将其作为自己未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努力方向,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匠精神”主要将职业作为重要载体,鼓励、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各方面技能,树立坚定、正确的科学精神,而该方面与思政教育理论也具备高度共同性,所以“工匠精神”是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是衡量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

第二,工匠精神充分展现了高职教育技能与品德并重的特点。在新时代高职教育理论体系中,思政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职业情操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充分展现个人社会价值。相反,对于道德品质较低、思想不端正的人员,即便具备再高的技能水平,其也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甚至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不仅是努力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实现趋势、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工匠精神实质上代表一种工作态度、学习态度,需要用心去体验、去经营、去诠释,广大高职学生也应从精神品质上持续提高个人自我素养,将工匠精神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对待工作、学习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努力发展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关联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高度契合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新时代环境下,工匠精神与时代核心价值观高度相符,并且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目标也具备高度一致性。与普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比较注重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该方面与高职思政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度相似,因此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在目标方面具备高度契合性[2]。

从思政教育内容方面进行分析,高职教育注重教育工作的职业性,关于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提出了相对较为严格的要求,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敬业、进取、认真的内容与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基本吻合。与此同时,工匠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构成模块,而高职思政教育的重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在内容方面具备高度契合性,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将会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二)高职思政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

新时代环境下,若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落实,并且工匠精神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以及坚持。对于思政教育课程来讲,其具备相对较强的实践性,旨在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经验,而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策略大范围推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实质上是一条“价值锁链”,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蕴含的多元化碎片化价值理念进行整合,以此建构多门课程协同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优良格局,由此可见,高职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3]。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一)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建立健全高职思政教育体系

第一,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调整高职思政课程培养目标体系。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师应以工匠精神的内涵为重要指导,科学地调整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树立职业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不但要引领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同时还应当对社会需求进行分析,将工匠精神的内容深度融合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实现时时贯彻的目的,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培养工作,让高职思政课程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一个重要场所[4]。

第二,以工匠成长过程作为素材,对思政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将现代企业的工匠成长历练过程作为实践分析案例,以便使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工匠的成长历程,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当对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高职思政教师应把工匠精神引入学习模块中,积极开展榜样式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工匠榜样”,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努力,逐步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以及技术能力。由于专业方面的差异,每一个行业的工匠精神特质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思政教师应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入不同的“工匠成长过程案例”,确保案例的针对性以及代表性,确保对学生产生优良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价值。因此,思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观察各个行业,积极探索、创新“工匠精神”,将这些内容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素材,以此对思政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第三,以工匠精神为主体,开展课下思政教学。新时代,学生受到外部多元文化的冲击,极易受到外部环境中负面思想的不良影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均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均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相对立。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应勇于肩负育人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尽可能地削弱、降低外部负面思潮对学生成长过程造成的不良影响。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也应当抓好课下时间,做好课下思政教学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比如,思政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观看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电影、纪录片等,或者让学生阅读一些讲述大国工匠事迹的书籍,撰写读后感。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思政教师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建构思政教育网络平台,为学生分享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章,以便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地影响[5]。

(二)以“工匠精神”为指导,营建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互通的校园文化

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环境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人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更是影响至深,由此可见,环境具备育人的功能。所以,高职院校也应将大力弘扬、培养工匠精神作为重要载体,积极营建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要通过校园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全面地展现出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围,在将二者进行融通的基础上实现育人目标[6]。

第一,将大力弘扬、传承工匠精神作为重要抓手,以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宣传标语、展板、推送手机信息等形式宣扬大国工匠的事迹,而学校内部各二级学院也可以利用文化墙、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进而构建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鼓励学生以大国工匠为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邀请典型模范,为学生开展讲座培训。高职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前往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典型代表人物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大国工匠的独特风采,另一方面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一种重要体现,此种教育形式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推动学生高效化发展[7]。

第三,定期举办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师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积极营建优良的校园氛围,例如围绕工匠精神方面开展知识竞赛、辩论会、情景剧、小品等,也可以专业技能大赛,使广大师生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本质,以此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对师生在活动后的反馈意见进行收集、整理,以此对活动形式进行优化、创新,从而逐步形成一种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重要契机,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的良性循环教育模式。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在推动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思政教师首先要正确认知工匠精神的内涵——创新,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全面地体现创新精神,以便帮助学生深度解读工匠精神,充分展现工匠精神在促进高职思政教育改革方面的重要价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内容、助力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重要措施[8]。

第一,基于现代化技术开展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兴趣。现阶段,多媒体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教学活动中,高职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将班级作为基本单位,组建QQ交流群或者微信交流群,以便及时把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工匠访谈记录等方面的咨询信息及时分享至交流群之中,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观看,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学生的理解,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第二,引入情境教学法,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目标。高职思政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教学活动,比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工作场景,模拟大国工匠的实际工作状态,以情景表演的形式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高职思政教育的内容,增加思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营建优良的学习氛围。总而言之,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思政教师应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更好地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第三,加强思政教育实践,使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视域下,在推动高职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并不能顺利实现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还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以此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一些简单的课堂情境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活动非常乏味,所以,高职院校应引入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作为教育实例,以此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人在工作方面的敬业、耐心,使学生自我观看、自我聆听,从内心深处深化关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而前往企业一线参观实习的形式也远比课堂说教更有意义,教学效果也会更加突出。高职思政教师还应立足于思政教育工作实际需求,为广大学生创设丰富化的实践机会,聘请社会上的优秀工匠为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工匠精神的同时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水平,进而实现自我提高、自我进步的目的,由此实现以工匠精神为指导促进思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关于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工匠型人才,更是出現供不应求的态势。因此,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更要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指导,建立健全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积极营建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教育互融互通的校园文化、创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综合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思政教育改革工作方面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鹿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实践进程——评《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研究》[J]. 领导科学,2022(12):148.

[2] 鲁淑叶. 工匠精神引领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课程为例[J]. 船舶职业教育,2022,10(05):31-33.

[3] 徐云杰,管珣,张梁. 机械类职业教育“工匠良师”课程思政体系研究[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03):156-159.

[4] 罗宁,董纪伟,马占国,等. 传承“工匠精神”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研究[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2):60-62.

[5] 谢狂飞. 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及其思政课意蕴[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04):126-131.

[6] 李海清,李华.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05):13-14+18.

[7] 翟晶晶,刘亮. 廉洁文化与湖湘工匠精神的耦合性研究——湖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特色路径分析[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1):145-146+149.

[8] 刘树龙,高超,闫萍,等. “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探索——以《材料成型工艺》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5):79-82.

(荐稿人:魏晓芸,衡水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思政教育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