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2024-01-02彭兵转张家琪
彭兵转 张家琪
[摘 要]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我国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目前这种理念正引导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内在联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二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多元课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全人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12-0061-05
课程思政是我国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教育部号召“各高校要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将德育作为教学目标,向高校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这和全人教育在观念上有相通之处。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特点是教学时间跨度大、教育对象广泛、知识内容丰富多元,因而能够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有效地传递思政内容,使大学课程思政与英语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将全人教育的思想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大学学生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加强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和渗透。
一、全人教育理念与外语教学课程思政概述
(一)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整体理论,这一学说最早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斯马茨提出,其在1926年著作的《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完整阐释了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1]全人教育理论研究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论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发展和教育需要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要”思想,在他看来人类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2] 另一位人本主义的著名學者是罗杰斯,他同样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实现,他认为保证人格的完整、重视情感等才是教育的宗旨,他强调全人教育要以自我实现作为教育宗旨,要着重促进人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3]1988年《全人教育课程》的出版和《全人教育评论》杂志的创立正式开启了全人教育的理论研究。全人教育强调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教育的重点要转向学生在日益复杂的世界中需要的生活技能、态度和个人意识。全人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意味着这种教育范式承认个人差异、促进宽容和尊重,并寻求发现和培养每个人的优势。[4]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也有关于全人教育的阐述。远在先秦时期,孔子提出对人的教育应将人格教育放在首位、人才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相辅。在内涵上,全人教育主要是一种“全人”观念,聚焦于人类的身心、精神与灵魂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统一,聚焦于想象力、创造力等多元综合智能的发展,以及人、自然与社会协调统一全面发展。[5]全人教育的“全人”,字面意义上指完整的个人,而全人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对完整个体的培养。全人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和谐统一,强调培养精神和心理上完整的个体。全人教育理论对教育的最终目标产生了影响,全人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提出了全新的培养目标,即对人的知识技能、价值观、道德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全人”。[6]
全人教育被定义为一种专注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类型,根据这一定义,全人教育的所有特征被分为三类:(1)人类整体性;(2)人文教育;(3)后人文教育。[7]首先,教育具有人类整体性。米勒强调,全人教育范式中应该对学习者进行整体教育,全人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是通过合作教育方式实施的,以培养集体共同体的意识。[8]其次,全人教育具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全人教育尊重人的个性、自由,强调人文教育的价值观,在全人教育中,自由被定义为自由选择和灵活适应教育范式的能力。[9]全人教育还具有后人文主义的特点, 全人教育基于后人文主义环境教育的思想,包括人类对自然生态方面的责任、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意识以及最新科学知识的教育。后人文主义教育将跨学科项目和综合课程纳入全人教育,并以此解决全球问题。[10]
(二)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是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2010年《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三个专项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改革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现代大学制度,强调重视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培养和教育,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具有全面性和高素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多次强调了高校的课程改革和思政建设,明确提出要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本科英语教学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本科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一种语言工具,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学生更应该了解英语的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程既要适应学生专业学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更要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我国人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兼具工具意义与人文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英语课堂。在高等教育领域外语课程拥有最大的学习者群体,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思政教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外语课程重要的着力点,在教学改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 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建设,是以培养具有高尚政治品格、正确政治方向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目标,把课程思政理念放在大学教育教学的重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学生的价值引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提供有效示范。[12]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
全人教育是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培养,包括学生的品德、审美、心理、人格等,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提高高校學生综合素质。全人教育关注教育的全面性,因此全人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不应该仅仅把英语教学仅当作传授一种语言工具,更应该注重多种知识和学科的结合与统一。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它将各类课程与政治思想教育理念相结合,把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知识的传授中,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价值引领。[13]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这与全人教育概念是相通的。
以往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更多地承载西方国家文化,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道德观念形成有一定影响。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之中,能帮助大学生筛选国外思想文化的精华,提高思想政治修养。作为各高校学生的必修科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是课时较长、覆盖面广、学生广泛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把全人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高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广大高校学生思想觉悟、综合素质的提升。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有如下育人内涵:一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相统一,将语言、文学、文化等知识作为思政教育的资源,传授广博中外语言文化知识和跨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素养;二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与价值塑造相统一,形成与外语交际能力同生共长的价值体系,涉及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态度等各个方面,即教师进行“通德”教育,由教师引导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优化思想道德素养;三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外语思辨创新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等,以期发展学生的中国视野与国际视野素养;四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与发展教育相统一,尊重学生个体的自由探索、自主学习和自由成长,为学生提供和谐发展的心智教育,让学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完善人格、自我发展,提高社会参与素养。这四点互相结合、互相作用、有机统一,构成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将课程思政作为根本导向,立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全人教育理念相结合,着眼于提升高校学生专业素质水平,引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德育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一)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
建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首先需要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和知识传授有机统一起来。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具有覆盖面广、授课时间长的特点,广泛地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利用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在课程中增加中国本土内容,对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知识具有广泛的传播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可以将思政教育与英语专业教学内容融合,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本土化二次加工。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关注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聚焦于英语的语法词汇运用能力,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更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学科知识、价值引领的多重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具有必须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课本中还要有关注现实问题的内容。在课程教授中适当丰富教材内容, 课外拓展中国本土的内容,讨论中国的现实问题,依据高校学生现实心智水平,适当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课外拓展内容的选择上,应当着重关注英语的“工具性”,选择具有中国内涵的英文材料,如择取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英文素材、解读《理解当代中国》选段等。这样既能充实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培育国家所需人才,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该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统一。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教育能力,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纳入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发挥导向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学期间,学生的“三观”处于正在形成阶段,应当着重向学生揭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层内涵、本质特征,讲好中国故事,否则学生就极易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从而失去对我们自己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14]
首先在教师层面上,应该提高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重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做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同时,教师应当注重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依据正确的价值体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修养和约束,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其次在教学层面上,应该在大学课程中发挥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作为大学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高校学生的引领者和教育者,在知识传授和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让教学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德育价值。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对课文中涉及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融合。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美国英雄的新闻报道,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适当拓展学生思维,对文章中引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讨论关于英雄的定义,讨论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符合正确价值观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豪感的时代新人。
(三)以多元課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全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和传播能力、外语思辨和批评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为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大学英语课程要融合思政内容,应用多种课程模式对学生实施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传授,如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课堂模式,提高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
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需强调多元课程模式,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观察、实践中深思,在深化思辨中提高认识水平,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5]在传统大学英语教育模式中,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教师会更注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提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应当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设计多维度的英语课堂,加强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可以使思政内容完整地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材各个单元往往具有明确的主题,结合大学英语教材的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一个宏观主题进行诸多微观的拓展。例如,采用探究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讨论微观问题,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获得情感体验。多元课堂模式能够训练学生描述现象、分析本质和表达情感的能力,真正将学生的各种技能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思政修养的全面提高。
(四)通过组织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关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自立、自主的学习和探索,激发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以全人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培养,就不仅仅是课内单方面的知识传输和教育,还要在课外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组织课外社会活动等方式,深化学生思政相关知识认知的同时,提升语言知识应用能力。高校可举办相关英语活动,如通过举办“中国梦”演讲比赛、“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征文比赛、“思政词汇”比赛等,把英语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进行思政教育,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和修养。此外,为创造思政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思政育人功能,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还可以不定期举办英语知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社会公益宣讲活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向社会传播思想政治内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联系高校学生与国外留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文化交流,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涵养爱国主义情怀。高校通过以上校内和校外的英语社会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使高校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换为积极的学习探索者,让学生的国际视野更广阔、英语应用能力更娴熟、综合素质更优化。
总之,全人教育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英语教学的思政育人功能,保证高校为国家输出具有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Smuts J C. Holism and Evolution[M]. New York:The Macmillian Company,1926.
[2]Maslow A H.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M]. New York: Viking, 1976.
[3]Rogers C R. A Way of Being[M]. Boston:A Way of Being, 1980.
[4]Sirous Mahmoudi, Ebrahim Jafari, Ali Hasan, Nasrabadi. Holistic Education: An Approach for 21 Century[J].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2012, 5(3):178-186.
[5]杨亚辉.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中国百年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2.
[6]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09):17-22.
[7]Miseliunaite B, Kliziene I, Cibulskas G. Can Holistic Education 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Sustainability, 2022, 14(15):1-20.
[8]Miller J P. Equinox: portrait of a holistic schoo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2016, 21(3-4):283-301.
[9]Rudge L. The Growth of Independent Education Alternatives in New Zealan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2021, 17(6):324-354.
[10]Nakagawa Y. Education for Awakening an Eastern Approach to Holistic Education[M]. Branclon,VT:Resource Center for Redesigning, 2000.
[11]張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05):15-20,29.
[12]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7-42,77.
[13]蒙芳.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67-70.
[14]彭兵转.价值观导向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1):141-143.
[15] 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责任编辑:王义祥)
基金项目:202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SJGY20220329);2022年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课题:“大学外语教育中的中华文化融入路径探究”(WYZL2022HL0004);第十一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外语教育模式探究”(ZGWYJYJJ11A116);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WY2022020-B);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文科视域下跨文化外语教育课程思政模式及实施路径探究”(GJB1422088)。
作者简介:彭兵转(1982—),女,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研究;张家琪(200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话语分析研究。
Stud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Education
Peng Bingzhuan Zhang Jia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is one of the core educational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moral integrity and character. It represent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racterized by subtly integrating political thought education into every course. Currently, this concept is guid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knowledge educ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hol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rooted in humanistic theory, emphasizes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advoca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focusing on self-actualization. There exists an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l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Guided by the hol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in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s can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courses,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elevate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institutions. To construct a holistic edu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ideology model for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ncreasing the inclusion of Chinese content in the curriculum,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o knowledge transmission; Second, leveraging the guiding role of teachers to lead students in establishing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Third,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in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s through diverse course models; Fou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through organiz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Key words: Holistic education;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